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郑板桥赏析
『壹』 郑板桥笔下的兰,竹,石
郑板桥与竹兰石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专色。有兰有竹有石,有属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这是清代郑板桥写的一首咏竹兰石品格的题画诗。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郑板桥 竹石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其诗、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板桥派”之称。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这“三真”也正是他内心的表露,为人正直,心念百姓,不阿权贵,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因荒年开仓赈济百姓和贪官发生争执,愤而罢官。除了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十多年县官外,其余时间均以作画、卖画为生。
郑板桥为何喜画竹兰石?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四美也”。
他画的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竹兰相伴,既深刻揭示竹兰石特征,又寓意高尚人品,无论哪幅画,都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一如他的性格。
『贰』 郑板桥的《题竹石画》的详细鉴赏
解析:
赏析咏物诗词要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版,也有人把这权叫做有“寄托”。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岑参《范公丛竹歌》所写:“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分析:
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
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叁』 郑板桥《竹》的原文和翻译
《竹》一诗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在这首诗中,郑板桥巧妙地抓住竹不开花这一特点,表白自己宁愿保持本色,也不愿钻营取宠的态度,这也是竹的品质的写照。
『肆』 文同的《竹子》与郑板桥的《竹丛》的比较鉴赏
http://..com/question/18334388.html?si=1 有人和你一样的问题。你去看看吧有用 北宋文同
画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
郑板桥
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伍』 郑板桥“三竹”的含义(眼,胸,手)
郑板桥那段关于“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的名言,可为我们透露此中消息: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
所谓三种“竹”,正是审美感知、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阶段,竹的意象三形态。构思时,“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所欲画”的竹的意象或意象体系,已纳入绘画的二度空间,取得构图、色彩、线条的艺术规范,较之“眼中之竹”,已经过一度变形和重组;“落笔倏忽变相”,在“得于心”而“应于手”的过程中,“胸中竹”的传达,受制于艺术家的笔墨技巧、身心状态,乃至纸笔的工具性能,“手中竹”较之又已再一度变形和重组。感知、构思与传达,意象及其体系随之凡两变,的确不能“随心所欲”,而得服从内心感受客观化、物质形态化的需要。郑板桥自称“三竹”之说不独为绘画而发,并不为过,因为这确乎是艺术创造的通则。
用“三竹”说来看“意象体系”,我们便可明了:感知或想象中纷至沓来的意象,其实还谈不上“体系”,顶多算是它的“原生态”。构思中,艺术家将所欲传达的情感意念集中化、明朗化,原先的诸多意象,才得到一个聚结的“共同中心”,艺术家才有可能对意象作必要的选择、取舍和剪裁,使之取得有序性;同时,艺术家还得适应和征服大众的心理,将“体系”纳入特定的艺术规范,使之成为有征服力、感染力的“体系”。传达中,艺术家还得适应和征服物质材料,使意象体系获得相应的物态化形式。此时,也只有到此时,艺术家胸中孕育成熟的意象体系才成为可由他人感受、观赏和评价的东西。这才是意象体系的终端态,即艺术品。
说一部艺术品,就是一个完整的意象体系,这不是对艺术的一般要求,而是很高的要求。只有那些成功的艺术品,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我国诗论认为诗有“可句摘”、“不可句摘”之别,“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这是不易轻许的评价,而“气象混沌”,首先指的就是它意象体系的浑整,自足。
『陆』 对郑板桥《竹石图》的鉴赏
纸本墨笔抄,217.4cm×120.6cm,上海市袭博物馆藏。
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风格写成。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 《竹石图》这幅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柒』 关于郑板桥的描写竹子的诗
1、《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代:郑燮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释义: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2、《题画竹》清代:郑燮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释义: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3、《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释义: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新竹》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释义: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5、《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
释义: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捌』 郑板桥的《题竹石画》的详细鉴赏
作品赏析
1、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题画兰。
2、为竹设置的困难,是环境的恶劣。没有肥沃的土壤,只有在“破岩”中“立根”;没有温室的保护,只有风霜雨雪的“千磨万击”;没有安逸的条件,只有所面对的无常的“东西南北风”。
但,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竹顽强地活下来了,成长着。作者的用词充分表现了对这一品格的赞颂:立根,写它“咬定”;受难,写它“还坚劲”;风云变幻莫测,用一“任”字展现了它的镇定自若!
(8)竹郑板桥赏析扩展阅读:
《题竹石画》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著题画诗,是一首借物喻志的名篇。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译文
1.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2.竹子的根紧紧扎在青山上,一点也不放松,开始的时候它不过是在乱石堆中找到了生存的地方。不管经受多大的磨难,照样坚定有力,任凭你吹什么风都不动摇。
网络—题竹石画
『玖』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描述自己的画竹经验时曾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
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版的审美选择,权成为画家眼中的竹子,再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画家胸中的竹子,最后经画家之手便成为画卷中的竹子。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