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荒原赏析

荒原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18 11:20:42

1. 荒原狼的点评鉴赏

《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如黑塞在《荒原狼》中所写的:“只有在两个时代的交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成了地狱。”那种“经历过灵魂死亡”,仿佛生错了时代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生在了两个时代的交替之中。
有理由说,哈勒的精神危机和疾病并不是个别现象,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正像作者借出版者的口所说的那样, “如果我把他的自述只看做某个可怜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态幻觉,那么我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公之于众,然而,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哈勒的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怪病,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著名评论家汉斯·迈耶尔在《论荒原狼》一文中也已指出, 《荒原狼》和荷尔德林的《许佩利翁》、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及亨利希·曼的《臣仆》一样,是“一部批评德国状况的小说”。黑塞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黑塞看到这个制度正在走向没落,也感到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但他对这个新时代既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他既反对美国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又不赞同布尔什维克革命和苏维埃制度。他的主人公哈勒就是那种“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人,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
按照黑塞的看法,技术的发展,机器的使用,使社会越来越物化,“越来越扫荡着创造精神的最后巢穴,美国化的机器喧闹声总是站在暴力一边反对灵魂,站在死神一边反对生命”,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在这种“技术与金钱的时代,战争与贪欲的时代”,人们崇尚物质,崇尚技术,追求赤裸裸的物质利益,精神道德不受重视,传统文化和人道思想遭到摧残。像哈勒这样正直的知识分子与严酷的现实发生冲突,他们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看不到改造社会的出路,看不见群众的力量。 但哈立·哈勒的思想矛盾不仅存在于他与社会外界环境的冲突中,还存在于他内心自身的不协调,不一致。“荒原狼”与“赫尔米娜”邂逅正是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被死亡追逐得无路可逃的“荒原狼”在酒馆一碰到“赫尔米娜”,就把“赫尔米娜”当作了上帝:“赫尔米娜”的声音不仅悦耳,而且还充满关心和理解。一但“荒原狼”在魔幻剧场中发现“赫尔米娜”不是拯救自己的上帝(她赤裸裸地跟帕勃罗睡在一起),就毫不犹豫地用刀杀死了她。俨然再一次上演了人类杀死上帝(自己所相信的)的那一幕。
哈勒的知识分子与严酷的现实发生冲突,是他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他的内心也充满矛盾,他既有人性,又有兽性,既有高尚光明的一面,又有庸俗阴暗的一面,他憎恨小市民,又习惯于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又摆脱不了秩序。他在魔剧院中剖析了自己的灵魂,看见自己分裂为无数个自我。他发现驯兽师、部长、将军、疯子在他们的头脑中想得出来的思想也同样潜藏在自己的身上,也是那样可憎、野蛮、凶恶、粗野、愚蠢。他听见莫扎特的笑声,于是决心把邪恶忍受到底,再次游历自己的内心地狱,净化自己的灵魂,以求得心灵的和谐统一。可以说,《荒原狼》是为了净化灵魂的目的而写下的一部小说。
在这技术与金钱横流的时代,在这暴力与功利横行的时代,知识者的彷徨歧途与迷惘失踪,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然而又不仅如此,除了时代精神危机外,还有人性本身永恒的危机,后者不过在前者的刺激诱发之下更加剧了人生的动荡感。在维持信仰的同时,只有真正的人,才会具备着所呼吁和渴望的一切。《荒原狼》是不朽的,它的不朽烘托出了德国作家黑塞灯塔式独特的人格魅力。这部小说强调的是个性和孤独,抒写的重心是浪漫而无羁的个人问题和情怀,在婉约中紧扣着时代的命脉。 这也是一个内在的信仰问题。作家黑塞自己就曾指出,《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在维持信仰的同时,揭露出那个时代对精神的蔑视,以及这种蔑视对于那些具有高度文化、高度精神修养者的斫丧。只有真正的人,才会具备着所呼吁和渴望的一切。
另外,《荒原狼》不仅是一本以净化灵魂为目的的书,也是一本发出“卡桑德拉警告”的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民族沙文主义十分强大,军国主义和复仇情绪抬头。黑塞通过主人公的口指出,人们并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吸取教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热心地准备下一场战争,成千家报纸、杂志,成千次讲演、公开的或秘密的会议在宣扬虚假的爱国主义,煽动复仇情绪。“我的同胞中三分之二的人阅读这种报纸,每天早晨和每天晚上听到的都是这种调子,他们每天被灌输、被提醒、被煽动、被搅得不满和发火,这一切的目的和结局就是爆发一场战争。”然而,黑塞充满恐惧的警告没有被倾听,反而遭到舆论的嘲笑。 《荒原狼》是一部充满了狂暴幻想、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小说。黑塞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梦幻形式,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中年欧洲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黑塞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运用意识流的娴熟技巧,文笔优美细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与黑塞的其他小说不一样,它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德国特色的艰涩的抽象哲思,乃至大胆的心理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与《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表现出诗音的淙淙流淌与哲思的婉转悠扬不同,与《在轮下》中表现出的成长之痛与淡淡哀伤也有异,这里呈现出的,是整个时代的病症与病人的哀号,那种急促的探寻与困顿的挣扎,多少有“困兽犹斗”的意味在内。
与黑塞其他小说相同的是(也像他所有散文和诗歌)那样,这部小说同样拒绝的是集体的强制力量,强调的是个性和孤独,抒写的重心是浪漫而无羁的个人问题和情怀。如许确切无疑的倾向又谓直捷了当,直奔、直刺、直点。这总会使人想到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两者在喻指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一个热烈而浪漫些,一个理智而清冷些,但均在婉约中紧扣着时代的命脉。

