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一句话并赏析

一句话并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26 22:19:29

⑴ 闻一多的<<一句话>>怎么赏析

闻一多《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乙“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13427172

⑵ 赏析一句话,要深刻的

这句话出自小王子,他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里面的沉痛的爱不是人人都能内体会每个人容的理解不一样,不要用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话,用心去感受,感受小王子的人生,有些东西是肉眼看不到的,小王子是理想的象征,也许我们的心不在纯净,所以我们看不清他的秘密。

心之所感,爱之所在。

⑶ 儒林外史摘抄一句话,然后赏析,数量尽量多一点

1、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十回。

声,名声;学,学问。

赏析:

娄家三公子在船上遇到鲁编修,鲁编修问到故乡的年景,又问近来可有几个有名望的人。三公子便说杨执中是一个品行极高的人,并拿出其诗作送于鲁编修看。

鲁编修愁眉道:“老世兄,似你这等所为,怕是自古及今的贤公子,就是信陵君、春申君也不过如此。但这样的人,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此语指那些只有表面声名而缺少真才实学的人。

从这句颇具说服力的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讲究实学,反对虚声的俊才。但从下文就可明白鲁编修如此评价杨执中的依据是:“他若果有学问,为甚么不中去?只做这两句诗,当得甚么?”

原来鲁编修所指“实学”是能够在八股举业上有所作为,所以反对一切诗歌词赋等杂览,把科场的考试标准当成人生的价值标准,其“八股举业”思想标准无孔不入,连其女儿也成了渊博的“八股宿儒”。

从这个把全部生命倾注于有名无实的举业,无所作为的老学究口中说出这句话,令我们悟到:真正盗虚声而少实学者正是这些空洞麻木、思想僵化的酸腐儒生。

2、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八回。

意指即使清廉的官吏,做了几年知府,也会积累大量钱财,实指做官就有财。

赏析:

南昌府前任蘧太守身老告病,王惠补缺,蘧太守以多病耳聋为由打发少爷蘧公孙来交接手续,但对于账目、公物、文书的交接和盘点的事,迟迟不肯就接。后来,蘧公子表示交出银项,王太守满心欢喜。

此时在京待缺,囊中羞涩的王太守一再打听“地方人情,可还有甚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当蘧公子表示其父“历年所积俸金也不过二千金”时,王太守不无失望地说:“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

对于利欲膨胀的王太守来说,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搜刮民财,却悟不出蘧公子语中的讽刺意味,使得“全城的人无一个不知太爷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作者虽把镜头对准王惠,但透过一个王太守来影射整个利欲横流的官僚阶层,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丑恶黑暗的封建吏治图画。

仔细思考不难悟出:之所以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原因是吏治制度腐败,要铲除腐败分子,先要铲除腐败分子产生的温床。

3、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足下,对朋友的尊称,这里指博取功名的儒士。

赏析:

周进到京会试,中了进士,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在第三场主持南海番禺高县的县考时,有一个童生交卷跪下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老爷出题面试。”

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只请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看你这样务名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随后令左右将其赶出。

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把南宋理学家朱熹等人注释的儒学经典定为正统学术。此外,一律蔑称为“杂学”或“杂览”。当然,诗词歌赋也不例外地被斥为“杂览”。周进此语中的“文章”即指八股文。“汉唐”也就泛指诗词歌赋,即被贬为“杂览”、“杂学”。

在周进看来,与举业无关,又“何须讲”呢?由于科举考试试题规定要取自“四书”,议论也要以“四书”章句注为准,不能自由发挥,全篇只许阐发孔孟程朱的议论,不准“有碍于圣论”,不许改变既定的文风,也就不可能有丝毫个人独立见解。

所以那时的儒生完全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而且只会写“无一字无来历”的八股文,成为一些头脑僵化、迂腐木讪,不学无术的蠢材。吴敬梓以其严峻犀利的笔锋,对清王朝这种阴鸷卑劣的文化专制进行了有力的鞭笞。

4、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讨债的英雄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

这是一句俗语。该:欠。精穷:穷极,非同寻常的穷。

英雄:此处指凶狠。

意思是说,即使欠债的人穷得不得了,只要讨债的人有能耐,照样可以把债讨回。

赏析

在文中,精穷指毛二胡子,英雄指风四老爹。

因毛二胡子欠了陈正公的银子不还。风四老爹侠肝义胆,要为陈正公夺回银子,他让陈公正先去嘉兴等候,自己和陈公正的侄子秦二侉子一直找到毛家当铺,高喊:“银子到底还不还?”,一面使出小小两招武功,那当铺的墙倒柱歪,毛二胡子只好答应本利清还。

