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湖州歌赏析

湖州歌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17 20:05:52

『壹』 湖州歌 其六 翻译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附:作者介绍:汪元量,字大有宋末诗人,别号水云,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他原来是南宋宫廷里的琴师,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军进入临安,(现在流浪生活杭州市),宋恭帝赵显和太后等被服北去,他也随行,亲身体验了亡国的痛苦,写了很多沉痛的纪实诗篇。他留在燕京(现在北京市)的时间很久,文天祥被囚禁时,常到监牢里去探望慰问,两个人唱和了不少诗,变成很好的朋友。他的诗,情绪悲凉,风格朴素。作品有《湖山类稿》、《水云集》,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历史 , 感慨深沉,悲凉凄恻,被誉为“宋亡之诗史”。 后来出家做了道士,公元一三一五年还在世。
说明:公元一二七六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湖州歌》共九十八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
译诗: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 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 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 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
注释:( 1 )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山后为元都城所在。此处泛指北方。 ( 2 )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

『贰』 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http://wenku..com/link?url=4QvOyk5O4X--_0iNw2uBUr2xlmrhUNdkWeMIi
满意请收纳

『叁』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 答题模式

本人认为下列内容对相关知识的概括非常全面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步骤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小结:(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高考经典试题训练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3、(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4、(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后面的内容有烟云、大江、夕阳、寒鸦等(步骤一),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步骤二)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肆』 高中诗歌鉴赏范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全国1)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世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表现出来。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给2分。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意思答对既可。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广东)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2)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词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壮阔,侧重怀古。“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侧重现实。
9、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05上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05北京)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案】①D ②C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雨明志洁,以人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4江苏)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本小题2分:没有举出边塞地名(至少一个)扣1分;仅引用原诗句不得分。(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本小题4分: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得4分,合乎情理即可(得分点:时间长、调动频(练兵忙)、气候恶劣、景色单调,1点1分,3点4分)
7、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断、千结百转的愁绪。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江西)
绝 句 吴 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解析】诗人选择典型的人和物,通过真切的体验,道出了季候与特点。桃花于仲春开放,但“飞尽”,梅于夏初结子,显见是春夏之交。而“蛙声歇”“十日寒”,显示乍暖还寒的特点。钱钟书的评论,重在“情味”,落脚点是“游子”。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一个“试”写出了心理状态:因气温不稳而尝试。
9、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首先思考“诗歌写了什么”:此诗描写了深秋月夜的景象。夜深了,凉气阵阵袭人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夜越来越凉,露水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滴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萤火虫闪着点点微光,竹林外水边栖宿的鸟儿互相呼唤着。什么事都被战乱葬送了,清冷的秋夜就这样在我徒然的悲哀中过去了。(第1步完成)
然后作答:这是一幅幽清冷寂的深秋月夜图,(第2步完成)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第3步完成)

『伍』 急求!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 南宋.汪元量 的诗歌鉴赏!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附:作者介绍:汪元量,字大有宋末诗人,别号水云,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他原来是南宋宫廷里的琴师,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军进入临安,(现在流浪生活杭州市),宋恭帝赵显和太后等被服北去,他也随行,亲身体验了亡国的痛苦,写了很多沉痛的纪实诗篇。他留在燕京(现在北京市)的时间很久,文天祥被囚禁时,常到监牢里去探望慰问,两个人唱和了不少诗,变成很好的朋友。他的诗,情绪悲凉,风格朴素。作品有《湖山类稿》、《水云集》,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历史 , 感慨深沉,悲凉凄恻,被誉为“宋亡之诗史”。 后来出家做了道士,公元一三一五年还在世。
说明:公元一二七六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湖州歌》共九十八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
译诗: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 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 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 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
注释:( 1 )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山后为元都城所在。此处泛指北方。 ( 2 )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