2.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只好来捕鸟”这句写了什么

这段话主要写捕鸟
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中不适宜拍雪人、塑雪罗汉,这样把儿童爱玩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望采纳

3. 荒原的作品鉴赏

《荒原》思维上的跳跃很大,意象之间,场面之间的衔接常常很突兀,诗人的情绪深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征后面,这些意象和象征与诗人的感情相对应,加上众多的引语,典故,对话,场景,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这幅图画具有不同的层次,包蕴着一团气氛,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这是艾略特给出的答案。
《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得认真研究的杰作。这首抒情长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人用来得心应手。他甚至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话里面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错、古与今杂糅、虚与实融汇的手法,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荒原》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象、联想和暗示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诗歌涩难解,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若无艾略特自己加上的50多条注解,许多地方都无法懂得。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流派,后期象征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独特贡献的。它在艺术上的创造、开拓所到得的成功经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象征主义作家着力表现内心世界,也是对文学领域的拓展。但是,象征主义在艺术上过分追求表现形式而造成的神秘晦涩与内容上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和反动倒退的社会主张则是应当否定的。

4. 请对图片作文进行赏析,希望长点,500字最好

刺蓬结着蛛网,干渴地伸向空中,颤栗着想挣脱蔓延的荒凉。杂草缠着乱石,赤裸裸地埋怨命运的折磨。纵横的小路,交错于峰顶谷底,像断弦的琴,一切欢快鲜活随岁月风干。这是荒原,疲惫、悲愤的荒原,了无生机的荒原。
哀怨的流云,踱着无力的碎步,心痛地闭上双眸;滋润的的星雨,按捺不住隐隐的创痛,消逝在贫瘠的薄土;期望的红日,面对荒芜,悄悄哭肿双眼。只有百折不挠的风儿,仍在不甘寂寞地向着远方吟唱。
踏着流云的哀怨,踏着流星的隐痛,踏着红日的酸楚,我们扛着铁镐走来,满载期望而来,坚定的步伐踏破铁鞋过荒原的逶迤喧嚣,拓荒者胸中的激情奔涌如潮。
热血涌湿荒原,汗水洒遍荒原,坚定的信念回响荒原。荒原的风吹拂着,一扫沉郁。荒原微微地笑了,拌落沉郁千年的泪滴笑了。淡淡的笑意中,隐隐可闻迎春花和紫云英淡淡的清香,春的问讯鼓舞着荒原,静静期待绿阴的装扮。
只是,记忆深处的一丛丛顽石不甘心失去昔日的天堂。它们一个个圆睁怒目、袒胸露腹地傲然伫立,顽固地企图用狂怒的恐吓、愚昧的信顽抗,企图构筑起庇护的防线,守这片士土地。但是,我们青春的资本、勤奋的保障、科技的骄傲蘸着血汗在铁镐飞舞上飞舞。铁镐,这胜利的象征,以不可摇撼的力量,坚定我们的信念,摇撼顽石的根椐地。在烈日下,旋着一道道光弧,像闪电剖开云层的坚决,像月光穿透乌云的艰辛,更像利箭飞向猎物的必胜。这是美在战斗。
碎了,顽石的梦;醒了,睡的春。
春,满怀爱意的春,伸了温馨手臂。
揣着翡翠的茵,一棵棵幼苗落土了。它们根于深土,尽情复苏梦里翠绿的图画。于是,我们培土、浇灌、修枝,让幼苗在初垦的原野上由地呼吸、憧憬、争!这是实的生命在盘桓。
仲夏月明,深秋甘露,护着希冀的芽儿,期待着来年的莺唱夕阳,山笼云烟。当然,暴风雨会不期而至,但幼弱不禁风的生命会在狂风中茁壮,会在爱的怀抱中亮出生命的色彩……
在晨风的摇篮里,绿阴的希望在被开垦的土地上盘旋……像繁星像云霞必胜的信念铺展在未来的天空。
拓荒者是欣喜幸福的了,尽管顽劣磨平了双肩,尽管寒冷雕琢了容颜,尽管岁月流逝了青春,但我们仍然是欣喜和幸福的。在被臂力和智慧开拓的旷野和山谷上,我们掌上盛开的朵朵茧花,也正摇曳着真实的生命。
其实,没有凝固的生命,没有亘古的荒原,只有满腔热忱执着的浇灌,任何的消沉都会绽放出瑰丽的神奇。在没有色彩的地方创造声音,在没有奇迹的地方创造奇迹。即使是了无生机的荒原,顽石也会在阳光和树影间微笑。
拓荒者播种希望,在空旷的原野绵延传唱……

