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烦忧赏析
A. 戴望舒的诗歌有哪些很经典的(除了雨巷)
1、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2、致萤火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沾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象一双小手纤纤,
当往日我在昼眠,
把一条薄被
在我身上轻披。
我躺在这里
咀嚼着太阳的香味;
在什么别的天地,
云雀在青空中高飞。
萤火,萤火
给一缕细细的光线——
够担得起记忆,
够把沉哀来吞咽!
3、过旧居
这样迟迟的日影,
这样温暖的寂静,
这片午炊的香味,
对我是多么熟稔。
这带露台,这扇窗
后面有幸福在窥望,
还有几架书,两张床,
一瓶花……这已是天堂。
我没有忘记:这是家,
妻如玉,女儿如花,
清晨的呼唤和灯下的闲话,
想一想,会叫人发傻。
单听他们亲昵地叫,
就够人整天地骄傲,
出门时挺起胸,伸直腰,
工作时也抬头微笑。
现在……可不是我回家的午餐?
桌上一定摆上了盘和碗,
亲手调的羹,亲手煮的饭,
想起了就会嘴馋。
这条路我曾经走了多少回!
多少回?……过去都压缩成一堆,
叫人不能分辨,日子是那么相类,
同样幸福的日子,这些孪生姊妹!
我可糊涂啦,
是不是今天出门时我忘记说“再见”?
还是这事情发生在许多年前,
其中间隔着许多变迁?
可是这带露台,这扇窗,
那里却这样静,没有声响,
没有可爱的影子,娇小的叫嚷,
只是寂寞,寂寞,伴着阳光。
而我的脚步为什么又这样累?
是否我肩上压着苦难的岁月,
压着沉哀,透渗到骨髓,
使我眼睛朦胧,心头消失了光辉?
为什么辛酸的感觉这样新鲜?
好象伤没有收口,苦味在舌间。
是一个归途的设想把我欺骗,
还是灾难的岁月真横亘其间?
我不明白,是否一切都没改动,
却是我自己做了白日梦,
而一切都在那里,原封不动:
欢笑没有冰凝,幸福没有尘封?
或是那些真实的岁月,年代,
走得太快一点,赶上了现在,
回过头来瞧瞧,匆忙又退回来,
再陪我走几步,给我瞬间的欢快?
有人开了窗,
有人开了门,
走到露台上——
一个陌生人。
生活,生活,漫漫无尽的苦路!
咽泪吞声,听自己疲倦的脚步:
遮断了魂梦的不仅是海和天,云和树,
无名的过客在往昔作了瞬间的踌躇。
B. 烦忧 戴望舒中的你是指什么
是烦恼吧
C. 戴望舒的《烦忧》两个版本哪个对
第一个版本对
记得过去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这首诗,《戴望舒诗集》里也有这首。
D. 戴望舒的烦忧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烦忧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本诗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第一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句诗回环往复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第一段的前两句是打比方,只是两个比喻句都省略了本体“烦忧”。如果表达完整,前两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而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相隔辽远的海的人们之间的相思。这两句前句从时间上落笔,而后一句从空间上落笔,暗示了“愁”、“思”之深之广。而这“愁”“思”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后两句做了具体的回作者的“愁”与“思”是心中有“烦忧”,而“烦忧”的原因则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而“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原因,任凭生活经验,读者自然能明白“不敢说”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对你的爱恋,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这才是“烦忧”的原因所在!