『陆』 高中古诗文赏析,要整理好的,不要题.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这个考点在高考中的地位,命题 特点,考查形式及命题趋向. 2,如何读懂一首古代诗词. (过程与方法) 点拨引导,强化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热爱民族文化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3 新课标《考纲》解读 1,考试能力要求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 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 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2,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4 考点 1 诗歌的形象 考纲细读 鉴赏诗歌的形 象 鉴赏诗歌的语 言 鉴赏诗歌的表 达技巧 考查角度 概述形象特点 2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或特 色 分析诗歌词句的表 达技巧, 达技巧,抒情手法 和塑造形象的方法 等 总结诗歌内容, 总结诗歌内容,分 析作者观点态度 5 3 诗歌的表达 技巧 4 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 观点态度 具体要求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6 考情分析 09年高考 套语文试题中共 道古诗鉴赏大 年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共 年高考 套语文试题中共18道古诗鉴赏大 道小题. 题,计40道小题.从考点角度看,分析古诗意象 道小题 从考点角度看, 题3道,分析古诗意境题 道,品析语言试题 道 道 分析古诗意境题5道 品析语言试题6道 其中品析炼字题4道 (其中品析炼字题 道,上海卷和北京卷中分析诗 句含意的选择题共2道),分析古诗手法题 分析古诗手法题11道 句含意的选择题共 道),分析古诗手法题 道, 分析古诗情感题13道 此外还有2道考查文学常 分析古诗情感题13道,此外还有2道考查文学常 识的简答题(北京卷和上海卷). 识的简答题(北京卷和上海卷). 从命题方式上看,依然以主观简答题为主. 从命题方式上看,依然以主观简答题为主.其 中选择题2道 填空题2道 简答题36道 上海, 中选择题 道,填空题 道,简答题 道.上海, 北京卷设置3道小题 比较题1道 开放性题2道 道小题. 北京卷设置 道小题.比较题 道,开放性题 道. 7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具体分析 1,从题干要求语看,在38道简答题中要求结合全诗整 题干要求语看, 38道简答题中要求结合全诗整 语看 体赏析的试题有18 18道 要求赏析诗中某句( 体赏析的试题有18道,要求赏析诗中某句(联)的分析局 部的试题有20 20道 整体赏析与局部赏析有平分秋色之势. 部的试题有20道,整体赏析与局部赏析有平分秋色之势. 为降低审题难度而在题干中加了提示语的试题有6 为降低审题难度而在题干中加了提示语的试题有6道.在 今年13道分析情感试题中, 13道分析情感试题中 今年13道分析情感试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情感的试题 比前两年数量稍有增加, 有7道,比前两年数量稍有增加,表明高考更加注重对古 诗整体赏析能力的考查. 诗整体赏析能力的考查. 2.从能力层级看 36道简答题是分析古诗的形象 道简答题是分析古诗的形象, 2.从能力层级看,有36道简答题是分析古诗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赏析性试题,只有全国卷Ⅰ 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赏析性试题,只有全国卷Ⅰ和天 津卷各出了1 津卷各出了1道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性试 赏析性试题明显居于主导, 题.赏析性试题明显居于主导,主要是因为此类试题要求 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难度相对较小且答案固定易 于评阅赋分,而评价性试题强调多元解读, 于评阅赋分,而评价性试题强调多元解读,难度系数较高 且答案比较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 且答案比较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 14份试卷保持原来分值外 份试卷保持原来分值外, 3.从试题赋分看 3.从试题赋分看,除14份试卷保持原来分值外,天津 卷,重庆卷,湖南卷和辽宁卷的分值均作了1-3分的升值 重庆卷,湖南卷和辽宁卷的分值均作了1 微调,其中辽宁卷由原来8分升至11 11分 微调,其中辽宁卷由原来8分升至11分.表明这些省份有 逐渐加大对古诗鉴赏能力考查力度的趋势. 逐渐加大对古诗鉴赏能力考查力度的趋势. 8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诗歌鉴赏 如何读懂一首诗 教学目的:掌握解读诗歌时应注意的几 教学目的: 个问题,做到大体上读懂诗歌. 个问题,做到大体上读懂诗歌.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9 解读诗歌应注意做到: 解读诗歌应注意做到: 看题目. 一.看题目.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 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 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 邯郸"表地点, 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 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 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 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 思家" 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 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0 看作者. 二.看作者.鉴赏时要走进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 看作者 鉴赏时要走进作者, 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了解 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 了解 作者的创作风格. 作者的创作风格. 2005年北京卷 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 河:雁门西,青海际.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1 分析:回答此题,就要走近作者. 分析:回答此题,就要走近作者. 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 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生活在北 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 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 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 从军抗金,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 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 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 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 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 居家乡,而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居家乡,而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 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 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 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 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本诗主要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 不同点:本诗主要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 突出了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书愤》 突出了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着重表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2 三.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些古诗词前面有一个不长的" 一些古诗词前面有一个不长的"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 代,或交代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 或交代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 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 赏时不能忽视;如果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 赏时不能忽视;如果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 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 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 甚至有的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甚至有的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2005年天津卷 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13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 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答案的准确度势必受到 影响. 