5. 分析《荒原》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论述《荒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艺术特色: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
1、内心独白的运用。
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
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
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6. 求黑塞的《荒原狼》赏析

玻璃门后,人性分裂的巨大痛苦和微小幸福 ——《荒原狼》的启示
致纯书苑人性与狼性的冲突,神经官能症所幻想出的魔术剧的疯狂。这是一部毫不逊色于《浮士德》史诗般的魔幻色彩巨著。疯狂代替瑰丽,对人性的思索取代故事情节的拖沓。这又是《浮士德》所不能比拟的。“由于他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并为崇高的人道主义和高尚风格提供了范例”,赫尔曼·海塞凭借《荒原狼》一书于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正如海塞所希望的一样,你在读《荒原狼》的时候不可能“只抽着烟斗想着中世纪,而忘掉现实生活”。这是一部沉重的浪漫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于现代心理分析浑然一体,结合得天衣无缝。《荒原狼》以深沉而尖锐的笔调揭露了大资本家的战争狂、中产阶级的虚伪,反映了资本主义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崩溃与文化上的堕落,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政治开设了无情的审判台。 主人公哈立·哈勒同时具有人性和狼性,过着自杀式的慵懒生活。他自称是一只因迷路而跑进城市里来的、跑进群居生活世界的荒原狼。他深深地憎恨、厌恶、诅咒与世无争、健康、舒适,中产阶级所推崇的乐观,中庸之道的繁文缛节,一切普通、中等、平等的东西的滋生滥殖。“他有意识地蔑视中产阶级,为自己不属于中产阶级而骄傲。”这是他狼性的一面。但是,由于他的人性,他生活的某些方面却又完全是中产阶级式的。他银行有存款,他资助穷亲友,他衣着虽然随便,但还是正规的、随众的,他竭力与警察局、税务局和诸如此类的权力机关和平相处。而且中产阶级的小天地对他而言是“一种暗暗的强烈欲望”。他向往那安静,正派,有着洁净小花园,擦得发亮的楼梯,有条不紊,礼貌待人的谦恭气氛的住宅。是的,他就是这样一种“总是以这一半心灵和行动去欣赏和赞同自己另一半反对和否定的东西”。 如果哈立身上的不是狼性,而是狗性、狐性或什么性与人性结合的话,那倒也不会因此而有什么特殊困难。因为人和狗,人和狐共存一体,互不防碍,甚至还互为有益。甚至有些人正是狗性或狐性而不是人性使他交了好运。但是在哈立身上,人性与狼性却互不协调,不但不能互为有益,而且互为死敌。当二者在一个血液系统里,在一个灵魂里互相敌对时,那生活就很不舒服。“命运各自有,谁也不容易。” 荒原狼就是如此。从狼的角度来看,人的每一个行动当然都是特别可笑而狼狈的,愚蠢而自负的。但是如果他向别人张牙舞爪,对所有的人和他们的道貌岸然怀着仇恨和敌视时,他体内人的那一部分也在窥视时机,密切注视着那只狼,把它称为畜生野兽,使它享受不到一点作为普通的、健康的、粗野的狼的乐趣。 但是,谁要以为自己就已经了解了荒原狼,可以想象出他那可怜的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他就错了,他还远没有知道一切。无庸讳言,荒原狼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不幸的,而且也常常使其他人感到不幸。