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李清照赏析
① 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立意和表现方法有何异同
1、同
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回方法上,都用了答对比手法。
2、异
立意上,辛词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李词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
手法上,辛词用比喻、白描、对比、渲染等;李词用多方面的对比(今昔、他人与我、乐与悲)以乐写哀等。
② 青玉案李清照中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李清照写了好多首青玉案,不知您问的是哪一首,以下面一首为例:内
【青玉案】 李清照
一年春事容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争似家山见桃李。
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对比:绿暗与红嫣相对,写的是绿叶和红花交相印衬。
③ 青玉案李清照 全文翻译
翻译:
这么多年,你都征马劳累,难道还没看清,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你就不要再内匆匆奔忙了,还容是留下来吧,好吗?
“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
碧云天,黄叶地,秋风又起。在这萧瑟的秋天,本就惹人哀愁,你却又要离去?如果你走了,剩我孤零零一人,这日子怎么过呢?
还是最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白天,明窗净几,相对浅酌,在那寒风渐起的日子,该有多么温暖。到了晚上,在昏暗的灯下闲谈话旧。你可记得唐代李中的《吉水暮春访蔡文庆处士留题》里有:“恋君清话难留处,归路迢迢又夕阳。”这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让人留流,不愿离开。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
我还记得,每一次的分离重逢,都暗自伤感,两鬓飞霜,我们已渐渐老了。你拿着我新写的诗词反复吟咏,并对其中的奇词佳句赞赏不已。
“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谈诗论词,这是咱们的家风,从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许。可也仅此而已,如今的我,早已憔悴不堪,只有痛苦的泪,常常挂在脸上,就像绵绵不断的黄梅雨。
④ 青玉案李清照翻译
青玉复案 李清照
原文:
征鞍不见制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赏析:
回到杭州的这一年,清照已经52岁(虚岁53),此后,便大致一直居于杭州,寄住在弟弟李迒家中。老寡孤独,依附弱弟,心中自是凄苦。弟弟常常要远赴任所,离别与重逢之间,多少滋味涌上心头。于是有了一首《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
译文:
依靠着一副柔弱的肩膀,支撑老年荒疏的光景。
把春花秋月都唱遍,却没留下一句歌词唱给浮生。
看惯了生离死别,脚步不应该如此匆匆。
迟暮的年华,已没有情怀,在秋风中飘零。
喝着淡淡的酒,消磨松散的时光。
把生命干枯的脉络,说给暗暗的灯。
看着你远去,等着你归来。
那些流泪的日子,还能讲给谁听。
把并不浓重的诗情,安排进句式,
从一片新鲜的黄叶里,你听到了风雨。
一定要描摹这份从容的感伤吗?
你用的最多的颜色,是黄昏,是落日。
翻翻书卷,给岁月一个倒流的机会。
看看远山,给生命一个沉淀的机会。
照照镜子,认真阅读那一脸憔悴。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伤感,都需要流泪。
⑤ 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立意和表现方法有何异同
搜一下: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立意和表现方法有何异同
⑥ 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有什么不同
1、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色和是对比。词中上片写今年元宵节情景,下片回忆往昔元宵节并发出感叹。虽然感慨之句在下片,但全词来看,上片与下片作用均恒,互成对比。而《青玉案·元夕》的表现手法突出特色是反补,上片写热闹之景,下片写冷清之境。看似上下片形成对比,其实不然,上片描写只是为了突出下片的冷清,上片是服务于下片的,全词所写只是为了在最后突出一句“灯火阑珊”,因此不是对比,是反衬。
2、思想内容上的不同:《永遇乐·落日熔金》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而《青玉案·元夕》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⑦ 青玉案李清照诗歌鉴赏
青玉案抄 李清照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回到杭州的这一年,清照已经52岁(虚岁53),此后,便大致一直居于杭州,寄住在弟弟李迒家中。老寡孤独,依附弱弟,心中自是凄苦。弟弟常常要远赴任所,离别与重逢之间,多少滋味涌上心头。于是有了一首《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
依靠着一副柔弱的肩膀,支撑老年荒疏的光景。
把春花秋月都唱遍,却没留下一句歌词唱给浮生。
看惯了生离死别,脚步不应该如此匆匆。
迟暮的年华,已没有情怀,在秋风中飘零。
喝着淡淡的酒,消磨松散的时光。
把生命干枯的脉络,说给暗暗的灯。
看着你远去,等着你归来。
那些流泪的日子,还能讲给谁听。
把并不浓重的诗情,安排进句式,
从一片新鲜的黄叶里,你听到了风雨。
一定要描摹这份从容的感伤吗?
