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龙应台杜甫赏析

龙应台杜甫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21 19:29:46

1. 龙应台的《山路》赏析 或者《幸福》赏析

”你注意到,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用比喻,把月亮比作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携写出月亮的不明亮,不圆满。把歌声比作一条柔软丝带,写出歌声的轻柔,飘逸。
用侧面描写,写观众欣赏时的陶醉动容,衬托蔡琴歌声的温柔。
“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自己大难不死的妻,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一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微跛”“憨厚”写出了胡志强中风后身体虚弱。妻子“纤弱”的手和胡志强“粗壮”的手合起来鼓掌,看出患难情深,岁月沧桑。
“我压低帽沿,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7月7日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压低帽沿”看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五万人幸福地欢唱和沈君山一个人在病房里形成对比,衬托沈君山的孤独。

2. 求龙应台《目送》中 ,那篇《明白》的赏析。 求求求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们总是说老人就像小孩,其实正是这个道理。人慢慢长大,成熟,到最后衰老,心智同样盛极而衰,回归童稚。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难以忘怀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发生在我们“爱恋自己的青春”时期的事情。“我”和丽茹的母亲之所以时光会错乱,最大原因在于她们并没有放下年轻时候的回忆,不管哪回忆是苦是甜,都是她们记忆和思维的归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亲内心最深处的感情,隐藏在母亲心里、平常不能开口的那一份记忆。为了子女,母亲可以故作坚强,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记忆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那一处——作者再一次体察到了母亲的爱。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内心的痛楚,因为对母亲的伤痛无能为力而深深难过。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妙龄女郎,那是因为她们就如同20多岁的自己,那时还不能明白母亲,对母亲的关心无动于衷,甚至是厌烦,而现在,她们已经50多岁了,当了母亲,也明白了当时母亲对自己的爱,可是这时的母亲已经时光错乱了,甚至认不出自己的女儿,她们已经错过了。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生本就是一个又一个轮回,以前关心照她们的母亲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是她们关心照顾母亲了,也许在人生最后,她们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维护母亲最后一丝尊严;同时妙龄少女是美的象征,象征母亲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那是母亲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

(2)龙应台杜甫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关注的是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收录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见刀光剑影,唯感清风拂面、动人心弦,处处都有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书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而我也承认在我年轻十岁时是读不出《目送》中蕴含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的。

周国平先生曾说“读书是与大师的灵魂进行交流”,我以为读书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读者理应同样具有时间的历练和反观人生的静思。

读完《目送》,几乎过了整个夏天。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

通过笔记自己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是啊,在这世上,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希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点……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

再多的“伤逝”与“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在幻变的岁月中我们唯有心怀感恩坚定前行,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参考资料: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读龙应台的《目送》-人民网

3. 龙应台为什么推崇杜甫

因为杜甫才华横溢,又具有家国情怀,关心人民疾苦,这是龙应台所欣赏和追求的为人楷模。

4. 龙应台《目送》的赏析,详细一点的.

《目送》读后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而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人到中年、地位。
其实,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环顾四周。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做儿女的要明白,有些关。你不管怎样离开,步入中年?我们的这一生、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不必追,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满眼的目送、资本,偶尔回首,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只不过意味着、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失败等种种坎坷,为你挂牵,为你等待、挫折。那时很不以为然,从未回头张望过,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名利,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又不是再也不见,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他们不放心的,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只能一个人走”,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是,默默“目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每次走时,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因为“有些事,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拥有年轻时所向往,只能一个人过、所追求的一切,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这才是真正的爱,只能一个人做,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承受他们不舍的,被父母目送着,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有些路啊

5. 《目送》中的《杜甫》一文想表达什么

《目送》中的《杜甫》一文想表达什么

答:想表达,要以独特的眼光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世界上多姿的也是多方面的,角色不同看待事物也就不同

6. 为什么龙应台推崇杜甫诗

杜甫的诗语言朴实,内容多数围绕民间疾苦而展开,表现了圣人悲天悯人版的境界,完权美的符合了儒家仁爱的思想理念,所以被后世称为诗圣。杜甫的诗,按照写作年代,反映了唐代以安史之乱为节点,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成为诗史。

7. 求: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的其中的一篇 杜甫 是什么含义 或是说讲的是什么意思 【看了三遍都不怎么

讲和杜甫的诗和与他有关的故事吧

8. 龙应台《目送》的赏析,详细一点的。

作品赏析:

《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

(8)龙应台杜甫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9. 求龙应台《散步》赏析

本文秉承了龙来应台在源《目送》一书中温情而又悲伤的笔触,描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琐事。文章以陪母亲散步为行文思路,在细碎而生活化的语言之间,能够充分感受到龙应台与母亲之间的深情,以及她自己对母亲老去的一种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纵观全文,虽然写的事情很细碎,但是,却由一件件小事拼出了母女之间的深情。对于龙应台来说,苍老的母亲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有那么多的儿女记挂着她,惦记着她。不幸的是,此生此刻的老去却是无法勉强时间能停留下的。
开头的燕窝与结尾的燕子,一个明着写家萱对母亲的关心爱护,燕窝实际也是暗喻着家。燕子更是有一种归家的暗示。母亲仿佛回到过去而产生的动作,说明了就算在早已糊涂的母亲的心里,母爱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不管她是否还记得,可身体却总能记住那份爱,更显出了那份令人唏嘘的深情。

10. 龙应台散文好句好段赏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回今生今答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送自己的儿子华安,作为一个母亲,对于亲情,她有的只不过是不舍和眷恋。儿子从未远离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强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亲盼儿子能够回头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没有”包含着失望,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