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风景名胜赏析感悟

风景名胜赏析感悟

发布时间: 2021-01-21 11:00:49

⑴ 参观完名胜古迹的感受 400字以上

参观的什么名胜

给你两篇参考:
1、
远远的便看见,长城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陵上。 爬上长城,看着人群来来往往,我心中便产生一种好奇心,从高出往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于是我便随着人群一起向上涌去。一路上我遇见了许多外国友人,想必他们也是久闻长城的大名,想来看看长城是怎样的壮观,宏伟.过了一会,我看见一个小房子似的堡垒,原来那就是烽火台,敌人来时,用来点狼烟的,这不仅使我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抬头仰望天空,是如此的蔚蓝,再看看长城,仿佛还有很远很远,一直延伸到云端.由于下起了小雨,所以我不得不下去了,我仅仅爬到了835米处.哎!真是令人遗憾啊!不过看着下面的人群,我当然十分自豪.

望着人群,我想,这便是长城的吸引力.如果长城没有宏伟的气势,怎么会吸引那么多的游客?我又随着人群涌了下去..............

2、说起西安,那里的名胜古迹举世闻名。其中,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兵马俑了。这个寒假,我就感受了一回。西安的名胜古迹很多。首先,我们就来到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境内,从西安市里乘车大约1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先去了秦俑博物馆,那里摆放了好多从俑坑中挖掘出的随葬品。有将军俑、武官俑、御手俑等,还有两辆彩绘铜车马。这两辆铜马车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在公元前200多年,中国人就使用了青铜冶炼术,比国外早了2000多年。可见中国劳动人民是很有智慧的。怎能不让我们为之自豪?接着,我们就到了兵马俑一号坑。“哇!这就是兵马俑!好壮观啊!”这是我进到一号坑里的一声赞叹。在面积最大的一号坑里共有6000多件有用陶土做的武士俑和车马俑。俑坑的东面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武士俑,他们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面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面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这些兵马俑都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在二号坑里,出土陶俑约1000多件,兵马近500多匹。它的东边是一个由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南边的方阵是由驷马战车组成的;中部是由战车和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北边是战车、鞍马和骑兵俑组成的骑兵阵。整个二号坑就像一支整装待发的特种部队。三号坑位于一号、二号坑的后部,那里仅有4马1车和60多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门道当初是用来向俑坑内运东西的。门道对面是一个车马房,车马房两侧有南厢房和北厢房。三号坑就像一个指挥机关。这三个坑俑组成一个庞大的军事营垒,面朝东,背对着秦始皇陵,好似守卫秦始皇陵园的部队。在这些兵马俑中,每个都是千人千面,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它们的样子与真人真马一样,都是以1:1样子做的。我的心里真是暗暗佩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⑵ 风景名胜的作文

美丽的桂林

“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睹”。早就听说过桂林,那里的奇山秀水,被誉为“天上人间旅游乡”。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次,我终于有幸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桂林。

桂林的景色果然名不虚传。我与妈妈泛舟河上,水面上静得出奇,岸边垂柳低着头,抽绿的枝条在翩翩起舞,偶尔能传来鸟儿的“叽叽喳喳”的鸣叫声,风孩子撩动着树姑娘那长长的秀发,传来一阵沙沙的声音。朦胧的雾好似一层薄薄的细纱笼罩在河面上,令人捉摸不透,又好像是在腾云驾雾,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时,你若闭上眼睛,伸开双手,呼吸着清新甜润的空气,你会发觉里面掺杂着清晨的泥土香和花草儿的清淡香味,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侧耳倾听,流水的“哗哗”声,鸟儿的“叽喳”声,树儿的“沙沙”声,谱写了一曲弦律动听优雅的乐曲,让我不禁陶醉其中,乐趣无穷,仿佛这音乐也是有色彩的。“滴答”,水珠溅入船内,偶尔沾湿了我发梢,多可爱的一串音符呀,在船间欢乐地跳跃着。此时此刻,你还会有什么烦恼呢?的确,烦恼都抛到了九宵云外了。

