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梦痕赏析

梦痕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22 07:56:13

⑴ 顾城 我是一座小城 赏析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自杀。顾城,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
他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他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在属于自己的万花筒般的小天地里——其实也不小,从星月、宇宙,到无名的小花,从幻想、梦痕到小巷、雪人,顾城诗歌的题材全在自己冷静的眼光和敏锐的心智触及的范围之内——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色彩斑斓的“诗艺”的奇葩,把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远远地甩在后边。
顾城也是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他说:“因为宿命,我们不能接近他们(诗的世界)。我们困在一个狭小的身体里,困在时间中。我们相信习惯的眼睛,我们视而不见,我们常常忘记要用心去观看,去注视那些只有心灵才能看到的本体。”在顾城的诗中,你几乎看不到异常沉重的笔触,感觉不来悉心斟酌的姿态,甚至连用心结构的痕迹都没有。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在顾城看来,“形式本身只应当是道路,而不应当是墙。”所以,顾城的诗的世界是真诚的、自由的、开放的,让读者很容易进入他所营造的诗歌之城.
顾城的诗很讲究韵律的美,他的诗多半是节奏舒缓,因为情绪压抑,他的诗似乎不宜高声朗涌,只宜适低缓沉吟,你只要拿一把蒲扇,踱一圈方步,呷一口清茶,就能走近他的灵魂。
非常喜欢这首《我是一座小城》,当我又一次诵读它的时候,我听到了一种穿越一切的声音,当我仰望夜空繁星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双双清澈的眼睛。
在诗中,了了数语,就将脆弱的灵魂轻松展现。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 顾城如是说。我们的心,又何尝不是呢? 顾城看似幼稚直白的诗歌文本与耐人寻味的诗歌主题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正是顾城诗歌的特点所在,魅力所在。
在《小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出诗人那种若隐若现的心灵孤独和忧伤,出于对理想的追寻热爱,对现实的不满,诗人的心像一座远离都市喧嚣的山城,既“不森严”,也“不神圣”,像一片绿叶那么质扑,像一簇映山红那么轻盈,象一团薄雾那么轻盈,诗人纯真的心,寂寞的慌,孤独的魂,于是无论白天夜晚,无论醒来还是在梦中,他都在热切的等待“心上人”“梦中人”“爱人”的到来。读他的诗是一种人生的探求,灵魂的解析。每一次读顾城的诗,都有不同的感受。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着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时而扳着指头,把着指甲,喃喃自语……那些由童贞引发的情思、意念、幻想、体验总是带着谦卑、天真、好奇的光彩。
顾城呼唤了一代人用黑眼睛寻找光明,他自己最后还是走进了黑暗,这难道是诗人的宿命?令人叹息......是个世界造就了诗人,还是这个世界扼杀了诗人?我们的心灵需要感动,我们的生活需要好诗,为那些早早离开我们的诗人祝福,愿生命停止、灵魂在前进的人,如秋叶般静美......

⑵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

一清早,掀开窗帘看看,窗上已撒满了水珠;啊,好极了,又是个下雨天。雨连下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屋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著湿气,我也不抱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

②那时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六岁,睡在母亲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背上哗哗的雨声,我就放了心。因为下雨天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著要她讲故事。母亲闭著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有个瞎子,雨天没有伞,一个过路人见他可怜,就打著伞送他回家。瞎子到了家,却说那把伞是他的。他说他的伞有两根伞骨是用麻线绑住,伞柄有一个窟洼。说得一点也不错。原来他一面走一面用手摸过了。伞主笑了笑,就把伞让给他了。

③我说这瞎子好坏啊!母亲说,不是坏,是因为他太穷了。伞主想他实在应当有把伞,才把伞给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着母亲的脸,她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细细长长,眼睛眯成一条线。我的启蒙老师说菩萨慈眉善目,母亲的长相一定就跟菩萨一样。

④雨下得越来越大。母亲一起床,我也跟着起来,顾不得吃早饭,就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院子里玩。我把阿荣伯给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沟里,中间坐着母亲给我缝的大红“布姑娘”。绣球花瓣绕著小木船打转,一起向前流。

⑤天下雨,长工们不下田,都蹲在大谷仓后面推牌九。我把小花猫抱在怀里,自己再坐在阿荣伯怀里,等着阿荣伯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剥了壳送到我嘴里。胡豆吃够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大把的铜子儿一会儿推到东边,一会儿推到西边。谁赢谁输都一样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气病,穿钉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师喊我去习大字,阿荣伯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痛,睡觉了。”老师不会撑著伞来找我。母亲只要我不缠她就好。