影响. 参考答案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 重怀古. 重怀古.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 大江东去水悠悠" 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4 看意象. 四.看意象. 看意象 在诗歌中, 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 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 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 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 也就是说, 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 具有对应规律. 具有对应规律. 必须以解读诗词的 意象为突破口, 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 为突破点. 为突破点.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柳永 雨霖铃》 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柳 " , "留"二 字谐音, 字谐音, "柳"多种 经常暗喻 于檐前屋 离别 后,常作 "柳丝 故乡的象 (思)"飘 征 忽不定, 忽不定,常 作遣愁的凭 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贺铸《 贺铸 青玉案》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 李白《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 月亮是思乡 的代名词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欲问吴江别来意, ——王昌龄 李昌曹宅夜饮》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王昌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 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王建《 17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 赠书侍御黄裳》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李白《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 赠从弟》 ———刘桢《赠从弟》 刘桢《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正直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 青松》 ——陈毅《青松》 陈毅《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8 坚贞,高洁品格 坚贞, 的象征 谐音双关 爱恋思念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9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 爱情的象征 燕子双飞经常用来 反衬离人的孤寂 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 事变迁, 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0 丁香,指愁 丁香, 思或情结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唐人牛峤《感恩多》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浮云比喻在外 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鸳鸯,指恩爱 鸳鸯, 的夫妇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1 (2004年广东卷) 年广东卷) 年广东卷 江汉【杜甫】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二,三联用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 交融的意境. 交融的意境.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2 解析: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孤月 解析:"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月亮和" 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 片云" 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 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 秋风" "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 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 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 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 冷清意境. 冷清意境. 把握常用意象的含义,再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握常用意象的含义,再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去补 充和扩大生活画面, 充和扩大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总之,要重视整体阅读理解,利用好试题所提供的信息 总之,要重视整体阅读理解, 如题目,小注等) (如题目,小注等)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3 (09全国卷 ) 全国卷1) 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自号石湖居士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 ?):字尧章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今江西波阳)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 十四年( 曾去拜见范成大, 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 ) 此时. 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 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 句中的" 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请简要说明.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4 【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 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描绘了一 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 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 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藉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 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 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 藉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藉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 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 只是泛指, 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 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 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 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 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 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5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鉴赏诗词莫 鉴赏诗词莫要慌 平心静气细思量 平心静气细思量 先从标题 标题来入手 先从标题来入手 再借注解 注解来相帮 再借注解来相帮 诗中意象 意象要注意 诗中意象要注意 暗示形象 形象和 暗示形象和思想 题干务必要精读 题干务必要精读 一字一句不能放 词句来作答 扣住词句来作答 自己不 自己不要乱主张 答 题

