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孟姓的名言

孟姓的名言

发布时间: 2021-01-19 00:34:16

㈠ 孟子的经典十九句名言语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与孔子并称“孔孟”;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
《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 孟子 。”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于 吴 ,故不书姓。” 杜预 注:“讳娶同姓,故谓之 孟子 ,若 宋 女。” 杨伯峻 注:“国君夫人必系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称‘ 吴姬 ’或‘ 孟姬 ’,显然违‘同姓不婚’之礼,故改称‘ 吴孟子 ’。”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
「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 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韩侯朝魏。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商鞅废井田,设县。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韩昭侯如秦。秦“初为赋”。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 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世孙 孟之后,隐居不仕
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9世孙 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0世孙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
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孙 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19世孙 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0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2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4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6世孙 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7世孙 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29世孙 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1世孙 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5世孙 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6世孙 孟遵庆,旨召不仕
37世孙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2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孙 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5世孙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6世孙 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7世孙 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孙 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49世孙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0世孙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 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孙 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孙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3世孙 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孙 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5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56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7世孙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8世孙 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0世孙 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1世孙 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2世孙 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 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 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6世孙 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梿]
67世孙 孟传连,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8世孙 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0世孙 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1世孙 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2世孙 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20年代袭世职;至光绪31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孙 孟祥协, 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㈡ 孟子名言论德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㈢ 有没有形容一种姓氏特别厉害的名言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天下孔孟是一家。

㈣ 与孟母三迁有关或类似的名言和成语

1、孟母不欺子

说的是孟母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这句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

现在孩子刚刚有了智力我就欺骗他,是教他不诚实。”于是孟子的母亲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让他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2、精忠报国

南宋时候天下大乱,金兵在边境不断骚扰且准备向南攻打宋,在河南老家的岳飞听到这个消息便在第一时间内收拾好东西准备参军。在临行前一晚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能做到一点。

3、“断织劝学”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出处:刘向《战国策·齐策三》。

白话译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译文: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㈤ 用诗经名句给女孩取名 古诗词也可以 姓孟 要好听点的

1. 按“与‘刘’合诗” 刘泉溥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诗经【公刘】》 刘兰棹 “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一夜雪迷兰棹。” 南宋-刘过《水龙吟-寄陆放翁》 刘泽贤 “复数同时奉话言,诸王刘泽号亲贤。” 王国维《颐和园词》 2...

㈥ 孟子名言名句的人物形象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与孔子并称“孔孟”;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
《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 孟子 。”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于 吴 ,故不书姓。” 杜预 注:“讳娶同姓,故谓之 孟子 ,若 宋 女。” 杨伯峻 注:“国君夫人必系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称‘ 吴姬 ’或‘ 孟姬 ’,显然违‘同姓不婚’之礼,故改称‘ 吴孟子 ’。”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
「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 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韩侯朝魏。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商鞅废井田,设县。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韩昭侯如秦。秦“初为赋”。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 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世孙 孟之后,隐居不仕
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9世孙 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0世孙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
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孙 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19世孙 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0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2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4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6世孙 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7世孙 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29世孙 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1世孙 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5世孙 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6世孙 孟遵庆,旨召不仕
37世孙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2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孙 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5世孙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6世孙 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7世孙 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孙 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49世孙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0世孙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 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孙 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孙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3世孙 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孙 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5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56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7世孙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8世孙 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0世孙 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1世孙 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2世孙 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 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 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6世孙 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梿]
67世孙 孟传连,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8世孙 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0世孙 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1世孙 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2世孙 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20年代袭世职;至光绪31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孙 孟祥协, 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㈦ 姓孟的好听的女孩名字

