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北平的秋赏析

北平的秋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19 11:35:56

1. 一篇语文鉴赏 比较《故都的秋天》和《想北平》的区别

《故都的秋天》讲的是山水风景和秋天的景致,带着溢美之词和溢美之情。
《想北平》则是偏重人物事件和过去点滴和如今境况,带着一种油然而生的比较,和生平感慨。

2. 郁达夫《故都的秋》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赏析。 谢谢。

相同点:来都体现作者对自自然的深深眷恋,写出了一个富有才情、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中的苦闷心境。
不同点:《故都的秋》——作者是对北平的春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描述,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作比,将中国人的悲凉与外国人的秋作比,表现出秋天所拥有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表达对北平深沉凝重的爱。而本文运用真实自然的笔触,表达对北平的留恋和深彻肺腑的亡国之恨。

3. 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
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一种欲抑先扬、似扬此而实扬彼的烘托法。作者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从宏观上展示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郁达夫一生短短的49年从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对北平总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忱地爱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秋情结,而是与爱“黄帝子孙”联系在一起的。
二、独特的平民意识
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所忧虑的生活。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
三、独特的“悲凉”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凉”这一特征在作者心灵的投影是丰富而含蓄的。作者写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想独特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心绪。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影。
四、独特的人文素养
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文题的这种珍爱秋文化的人文气息弥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4. 《故都的秋》有哪些好词好句怎么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
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一种欲抑先扬、似扬此而实扬彼的烘托法。作者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从宏观上展示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郁达夫一生短短的49年从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对北平总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忱地爱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秋情结,而是与爱“黄帝子孙”联系在一起的。


二、独特的平民意识
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所忧虑的生活。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


三、独特的“悲凉”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凉”这一特征在作者心灵的投影是丰富而含蓄的。作者写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想独特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心绪。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影。


四、独特的人文素养
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文题的这种珍爱秋文化的人文气息弥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5. 北平之秋的赏析和仿写

思念的颜色,很纯很纯;思念的形状,很绵很绵;思念的味道,很凉很凉;思念的感觉,很长很长……
——题记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的爱,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恋北平的老舍先生常年在国外,当说到北平,他心中的那份悄悄隐藏起来的爱被慢慢唤醒,继而膨胀,
幻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头,然而在这千言万语中,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汹涌澎湃的情感。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从美国运来的橘子算什么?还不是娇嫩地包着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华贵?可笑——这些“贵妇人”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自然!
城墙、蝌蚪、蜻蜓、香片茶、青菜、白菜、沙果、海棠……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老舍的眼中却都是宝贝,老舍如数家珍般地把它们展现出来——这时奇迹出现了,读过的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联想起一幅幅画面——那是北平的布局,那是北平的特产,那是北平的风景……如果不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思念,又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又怎么会让每个片断跃然纸上?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可是,面对着一切,他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落泪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是一个爱国者在牵挂自己遥远的家乡,这是一个巨大悲魂的战栗,这是老舍,在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思念北平……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我蓦地抬头,仰望着天空,那是北京的天空;我站在宏伟的纪念碑前,那是北京的宏伟;我嗅着校园中浓郁的花香,那是北京的气息;我听着志愿者整齐划一的口号,那是北京的召唤……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离开了北京,我一定会再次回来,回到这个让无数人梦牵魂系的天堂……

6. 老舍笔下北平的秋有什么特点

最大的特点: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老舍先生的原话。

7. 故都的秋的赏析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 还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采用旁逸衬情的方法,不仅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垫上了一层台阶,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为读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7)北平的秋赏析扩展阅读:

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8. 老舍 北平的秋 赏析,读后感。! 急用

思念的颜色,很纯很纯;思念的形状,很绵很绵;思念的味道,很凉很凉;思念的感觉,很长很长……
——题记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的爱,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恋北平的老舍先生常年在国外,当说到北平,他心中的那份悄悄隐藏起来的爱被慢慢唤醒,继而膨胀,
幻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头,然而在这千言万语中,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汹涌澎湃的情感。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从美国运来的橘子算什么?还不是娇嫩地包着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华贵?可笑——这些“贵妇人”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自然!
城墙、蝌蚪、蜻蜓、香片茶、青菜、白菜、沙果、海棠……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老舍的眼中却都是宝贝,老舍如数家珍般地把它们展现出来——这时奇迹出现了,读过的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联想起一幅幅画面——那是北平的布局,那是北平的特产,那是北平的风景……如果不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思念,又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又怎么会让每个片断跃然纸上?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可是,面对着一切,他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落泪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是一个爱国者在牵挂自己遥远的家乡,这是一个巨大悲魂的战栗,这是老舍,在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思念北平……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我蓦地抬头,仰望着天空,那是北京的天空;我站在宏伟的纪念碑前,那是北京的宏伟;我嗅着校园中浓郁的花香,那是北京的气息;我听着志愿者整齐划一的口号,那是北京的召唤……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离开了北京,我一定会再次回来,回到这个让无数人梦牵魂系的天堂……

9. 故都的秋第三段,用语言描述景物,并分析景物怎么体现出清静悲凉的要简短点

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秋色青天(蓝绿)、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青天,和“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的牵牛花,都使用冷色调,突出了北平秋晨的“清冷”

10. 文章《故都的秋》,对文题“故都”的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
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一种欲抑先扬、似扬此而实扬彼的烘托法.作者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从宏观上展示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郁达夫一生短短的49年从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对北平总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忱地爱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秋情结,而是与爱“黄帝子孙”联系在一起的.
二、独特的平民意识
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所忧虑的生活.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
三、独特的“悲凉”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凉”这一特征在作者心灵的投影是丰富而含蓄的.作者写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想独特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心绪.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影.
四、独特的人文素养
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文题的这种珍爱秋文化的人文气息弥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