⑥五月黄梅天,到处粘糊糊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著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子顽皮地张开翅膀,托著娇艳的花朵,父亲用旱烟袋点着它们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犀花散布著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

⑦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坐在厨房的条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吊孝》,《郑元和学丐》。母亲一边做饭,一边听。晚上就在大厅里唱,请左部右舍都来听。宽敞的大厅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气灯,发出嘶嘶的声音。煤气灯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觉,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雨哗哗地越下越大,瞎子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劲。唱孟丽君,唱秦雪梅,母亲和五叔婆听了眼圈儿都哭得红红的,我就只顾吃炒米糕、花生糖。父亲却悄悄地溜进书房作他的“唐诗”去了。

⑧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那时没有气象报告,预测天气好坏全靠有经验的长工和母亲抬头看天色。云脚长了毛,向西北飞奔,就知道台风要来了。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几天不晒就要发霉,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麴(qū)。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麴一粒粒拣出来,不然就会越来越多。这工作真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麴会越来越多,我就可以不用读书了。

⑨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站在法国梧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纷纷落在伞背上,我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

⑩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我驻足凝望著碧蓝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却

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人向我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

⑪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

⑫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却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

1、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2、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3、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⑶ 桂花雨 赏析

7*桂花雨

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一小 詹 玲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 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 花 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王林)

⑷ 冯至《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定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新的故乡*
灿烂的银花
在晴朗的天空飘散;
金黄的阳光
把屋顶树枝染遍。

驯美的白鸽儿
来自什么地方?
它们引我翘望着
一个新的故乡:

汪洋的大海,
浓绿的森林,
故乡的朋友,
都在那里歌吟。

这里一切安眠
在春暖的被里,
我但愿向着
新的故乡飞去!
1993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门第l卷第3期,题为《归去》,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收入《冯至诗文选集》时,做了少许改动,并改题为《新的故乡》。后曾编入《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歌 女*
梦见一个歌女,
抱着琵琶歌唱;
她的哀怨之音,
睡眠在四条弦上。

乌黑的头发
烘托出忧郁的面貌,
身着雪白衣裳,
双颊微微若笑。

尽是些浪漫的歌词,
她的歌声靡靡--
"窗外雨正凄凄,
儿女对灯啼泣!"

最后我忍不住了,
倒在她的怀里,
握住她的手儿,
她再也唱不下去。

她滴下一颗泪珠,
滴在我的口内,
我郑重地把她咽了,
说不出的辛酸滋味!
* 原载l 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小 船*
心湖的
芦苇深处,
一个采菱的
小船停泊;

它的主人
一去无音信,
风风雨雨,
小小的船篷将折。
1923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题为《小艇》,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编入《冯至诗选》时,改题为《小船》,后曾收入《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狂 风 中*
无边的星海,
更像狂风一般激荡!
几万万颗的星球,
一齐地沉沦到底!

剩下了牛女二星,
在泪水积成的天河,
划起轻妙的小艇,
唱着哀婉的情歌。

愿有一位女神,
把快要毁灭的星球。

一瓢瓢,用天河的水,
另洗出一种光明!
1923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文选集》、《冯至诗选》、引据《冯至选集》编入。

残余的酒*
"上帝给我们,
只这一杯酒啊!"
这么一杯酒,
我又不知爱惜--
走过一个姑娘,
我就捧着给她喝;
她还不曾看见,
酒却洒了许多!
我只好加水吧,
不知加了多少次了!

可怜我这一杯酒啊!
一杯酒的残余呀!
那些处女的眉头。

是怎样一杯浓酒的充溢!
我实在有些害羞了,
我明知我的酒没有一些酒力了,
--我还是不能不
把这杯淡淡的水酒,
送到她们绛红的唇边,
请她们尝一尝啊!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序诗》;初收《昨日之歌》,改题为《残余的酒》。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怀--*
若是我,眼皮微微合上,
啊!你这蓝帽的女郎--

你既穿着灰色衣裙,
为何又戴着那蓝色的草帽?
惹得我的梦魂儿,
尽在你的身边缠绕!

风声中的雨声,
这般断断续续--
纷纷乱乱的人间,
你今宵睡在何处?

啊,在少女幽静甜美的睡中,
可能有路上不相识的青年入梦!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追 忆*
日光满窗了!
你还微闭着眼,
躺在床上,
作什么追忆?