上段的抒情顺序是先描绘“愁”“思”之状,然后一层层地剖析清原因;而下段则先交代自己面对“你”的犹豫和胆怯,而接着点明这样的“不敢”使自己备觉“烦忧”,最后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分别打比方,烘托自己“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意象的选取既典型,又暗合中国文化传统中以秋衬愁之广、以海喻思之远的经典审美,虽是现代诗,却充满古典诗的意境和韵致。也正因此,前后两段虽然只是相同的诗句在排列顺序的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却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戴望舒是写作爱情诗的高手,其抒情诗《雨巷》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不朽的地位。跟《雨巷》相比,这首描写爱情的小诗,在内容和主题上虽无不同,但在艺术手法方面却表现出极具风韵的独到之处。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E. 《烦忧》的写作背景
烦忧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本诗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第一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句诗回环往复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第一段的前两句是打比方,只是两个比喻句都省略了本体“烦忧”.如果表达完整,前两句的意思大
概是说: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而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相隔辽远的海的人们之间的相思.这两句前句从时间上落笔,而后一句从空间上落笔,暗示了
“愁”、“思”之深之广.而这“愁”“思”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后两句做了具体的回答:作者的“愁”与“思”是心中有“烦忧”,而“烦忧”的原因则是
“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而“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原因,任凭生活经验,读者自然能明白“不敢说”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对你的爱恋,却没有勇气说出口
——这才是“烦忧”的原因所在!
上段的抒情顺序是先描绘“愁”“思”之状,然后一层层地剖析清原因;而下段则先交代自己面对“你”的犹豫和胆
怯,而接着点明这样的“不敢”使自己备觉“烦忧”,最后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分别打比方,烘托自己“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
一样“寂寞”.意象的选取既典型,又暗合中国文化传统中以秋衬愁之广、以海喻思之远的经典审美,虽是现代诗,却充满古典诗的意境和韵致.也正因此,前后两
段虽然只是相同的诗句在排列顺序的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却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戴望舒是写作爱情诗的高手,其抒情诗《雨巷》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不朽的地位.跟《雨巷》相比,这首描写爱情的小诗,在内容和主题上虽无不同,但在艺术手法方面却表现出极具风韵的独到之处.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
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
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
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
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
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
“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
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
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
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
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
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
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F. 求烦忧 戴望舒 赏析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G. 关于戴望舒的诗歌《烦忧》
说是来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源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寂默的秋的悒郁,
说是遥远的海的怀念,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因,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因,
说是遥远的海的怀念,
说是寂默的秋的悒郁。
H. 烦 忧 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1.诗人借“秋”和来“海”两个自意象营造了寂寞、辽远的意境。 2.这种巧妙的回环体形式使诗的旋律循环往复,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表现诗人不敢说的真实处境。(意对即可) 3.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爱上了一个女子,又不敢向她表白的一种矜持、矛盾、排遣不开的缠绵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作者骨子里透出的忧伤、寂寞的心理气质。(意对即可) |
I. 戴望舒的烦忧出自哪本书 求
《烦忧》。这首作于1929年以后、1932年之前的诗。这首诗有着两个差别较大的版本。分别见录于《望舒草》和《望舒诗稿》。
J. 戴望舒《烦忧》
本诗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第一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四句诗回环往复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
第一段的前两句是打比方,只是两个比喻句都省略了本体“烦忧”。如果表达完整,前两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而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相隔辽远的海的人们之间的相思。
后两句做了具体的回答:作者的“愁”与“思”是心中有“烦忧”,而“烦忧”的原因则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而“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原因,任凭生活经验,读者自然能明白“不敢说”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对你的爱恋,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这才是“烦忧”的原因所在!
上段的抒情顺序是先描绘“愁”“思”之状,然后一层层地剖析清原因;而下段接着点明这样的“不敢”使自己备觉“烦忧”,最后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分别打比方,烘托自己“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
意象的选取既典型,又暗合中国文化传统中以秋衬愁之广、以海喻思之远的经典审美,虽是现代诗,却充满古典诗的意境和韵致。也正因此,前后两段虽然只是相同的诗句在排列顺序的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却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原文节选: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10)戴望舒的烦忧赏析扩展阅读:
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
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
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题背后的死亡意识则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
分析戴望舒的《致萤火》等诗篇,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最后,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乡愁与牧歌情怀是一种传统的人间情怀的流露,深具东方诗的神韵,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不仅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羁旅者形象的影响,同时寻梦者与夜行人形象又明显地带有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构成了一个带有现代性意味的创作母题。
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文化影响的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戴望舒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启示现当代作家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中国新诗的创作,应该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机制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来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建构具有现代这一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学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