雾渐渐散了,前面的景物也清晰地映入了眼帘。 一座座形状奇异的高山耸立在河边,奇峰罗列,应接不暇。有的像采花的妙龄少女,有的像中世纪城堡,有的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宵,还有的像一只雄鹰在展翅高飞......玉女峰亭亭玉立,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盘旋的田螺,奇形怪状,变化万千。瞧,那不是一只小乌龟么!那白兔又跑哪了呢?定睛一看,原来是在那打盹呢!只见,小乌龟正在那慢吞吞地迈开脚步,坚持不懈地努力爬着,加油哪!最壮观的,尤其是那山上的九匹马,有的在目眺远方,有的在仰天长啸,有的好似在草原上快速奔跑,有的一动不动,不知在想什么,有的仿佛被眼前的景物迷住了,还有的好像在细细地体味着,回味着无限乐趣......遐想着,这些马似乎又活了起来,插上翅膀,飞向了远方。无数缕阳光穿过云层,洒了下来,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简直如同步入仙境。

桂林的山水美,在那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如,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身临其境,才知道,桂林美呀,美得名副其实。

⑶ 急求一篇《旅游景观赏析》课程感想

你可以去写作网看看有没能帮助你的文章!

⑷ 描写景色的片段和赏析

景物描写片段欣赏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
赏析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王愿坚《七根火柴》)
赏析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
赏析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的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的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
这好似一幅风景画。最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把握住了故都秋天具有特征的景物和景物所具有的特征。无论细描“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是详绘“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都形象鲜明,逼真如画,渲染了寂静的气氛,达到一种微妙的意境。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的积雪高插云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赏析
这是一幅远看图。作者用“珠冠”“孔雀开屏”两个比喻从色彩和形状上点明了天山的特点。在加上“银光闪闪”“艳丽迷人”等词语的形容,整个画面洋溢着幸福安祥的气氛。

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
(峻青《雄关赋》)
赏析
作者由北向南、由远而近从地势和气势上写了山海关的雄伟险要,表达了自己登关眺望时的感受。

站在亭台上,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这古城增添了崭新气派;向东望去,一切在阳光里更显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琼岛上的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场小小劫难,又昂首蓝天,而且素洁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那鼓楼和它身后的钟楼,如今虽默默据守在那里,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几百年间那晨钟暮鼓是怎样标志着孤独每天的生活节奏的;而钟鼓楼背后,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莹莹的,宛如这古城的一带屏障。
(韩少华《万春亭远眺》)