"啊,我昨夜所想的,
那甜美的境地--
在最甜美的时候,
我昏昏睡去了!"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初夏杂句*
1

"红的,红的,红樱桃,"
"青的,青的,青杏子,"一一
于今都哪里去了
那半月前的飞絮?

2

最怕听,苍蝇同蜜蜂,
在日光中的歌调,
最怕听的是,万籁声中。

3

恹恹地又度了一春,
春已尽,自家还不知觉。
夜雨潇潇,
唱着"所罗门"的牧歌;
--可怜的牧童啊,就是羊儿
都寻,寻也寻不着了!

4

那晚的一钩新月,
一直的被我望入
西北的浓云中--
等了不知多少时,
它却终于出不来,云幕的重重。

5

并不曾那样像去年,
听取燕子的呢呢,
戴胜鸟的啼声,
也不知尽向何处去?

6

偶然隔着楼窗,
望那夕阳染遍的杨柳--
唱多少遍古代的诗词,
无奈柳阴下没有河流,
泛不来采莲的小舟!
隐约约,夏天到了!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题为《初夏》,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略有删节,并改题为《初夏杂句》。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别 友*

1

好一个悲壮的悲壮的别离呀。
满城的急风骤雨,
都聚在车站
车站的送别人
送别人的心头了。

雄浑的风雨声中,哪容人轻轻地
说些委婉的别语?
朋友,你自望东,
我自望西,
莫回顾,从此小别了。

2

赞颂狂风暴雨,
因为狂风暴雨后,
才有这般清凉的世界。
我失掉了什么?
啊,车轮轧轧的声音
重唤起我缠绵的情绪。

梦一般寂静地过去了,
心里没有悲伤,
眼中没有清泪;
朋友,你仔细地餐
餐这比什么都甜
比一切都苦的美味吧!
1923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题为《别羡季》,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略有改动,并改题为《别友》;编入《冯至诗选》时,又改题为《别友》,后曾编入《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羡季、即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河北清河县人,现代作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

窗 外*
老槐的
英雄姿态!
金绿的叶儿,
随着微风摇摆,

无数黑衣的
燕子飞翔--
似谁家吹玉笛,
吹得声音嘹亮!

青天只有白云,
白云沉思无语,
雀鸟儿不住地
在何处唧唧?

灰色屋顶,
也披满夕阳,
瓦栊上渍着的石灰,
正如耶稣的白衣跪像!

瞽者的暗示*
黄昏以后了,
我在这深深的
深深的巷子里,
寻找我的遗失。

来了一个瞽者,
弹着哀怨的三弦,
向没有尽头的
暗森森的巷中走去。
1923
* 原载l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l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乡歌》编入。

* 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选》和《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宴 席 上*
(双十节的夜里,听友人C君叙他今夏在西湖玛瑙寺中的梦境,同时又谈及远方朋友的运命遭逢;成此诗,寄给上海的C君及印度洋上的L君。)

蜡烛更换了三遍了,
怎么还不天明呢?
窗纸既不发白,
鸡声也是辽远呀。

这是我们的厨娘,
备下了这席圣宴,
有厚味的菜,
有喝不尽的美酒。

她频频对我们叙说,
她如何善于烹饪--
她说,甜的味儿如何浅,
辛酸的,是怎样深沉。

我们都静默无言,
更含了几分醉意。
窗外不知什么声响,
可是风吹落叶沙沙?

还没有到了深秋,
哪会有许多落叶--
原是弹人心曲的姑娘,
轻轻地推门而入。

在这样的席上,
她是十分可爱的--
她的双颊苍白,
唇上点染着一些红色。

她抱着什么乐器,
我也无从认识。
只那团如云的乌发,
却鬣髫着几点温柔。

她将她的乐器,
慢慢地弹动了--
她轻缓的歌声,
正如她衣衫的清淡。

"他愁苦了他的青春,
只想换她的换不来的心。
她最后把心捧到他的面前,
可是他说,他已经做了僧人!"

"酒变成泪,泪又变成酒,
何处寻,那寻不到的真情!
在风雨阴霾之夜,
他孤零零地徘徊荒径!"

"终于是两手空空地
可怜他东西南北的狂奔
,又到了茫茫海外,可容他
"'寂对河山叩国魂'!"