“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讨债的英雄”是秦二侉子在当铺外面喊的。

这一句话反映了风四老爹的侠义、豪爽性格和毛二胡子的无赖本质。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淋漓尽致。正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写人能“现身纸上,声态并作”。只一句俗语,切中要害,世态尽现,从而揭示出复杂世态,暗示社会的矛盾。

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河东、河西:不同时代所指地域范围不尽相同。大致说来,黄河在今山西省境内由北向南,古人便把此段黄河以东地区称为“河东”,以西地区称“河西”。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生无定,盛衰不常,世道变移,盛衰易位。

赏析:

这是余大和成老爹就虞华轩家的料丝灯所进行的谈话。余大说:“自古说‘故家乔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这灯,我县里没有第二副。’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见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盛似一年。”

从对话中不难看出,余大家族以前声名显赫,而如今也得为生活而奔波。与此同时,彭、方二府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表面是在说家势盛衰易位,实则暗示了世道的变移,讽喻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江河日下。

6、家贫不是贫,路贫贫杀人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

这是一句俗语。路贫:在旅途中缺短盘费。意思是说人居家生活时,贫穷些并不太可怕,总还可以想出点对付困难的办法而出门在外举目无亲遇到穷困境遇时,才是真正的大难临头,足以让人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乃至无法活下去。

赏析:

牛浦是一市井细人,他的理想是功名富贵,但他没有功名富贵,便采取“偷”的手段,靠吹牛与欺蒙,结果还真让他得了逞,骗娶了贾、黄二氏,但他失去了起码的道义和做人的良心。芜湖旧邻石老鼠来借盘缠,牛浦不给,石老鼠揭了他的伤疤。

两人揪到了县门口,遇到两个头役,认得牛浦。向头役说明原委之后,头役劝解:“想是真没有盘费了。自古道:‘家贫不是贫,路贫贫杀人’。”衙役的话说明了石老鼠的确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⑷ 一句话赏析,

这首诗只是一个意思,一个组织句子的单位: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欣赏的,但她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她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慨。
“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泪泉”、“血泪”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而且给我们以启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

⑸ 一句话闻一多诗词赏析

您好。
《一句话》是现代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格式整饬,前六句呈方块状,末两句本可联成一句,似有意拆成两句,排列也别具匠心,于整齐中见参差,既突出诗题“一句话”的主旨,又具有视觉上的“建构美”。这首诗用语俗白质朴,少藻饰,多直写,是辞藻美的又一种艺术形态。全诗语句短促,节奏强度与情感力度成正比。
诗人用愤怒的笔调揭露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多方呼唤“咱们的中国”这句话,表达对理想的中国的追求和赞颂,表现了诗人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和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诗人在诗中大量运用隐喻手法,使诗句更加含蓄、形象化。“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主革命,“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动统治者对民主革命的惧怕和镇压,“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满和反抗情绪。“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隐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咱们的中国”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同时又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强调主题。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里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全诗形式整齐,语言自然平易而富于节奏感。 全诗章节和谐,节奏强烈。诗人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的“诗之建筑美”。这首诗贯彻了诗人的艺术主张。语言平易自然,基本上都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非常富有表现力。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⑹ 一句话 闻一多 赏析 (ppt)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地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⑺ 赏析一句话

通过'在丰衣足食的时候,一切都被温柔地遮盖了',与后文’‘但月亮并不总是圆的,事物的规律跌宕回起伏’‘相答联系写出了事物在看似完美的时候,往往会被完美掩盖了背后的残缺,启发我们在承认好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坏的一面。好与坏总是交替存在

⑻ 冰心的《一句话》的赏析

这是冰心赠葛洛的一段话: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内种,随时开花容,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爱在左,情在右,合起来就是爱情,爱和情分在生命的左右两边,你随时爱一个人,随时就能得到爱,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使你的生命象花儿一样灿烂,使得在你生命中爱着你的人,就算是遭受了挫折也不觉痛苦,即使流泪,也不是悲伤的泪水.
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

爱情在左,同情在右,爱与同情不一样,但是由爱生同情,由同情生爱,两方面又是相互转化的,走在你生命道路上的人,因为你的同情而温暖,因为你的爱而灿烂开出生命之花.
关键要看自己的理解,怎么解释都行,大意就是去爱人,爱这个世界,爱你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心去拨撒爱的种子

⑼ 怎么写一句话的赏析。

帮你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⑽ 一句话的赏析。

《读书》2004年第四期熊秉明老先生对本诗的解释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

熊秉明

这首诗在内容上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在语言上则又颇为晦涩。一定有人觉得这首诗怪诞不
可解,我现在来写这一分析文章,觉得这首诗很清楚明白,然而要解释,却不容易。

