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韩愈的诗及赏析

韩愈的诗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22 11:06:31

『壹』 求韩愈的古诗代表作,并带分析与鉴赏,急啊啊啊啊!!!!!! 快!!!!!!!!!!!!!!!!!!!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赏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1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赏析2
韩愈晚年这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帝都长安的大街,濛濛的小雨,雨丝是那样轻细,那样柔和,那样滋润,好像酥油一般。不,它还有酥油不具备的化育万物的非凡特质。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
这首诗,作者只就“草色”加意点染。首先,为它安排了典型的环境。“天街”,“小雨”,已经点明了其生在帝都,其时在早春,渲染出浓郁的春的氛围。紧接着,作者又描述了自己远观近察的不同感受。本来,初春有多种景物可以摄取入诗,淙淙的溪流,婉转的莺啼,飞来的双燕,都能象征春天的回归人间,但作者偏偏为一片草色传神写照,这,或许是他——一个渐入暮年而又心性高洁的诗人特有心态的反映吧。小雨濛濛中的草色,若有若无,最先传递出春的气息。它不愿与群芳百卉争夺艳冶的阳春三月,也不愿与皇都烟柳争夺士女们的青睐。它自甘寂寞,默默地向人们显示着大自然的生机萌发和复苏。它。不是具有一种兀傲脱俗的气质和禀赋吗?作者以心观照,从寻常草色之中发见了其不寻常的,能与人相沟通的灵性,从而感到无比的快慰,他浓醮笔墨,书写出心底里的赞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黄叔灿评论“草色”句说:“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者的确象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在韩愈之先的王维作《汉江临泛》,第二联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后来欧阳修隐括后一句诗入词,开头便说;“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山色的似有似无是邈远开阔处的景象特征,其背景是天地外、晴空外,所视极远,故有迷濛一片的感觉。韩愈这句诗的背景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作者描写的笔触便很自然地转向一片草色,更何况诗篇的主旨正是要揭示那早春时候万物萌生的新鲜感觉呢!可见,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为之.有意为之而创造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诗家高手。

『贰』 春雪 韩愈 赏析及解释

1、春雪

韩愈 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专

白雪却嫌春色晚,属故穿庭树作飞花。

2、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 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3、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 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 鲜 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情。

『叁』 韩愈嘲酣睡赏析

《嘲鼾睡》二首 作者:韩愈

其一

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顽飙吹肥脂,坑谷相嵬磊。

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

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

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

幽寻虱搜耳,猛作涛翻海。太阳不忍明,飞御皆惰怠。

乍如彭与黥,呼冤受菹醢。又如圈中虎,号疮兼吼馁。

虽令伶伦吹,苦韵难可改。虽令巫咸招,魂爽难复在。

何山有灵药?疗此愿与采!

其二

澹公坐卧时,长睡无不稳。吾尝闻其声,深虑五藏损。

黄河弄濆薄,梗涩连拙鲧。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

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

幽幽寸喉中,草木森苯?。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

鸿蒙总合杂,诡谲骋戾很。乍如斗呶呶,忽若怨恳恳。

赋形苦不同,无路寻根本。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

这两首诗描写的是一个胖和尚睡觉时打鼾的声音和姿态,其结构都非常简单:起始几句先挑明是咏打鼾,然后连用各种夸张、比喻,极力铺陈其打鼾惊心动魄的样子,最后用两句极富调侃意味的自问自答收尾。打呼噜本来不是什么具有美感的事情,对有些人来说,称之为丑态百出并不为过。可是韩愈却从这种丑态中产生了诗思,结果竟然把前人恶道的丑态写出了汪洋恣肆、光怪陆离的美感。

比如说,打呼噜的“韵律”是一声接一声,两大声之间有个声音较小的停顿。这个特点到了韩愈笔下,就成了“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和“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按:衮衮即“滚滚”)。又比如说,随着打呼噜者的卧姿变化,打呼噜的声响也大小不一。这个特点到了韩愈笔下,则成了“幽寻虱搜耳,猛作涛翻海”。能把这种看似无趣的事物特征写得这么逼真搞笑,不能不说是一种怪才。

再比如说,一般人听到打呼噜的声音,也就是觉得心烦,通常不会想到更多。非要让人给鼾声找个比喻,一般也就是比作雷声。可是韩愈却在第一首里一口气联想到了阿鼻地狱里因犯下众罪而哀鸣不休的亡灵、海中翻腾不已的巨浪、遭受菹醢(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的彭越和黥布(即英布。二人都是汉初大将,被刘邦冤杀)、关在圈中满身创伤的饿虎……个个都是狰狞凶厉、令人侧目的意象,其中却绝对没有雷声这么庸俗的比拟。这种呼噜声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韩愈更是迭出惊人之语:牛马都惊得不吃东西了,鬼魂都怕得聚在一起了;木枕都震出十字形裂纹了,镜子都吓出鸡皮疙瘩了;连用无比坚硬的材料塑造的铁佛和石人,也都扭曲运动了起来,一个厌烦得眉毛直打架,一个恐怖得双腿直筛糠;甚至太阳都不愿意再明亮,驱动日月星辰运转的天官都没有干活的动力了。能把打呼噜写到这种份上,也算是诗家绝唱,后人再想咏打呼噜也只能哀叹“眼前有景道不得,韩愈题诗在上头”了。