她唱完了这么三个曲子,
席上的静默更可怕了。
我满满斟了一杯酒,
送到她的唇边。

她接了我的酒杯,
把乐器放在一旁;
一杯酒都被她饮尽了,
乐器的余音还在微微地响!
* 原载l923年10月25日《文艺旬刊》第l2期.原有副题"--呈如稷,翔鹤;并示C君"。初收《昨日之歌》,删去副题,增一小序。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残 年*
朋友啊,
酒冷,茶残!
我们默默,
噤若寒蝉。

无可诅咒,
无可赞美:
百般的花朵,
一样的枯萎!

我们默默,
噤若寒蝉--
朋友啊,
酒冷,茶残!

* 原载l924年1月18日《文艺旬刊》第l 9期.题为《赠C.S.君》,为组诗《残年》第一首。初收《昨日之歌》,改题为《残年》。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你--*
一天我委委屈屈地
向着你的明眸泣告--
人间是怎样的无情,
我感受的尽是苦恼。

你殷殷勤勤地劝我,
忧思,能够令人衰老;
你更问我能不能
向着你的明眸微笑!

你的话是雨后的南风,
将我的愁云尽都吹散;
但我仔细看你的眼眶里,
也是汪汪地泪珠含满。
1924

*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秋千架上*
我躺在嫩绿的浅草上,
望着你荡起秋千;
春愁随着你荡来荡去,
尽化作淡淡的青烟。

我的姑娘,你看那落日,
它又在暮霭里消沉--
只剩下红云几抹,
冷清清,四顾无人!

* 原载l 924年4月15日《文艺周刊》第29期,初收《昨日之歌》,略做改动。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春 的 歌*
丁香花,你是什么时候开放的?
莫非是我前日为了她
为她哭泣的时候?

海棠的花蕾,你是什么时候生长的?
莫非是我为了她的憧影,
敛去了愁容的时候?

燕子,你是什么时候来到的?
莫非是我昨夜相思,
相思正浓的时候?

丁香、海棠、燕子,我还是想啊,
想为她唱些"春的歌",
无奈已是暮春的时候。
1924

* 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琴 声*
绿树外,小窗内,
是谁家肯把
这样轻婉的幽思
缕缕地写在静夜里?

夜色随着琴声颤动,
颤动得山上山下的树
都开遍了花,
微风吹着花儿细语。

最后那弹琴人
情愿把沉逸的哀音
变为响亮。

好惹得远远近近
都泪琅琅
滴满了襟裳!
1924
* 初收《昨日之歌》,题为《绿树外》;编入《冯至选集》时,略有删节,并改颢为《琴声》。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在海水浴场*
浪来了,你跳入海中,
浪平了,又从海中跳起,
跳在平板的船儿上,
唱着你故乡的歌曲。

浴衣衬着你的肌肤,
金发披在你的双肩,
岩石为着你含了愁容,
潮水为着你充满疯癫。

我可是在什么地方
好像是见过你的情郎?
他夜间在阴森的林里
望着树疏处的星星叹息!
1924
* 原载l924年7月29日《文艺周刊》第44期,题为《海滨》,原诗只前一节。初收《昨日之歌》,为组诗《在海水浴场》第一首,改题为《浪来了》,并增后二节诗。编入《冯至诗选》时组诗取消,此诗直接改用原组诗的总题《在海水浴场》;后曾编入《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沙 中*
在这松散的沙中,
却于一团温馨凝聚;
唇儿吻在沙里边,
深吻着脂汗的香气。

我的双臂懒懒地
向暖暖的空中前伸,
依然触着了(那昨天的)
柔腻的玉体横陈--

怎能从这海浪里,
涌出来魔术的少女,--
倩她攫去了我的灵魂,
只剩下唇在沙中狂吻!

* 初收《昨日之歌》.为绢诗《在海水浴场》第二首。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海 滨*
风吹着发,又长了一分,
苦闷也增了一寸;
雄浑无边的大海,
它怎管人的困顿!

那边是悲切的军笳,
树林里蝉声像火焰;
波浪把一座太阳
闪化作星光万点。

远远的归帆
告我新闻一件:
"有只船儿葬在海心,
在一个凄清的夜半!"
1924
* 初收《昨日之歌》,为组诗《在海水浴场》第三首,题为《风吹着发......》;编入《冯至诗文选集》时,改题为《海滨》。后曾编入《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墓 旁*
我乘着斜风细雨,
来到了一家坟墓;
墓旁一棵木槿花,
便惹得风狂雨妒。

一座女孩的雕像
头儿轻轻地低着--
风在她的睫上边
吹上了一颗雨珠。

我摘下一朵花儿,
悄悄放在衣袋里;
同时那颗雨珠儿
也随着落了下去!。

*原载1924年8月5日《文艺周刊》第45期,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雨 夜*
树林里聚集着
无数的幽灵,
它们又歌又舞,
踏着风声雨声。

蟋蟀在草里呜叫,
它们永不停息;
可有个行路的人
在林里迷失?