全诗的结构分为三节。第一节和第二节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第一节说一个主体:“你
”。说你的生与死。第二节说“之间”。“之间”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有两种不同的距离
:空间里的距离和时间里的距离。两倍距离之间是打通的,因为时空本是不可分的。第三
部分似是一个结论。

为了解释的方便,我们按阅读的顺序把诗句截为若干段,一段一段地去说明。从语法构成
去看,第一节只是一句话,并且没有说完。第二节也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完,一段一段地
去解释,只是不得已。

第一节 这一节说生与死。主词是你,这一句说你的生与你的死。

你的诞生——“诞生”在这里是一个名词。“你的诞生”抽象地指一个存在者(你)的起
点,指“你”来到世间的这个事件。“你的诞生”只是一个主语,有待宾语的补充才是一
个完整的句子。所以说了这个主题滞后,这事件是否已经发生,或者尚待发生,或者已经
落空(流产、夭折),我们都不知道。这四个字可能是一个作家在妻子怀孕后他写给未来
的孩子的信的开头。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读到这里,一个句子已经完整。“你的诞生”得到了说明。我们知
道“你”这个存在者不是假想的、期待着的,而是来到实际的人世间了。

所以这里的两个“诞生”——你的诞生已经诞生——好像指同一件事,可以被认为是无谓
的重复,范了叨叨的逻辑(Taotology)的语病,其实不然。“诞生(一)”抽象地指一个
存在的开端,“诞生(二)”指此开端已经成为事实。“诞生(一)”是名词,“诞生(
二)”是动词。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在前面说“你的诞生……”是完整的句子,现在,又加上了“
的你”,使原先的完整句式变成一个具有冗长的附加成分的代词的“你”。这里的两个“
你”也不是单纯的重复。“你(一)”只有作为对话第二人称的意义。至于“你(二)”
则是“已经诞生的”一个存在者,你正是具体的、有血有肉、握着小拳头嘶喊他的存在的
事实和权利的婴儿了。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看见生,理应感到生的可喜,家中有新生儿是一喜事。悲
观而善感的人也许联想到生之苦,未来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艰辛和苦难。而哲学家看见生
立即想到死,这是哲学家共有的恶疾。

叔本华说:人一降生便达到可以死的年龄。

海得格尔说:人一降生便步向死亡。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生死亦大笑。

孔子本人说:未知生,蔫知死?

鲁迅在“立论”(《野草》)里讲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满月时,客人来祝
贺,说了许多吉利的话。有一个却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痛打。
在生的时刻,说死的来到,当然是不合时宜的,然而这是一句真话或者实话。预言凶吉都
是虚谎,因为一生中的苦乐顺逆都是不可预料的情节。至于生和死有必然的联系。可以预
言存在者有个开始,便有个终结。陶渊明“挽歌诗”第一句便是“有生必有死”。这句话
是不会错的。只是这句话是说不得的。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死,便祈望自己的不死。他明
知死的必然,而死仍是他最大的恐惧和不安。人类搬动了巨大的岩石、木材建造金字塔、
教堂、庙宇,用了最稀贵的金属与珠宝来装潢……都是为了祈求或证明“死的不死”。

人类又用了无穷无尽的语言、无穷无尽的文字、无穷无尽的唱诵与管弦、无穷无尽的形象
与色彩来肯定、装潢永生的不虚。在这诗里,没有借助周密的逻辑或神学的说教来转化“
死”为“不死”,而直截了当地写下“你的死已经不死”。

如果我们把句子“……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改写为“……已经诞生的你的死亡已
经死亡”,我们会觉得掉入无力、无意味、无意义。接着,“诞生的已经诞生”一句说“
死已经死亡”令人觉得同一个模式的叨叨逻辑。唯有“死已经不死”的形式是成立的,有
跌宕,有突变,有诗的必然,诗人只能如此写,而诗句的必然带来命题的必然。