⑸ 历史名胜古迹的感想

世界遗产难敌“财政价值”?
作者:张培元
2006年2月15日
来源:法制时报
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桂林目前已建水电站达550座,在建待建的还有100多座。当地政府批准上马小水电项目,目的很明确:增加财政收入。可奇怪的是,这些小水电站项目并没有进行水资源论证,也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新闻详见2月12日《新京报》)
550座水电站包围桂林,这对于“船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来说,无疑是漂亮脸蛋上划满了道道伤痕。桂林山水甲天下,尽管多年来当地政府摩拳擦掌,这一“中国山水风景代表作”始终无缘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仅从遍地开花的水电项目上,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症结究竟何在。
连起码的环境评价、水资源论证都不曾搞,一个县政府主管领导就有权审批小水电项目。为了招商引资,创造所谓的“良好投资环境”,法定审批程序都可以被简化忽略,这种捡了“投资环境”的芝麻,丢掉“生态环境”乃至“法制环境”西瓜的怪异取舍,并非广西桂林才独有,在其他地方都曾经屡屡出现。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过客心理”,使官员们无视桂林山水的完整性,乱批滥批出数百个小水电站,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创造收益。
地方官员不能带着“过客心理”谋划地方发展,不能为了一时的“财政价值”而毁掉具有永久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希望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程序,使“很难插上话”水资源、环保、旅游等政府职能部门恢复话语权,同时调整政绩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以绿色GDP、生态GDP等科学发展指挥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合唱。(张培元)
云南过去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到处是崇山峻岭,峡谷纵横。现在,光是滇北的大理、丽江、中甸都建起了机场,全省共有10个。交通改善了,咫尺天涯,一下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是什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首先是云南的奇才异水。好山好水到处有,但一定要奇、要异要有特色!云南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丽江古城有800多年历史,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终年积雪不化,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过的玉龙雪山,就坐落在丽江城外,抬头就可望见;更有被探险家、旅行家视为梦幻境界的“香格里拉”;以及人类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女儿国。。。。。。
在石林,游客摩肩接踵、攀上爬下,穿行于石头的迷宫之中,幻想着千奇百怪的神话故事;在大理,徜徉在苍山、洱海之间,完全是一种“风、花、雪、月”的情调;在丽江,行走在小桥、流水的古街小巷中,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店铺,耳畔是幽雅飘逸的纳西古乐,你的身心可在这儿得到尽情休憩;还有穿越金沙江大浃谷,沿着千年茶马古道来到神秘的香格里拉,你会被这碧玉般纯净的湖泊、草甸所震撼,忘记一切俗世凡尘,让灵魂在蓝天、白云、芳草地进行一次洗礼;至于梦境般浪漫的“东方女儿国”,更有一种奇异、诡谲的魅力。
除了山水风景,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给这一片奇山异水增添无限的瑰丽色彩。
石林、大理,与新中国的两部著名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密切相关。这两部电影是根据少数民族的传说史诗改编,可谓家喻户晓。来到石林,游客会不知不觉引吭高歌:“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我随阿诗玛回家乡”。面对那座酷似彝族少女头饰的岩石,会从心底迸发出:“阿诗玛,你在哪里?”来到苍山的蝴蝶泉,谁都会轻轻哼起:“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忙梳妆”。凭心而论,蝴蝶泉并无出奇之处,与九峰山下的网岙龙潭差不多,但它的知名度,前者却远远超过后者,这--就是文化的感召力!
丽江古城之所以闻名中外,也是由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纳西文化和充满奇趣的民族风情。当你走进神秘灵秀的古纳西王国,大自然的柔风丽水,会拂扫你竞逐的风尘,慰藉你疲惫的心灵。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东巴文化,至今尚保留着东巴象形文字。听着长髯飘逸的老艺人演奏纳西古乐,看到家家商店挂满琳琅满目的东巴工艺品,你油然会产生对远古的奇妙想象。
在丽江,我们观赏了一台《丽江金沙》的歌舞晚会。这儿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有如诗如画的民族风情。艺术家们以《水》、《山》、《情》为主线,串联起三场大型歌舞。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山地民族以特有的宁静与祥和,还你大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在一片轻歌曼舞中,领略了天人合一的万种风情。
虽然跑马观花,行色匆匆,但七彩云南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和回忆。
2005-7-29
14:07:19
总统府:对国家的历史赶兴趣的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的地方。充满斗争的国家权力中心,活生生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清代是两江总督府的府第,太平天国把这里改造成天王府;天王府建筑现在只剩下两个相联的大殿,其余皆被曾国荃焚毁。之后又再次营造成总督府;民国初期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最早的民国政府;民国正式定都南京后又是理所当然的总统府,民国的权力中心;日据时期成了汪伪政府驻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长期是省人大和省政府的办公地。
由于历史太过纠缠,这里的地面建筑很难界定是哪朝哪代的,现在这里大致上分三路:西路的花园属于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园林;中路在太平天国的两个大殿后主要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政府办公用房;东路的建筑我就没弄清楚是什么时候的,有资料说是解放后新建的,但有一大片看来很象总督府或总统府附属的军事营地。
总统府的展览主要包括民国政府运作情况、民国风俗和太平天国历史等,在这么一大片建筑里转悠一下午也许都看不过来。个人认为这里是南京必游地之一,不容错过。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⑹ 风景名胜赏析论文,急求~~~~谢谢了……