闪电闪在林里,
照给他一条小道--
蝉在树上骤然鸣,
鸟在谷中应声叫。

雷声击在林里,
幽灵们四方散去,
散到隐秘的地方,
唱着凄凉的歌曲:

"憔悴的马樱花须,
愁遍山崖的薜荔,
随着冷雨凄风
吹入人间的美梦里。"
1924*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文选集》、《冯至诗集》、《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孤 云*
我对望亭亭的孤云,
凄惶欲泣。

它来自北方的
那座灰色的城里。

在那座城里
事事都成陈迹。

我怎能把它
也撕成千丝万缕?
1924
* 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集》、《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片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925*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文选集》、《冯至诗集》、《冯至选集》。

夜 步*
一支烛光苍苍地
在那寂寞的窗内--
既不照盛筵绮席,
更不照恋人幽会。

几粒星光茫茫地
映在这死静的河内--
既无人当做珍珠串起
更无人当做滴滴清泪。

烛光啊,你永久苍苍,
星光啊,你永久茫茫;
我永久从这夜色中
拾来些空虚的惆怅!

*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如果你......*
(三春将尽,K①从海滨寄赠樱花残瓣,作此答之。)

如果你在黄昏的深巷
看见了一个人儿如影,
当他走入暮色时,
请你多多地把些花儿
向他抛去!

"他"是我旧日的梦痕,
又是我灯下的深愁浅闷:
当你把花儿向他抛散时,
便代替了我日夜乞求的
泪落如雨--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①K即顾随。

怀友人Y.H.*

1

当燕子归来的黄昏,
我一人静静悄悄
在你旧居的窗前,
梦游一般地走到。

寂寂静静,
我轻轻地叫着你的名儿,
窗内仿佛有人答应。
我傍着窗儿痴等。

但是窗儿呀总是不开,
一直等到了冷月凄清,
朋友啊,你那时在哪里徘徊?

2

那夜风雨后,
正像是我们去年的一天,
满院嗅着柳芽香,
满地踏着残花瓣。

寂寂静静,
我轻轻地叫着你的名儿,
云内仿佛有人答应。

我靠着树干痴等,
但是阴云呀总不散开,
一直等到了夜阑更深,
朋友啊,你那时在哪里徘徊?

3

我像是古代的牧童,
失掉了他的绵羊;
我像是中古的诗人,
失掉了他的幻想。

寂寂静静,
我轻轻地叫着你的名儿,
远方总仿佛有人答应。
我望着凄艳的夕阳,
我望着幽沉的星海,
望得我心滞神伤,
朋友啊,你那时在哪里徘徊?
1925
* 初收《昨日之歌》,题为《怀Y.兄》;编入《冯至选集》时,略做改动,并改题为《怀友人Y.H.》。此据《冯至选集》编入。Y.H.即杨晦(1898-1983),字慧修,辽宁辽阳县人,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遥 遥*
你那儿的芦花也白了,
我这儿的芦花也白了。
我凝神将芦花细数,
像是一里一程地走近了你;
我数尽了无数棵,
却终于是怅怅地--
千里外,真是遥遥啊!

你那儿的夕阳也要落了,
我这儿的夕阳也要落了。
黄金色的在云里,
恰似我那昨宵的梦。
一带模糊的青山,
轻轻描上了我的心头--
千里外真是遥遥啊!

你那儿的果子也熟了,
我这儿的果子也熟了。
绿色的失去了希望,
红色的尽都凋落了:
相思到了这般境地,
也只有听那流水的殷殷--
千里外真是遥遥啊!
* 原载l925年10月31日《沉钟》周刊第4期,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在 郊 原*
续了又断的
是我的琴弦,
我放下又拾起
是你的眉盼。
我一人游荡在郊原,
把恋情比作了夕阳奄奄。

它是那红色的夕阳,
运命啊淡似青山,
青山被夕阳烘化了
在茫茫的暮色里边。

我愿彷徨在空虚内,
化作了风丝和雨丝:
雨丝缀在花之间,
风丝挂在树之巅,
你应该是个采撷人,
花叶都编成你的花篮。

花篮里装载着
风雨的深情--
更丝丝缕缕的
是可怜的生命。

我一人游荡在郊原,
把运命比作了青山淡淡。
续了又断的
是我的琴弦,
我放下又拾起
是你的眉盼。
1925*原载l925年12月12日《沉钟》周刊第9期,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军诜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晚 报"*
--赠卖报童子

夜半的北京的长街,
狂风伴着你尽力地呼叫:
"晚报!晚报!晚报!"
但是没有一家把门开--
同时我的心里也叫出来,
"爱!爱!爱!"

