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卞之琳入梦赏析

卞之琳入梦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26 09:59:50

Ⅰ 评价《断章》卞之琳赏析,评价!

这首诗格外别致,也许是因为它够短小,所以也就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去版想象,去思考。越短的权诗,留白越多,余味愈加无穷。《断章》这首诗就是如此,读完只觉满是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但是这些问题其实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诗歌这份浓浓的抒情意境就可以了。这首诗可以当作哲理诗解读,比如说做事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也可以当做抒情诗解读,比如说这诗中的忧伤和思恋。

《断章》一诗,以其简短纯朴的手法,淡淡地描写出一段感情,一份倾恋。短段四行字中,没有一个“爱”字,幽幽的情思仿佛在半空中悠悠地飘荡,画出一道让人心醉的彩虹。

《断章》一诗细细品来,有无限意味,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定会被那单纯真挚的感情打动,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Ⅱ 雨同我卞之琳赏析

第一节,诗人先由两地的友人分别对“雨”的埋怨写起;第三句“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表明了诗人乐意为朋友分忧.
每一节中,诗人不仅表明乐意为两地的友人分忧,还为第三处的友人着想:“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诗人牵念的不止是三处的友人,所以,在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就喟然长叹“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在诗的结尾,诗人忽发奇想:把一只玻璃杯放在天井里,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几寸.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既是自然界落的雨,也可指人世的风雨——不尽的磨难与困顾.
这首诗题名《雨同我》,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世人以及万物的关心.
这首诗共两节,每节一韵,诗段、诗行、节拍、韵脚,都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很好地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这首诗在艺术上使用了推衍的方法.它先由某一点说起(比如从两地友人对“雨”的埋怨说起),然后逐渐扩展,使要表达的意思不断推进.希望对你有帮助!

Ⅲ 赏析 卞之琳 古城的梦

卞之琳《古镇的梦》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的诗歌继承了传统诗歌中含蓄的特点,即重视“未言之意”“不尽之言于言外”。
一、内容简析
《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表现了人们贫瘠、封闭、空虚、迷蒙、麻木的生活状态。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
二、意境特点和艺术手法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封闭的沉寂的古镇中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样“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表现古镇中的人寂寥、封闭、愚昧的特点。
三、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 )江苏海门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卞之琳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 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 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 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 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 农村工作。

Ⅳ 卞之琳 断章 赏析 要短!!!

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Ⅳ 卞之琳《无题》的内容赏析是什么

卞之琳的《无题》之佳,应是无以复加的。这诗是中国传统的爱情无题诗,从组诗的诗思运行上看,从第一章出发,“期望你来”,到第二章的“期望你出去”,第三章的“分离”,第四章的“相聚、别离、相见”,第五章“分离”,章章相连,有条不紊,构思极为严谨。

在卞之琳的《无题》中,处处都充满着对爱情本身的预见性和自知性。我想就《无题》(一)来分析说明这一点。正如后来诗人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说诗人对爱情冷暖自知,从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自觉营造也能说明问题。诗人所选择的水和船并从中营造的意境很能说明诗人是有预见并且自知的。一开始,诗人就说“三日”,已让山前的“小水”变“春潮”了,诗人很明白自己的心情,爱情已经萌生并且蓬勃发展,他知道女主人公“揉揉眼睛看”就能看到。但看到了又能代表什么呢?也许对方只是当一个美丽风景欣赏一下便罢了,因此诗人开始想比较直接的表达他的情思了。

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矜持”的,反射到诗里便是“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但果真不愿意讲吗?不愿意讲什么呢?诗人马上接下去说“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是啊,水的自愁自哀自愿,对方可曾了解?我们不知道女主人公是否了解,但我们很清楚诗人是自知的。卞之琳的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很常见的,又往往写得艰深晦涩,并非一下子可以读懂,而诗人在这里用这样浅白近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其情感,是很难得的。这都缘于诗人对自身爱情的预见性和自知性。

再接下去的这句就很值得玩味了:“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这里的“你”很令人糊涂。先看这里的“你”到底指的是谁,是诗人自己吗?或者是女主人公?卞之琳诗歌的多重解读在这句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有多种解读,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这句话可能是诗人的自问,诗人知道自己愿意载她,但凭借什么载她呢?“船呢?”这里的“船”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相互交通的凭借或者说工具。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焦急苦闷的样子,又仿佛觉得诗人自己也似乎认为自己好笑了。

是啊,船呢?没有船又如何载得了她?于是诗人马上笔锋一转:“下楼去!”或者那里就有船了吧,可是诗人又不写有船没船,只是说“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从表面上看,结果似乎是未知未定的,因并没交代“船”到底有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诗人找不到船,而杏花倒是现实的,诗人极度苦闷,所以下楼去看杏花不过是他转移话题的一个幌子罢了。

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还有另外的一种解读,这句话是对方的发问:你不是说你愿意载我吗?那你的船呢?载我非要有船不可的呀。女人真是咄咄逼人。诗人回答不上来了,只好请对方下楼去看看那些美丽的杏花了。当然,“你”还有第三种解读,就是指的女主人公,诗人想载她,却一直找不到对方的船,就是说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知道,尽管如此,他仍希望对方能下楼来,看看这满满的杏花,那可能寄托着诗人欲言又止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希望对方能懂得。