.题目可自拟,字数不超过20,可加副标题。
2.关键词4-5个,摘要要求200-300字。
3.符合论文格式,字数在2000-3000之间。
4.要有3-6篇参考文献附后……

⑺ 描写风景名胜的优美语句

1、在日光岩瞳眺望,景色美得醉人。只见天空中飘浮着几朵金色的云,晚霞映红了天边,层层树木,郁郁葱葱,几乎遮盖了整个小岛;树丛间,一座座别致的楼房隐隐约约,一块块巨石侧卧,一个个小小的池塘泛着涟漪;对面的厦门港码头巨轮、渔帆尽收眼底,真令人心旷神怡,疲劳顿消。
2、在离白石井三四步的地方,竖有一块高一米、宽五十厘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四个苍劲有力的篆体大字“白石涌泉”。虽然下面没有落款,但那潇洒的字体,使人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家之手,有的老人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真迹。
3、在丹霞地貌的山峰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那石阶小道像一架云梯,从天空中斜插而下。又窄又陡的石头台阶,只能容得下两个人走过去。我们顺着台阶先到东面,那儿有许许多多鹅卵形的小山丘,小山丘色彩斑斓,仿佛是画家有意画下的彩虹桥似的,各个山丘大小不同,色彩层层也不相同。
4、远远的便看见,长城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陵上。 爬上长城,看着人群来来往往,我心中便产生一种好奇心,从高出往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于是我便随着人群一起向上涌去。一路上我遇见了许多外国友人,想必他们也是久闻长城的大名,想来看看长城是怎样的壮观,宏伟.过了一会,我看见一个小房子似的堡垒,原来那就是烽火台,敌人来时,用来点狼烟的,这不仅使我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⑻ 名胜古迹历史感想

世界遗产难敌“财政价值”?

作者:张培元 2006年2月15日 来源:法制时报
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桂林目前已建水电站达550座,在建待建的还有100多座。当地政府批准上马小水电项目,目的很明确:增加财政收入。可奇怪的是,这些小水电站项目并没有进行水资源论证,也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新闻详见2月12日《新京报》)

550座水电站包围桂林,这对于“船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来说,无疑是漂亮脸蛋上划满了道道伤痕。桂林山水甲天下,尽管多年来当地政府摩拳擦掌,这一“中国山水风景代表作”始终无缘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仅从遍地开花的水电项目上,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症结究竟何在。

连起码的环境评价、水资源论证都不曾搞,一个县政府主管领导就有权审批小水电项目。为了招商引资,创造所谓的“良好投资环境”,法定审批程序都可以被简化忽略,这种捡了“投资环境”的芝麻,丢掉“生态环境”乃至“法制环境”西瓜的怪异取舍,并非广西桂林才独有,在其他地方都曾经屡屡出现。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过客心理”,使官员们无视桂林山水的完整性,乱批滥批出数百个小水电站,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创造收益。

地方官员不能带着“过客心理”谋划地方发展,不能为了一时的“财政价值”而毁掉具有永久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希望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程序,使“很难插上话”水资源、环保、旅游等政府职能部门恢复话语权,同时调整政绩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以绿色GDP、生态GDP等科学发展指挥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合唱。(张培元)

云南过去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到处是崇山峻岭,峡谷纵横。现在,光是滇北的大理、丽江、中甸都建起了机场,全省共有10个。交通改善了,咫尺天涯,一下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是什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首先是云南的奇才异水。好山好水到处有,但一定要奇、要异要有特色!云南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丽江古城有800多年历史,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终年积雪不化,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过的玉龙雪山,就坐落在丽江城外,抬头就可望见;更有被探险家、旅行家视为梦幻境界的“香格里拉”;以及人类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女儿国。。。。。。