孟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古代有名言:“有其名必专有其实属,名为实之宾也”。实为主,名为宾,人之一生应由自己实际的努力及成就来决定自己的名声,而非由自己的名字来决定一生的命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取名应要分清主次,明白人生当以自我奋斗为本,而以佳名为辅,切莫过分相信迷信取名以致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㈧ 名言名句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 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愚公移山》: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④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⑦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⑧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⑨出自本文的成语: 愚公移山
7、《捕蛇者说》一文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作者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的句子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作者的阶级局限的句子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第七单元
1、《鱼我所欲也》: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韩愈的《马说》: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是: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3、《菩萨蛮》中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句是:郁孤台上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4、《滁州西涧》中表现诗人想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上点自由和安静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的诗句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的是:应是绿肥红瘦。
7、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与“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8、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盂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9、《约客》一诗中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焦躁不安面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和惆怅失意的心情的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相见欢》: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 出自本文的成语:别有滋味
3、《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6、.《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七单元
1、李白的《 行路难》: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巧妙地比喻写"愁"。
5、于谦的《咏煤炭》诗人表达自己燃烧自己,造福人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思想的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苦出深山。
6、王翰的《凉州词》一诗中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给赴战勇士带来的痛苦的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综合专题部分
1. 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成语。
由“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概括出“三顾茅庐”;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讳疾忌医”造成的;《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无人问津”; 《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
2. 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闻天的“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斯大林的“只有伟大的目的方能产生伟大的毅力。
3. 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4. 写出我国古今诗文中关于读书的名句。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5.我国有许多关于 团结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一句. 团结就是力量
6. 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尊师内容的名句。
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杨雄)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别林斯基)
7.,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奉献内容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8.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爱国内容的名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宝贵的。(鲁迅)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9. 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友谊内容的名句。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一点的光彩。 (巴 金)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10.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11.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2.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㈨ 名言警句

你好!

名言警句之成功篇
大胆尝试是成功的一半。 ——英国谚语
成功之路无他,凡事全力以赴,不可存沽名钓誉之心。——朗费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贺拉斯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惠特曼
名言警句之失败篇
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而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
——霍奇斯
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拿破仑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毛姆

名言警句之幸福篇
任何幸福,都不会十分纯粹,多少总掺杂着一些悲哀。
——塞万提斯
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享乐和奢华生活。
——叔本华
世界上惟一成倍增加幸福的办法是与人分享。 ——谢乐
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 ——梭罗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雨果
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罗曼•罗兰
心满意足才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阿狄生
名言警句之奋斗篇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贝多芬
不要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一切,明天仍在你的手里。——王尔德
名言警句之意志篇
丈夫四海志,安可辞固穷。 ——杜甫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伟大的目标产生于伟大的毅力。 ——斯大林

名言警句之创造篇
人才进行工作,天才进行创造。 ——舒曼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上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名言警句之智慧篇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
名言警句之才能篇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

名言警句之求知篇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马克思
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 ——培根
不学无术的人的想像力不过只有翅膀没有脚。 ——富兰克林
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 ——加里宁
书,要算是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高尔基

名言警句之谦虚篇
真正的谦虚是最崇高的美德,是美德之母。 ——丁尼生
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 ——伏尓泰
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契诃夫
任何时候也不要认为你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你时时刻刻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门外汉。 ——巴甫洛夫

名言警句之机遇篇
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时机从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 ——罗曼•罗兰
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门。——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名言警句之友谊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友谊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
——巴金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西塞罗
一个人如果抛弃他忠实的朋友,就等于抛弃他珍惜的生命。
——索福克勒斯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纯洁的朋友。
——爱因斯坦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忘不掉。 ——纪伯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名言警句之尊严篇
名誉,务必争取;尊严,不可丧失。没有名誉,就是默默无闻,这只是一种消极现象;但,丧失了尊严,就是羞耻,这就具有积极品格了。 ——叔本华
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
——桑塔亚那
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毛姆
无论是别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
真有血气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视,又不能忍受忽视。
——拜伦

名言警句之宽容篇
得饶人处且饶人。 ——曹雪芹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 ——屠格涅夫
化敌为友者的广阔胸怀,能承担整个世界。 ——瓦鲁瓦尔

㈩ 大家块来帮我宝宝取名字,我姓孟,多帮我想几个,谢谢!!!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古代有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实为主,名为宾,人之一生应由自己实际的努力及成就来决定自己的名声,而非由自己的名字来决定一生的命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取名应要分清主次,明白人生当以自我奋斗为本,而以佳名为辅,切莫过分相信迷信取名以致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孟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