这里出现两个“已经”,“已经(一)”是表示过去式的副词。“已经(二)”是未来中
的过去式,这“已经(二)”并没有过去式的作用,乃是一种特殊的肯定方式,死好像说
:“这是预言,但是我的现在 * 已经能够肯定预言:你是不死的。”这是以诗的语言说一
个预测,说一个生命的信念。是一祈望,更是一坚信。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的诞生——这里出现了“你(三)”。它不是对
话中第二人称的“你”,如“你(一)”。也不是实际世界中的“你”,如“你(二)”
,而是“不死的你”。这“你(三)”只能是不死的,是超越的,是真际中的你。这里我
们用“真际”来表示理念世界,你一但诞生,则在现实世界里真正永存。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的诞生的你已经诞生—— *这个真实世界中你也
有诞生,而且已经诞生,如“你(一)”的诞生在人间,一如神子进入这个真实的多难的
世界,成为人之子;一如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诗句还可以延续下去。“你(一)”,“你(二)”,“你(三)”……,似乎在重复
,其实在层层上升。“你(一)”是未确定的;“你(二)是进入实际世界的;“你(三
)”是超越入真际的;“你(四)”是从真际返回实际的,……此处用真际是和实际相似
的真际,指真际世界,实际指实际存在的世界。每一次“你”的出现都是一次飞跃,积累
前一层意义的内容。

实际的你与超越的你赖由一个一个“的”的妙用相承接、相环扣。

你是实际与真际两栖的存在。你是世间的又属于超世间的。你有在世间的生和世间的死,
你有在世间的死与在世间的不死。

第二节 这一节说时与空。

一棵树与一棵树间——上一节说存在者的生与死。诗句类似一句抽象思考的哲学命题。不
容我们做任何形象上的联想。连存在主体“你”也只是一个对话形象,如电话线那一端的
受话者,并不给我们具体的形象。

这一节说存在所据有的时空。不涉及存在主体。但是初读到“一棵树”,很容易使读者误
以为这是句子的主词,因为在句子这个位置上通常是主词。读下去,“与一棵树”,又可
使读者误认为两棵树是句子的主词。待读到“间”,才察觉两棵树只是两个坐标,这两个
坐标构成一个空间的框架。在此,框架将发生什么事。

再读下去,“的一个早晨”,读者意味这回碰到主词了,但下面是“与一个早晨”,那么
这两个“早晨”该是主词了,却又出现了“间”。原来两个早晨也只是两个坐标,这两个
坐标构成一个世间的框架。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期待主词,不断期待一个存在主体的出现,他被树与早晨轮替诱导,
树于早晨相继要担任主词的角色,但主体即刻相继幻化,幻化为世间与空间的框架。然而
在它们尚未被“间”幻化之前,它们在读者心里曾经一度是一棵树与一个早晨。

早晨是生命在时间里的一次苏醒,在时间流里的一个小的新起点,一次小的诞生。司汤达
说:“人的一生是以许多清晨组成的。”早晨!查拉图斯特拉迎着灿烂的巨日走下山去的
那个早晨;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放舟归田园,“恨晨光之曦微”的那一个早晨;苏
格拉底在夜宴之后,众人都醉卧不醒,而他整衣步向市厘,寻人论辩的早晨;孟子所说:
“鸡鸣而起孽二为善者,舜之徒也”的早晨;祖逖闻鸡起舞的早晨。然而这里要说的也并
不是早晨,而是早晨与早晨构成的一段时间。

树是生命的象征。心理学家要认识一个人,让他自由地画一株树,那是他的枝影。树是他
的自画像。树!树向上空升起,向四方舒展,向深处寻找水源,与风雨日月乌云对话。立
在古村口,在古道边,在古寺前,在古幕旁,是坚忍守候的象征,是荫翳仁慈的象征。孔
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庄子带着门人行于山中,见到那大而无用的樗。尤
利西斯锯断一株老橄榄树,用留下的根桩作床脚做了床。这是他和他的妻佩涅洛佩共同的
秘密,尤利西斯归来,从这秘密他知道了妻子的守贞,而佩涅洛佩也识出了尤利西斯。然
而这里要说的不是树,而是树与树构成的空间框架。

“一棵树与一棵树间的一个早晨”比较好懂,我们可以想像漫步在疏林里,树与树之间透
过来淡淡的曙色,继之以缤纷的朝霞,继而射过来晚阳的光芒,这光芒由金色转为白热。
在树与树的框架中,我们看见 * 一段时间。

“一个早晨与一个早晨间的一棵树”费解些。树的特点是它的静止不动,是时间流过去。
树在时间长流中告别一个早晨,又迎接另一个早晨。两个早晨之间有白昼和黑夜,它默默
地生长,吐芽,开花,落叶,告别一个春天,又迎接另一个春天。有年轮暗暗记载它生命
的历史。树正因为它的静止,大概比我们更能领会时间的迁流。所以说“一个早晨和一个
早晨间的一棵树”。

树与树之间有早晨,早晨与早晨之间有树。在这一句诗里树只是作为空间的坐标而存在;
早晨也只是作为时间的标志而存在。诗句要说的只是空间与时间两个框架。而“的”字的
用法使两个框架相交织而相共存。存在有两个坐标系统,存在体只有一个。