你用的最多的颜色,是黄昏,是落日。
翻翻书卷,给岁月一个倒流的机会。
看看远山,给生命一个沉淀的机会。
照照镜子,认真阅读那一脸憔悴。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伤感,都需要流泪。
⑧ 青玉案·元夕李清照词众里寻他千百度,下句是
“众里寻抄他千网络”下句袭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诗不是李清照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8)青玉案李清照赏析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⑨ 青玉案李清照(征鞍不见邯郸路)全词解读,并解释邯郸路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起首两仄韵,便是送别之时的劝留语。
征鞍,就是征马,唐代杜审言的《经行岚州》诗有:“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这里应是指代远行的人。邯郸路,犹言“邯郸道”,《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里有:“只因旧日邯郸路,梦里卢生误着鞭。”就是“黄粱一梦”的意思。
徐培均在《李清照集笺注》里说:“《庄子·箧》:‘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此喻邯郸已为金人所困,南渡之人不便‘匆匆归去’。”此说虽然讲得通,但稍显牵强。莫便,就是不宜的意思。
这么多年,你都征马劳累,难道还没看清,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你就不要再匆匆奔忙了,还是留下来吧,好吗?
“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
碧云天,黄叶地,秋风又起。在这萧瑟的秋天,本就惹人哀愁,你却又要离去?如果你走了,剩我孤零零一人,这日子怎么过呢?
还是最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白天,明窗净几,相对浅酌,在那寒风渐起的日子,该有多么温暖。到了晚上,在昏暗的灯下闲谈话旧。你可记得唐代李中的《吉水暮春访蔡文庆处士留题》里有:“恋君清话难留处,归路迢迢又夕阳。”这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让人留流,不愿离开。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
我还记得,每一次的分离重逢,都暗自伤感,两鬓飞霜,我们已渐渐老了。你拿着我新写的诗词反复吟咏,并对其中的奇词佳句赞赏不已。
“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谈诗论词,这是咱们的家风,从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许。可也仅此而已,如今的我,早已憔悴不堪,只有痛苦的泪,常常挂在脸上,就像绵绵不断的黄梅雨。
盐絮,是典故,出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安侄女道韫,才思敏捷,尝居家遇雪,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十分赞赏。后以“盐絮”指美好的诗句。
这首词作于建炎二年(1128)的秋天,那一年李清照45岁。有人说这首词是写给她弟弟的,我认为更是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因为《青玉案》多适于男女之情,而且词中“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之句,更像是李清照夫妻生活的写照。那一年的九月,“赵明诚起知江宁”,应该是送丈夫去江宁时的情景。
《青玉案》以贺铸词为正格,“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但李清照这首《青玉案》,也纳入《钦定词谱》的“又一体”。
此首词原有题为“送别”,其实更应是“劝留”,字里行间多有沧桑之感、迟暮之叹。结尾犹如一幅面部特写,让人不忍凝眸。这像是一个谶语,次年的八月,她的丈夫便病逝。
我还记得那“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记得那“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新嫁娘的自负;记得那“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的温柔话语;记得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凉,但看如今,“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让人泪泫。一代才女,虽然“举案齐眉”让人羡慕,但终是心意难平。
美则美矣,然太过凄凉。还是更喜欢苏轼的旷达而温馨,“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⑩ 青玉案李清照翻译
原文: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回话,最好留连答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远行的马望不到到邯郸的路,就这样急匆匆的走了,秋风萧瑟,我该怎么度过凄苦的日子。在明亮的窗前少少喝几杯酒,在昏暗的灯光下自说自话。在这人儿流连的地方正是最好的去处。相见以后各自感伤岁月迟暮,还勉强赋词,吟诵奇妙的诗句。像蔡文姬那样的家风正是我们所期许的。但是现在我们都已经憔悴,只剩下双眼流泪流个不停,好像南方的黄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