『柒』 如何鉴赏诗词

一、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具体的说,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入手:
1.把握诗歌主旨
(1)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谴责统治者昏庸,如杜牧的《泊秦淮》;
(3)同情老百姓疾苦,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白居易的《观刈麦》;
(4)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无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5)表达作者高尚情操或蕴含的道理(哲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渊明的《饮酒》、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的《水调歌头》;
(6)热爱大自然,赞美河山美丽,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 鉴赏艺术形式
(1)直抒情怀,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情景交融,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巧用修辞(如比喻、对比等),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龚自珍《己亥杂诗》的结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含蓄凝练,表面一层意思,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如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观书有感》的题目提示,恐怕不少人还真以为作者在写一个美丽的池塘呢。
(5)在用词方面有特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子中几个加点词语在表现早春的“早”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用得很准确。
此外,还有一点不要忽略的,就是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生于什么年代,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本人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如何,在作品风格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也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如何解答古诗鉴赏题
一、答题须知。
1、 看清题目要求。
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绝不要谈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2、 注意诗歌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有时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题目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时令特征。如王维《山居秋暝》的“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春”、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夜”。(2)标题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3)标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感情基调。如杜甫《恨别》中的“恨”。
3、 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中的关键词大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抓住它认真想一想,就能找到正确理解全诗的切入点。抓住关键词可作哪些思考呢?(1)想一想它的深层意义。(2)想一想它的修辞意义。(3)想一想它的情感意义。关键词句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全诗的情感基调,理解了它,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诗。
4、 体会全诗意境。
意境包括诗人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它往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体会了意境,就把握了诗歌的形象和感情,也就把握了该诗的思想内容。
5、 答案恰当简明。
如果要求对诗作的艺术成就(或语言特色,或表达技巧)或作者态度进行评价,那就一定要从诗作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要曲解原意,更不能人为拔高。因为绝大多数古代诗人都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之情,并且因情景的不同而变化。总之,是什么感情就是什么感情,不要动不动就给诗人冠以“高尚”、“伟大”一类的赞语。
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不要复述全诗的内容;答案中每句话的意思既要明确,又要简要,决不要罗嗦。
二、答题步骤。
落实到一首具体的古诗,到底该如何鉴赏呢?大致说来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全诗默读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
第三步,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第四步,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做一个总体思考。
三、鉴赏古代诗歌常用的词语。
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贬实褒、寓褒于贬等。
2、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3、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5、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婉约等。
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三、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作应试操作训练。
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来训练答题步骤。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

自己多做做题就会好些的!

『捌』 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闵赏析

(跋汪水云诗)
钱塘汪元量,字大有,以善琴事谢后及王昭仪。国亡,内随之而北。后为黄冠容师南归。其诗见郑明德、陶九成、瞿宗吉所载,仅三四首。夏日晒书,理云间人钞书旧册,得其诗二百二十余首,手写为一帙。《湖州歌》九十八首,《越州歌》二十首,《醉歌》十首,记国亡北徙之事,周详恻怆,可谓诗史。有云:“第二筵开入九重,君王把酒劝三宫。酡酥割罢行酥酪,又进椒盘剥嫩葱。”又云:“客中忽忽又重阳,满酌葡萄当菊觞。谢后已叨新圣旨,谢家田土免输粮。”与郑明德所载“花底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写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合而观之,紫盖入雒,青衣行酒,岂足痛哉!水云作谢后挽诗曰:“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国灭君死,幽兰轩之一烬,讵可以金源为夷狄而易之乎?余欲续吴立夫《桑海馀录》,卒卒未就。读水云诗毕,援笔书之,不觉流涕渍纸。崇祯辛未七夕,牧翁记

『玖』 找一篇古诗词鉴赏要有解析和背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雨后池上》)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二、对比解读型。这类试题今年有两种考法。第一种是列出两首诗,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另一种是只列出一首诗,再在问题中给出与之相关的材料,让考生进行分析。例如: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浙江卷)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游热荷池上》) [解析]杜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悲怨低沉。杨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天津卷) 北望燕云不尽长,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日断东西四百州。(汪元量《湖州歌》)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题只要联系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则不难发现:汪诗抒发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之情,侧重现实;苏词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三、多维领悟型。这类试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考生可以在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的前提下,选择一个观点,畅所欲言,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例如: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应有去年痕。(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方惟深《舟下建溪》)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蕴涵丰富,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和自信,又有失意和怅惘,更有寻而不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5.阅读下面的诗和材料,回答问题。(上海卷)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韧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苏轼《东坡志林》:“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

『拾』 现代文阅读赏析句子答题模式

本人认为下列内容对相关知识的概括非常全面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步骤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小结:(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高考经典试题训练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3、(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4、(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后面的内容有烟云、大江、夕阳、寒鸦等(步骤一),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步骤二)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