这两首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用韵极险。以《切韵》韵目为标准,第一首诗通篇全用上声贿海通押(相当于平水韵的贿韵),第二首诗通篇全用上声混很通押。一般人都知道古体诗用韵一般较宽,即使以平水韵衡量,往往也是几韵通押,而且上去也可以通押;可是韩愈偏要严格押韵,既用上声就绝不杂去声,第二首用韵甚至比平水韵还严(平水韵把《切韵》上声阮混很三韵合并为一个阮韵,韩愈这首诗却绝不用一个《切韵》阮韵字)。

而且,古诗用韵还有一个要求:韵脚各字应该尽量不同音。在贿海通韵和混很通韵这两个极窄的窄韵中,韩愈居然也尽其所能地做到了这一点。第一首诗共十五韵,其中仅“磊、癗”同音,“待、怠”同音,“海、醢”同音,十五个韵脚分属十二个音节。第二首诗韵脚更险,十二个韵脚却分属十个音节,仅“鲧、衮”同音,“本、畚”同音。除非是特别有才气,对这些险韵中的僻字特别熟悉,否则根本没法用它们组织成这样两篇诗意澎湃、气势诡谲的奇作。

不过,也不必对古人过于崇拜。我们应该看到,毕竟因为用韵过于险涩,纵使韩愈有天纵之才,也不可能把这两首诗写出多少波折,这就是这两首诗结构简单、比喻夸张特多的原因,因为只有比喻和夸张,才能合理地、极大地拓宽词藻的使用,从而能在险韵里挑出合用的字。贿海通韵里面总算还有一定的常用字,所以第一首诗较长,意象更奇特,诗意转折也稍多(比如中间忽然插入一句“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意思是“谁说天地是仁慈的?造出这样一个打呼噜的胖子来,我真想责问一下造物主”,就极好地调动了全诗的气氛);混很通韵里面的常用字奇少,所以第二首诗不仅较短,而且意象较牵强,全诗也呆板枯燥多了。(仅最后一句收得极妙:“怎样从源头上遏止他打呼噜呢?只能是抄起一簸箕土堵住他的喉咙!”这简直是损到家了。)

在中唐,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虽然艺术成就远远不如早年的杜甫、李白、王维,也不如同时代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和稍晚的杜牧、李商隐,但是他们却进一步拓展了诗的表达空间,凡是可以入诗的东西,几乎都被他们写过了。无怪诗在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到宋朝就衰落了,宋以后更是强弩之末。

『肆』 晚春 韩愈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要赏析的

语言特色:来

1、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源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2、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

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4)韩愈的诗及赏析扩展阅读

唐代韩愈《晚春》,作品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伍』 求韩愈诗6首(带赏析,短一点)

1.【作者】:韩愈
【题目】: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会,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2.【作者】:韩愈
【题目】: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此处“飞花”不是春花,而是雪花。理解了“飞花”的语境义,也就可以理解白雪因为嫌春天来得太迟,急着纷飞而来装点春色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可从中见端倪。

3.【作者】:韩愈
【题目】: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4.【作者】:韩愈
【题目】: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赏析】: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贾谊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现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今日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如今屈子已逝,渔父犹在,今日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今日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5.【作者】:韩愈
【题目】:木芙蓉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赏析】:暂无赏析。

6.【作者】:韩愈
【题目】: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赏析】:暂无赏析。

『陆』 利剑韩愈赏析解读诗句分析中心思想

韩愈诗抄歌〈利剑〉赏析解读袭:
诗的开篇赞美了利剑:锋锐的剑啊,你明亮闪耀,佩戴著你,我感到多么纯粹无邪。故人念著我形单影只,将你送给我做朋友。你我的心像雪一样纯洁,也像冰一样冷酷。表达了诗人与利剑同思想、同性格。
诗的中间与剑一起发誓:如果不能用来对付那些卑鄙无耻的人,我的心宁愿腐烂,你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诗的最后呼唤利剑:让我们劈开那天上的乌云,现出朗朗乾坤吧。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毫无遗憾的离开,死得其所。

『柒』 韩愈的诗拘幽操全文解释

琴操十首·拘幽操
朝代:唐 作者:韩愈
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日出兮,
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抱歉找不到解释

『捌』 赏析韩愈古诗

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后半段叙事抒情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浓厚。

『玖』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的诗和赏析

听颖师弹琴①
韩 愈
呢呢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銮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③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④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
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
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
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
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
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李贺
有《听颖师弹琴歌》记其事。 ②相尔汝:关系亲密,互称尔、汝。 ③未省
(音醒):不懂。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④冰
炭置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赏析】
一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两句写琴声细柔宛转,仿佛小
儿女切切私语,谈情说怨。三、四句写琴声骤变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
声震宇。七、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怡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
凰朗吟。九、十句摹写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
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到谷底。以上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
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
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
效果。例如前两句比以儿女之情,十个宇除“相”字外,没有开口呼,语音轻
柔细碎,与儿女私语的情境契合。三、四句拟以英雄气概,便以开口呼“划”
字领起,用洪声韵“昂”、“扬”作韵脚,中间也多用高亢的语音,恰切地传
达出昂扬奋进的情境。
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恻面烘托作用,又含
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呜,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听琴而“起坐在一旁”
——忽而站起,忽而坐下,又忽而站起,——顾不得对“一旁”的弹琴者有无
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
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
丈强”的比喻,并且“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他的反应是“湿
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
(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巳极艰辛,
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原是很自然
的。
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各有独创性而异曲同
工,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

『拾』 晚春 韩愈 赏析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场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

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

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