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出题人
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厉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I卷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案】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怀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困难的是点难以找全,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考生难以想到。
【点评】赏析题是传统考题,每年都考,但每年选择的文本与赏析的角度并不一样,今年这道考题贴近考生生活,贴近考生实际,是一道不错的考题。但提供的答案如“选取景物,铺陈描摹”值得商榷,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解答此题的难点在对“认得”一词的理解(见第1小题解析),再联系首联中的“暂”字,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羡慕窦员外闹中有静、忙中有闲、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注意这其中既有赞美、羡慕之意,又有认同之感。
【点评】该题设置与第(1)小题有交叉之嫌。
【总评】今年的选材与去年赏析两首诗相比有一定变化,但仍属“唐宋诗词”范畴,且三个题目依然是平时训练比较多的题目,属常规题型。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题目层次清晰,有区分度。
201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
【答案】(1)春江花月夜
(2)“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张说的《邺都引》是借凭吊古迹而抒发胸臆的怀古之作,诗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以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试题分析:本题选材又有新突破,考的是唐代的歌行体——盛唐七古。第一空文学常识比较简单,第二问是赏析两首诗句的理趣与人生感悟,回到了诗歌内容的考查。抓住“人生感悟的差异”这一命题暗示,结合诗句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 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歌技巧中的写景技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
2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 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
【考点定位】理解识记诗句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阙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13.(1分)B
14.(3分)B
15.(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评分说明:雨景的特点1分,情怀2分,效果的分析1分。
201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参考答案】C
【解析】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参考答案】B
【解析】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参考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参考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诗歌解析】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2015年高考语文四川卷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解析:四川卷的诗歌鉴赏题,诗词曲都有所涉及,当然主要是诗与词,朝代大多为宋元,2014为清代,但几乎没有考查过唐代的诗歌。今年考查初唐骆宾王的作品,表明了对诗歌盛世大唐的致敬。骆宾王的诗歌难度不大,学生理解不难。骆宾王曾入蜀,与四川很有渊源,选他的诗歌也算体现地方特色。
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曾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诗歌分析:此意境深邃,内蕴丰厚,为唐诗优秀之作。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描绘夏日山中幽静空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首联点明题旨,月夜下游山,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这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成一幅幽静深远的夏夜山景;尾联卒章显志,“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解析:【参考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技巧点拨: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技巧点拨: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
2015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 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2. 高二下学期古诗词默写出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
月照花
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
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
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
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
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
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
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
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
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
衣远戍辛勤久,玉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
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
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
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
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
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
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
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杯。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
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
少钱?径须沽
(gu)
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
地一沙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
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
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3. 怎样鉴赏诗词揣摩出题人出题意图
首先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生活环境等等。再根据诗词本身的意义来猜想作者的真实意图。
