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丁都护歌名句

丁都护歌名句

发布时间: 2021-01-15 04:38:28

⑴ 《丁都护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丁都护歌》 - 诗歌原文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回一何苦。
水浊不可答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丁都护歌》 - 诗歌注释
丁都护歌:一作“丁督护歌”,乐府《吴声歌曲》名。《宋书乐志》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婿徐逵被杀,府内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逵之妻向丁询问送殓情况时,每发问一句辄叹一声“丁督护”,至为哀切。后人即制为《丁督护曲》。李白以此为题写民夫之悲苦,诚为“未成曲调先有情”。
云阳:今江苏丹阳县。
吴牛喘月: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到月亮也疑为太阳而喘大气。
一何苦:多么辛苦。
一:语助词,以加强语气。
芒砀:芒山和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的最北端。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⑵ 小弟头一次提问,帮手稳下几首诗的资料:丁都护歌 越女词五首 月夜 哀江头, 十万火急~~~~多谢了了~~~~

1.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以飘逸著称,其实,李诗也不乏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丁都护歌》就是这样一篇令人悲痛欲绝的佳作。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宋书·乐志》记载:南朝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之被鲁轨杀害,刘裕派直督护丁旿前去料理丧事。事后,徐逵之的妻子(刘裕长女)向丁旿询问殡殓时的情况,每问一声,就哀叹一声“丁督护”,声调凄切,催人泪下。后人依声制曲,题为“丁都护歌”。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系盘石”作了铺垫。
下两句写纤夫拖船的劳苦。《世说新语》记载:“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李白借用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拖船一何苦”,一个“苦”字贯穿全篇,成为诗眼。诗人的叹息沉痛而深长。

后两句写生活条件的艰苦。天热水浅,拖船艰难,汗流如雨,唇焦口干,纤夫的苦痛,不言而喻;可一滴清水也没有:“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诗人抓住这一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可谓含蓄精妙:连水都没有!生活条件的恶劣,不言自明。
以下两句刻画纤夫心理的悲苦。因为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纤夫们被迫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不约而同唱起的拉船号子,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两句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石大而多,耗尽“万人”之力也断难到达江边,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但“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怎样的悲哀啊!统治者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啊!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广大的盘石,采不尽,运不完,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诗篇就在这沉痛感叹和深切同情中结束。“掩泪悲千古”,确实,直到今天,我们吟诵这首《丁都护歌》,也仍然会禁不住洒下同情的泪水。
整首诗格调沉郁,感情凝重,层层深入。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能写出这样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了。
2. 越女词五首 作者 李白

其一

长干吴儿女 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 不著鸦头袜

其二

吴儿多白皙 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 折花调行客

其三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其四

东阳素足女 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 白地断肝肠

其五

镜湖水如月 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 光景两奇绝
3. 你说的月夜是不是指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 春 江 花 月 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 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 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只能名噪一时,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 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变化 无穷,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变。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想起了李白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潇洒飘逸的诗仙,性情狂傲不羁,面对明月面对自然时,心头也不免有些感慨与落寞;想起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豪放派 的代表领袖,官场的落魄者,却在人之与自然的渺小中,得到了一份释然与安慰。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开始,诗人叙写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诗人从千古的冥思中回到现实,想到了天 涯游子,想到了闺中思妇,中间的转换丝毫没有突兀之感。“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徐徐停下手中的笔,却让读者人掩卷长思,那其中的意蕴, 那美妙的回忆,诗已尽却味无穷。“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 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 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 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 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记得周国平说过:诗人与哲学家是相通的。他本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有着哲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这句话在张若虚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传说中,当年他就是凭借着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当之无愧。

4. 《哀江头》 作者: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
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同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⑶ 丁都护歌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应用比喻;对照;衬托;夸大等手法白描、用典的表现手法

《丁督护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版作品。此诗描绘权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是一首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全诗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突出描写民夫拖船的痛苦,然后在描写的基础上抒发议论,揭示劳动人民的痛苦没有终结,不仅深化了前面的描写,而且扩展提高了诗的主题意义。诗中的描写和议论,都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不加修饰,没有夸张,言近旨远,意蕴深厚,与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相比,别是一种风格。

⑷ 李白的丁都护歌的翻译

丁督护歌[1]⑴
唐代诗人:李白
云阳上征去⑵,两岸饶商贾⑶。
吴牛喘月时⑷,拖船一何苦⑸。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⑹。
一唱督护歌⑺,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⑻,无由达江浒⑼。
君看石芒砀⑽,掩泪悲千古。[2]
翻译:
溯流而上云阳城去,两岸有很多商贾大户。
吴国水牛喘月的时节,拖船工人多么辛苦!
江水混浊不可饮用,一壶水里面半壶是土。
远处传来《督护歌》的吟唱声,心摧伤啊泪如雨。
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就运达江边。
你们且看那又大又多的山石,让工人掩泪千古悲伤。

赏析(丁都护歌)