第一节说生与死,死与不死。诗句像一个哲学判断。诗句乃以它本身的特殊结构证明哲学
判断的不妄。

第二节说时空,时空的合一。这一诗句也许更像诗,因为带来形象的联想,其实也仍然潜
藏着一个哲学判断。此诗句也是以其本身的特殊结构,连锁不断的扣接,证明哲学判断的
真实。这里的“的”字的妙用使我们从空间框架步入时间框架,又从时间框架步入空间框
架,反复不已,自由自在,悠然坦然。存在主体只有在两个系统的交相透视中才成为真实
的存在。

第三节 这一节在全诗中类似一个结论。这一节大概最费解:“距离”指什么?两倍距离又
是什么?为什么“必有”?为什么“然而”我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如果
此节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我想至少我的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一种。

那距离必有二倍距离——我们的生命从生到死是一段距离。作为存在者,我们存在于此时
间的距离中。但是实际上我们只是活在“现在”,而“现在”只是此距离中的一个点,此
点不停地移向未来。一般动物,无论牛羊、鸟鱼,都只活在现在,它们不回顾,不前瞻,
不回忆往事,不期待未来,当然更不会把从生到死的时间看作一段距离。要意识到我们的
所谓的“一生”,必须要跳出此行程,站在另一个距离下来观照,苏轼有诗句:“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我们要看清山的形势脉络,当跳出山野之外。同样
在时间上也如此。只有跳出“现在”,同时看到过去的“朝如青丝”和此后的“暮成雪”
,才会有“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悲歌。杜甫的“归来始有怜”(《喜达行所在》)乃是逃
出危难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在当时逃窜的路上乃是“同道暂时人”。必须跳出那时的“
现在”和“暂时”才有怜惜自己的生命的心情。坐在火车车厢里,无法看到前后两站的距
离,要把两站放入视野去考察,必须离开轨道,在另一个距离下去看,要实际上做到非常
困难。实际上是以想像跳开车厢,又把前后两站同时纳入想像,所以距离必须是二倍的。

第二节所描写的时空框架的距离也是二倍的。从树与树之间的距离看早晨,和从早晨与早
晨之间的距离里看树。也就是从空间的距离里看时间,从时间的距离里看空间,二者不可
分,距离在两个不可分的坐标系统中,所以也是二倍的。

然而必有二倍距离的——“然而”的用法是非常奇特的。

一九六七年我分析林亨泰的《风景(二)》,也遇到过一个“然而”,那里的用法也非常
怪异。“然而”是一个连词,应该连两个句子。在那首诗里,“然而”并不连接两个句子
,细究是连接名词。句子的结构化简了是这样的:“防风林,防风林,然而海以及波。”
既不合连词的语法功能,在句意上也看不出前后么有什么转折。我费了些篇幅来说明“然
而”的合乎语法和有道理。我特别指出“然而”的转折意义在连接两个名词的时候也是有
效的。

这里的情形略有不同。我认为,“然而”可以有各种隐晦复杂的意义。我举几个例子:

他很聪明,然而不懂人情世故。

他很聪明,然而没有道德观念。

他很聪明,然而身体太弱。

他很聪明,然而死得太早。

他很聪明,然而反为聪明误。

他很聪明,然而太聪明。

他很聪明,然而聪明绝顶,不是一般的聪明。

这许多“然而”,所表达的转折都不相同。现代中国作家中用“然而”最多的是鲁迅。在
《野草》中有不少篇可以为例。比如《希望》只占三页,而有七次“然而”,四次同义词
“但”。这样的“然而”在不深究的人看来必认为是文章的毛病。但是这“然而”不是句
法意义上的转折,而是生存层次的困扰和彷徨,反映生命内在的冲突矛盾。我引《影的告
别》中的一段,全文也只有三页,共出现了五次“然而”,一次“但是”。下面是文中的
一段:

我不过是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
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仍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那么,在我们分析的这首诗中的“然而”可以怎样解释呢?我认为是一种强调,是我举的
例子“他很聪明然而……”中的第七例:他很聪明,然而绝顶聪明……例中“然而”的转
折是从“聪明”的不同含义而产生的。第一、二例是说“他很聪明”,按理说,他也懂得
人情世故,也懂得是非善恶,然而并不如此。第四例是说他既然很聪明,按说可以有很好
的成就,然而“身体太弱”不能下苦工,甚至早死。第五、六例是说 *聪明很好,但聪明
过了头,自以为是,不能自知,反受大害,第七例是说这里的聪明是超乎平常的意义。不
过我已说,“然而”含有多种不同的意味。“诗无达诂”。我想最好还是让读者根据自己
的体会去揣摩玩味吧。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