我们是同样地悲哀,
我们在同样荒凉的轨道。
"晚报!晚报!晚报!"
但是没有一家把门开--
人影儿闪闪地落在尘埃。
"爱!爱!爱!"

一卷卷地在你的怀,
风越冷,越要紧紧地抱。
"晚报!晚报!晚报!"
但是没有一家把门开--
一团团地在我的怀,
"爱!爱!爱!"
1926
*原载l926年10月10日《沉钟》半月刊第5期,署名诽诽。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文选集》、《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在阴影中*
我在阴影中摸索着死,
她在那边紧握着光明。
神呀,我愿一人走入地狱里,
森森地走入了最深层;
在地狱的中途尝遍了
冰雹同烈火,暴雨和狂风。

烈火与冰雹,
为了她同我的深情;
狂雨与暴风,
为了她同我的生命;
神呀,我今夜向你呼号,
是最后的三声两声!

从此我转头不顾,
莫尽在淡淡的影里求生!
我一人棱棱地昂首,
在那地狱的深层--
望着她将光明紧握,
永久地,永久地向上升腾!
*原载l926年10月25日《沉钟》半月刊第6期,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工 作*
聪明的姑娘啊,告诉我说,
我是一个可怜的人,
我应该怎样的工作?
我的春夏是有限的几天,
我的严冬啊,却是,
却是那样的久远!

我是不是应当,
为了那后日的荒凉--
从你的面庞摘下来
那永不凋残的花朵,
在我的心中注满了
你漾漾地眼角的柔波?

我是不是应当。

为了那后日的荒凉--
先听你干声万声的呼唤,
在空中化作了旗幡一扇,
它引导着我,(万事苍苍,)
走入将来的人海茫茫!
*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永 久*
我若是个印度人,
便迈入了浓密的森林;
我若是个俄国人,
便踏上了冰天雪地:
因为它们都是永久的,
在南天,在北极。

我呀,我生在温带的国里,
没有雪地没有森林--
我追寻我的永久的,
我的永久的可是你?
但是我怎样的走进呀,
永久里,永久里?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你倚着楼窗......*
你倚着楼窗向下望,
会望见长街弥漫的尘沙;
但是你望不见沙中埋没的
路上的我,路畔的槐花。

风会把花香吹扬给你,
我,我可像真珠永沉大海--
没有你的目光到我的身边,
我怎样才能有光彩!

同乞丐是一样的运命,
在神的那儿永无名姓:
一旦我踉跄地死在路旁,
将怎样的刻呀,我的墓铭?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默*
风也沉默,
水也沉默--
没有沉默的
是那万尺的晴丝,
同我们全身的脉络。

晴丝荡荡地沾惹着湖面,
脉络轻轻地叩我们心房--
在这万里无声的里边,
我悄悄地叫你一声!

这时水也起了皱纹,
风在树间舞蹈--
*原载l926年9月25日《沉钟》半月刊第4期,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我们晕晕地,朦朦地,
像一对河里的小鱼,
滚入了海水的浪涛。

我愿意听......*
春夜呀,
拂着春风--
我愿意听,
你的唇边说,0ui!①

秋夜呀,
冷露零零--
我愿意听,
你的眼角说,Non!②

春夜从你的唇边
吻来的,
秋夜好从我的眼角
--流去!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①②法语:前一句是"是!",后一句是"不!"。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
*初收《昨日之歌》。编入《冯至诗文选集》时略做改动,后曾编入《冯至诗选集》编入。

秋 战*
都说我是还年青,还勇敢--
但是一个天大的疲倦呀,
凭空地落到我的身边;
兴奋地歌唱啊,
"为了死亡,为了秋天!"

我的眼是这样的昏迷,
我的心是这样的荒乱,
像是黄昏铺盖了家家的坟墓,
黑夜呀,来自风涛的彼岸!

沓沓地走过了秋的队伍,
那是风和雨,落叶与沙尘,
悲笳,马蹄,还有远远地
远远地战场上的哀音。

战场在我的心田上,--
神啊,你可曾听见了这里的杀声?
疲倦长久地落在我的身边,
兴奋地歌唱啊,
"为了死亡,为了秋天!"