但是,“即使最不幸的生活中也有阳光明媚的时刻,也会在沙石之间开出小小的幸福之花”。哈立的生活是一种永恒的充满痛苦的运动和激荡,是极不安定,令人颤栗而毫无意义的。但在偶尔出现的少有的幸福时刻,他领略到“如此强大和难以言传的美丽的东西”。这片刻欢欣的浪花有时会如此光彩夺目地高跃于苦海之上,以致这暂时闪耀的幸福之光也会触及到他人,使他人为之着迷。 但他又是孤独的。他需要孤独和需要独立是密切相关的。从来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深切而热烈地需要独立。他恨办公室、写字间就象恨死神一般,最使他惊恐万状的一个梦是他被关在兵营里。所有这些东西他都会竭力避开,为此常常要作出巨大的牺牲,这就是他的长处和道德。在这方面他真是毫不动摇。是的,最终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越来越独立了,无人能命令他,他无需听从任何人,他自由而独立地确定自己的言行和取舍。但是在已经到手的自由中,哈立突然觉察到,他的自由就是死亡。他只身一人,世界可怕地使他陷入寂寞,世人皆与他毫无相关,连他自己也与自己无关了。他在变得越来越稀薄的无交无往、孤苦伶仃的空气中,缓慢地窒息而亡。当初的愿望和目标已经变成他的命运和劫数。他并不被人憎恨也不令人反感。他有许多朋友,许多人也喜欢他。但是他所能得到的也只不过就是好感和善意而已。“没有人真正接近他,建立起真正的联系,没有人愿意并且能与他共同生活。”孤独者的空气,寂静的气氛,周围世界的远离,交往的无能。对此,意志和渴望都无能为力。 这就是海塞笔下的荒原狼,一个典型的有着时代病症——人性分裂的神经官能症——的人。在这个时代,决不只是弱者受到此病的侵害,恰恰反而是那些强者,那些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人受到了侵害。因为强者思考。诺瓦利斯说过:“绝大多数人在会游泳之前都不愿意游泳!人是为大地而降生的,不是为水降生的。他们当然也不愿意思考。因为他们是为生活而诞生的,不是为思考而诞生的!对,谁要是在思考,谁要是把思考当成要事,他当然在这方面可以有所成就,但同时他也就把土地和水相互置换了,那他有朝一曰一定会被演死。”是的,思考会带给我们巨大的痛苦。我们所能得到的幸福却是微小的。但是我们却不能不思考。这也是海塞通过《荒原狼》想让我们知道的。 但是《荒原狼》以早期的人道主义来批判发达的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的绝望反抗来代替阶级斗争,以少数知识分子的愤愤不平来代替广大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必然使书中的主人公陷入孤独和彷徨,当然也就不可能给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们指出什么新道路。当然,海塞毕竟只是文学家,并不是哲学家。他教会了我们思考,那就够了。因为道路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走的。 “是谁住在那里我不清楚,然而可以肯定,在那扇玻璃门的后面,一定是纯净无污的平民天堂,井井有条,安分守己。” 《荒原狼》让我们看到了那扇玻璃门,但是玻璃门后是什么,却需要我们亲自去看。海塞已经给了我们钥匙——思考。可是,我们却要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扇玻璃门,因为“魔术愿望一旦实现,就再也不能收回了”。

7. 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美国西部片,谢谢

尤其是第三轨,著名西部片《七侠荡寇志》的主题音乐,更把美国牛仔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令人荡气回肠的壮丽画面描绘的惟妙惟肖,令听众无不热血沸腾。 参考

