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句 » 教学古诗诵读

教学古诗诵读

发布时间: 2021-01-29 06:44:29

古诗朗读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自信。

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这样,朗读都就没有心力去考虑其他,连注意的边缘也少有兴奋点的干扰了。



(1)教学古诗诵读扩展阅读

有利于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己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有利增强自信。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㈡ 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中可取的地方

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中可取的地方有:

1、诵读为主,明理为辅。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载体,讲究的是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富有感情的诵读诗词,而对于诗词含义的理解则是次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会对古诗词的含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具体含义则可以留到后续教学当中来阐明。

2、咏物叙事为主,抒情明理为辅。在诵读的古诗词的选择上应当以咏物诗和叙事诗为主,而抒情诗和明理诗为次。学生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对于诗歌当中的情感是把握不到的,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为例,同样是描写送别时的感情,但是所体现出来的心态却截然不同, 多数学生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离别,无论教师怎样解释也不会使学生产生共鸣。相反咏物诗和叙事诗则相对客观好理解。

3、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借助科技体验诗词。古诗词诵读是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传统文化教学完全可以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有的教师采取制作动画的形式来再现古诗词当中所描绘的场景,通过这种直观而且学生喜爱的形式来展现古诗词,可以很好地让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含义,而不需要教师来逐字逐句的结构古诗词。这种做法很好,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

㈢ 古诗教学中如何根据平仄指导学生朗读该不该用这种方法去指导朗读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值得探讨。
如果按这种思路进行教学的话,我建议教师不妨进行双语教学,什么是双语教学呢?一是用普通话,二是用方言,这里的方言不指定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当然,如果使用客家话那最好。因为客家人是唐宋时期迁移走的人。他们的方言当中仍保留着很多古音。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的恢复字的古音怎么读。当然,不同地方的方言,仍多少保留有一些古音。为什么普能话就没有呢?我们知道,普通话是在北方人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的说,其实就是北京话。北京是元明清的故都,元代是蒙古族的天下,蒙古人是北方人,他们对汉文化的承袭有折扣。明代虽然仍是汉人天下,但清代又是满族之天下,满族是文化承袭上,一样有折扣。一直到清亡。北京这片土地上,大多时候生活的主要都是北方人,他们的语言不知不觉就在那里扎根了。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统一全国语种,制定出了普通话。普通话将古四声中的入声直接剔除,致使我们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不能再合格合律。但是其他语言却循规蹈矩的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在古音不断消亡的同时,其实还是有大多数古音仍被保留。据说,古代的四声,除了在声调上的变化外,还有在发展长短上的变化,而入声就是发音非常急促的音。
在此,用格律教学诗词的老师,不妨也学习一下吟诵。吟诵是用音乐节拍来表达平仄的方法。比如,遇到平声字的时候,拍子较长,而遇到仄声时拍子较短,而遇到入声则拍子更短,表现出促发音。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依拍子就可以表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具体的可以网络搜索一些关于古诗吟诵的资料。有一种传说说,古诗是配谱可唱的,但从来没有人见过谱。是谱真的消失掉了,还是我们没发现。因此有的学者专家认为,其实古诗的谱是音长音短谱,依韵行腔,并没有固定的“朵、捋、米”的规定。
这此是我平时有阅读古诗词时积累的资料,不定是齐全和正确,仅供参考。

㈣ 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您好。
首先、培养学生的诵读古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其次、可以尝试进行古诗词吟唱,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以往在教学古诗词时,总是强化理解诗意,背诵诗句,抄诗默诗,学生对此索然不感兴趣,因此,渐渐地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配上旋律,变成了歌曲,学生十分乐于接受。
再次、培养良好的诵读古诗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诵读古诗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点、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的开端相当于成功一半,所以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导入的运用。了解诗人的相关故事,给古诗的学习增添色彩。可他们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兴趣。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㈤ 如何进行古诗文朗读教学

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诗文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观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情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笔者先播放伴着鸟鸣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景、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而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这时再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学生对所抒感情的领悟就会变得顺理成章,这都得力于情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品味物象,体悟意境,深入作者情感世界鉴赏诗歌时应首先抓住物象,品味物象特征以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情感。例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物象: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物象可以归纳出凄凉、萧瑟的景物特征,透过景物特征,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因自己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意境是诗歌意象通过艺术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诗歌的意象组合成生活场景,通过这个生活场景,或表现为喜,或表现为悲;或表现为激昂,或表现为哀怨
杜甫的《登高》通过诗人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不读不足以品味其沉郁顿挫的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泣如诉、飒飒有声的落木,滚滚而来、咆哮不止的长江,读时脑海中必显现一幅壮阔、沉郁悲凉的画面,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顿生心底!三、传授方法,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还可以组织诵读比赛。
总之,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加强训练,使学生们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的风气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诵读。
四、质疑解难,鉴赏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情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质疑解难,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
笔者在教学《琵琶行》时,在通过诵读体悟架起通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通道后,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被激发了:对精彩的音乐描写起什么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写是否多余?诗歌的悲伤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大家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智慧的火花在这时四处迸射。问题越争越明,越争理解越深入,这时抓住精彩的音乐描写这一段落所蕴涵的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连起琵琶女身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豁然开朗。这时三次月亮这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全在这学生的辩论鉴赏诵读中变得了然于心。这时再次进行诵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
诵读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人文素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㈥ 如何指导学生古诗朗读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