丁都护歌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注释】:1.《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2. 云阳: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即今江苏丹阳县。3. 吴牛:指江淮间的水牛。4. 壶浆:壶里的水。5. 摧:折裂。6. 系:一作“凿”。7. 盘石:大石头。8. 江浒:江边。9. 芒砀:芒山、砀山,在今安徽、江苏、山东三省的交界处。古时芒、砀山一带盛产文石(有纹理的石头)。一说,芒砀是叠韵联绵字,形容石头粗重难移动。【赏析一】: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赏析二】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宋书?乐志》记载:南朝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之被鲁轨杀害,刘裕派直督护丁旿前去料理丧事。事后,徐逵之的妻子(刘裕长女)向丁旿询问殡殓时的情况,每问一声,就哀叹一声“丁督护”,声调凄切,催人泪下。后人依声制曲,题为“丁都护歌”。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系盘石”作了铺垫。 下两句写纤夫拖船的劳苦。《世说新语》记载:“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李白借用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拖船一何苦”,一个“苦”字贯穿全篇,成为诗眼。诗人的叹息沉痛而深长。 后两句写生活条件的艰苦。天热水浅,拖船艰难,汗流如雨,唇焦口干,纤夫的苦痛,不言而喻;可一滴清水也没有:“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诗人抓住这一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可谓含蓄精妙:连水都没有!生活条件的恶劣,不言自明。 以下两句刻画纤夫心理的悲苦。因为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纤夫们被迫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不约而同唱起的拉船号子,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两句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石大而多,耗尽“万人”之力也断难到达江边,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但“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怎样的悲哀啊!统治者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啊!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广大的盘石,采不尽,运不完,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诗篇就在这沉痛感叹和深切同情中结束。“掩泪悲千古”,确实,直到今天,我们吟诵这首《丁都护歌》,也仍然会禁不住洒下同情的泪水。 整首诗格调沉郁,感情凝重,层层深入。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能写出这样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了。 【赏析三】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⑹ 李白的《丁都护歌》诗眼应该是“苦”还是“悲”为什么

描写纤夫之苦是这首诗的主调,而悲是诗人的感叹。所以诗眼是苦,由苦才生悲。

⑺ 李白的《丁都护歌》中是怎样描述采石搬运的工人

反映复劳动人民的思制想和生活,关心民间疾苦,也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思想内容。他一生政治上很不顺心,长期到处漫游,有机会接触普通百姓,并且结交了一些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了解很深,常常在诗中反映出来,如《丁都护歌》中描写了采石搬运工人的劳苦:“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些诗篇,如果不对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有深刻体会,如果不对劳动人民有深厚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⑻ 求李白《丁都护歌》诗词朗诵录音!!!急啊!!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溯流而上云阳城去,两岸有很多商贾大户。 吴国水牛喘月的专时节,拖船工人多么属辛苦! 江水混浊不可饮用,一壶水里面半壶是土。 远处传来《督护歌》的吟唱声,心摧伤啊泪如雨。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就运达江边。 你们且看那又大又多的山石,让工人掩泪千古悲伤。

⑼ 李白的<<丁都护歌>>前八句塑造了怎样的纤夫形象

这首诗的前八句是刻画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可怜形象。次句”两岸饶商贾“两岸有很多商专贾大属户,他们不用劳动,却有万贯家财,且可以驱使艰苦劳动却得不到几个钱的纤夫们为他劳动,实际上是用对比显露出纤夫的无奈和可怜。第三、四句用”吴牛喘月“的典故来形容江南的天气热(云阳就是现在的丹阳),而在江南如此炎热的气候下纤夫要不断的工作,这是用客观环境的描写突出纤夫的可怜。五、六两句写水被泥沙所混杂,也和上面一样带到了客观环境,所不同的是由于承接上面的意思二来且把画面对准纤夫且写到了口含泥沙的痛苦感觉(有点通感的意思),实际上更进一步刻划纤夫的艰苦可怜形象(但是要注意这句可能含有夸张的成分,因为老是这样就真的没法喝了,要喝也得把泥沙洗干净了再喝,虽然可能有个别时候如此但很可能不会总是这样的。夸张也是李白的诗的最常用的手法)。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诗人听见纤夫们的呼号声,泪滴如雨(也是夸张),这是从用诗人的感受主观衬托出纤夫的可怜痛苦。

⑽ 李白《丁都护歌》译文!不要赏析!!!

丁督护歌[1]⑴
唐代诗人:李白
云阳上征去⑵,两岸饶商贾⑶。
吴牛喘月时⑷,拖船一何版苦⑸权。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⑹。
一唱督护歌⑺,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⑻,无由达江浒⑼。
君看石芒砀⑽,掩泪悲千古。[2]
翻译:

流而上云阳城去,两岸有很多商贾大户。
吴国水牛喘月的时节,拖船工人多么辛苦!
江水混浊不可饮用,一壶水里面半壶是土。
远处传来《督护歌》的吟唱声,心摧伤啊泪如雨。
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就运达江边。
你们且看那又大又多的山石,让工人掩泪千古悲伤。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