8. 您好 问个问题,帮忙赏析一下下满一段话200字左右 出自黑塞 荒原狼

要理解这段话首先要清楚黑塞本人的遭遇实际上和“荒原狼”哈利·哈勒内尔差不多。黑塞生活在德国,他容的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成分和当时社会剑拔弩张的气氛是冲突的,他也因此被他的那个社会孤立了出去,身为“荒原狼”的感想可能就是由此而来的。通过观察这句话中的一些成分,我们可以看到黑塞批评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方式,就像我们当今批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一样。但仔细想想,黑塞是一个热爱自然、追求本真的人,从他以往的一些作品就可以看得出来。因此他反过来批评城市的物质化的利益化的生活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这也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不停地嘀咕但是却永远也改不了的。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黑塞虽然说:“不能看报”“很少读现代书籍”,这并不代表他反对阅读,因为从资料上看黑塞本人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人。因此这应该是他对当时的一些低质量的纸质产物的排斥。

9.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文学鉴赏分析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者梁晓声,1949年生,黑龙江哈尔滨市人。70年代 末发表小说,已有《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白桦树皮灯罩》、《秋之殡》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雪城》问世。梁晓声从他生活过的北大荒提取创作素材,作品以描写知青生活及知青返城后的命运遭遇著称。他的“知青小说”一反以往某些同类作品凄切、悲怆的格调,肯定知青的人生追求和劳动创业的价值,讴歌青年人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所显示的不屈的意志,褒扬他们为祖国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为知青题材小说注入了一股阳刚之气,开创了一种雄浑之美。最先显示作者这一创作倾向的,是短篇《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小说集中描写了屯垦“满盖荒原”的男女知青——李晓燕、王志刚、“我”及其妹妹梁珊珊壮烈的行动,丰富的情感,美好而辛酸的爱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同性间的纠葛。其中写得颇有特色的是李晓燕和王志刚。 副指导员李晓燕,为了替连队洗刷“养活不了自己”的耻辱,带领一支垦荒先遣小队勇敢地越过阴森恐怖的“鬼沼”,在幻化为“魔王”的荒原上进行着艰苦的开拓。她属于“文革”时期这样一类年轻人:虽易受某些“革命”旗号的蒙蔽,但又不失却革命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虽有某些违心的行动,但并不泯灭真诚、纯洁的天性;性格坚毅、顽韧却又不失却美好的同情心。她为实现自己的誓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不愧为这片神奇土地的灵魂,垦荒者中的精英。作者怀着一腔纯洁的感情去刻画她,即使写她无奈中的“虚伪”,也只是为了揭示一颗在极左路线重压下被扭曲的颤抖的心,流露出对处于特殊年代的纯真少女的无限同情。铁匠王志刚有“摩尔人”伟岸的体魄、铁一般的意志和奇勇的性格,坦荡和无私又使他深受战友的信任。在“满盖荒原”,他只身为连队探寻涉过“鬼沼”的路径,在与恶兽血的搏斗中谱写了一首壮勇的青春之歌。 小说描写了一个同心合力、目标一致的垦荒集体,但这不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主旨所在。它着力揭示的,是这一垦荒集体在非常年代跟暴虐的大自然的冲突、奋勇抗争及人与兽的搏斗,从而使李晓燕、王志刚们从身躯到灵魂都闪耀出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使小说成为对奋斗的一代知青的诚挚的颂歌。 梁晓声在雄奇、阔大的背景上,在险象丛生的环境中塑造粗犷、悍勇、刚烈的人物形象,谱写以英勇悲壮为主旋律的人生交响。他坚持对北大荒屯垦生活作现实主义的再现,人物和情节常常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场景的描写洋溢着北国边陲特有的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鬼沼”、荒原,无不融注了作家的主观感情。一方面,大自然显得如此粗蛮和暴虐——“鬼沼”不仅吞噬过人与兽,而且还吞噬过庞大的钢铁——拖拉机;另一方面,人——当然是“大写的人”,又始终坚强地挺立着,没有屈服于自然的暴力。他们凭着意志和智慧,依靠群体的力量,在荒原上开恳、播种,迎来秋天的收获;他们经历了大自然的肆虐,但并未被它所摧毁。在小说里,跟自然暴力激烈抗争的人的伟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许。同时,作为一种象征的载体,暴虐、险恶的自然现象又使人们联想起“文化大革命”的环境,社会的邪恶势力,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气氛。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