我又辛苦,又空虚,
仿佛一个沙漠的国王--
他只有头上的乌褐的云彩,
我呀,黑色的旗子在面前飘荡!

那是母亲遗留的赠品,
当她在战场上败退的一瞬,
她撕下一半永留在我的面前,
其余的,引导着她的灵魂长殒!

如今只有它在战场上耀耀飞扬,
不知是欣欢,还是凄惨?
疲倦长久地落在我的身边,
兴奋地歌唱啊,
"为了死亡,为了秋天!"

都说我是还年青,还勇敢--
哪里有力量啊,把这个队伍赶散?
春日的和平,是那样的辽远,
油油的绿草,尽被战马摧残!

风吹着旗子,旗子扫着风,
满地是战士的骸骨--
殷勤的圣者会给他们最后的慰安,
十字架竖在高高的坟墓!

神啊,我却永远望不见
望不见十字架上的光灿--
疲倦侵蚀了我的衷心,
兴奋地歌唱啊,
"为了死亡,为了秋天!"
*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风 夜*
"也是这样的风夜,
也是这样的秋天,
我把生命酿成美酒,
频频地送到你的唇边,
一盏,两盏,三盏......"

我屈指殷殷地暗算,
恰恰地满了一年,
我沉埋在这座昏黄的城里,
像海上被了难飘散的船板,
一片,两片,三片......

我今宵静息在秋星下,
如船板飘聚到海湾,
它们再也挡不起海上的汹涛,
我也怕望那风中的星焰,
一闪,两闪,三闪......
1926*原载1926年11月10日《沉钟》半月刊第7期,署名冯君培。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最后之歌" *
记起母亲临终的祷告,
是一曲最后的"生命之歌",
那正是暮春的一晚,
另样的光辉漾着她的病脸;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她把那时的情调深深地交给我,
还有我衣上的她的手泽!

箱子里贮藏着儿时的衣裳,
心内隐埋着她最后的面庞;
偶然把灰尘里的箱子打开,
那当时的情味也涌上心来。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可是中间又度了许多的年月,
此刻啊,一个清新的秋夜!

这时我充满了"最后"的情怀,
秋天的雨冷,冬夜的风悲!
镜中的我的面庞,
却没有另样的光辉;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这时我像是上帝的罪人
临刑时也听不见圣灵的呼叫!

记起母亲临终的祷告,
是一曲最后的"生命之歌"。
我却凄凄地无依无靠,
只瞥见天边的一缕"柔波"--
母亲把她的歌声,
真切地留在儿子的心中;
柔波却是空幻地,荡漾地,
"来也无影,去也无踪!"

许多的现象不可捉摸,
却引起许多的灵魂追逐!
沙漠的幻影累死了骆驼,
些微的火焰烧死了灯蛾:

神呀,我可曾向你真挚,
像母亲一般地信仰你?
神呀,我今宵向你祷告,
只请你给我一些,一些面上的光耀!

静默中神也没有答语,
我怔怔地是一人踽踽;
母亲望着她的幼儿,
我望着那柔波一缕。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我把那无可奈何的希望,
尽放在那缕柔波上!

它却像林中的鹿麇,
水底的游鱼,
霎时间奔入苍茫的云海,
像一颗流星的永劫!
蜡烛在台上花花地爆,
仿佛是宇宙啊,没有明朝--
阴暗渲染了我的面貌,
望着永逝的柔波向神祷告!

在母亲祈祷的床边,
牧师曾朗诵着古哲的诗篇。
他说母亲是一朵洁白的
洁白的花朵,开在上帝的花园。
在我寂寞的桌旁,
现出来一个聪慧的姑娘--
"起来吧!骑着骆驼,赶着灯蛾,
去追逐残余的那缕柔波!"
*原载l926年8月25日《沉钟》半月刊第2期,初收《昨日之歌》。此据《昨日之歌》编入.