但我们看到,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解读,诗人始终对爱情是有着预见且自知的,因为诗人很清楚他找不到交通两人情感的“船”,在现实中也不过空有“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的“杏花”罢了。不得不说,诗人或多或少对事物都存有预见性和自知性的,尤其对爱情,更是冷暖自知

Ⅵ 求卞之琳《古镇的梦》原诗,不需要赏析。

《古镇的梦》
卞之琳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内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容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Ⅶ 卞之琳的风景赏析

《断章》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堰思无尽吗?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

《断章》创作的时代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诗歌的影响,但是卞之琳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在诗中植入了古典诗歌的因子。那就是其互文性。《断章》中通过“看”“装饰”为描绘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诗的首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没有局限于前人,而是把把风景推远,用一种全知全能的第三双眼审视这个互相注视的世界。同时,诗人也是在运用“倩女离魂”的手法自己注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 《断章》和王国维的词是一脉相承的。首节与诗的第二节: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早就有庄子梦蝶的故事。庄子与蝴蝶互相装饰,是一个扑朔迷离而又浑然一体的梦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断章》通过“看”与“装饰”也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境。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在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与跌进别人的眼睛坠入别人的梦里。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全诗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态意象:“你看风景”、“看风景人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一节中,第一句“你”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的“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你”却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第二节与此相似。这种“环中环、套中套”的意象结构方式不仅仅如同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的顶真歌谣“天怕云、云怕风、风怕墙、墙怕鼠、鼠怕猫……”一样,充满轻松的智慧,生趣盎然,令人玩味,更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感,使它宛若电影画面,一幕幕涌入眼帘,使静止抽象的汉字符号变为流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不得不由衷地惊叹诗人的鬼斧神工。《断章》的意象主干是事态的,彼此之间呈现一种顺接的流动之势。并且,在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每一个事态意象之中的物态意象(如第一节“风景”,第二节“你”)又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因此,它迥然有异于前者跳跃腾挪的断裂感,使全诗气脉充盈,通达舒畅。

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

诗人在谈到诗的节奏时说过:“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断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容,以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征。

Ⅷ 卞之琳 寂寞赏析

第一个诗节,“乡下小孩怕寂寞”,其背后的意思是他不寂寞,“怕寂寞”只是不寂寞内的表现,枕边的蝈蝈容是伙伴,他单纯的心还不曾体验寂寞的感觉。“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为生计奔波,生活节奏比在乡下快了好多,夜明表计数的是时间,时间催促着人的脚步,在奔忙中才有了真的寂寞。第二个诗节,小时候羡慕的是蝈蝈在墓草里的快乐,因为杂草丛生的墓地是它们的乐园。如今“他”死了,也要在墓地安息,可是墓地却不是他的家园,“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一句告诉我们,他生前的奔忙好像永无止境,那么身后的寂寞也不会休止,因为在世上他还有牵挂。本诗浓缩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哲理体验,带有一定的个人性,但它不是一首悲观厌世的诗,它是否揭示了人生本质,全在读者的判断了。

这是一首较为晦涩的作品,虽然笔触是淡淡的,语句并不费解,但是,诗歌结构的跳跃性特点使读者理解时必须把若有若无的情节通过想象贯穿起来,这样才能深入领会它。

Ⅸ 赏析卞之琳的《音尘》

卞之复琳推崇旧体格律制诗。细味《音尘》(十四行诗),一层是李白“咸阳古道音尘绝”的中式格律,另一层据说是交错押韵与扣押阴韵的西式格律。《音尘》内容的意蕴,则是优美如画的历史感——收取信件出现今昔之比较。送信的方式变了,等信的心依旧充满鱼传尺素、飞鸿传书的诗意怀想。诗扣好几层,最后扣到“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显然意味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终结。但诗人并不特别满怀戒心,也并不特别被动或不安,仍然沉浸在古典的审美惯性中。惟有那不见的“绝”字,仿佛让人看见曾经有尘土飞扬……
扣。到那里都是能使的大法,也是一般的大法。尽管不足为奇的扣太多,好的扣难得,好像用完了。事实上,再好的扣又怎么样呢?这个大法,好像渐渐一般化了。丝丝入扣的严谨,有时却只到达“拘谨”。新诗的真正“自由”,是不那么“紧扣”,就像衣纽扣,最上面的一颗不扣,最下的一颗也不扣,真正自由诗了。结果不那么丝丝入扣,并不损害诗,生活,思维,原也不是总一环扣一环。诗的扣“弛”了,扣的断裂,甚或不扣,却给人强势的张力,原因在于对严谨的耐性已然破戒了。

Ⅹ 卞之琳的《断章》评析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拓展资料: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是西语教授,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沈从文倾囊帮其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因此一举成名。他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1955年10月1日,卞之琳45岁时,与青林结婚。2000年12月2日,在卞之琳90大寿临近之时,溘然长逝。2015年12月8日,卞之琳诞辰105周年。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