在石林,游客摩肩接踵、攀上爬下,穿行于石头的迷宫之中,幻想着千奇百怪的神话故事;在大理,徜徉在苍山、洱海之间,完全是一种“风、花、雪、月”的情调;在丽江,行走在小桥、流水的古街小巷中,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店铺,耳畔是幽雅飘逸的纳西古乐,你的身心可在这儿得到尽情休憩;还有穿越金沙江大浃谷,沿着千年茶马古道来到神秘的香格里拉,你会被这碧玉般纯净的湖泊、草甸所震撼,忘记一切俗世凡尘,让灵魂在蓝天、白云、芳草地进行一次洗礼;至于梦境般浪漫的“东方女儿国”,更有一种奇异、诡谲的魅力。

除了山水风景,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给这一片奇山异水增添无限的瑰丽色彩。

石林、大理,与新中国的两部著名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密切相关。这两部电影是根据少数民族的传说史诗改编,可谓家喻户晓。来到石林,游客会不知不觉引吭高歌:“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我随阿诗玛回家乡”。面对那座酷似彝族少女头饰的岩石,会从心底迸发出:“阿诗玛,你在哪里?”来到苍山的蝴蝶泉,谁都会轻轻哼起:“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忙梳妆”。凭心而论,蝴蝶泉并无出奇之处,与九峰山下的网岙龙潭差不多,但它的知名度,前者却远远超过后者,这——就是文化的感召力!

丽江古城之所以闻名中外,也是由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纳西文化和充满奇趣的民族风情。当你走进神秘灵秀的古纳西王国,大自然的柔风丽水,会拂扫你竞逐的风尘,慰藉你疲惫的心灵。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东巴文化,至今尚保留着东巴象形文字。听着长髯飘逸的老艺人演奏纳西古乐,看到家家商店挂满琳琅满目的东巴工艺品,你油然会产生对远古的奇妙想象。

在丽江,我们观赏了一台《丽江金沙》的歌舞晚会。这儿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有如诗如画的民族风情。艺术家们以《水》、《山》、《情》为主线,串联起三场大型歌舞。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山地民族以特有的宁静与祥和,还你大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在一片轻歌曼舞中,领略了天人合一的万种风情。

虽然跑马观花,行色匆匆,但七彩云南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和回忆。

2005-7-29 14:07:19

总统府:对国家的历史赶兴趣的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的地方。充满斗争的国家权力中心,活生生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清代是两江总督府的府第,太平天国把这里改造成天王府;天王府建筑现在只剩下两个相联的大殿,其余皆被曾国荃焚毁。之后又再次营造成总督府;民国初期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最早的民国政府;民国正式定都南京后又是理所当然的总统府,民国的权力中心;日据时期成了汪伪政府驻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长期是省人大和省政府的办公地。
由于历史太过纠缠,这里的地面建筑很难界定是哪朝哪代的,现在这里大致上分三路:西路的花园属于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园林;中路在太平天国的两个大殿后主要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政府办公用房;东路的建筑我就没弄清楚是什么时候的,有资料说是解放后新建的,但有一大片看来很象总督府或总统府附属的军事营地。
总统府的展览主要包括民国政府运作情况、民国风俗和太平天国历史等,在这么一大片建筑里转悠一下午也许都看不过来。个人认为这里是南京必游地之一,不容错过。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⑼ 关于风景名胜的论文3000字,求给力。。。

西湖论文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⑽ 急 !大学风景名胜选修课 课后感

首先感谢这位选我做最佳答案的同学,然后对于补充问题,我想说,你这说版了和没说有区别权吗。
如果照你说这个题目去找肯定是没有现成的。你只有10分我也不可能帮你写2篇
我教你一个办法。你随便选一个老师讲过的景点,如果你真的一节课没去不知道讲过什么,那我建议你就选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对会讲到的,然后搜一些资料先凑够1200字,然后在开头和末尾的地方加上你自己的一点废话,就可以了。反正这种作业一般来讲只要交了就能及格的,不用太担心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