⑸ 《梦痕》丰子恺 赏析

梦痕 (丰子恺)

作者:白鹿靑崖 提交日期:2005-12-28 16:18:00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母亲们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象个

⑹ 留与他年说梦痕

人生何处不是春

⑺ 粽子里的乡愁的主旨

《粽子里的乡愁》对往事的回忆在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这条线索中逐一展开。

同时,粽子也寄托了作者真挚浑厚的情怀: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对慈爱的母亲绵绵不尽的爱,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既温馨悲悯又苍凉肃静。

文中故乡端午节的风俗、母亲包的各种粽子、“我”最爱吃的灰汤粽,还有用灰汤粽治消化不良的民间疗法、给乞丐布施富贵粽的场景、苦命的乞讨小女孩、“我”的同情、母亲的叹息以及铭记在心的教诲和无可追忆的怅惘,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是如此有条不紊而又感人至深。

(7)梦痕赏析扩展阅读:

本文作者是琦君。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

《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

⑻ 哪位朋友提供一下朱孝减的声声慢和赏析,在此先谢谢了

是朱孝臧
声声慢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味聃赋《落叶词》见示,感和
鸣螀颓专墄,吹蝶空属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天阴洞庭波阔,夜沉沉、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又:
声声慢 【清末·朱孝臧】
新花改岸,颓柳通波,旧家水石依然。小祓闻根,风泉响出琅玕。虚堂嫩凉收雨,引秋心、
催占鸥边。供书永,有分茶火续,选石诗镌。
晼晚年芳空惜,被绿阴狼藉,催熟金丸。几日珍丛,南飞越鸟巢安。沧洲梦痕何处,枕屏拖、一桁青山。无路去,傍清阴、敷簟露眠。

⑼ 求《金缕曲》

藤萍在《香初上舞》写的一首应景之词,词名《金缕曲》,全文是:

微许飘零意。漫掩书,闲萦西风,落花无绪。寂寞冷香天付与,一寸万缕千丝。 即吹去,不数别离。何必沉吟忘飞回,无须问,此雪为旧迹。那年恨,谁犹记?

平生憔悴自知矣。再吹去,弦断寒心,惘然知己。忆往长自最销魂,归向杯中月里。 又携来,梦痕依稀。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纳兰容若《金缕曲》赏析 ※金缕曲 (二首)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
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炭,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脚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金缕曲》写于妻子逝去三年后的忌日。同样是三年,前三年婚姻欢乐不终,后三永诀哀思无限。词人写道: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竞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词起得突兀。劈头一个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然后词人由己及彼,又由彼及己,以告诫自己梦之应醒,到夜台远书信难达,以至来生难期,万念俱灰,把现实之事与幽冥生活揉在一起,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沉爱情。这里有词人对人生的看法:人间无味,不及夜台,生不如死,因为尘土覆盖的幽冥境界虽然冷清,但却可以把愁绪一同埋葬,正是为了此,亡妻甚至宁愿抛开死生不弃的钗钿之约。这似乎喻示着死者的明智和生者的迷失,在无限神伤的思念中寄寓着词人对人生对命运的厌弃和绝望。在词人看来,人死后精神是不死的,所以他寄信与九泉之下的亡妻,关心她别后几年生活的苦与乐,关心谁与她相伴,他还想与她结个他生知己,但又恐在生命的另一个轮回中,再遭受命运的摧残,再尝到残月凄风里无尽的伤痛。生命的短暂,无情的自然规律,使词人与整个时代的人们一样,对生命的寿限极为关注,对未来充满了颤悸和忧哀。无法忘却的深情和无法抗拒的命运,使词人肝肠寸断,“清泪尽,纸灰起”,把词人无限凄凉而又绝望的心境,用灰凉孤寂的形象抒写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生、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不仅仅局限于对妻子早逝的悲伤,实际上敏感的纳兰性德已经在词中融进了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

⑽ 故乡的桂花雨赏析

故乡的桂花雨 :
现代散文作品,作者:琦君(1917-2006),台湾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是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的得意门生。
作品赏析:
一、谋篇立意
这篇叙事抒情散文回忆了童年时与母亲摇桂花的情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二、文章脉络
从桂花的香,引出“乡愁”→回忆小时与母亲在故乡温州摇桂花(“桂花雨”)和父亲作诗的情景一回忆在杭州读书时赏桂花、吃“桂花栗子羹”及摇桂花(“桂花雨”)的情景,最后以母亲的话又引起的乡情作结。
三、写作方法
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散文风格。本文文字浅白而雅致,感情真挚,平淡有味。字里行间蕴含着淳厚温煦的怀旧深情,令人沉浸其中,细细追寻。例如,“桂花雨”这三字就令人想起古诗中说“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杏花雨”指的是开杏花时自然界下的雨,而文中的“桂花雨”是指桂花纷纷飘落,如同下雨的美丽情景。其喻意是丰富的:既再现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正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和从温存的心绪出发,对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再如,文中记叙在杭州满觉珑赏花,吃花,补述了自己对桂花的独钟之情。并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