4. “读诗词随想”命题作文【模拟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诗词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诗词,可知
【考场佳作1】 吟古诗词断想 怀着几分对行吟诗人的向往,梦想能在古老渡口驻足,轻抚残断的石碑,拂去故纸上的尘埃,去感知遥远的时代;梦想能将精神放牧远方,化为风中草叶、河边顽石,抑或空谷幽兰,而这一切却在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实现。 当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吹到我耳中,当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扑到我眼前,当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浸入我鼻中,我心驰神往地被诗词所征服,心里萌发了莫名的信念,身为炎黄子孙,便与诗词签下了亘古不变的契约:受她润泽,对她笃信。 诗词是文字的韵律,奇瑰、精巧、流畅。每句诗、每首词,都是一幅蕴涵着情感、境界、哲理的图画。品诗,就是含英咀华;读词,就是探骊得珠,而人的思想也为诗词之智慧所净化。 “大江东去”是豪情,“晓风残月”是伤怀,“红楼青衫夜读诗”是悠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是萧瑟。但人的感情细腻纷繁,诗词的感情变幻莫测,怎可一言以蔽之。 同样是春天,丘迟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李白吟“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柳永却叹“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同样是门,薛宝钗说“珍重芳姿昼掩门”,以示她的大家风范;林黛玉却说“半卷湘帘半掩门”,一派个性的解放;而史湘云提笔便是“神仙昨日降都门”,一丝仙气,一丝风尘,何尝不是她人生态度的写照。 不同的人,口中吟着不同的诗词;不同的态度,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也许便是中国诗词的精髓所在。 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时,手持书卷,心被理智的轻风抚摸,可以清醒地认识自己,思考大地人生,智慧与哲思由此萌发。诗词带给人的不只是感性的冲动,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诗人词人以俯瞰历史的魅力,把诗词的文化内涵呈现给后人。这些佳句与岁月共存,昭示着沧桑,让后人痛悟民族步履的蹒跚;展现着美丽,让后人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诗页中闪烁着文人的哲思。 诗词,不仅仅是用来读的,还要用心去品味。读着这些文字所区分的是与非、包含的爱与恨,咀嚼着它们所表达的领悟与困顿,我便也初探了厚重的人生,分享了古人律动的青春,叩问了独抒性情的灵魂。诗词让人觉得似有炙热之火要点燃起全部激情,又觉得如同清凉之水柔和地滋养心灵。也许诗人拾起飘忽脑中的遐想、抓住若隐若现的思绪时,并未有意地雕琢粉饰,却在无意中流露了真情,使后人为之怦然心动。而其中丰富的文字底蕴,又不得不使人为之叹服——而非龙的传人,习染中华思想,岂能体会其中之神妙之万一! 大江东去,雄浑一族;小桥流水,婉约一派。滴泉飞瀑,柔波惊涛,如同天上的星星,只是表面的点缀,而深邃的夜幕后还隐含着浩瀚的寰宇,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诗词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使贫瘠的心变得丰富,使平庸的人生多姿多彩。何不以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分板桥放浪形骸的心情,循着古人的诗词之路,去诠释生命的韵律。 【批阅意见】 读完这篇散文,首先让人叫绝的是作者的诗词素养,作者选用诗句真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可以看出,作者既重视课文中出现的古诗词,又阅读了不少课外诗词。 “散文如诗”,本文意境幽远,韵味隽永。作者选取了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词的美的境界,引起读者无限遐想。 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像一曲深情的歌,一股清澈的泉。该文注意炼词炼字,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上口。 【考场佳作2】 伤寻觅 常常是,幸福着李清照的幸福,悲苦着李清照的悲苦。——题记 上天成全,李清照与赵明诚相遇,一段美丽而凄苦的爱情故事由此诞生。 赵明诚的父亲是朝廷重臣,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但是,赵明诚是淡泊功名,鄙视仕途的,这也是李清照敬重他的一个原因。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秉性,共同的爱好。他们可以合二为一,他们共同致力于金石研究,他们还搜集大量的古董名画,常常坐在一起细细品味,共同赏玩。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是万人不可匹及的,那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中的知己,知己中的爱情。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有真正的快乐,才诞生了李清照的千古绝唱《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但是,随着宋朝的衰落,战争频起,这对温文尔雅的夫妻也难逃此劫。他们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走散的丈夫使她牵肠挂肚,失去的幸福使她痛断肝肠。而这一切留下的,只有千年的思念,万年的愁。一年后,赵明诚逝世,李清照一下子从天堂落到了地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思念的痛苦多么煎熬人! 她想寻回那段生活,她也在不断地寻找,于是留下了凄美的《声声慢》。 不断地寻觅,却去哪里找?天下如此之大,只有一个赵明诚!迫于生计,李清照曾被迫改嫁,但终又散去。毕竟,“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天寒心更寒,当年飞过的大雁今又来,牵起多少回忆。可眼前却是凄风冷雨,满地憔悴的黄花,竟与自己同命相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为一段完美的爱情溢出了今生无语的泪水。 黄昏时分,曾经聚在一起,赏花饮酒。转眼间,天昏地暗,阴雨连绵,天也哭了,地也恸了。满地黄花是相思泪,是伤心雨,是日日夜夜的思念聚到一起,梧桐点滴细雨,雨凄凄,梧桐寂寞,人憔悴。 幸福与凄苦的李清照啊,她拥有了人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又承受了最凄惨的牵肠挂肚。而她对赵明诚的无限思念,只好写在《醉花阴》里,《声声慢》中。 但是,没有这样的生活,也就不会有如此绝美的易安之词,我们只好说,是上天安排了这一切,造就了才华横溢、凄美绝伦的李清照。 【批阅意见】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饱含挚情的作文。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极力渲染李清照的幸福与悲苦。在对李清照一生的回忆中,巧妙地穿插了她的诗词,二者相得益彰。 5. 关于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6. 成年人高考的语文科目内容是不是就是在成考复习材料出题,是古诗词文言文和现代文这些么
成人高考的学历现在已经在逐步淘汰了,如果你已经工作了,建议不要上这种形式的,成回人高考的学历分为三答种:脱产、函授、业余。其中脱产的基本上已经全部取消了,函授和业余的是每学期集中授课一到两周,但是现在的面授课已经被扭曲了,老师根本不讲课,都是给你画一下考试重点就完了,你根本学不到东西。而且成人高考的学历毕业也慢,从你成人高考名开始到你开学就要经过大半年的时间了,然后从入学时间算起,还要学两年半才能毕业。等你拿到毕业证还要再拖几个月,所以全部耗时下来要三年半的时间了。太浪费时间了。 7. 用诗词命题好不好
这个不好说。 8. 有的诗词命题为,一剪梅,怎么解释 一剪梅是词牌名,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叫做一剪梅的写作格式。一般有它固定的平仄格律和韵调,这样填出来的词会有他所独有的音律美。诸如浣溪沙、江城子、西江月、临江仙等等。 9. 关于诗歌鉴赏的题型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10. 小学古诗文怎么出题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来一种文体,有特自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