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佛经经典名句翻译

佛经经典名句翻译

发布时间: 2021-01-14 20:37:19

『壹』 什么是佛经翻译中的四例翻经和五种不翻

自佛法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在翻译佛经方面,耗费了非常多的心血。因为要正确表述佛陀的意思,要看翻译者的佛学造诣,以及翻译水平和文字功力。为了恰当地翻译佛经,古时的译经者,在翻译佛经时,形成“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则。
四例是
:一、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与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虽然已经将梵字译成中国文字,但却保留原来的梵音,不按中国文字发音。

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万”字相,字体虽然仍然是梵文,却译成中国的语音“万”。

三、音字俱翻:如大藏经中的大小乘经典,全部译成中国的语言文字。

四、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经,全部保存梵文与梵音。

五不翻是:
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自在等六义;又如阿罗汉,比丘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含义。

二、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词含摄无量义,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

三、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圣众的智慧,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产生误会,所以直接用原音,不译其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的译经大德,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所以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其他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其实,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

『贰』 佛经经典有哪些这些都是翻译过来的吗

佛教经典分复三藏,即经、律、论制
经,是佛的说法
律,是佛制定的戒律
论,是佛弟子对佛法的论述

经、律两部分,因为都是佛所说,故是翻译过来的
论,具体情况不一样,有印度高僧大德的著作,这是翻译过来的,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
也有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如慧远法师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叁』 佛经的五大译经师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人。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父亲原是国相,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精通大小乘佛法,成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前秦君主苻坚征服龟兹,想把他接到长安,因后来亡国,使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达16年之久。之后,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让他安心从事译经工作,最后圆寂于长安,终年69岁。
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译经场。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4部584卷。鸠摩罗什的翻译以意译为主,而且注意修辞,译文流畅,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系统介绍了大乘中观派的思想体系。 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真谛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正准备开始译经之时,发生“侯景之乱”,真谛于是辗转来到富春,才开始译经。之后,真谛又多次辗转各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始终坚持译经。
真谛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 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 玄奘(公元600~ 664年),中国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玄奘12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玄奘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玄奘在贞观元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造诣日深。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不空(公元705~ 774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不空唐朝时来华,是“开元三大士”之一,对中国密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空随其师金刚智先来到洛阳,后又到长安,然后不空在长安大兴寺设立道场,翻译密宗经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国的影响大增。
不空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刚顶经》、《般若》、《华严》、《大集》 唐代僧人。密宗祖师之一。全称不空金刚。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14岁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随金刚智来华。唐开元八年(720)至洛阳。一说西域人,幼随舅父到内地,10岁游武威、太原,15岁遇金刚智。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学习汉、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金刚智卒后,奉遗命至天竺龙智处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广州)为探访使刘巨邻留请传法。开元二十九年(一说天宝二年),奉诏赍送国书,率弟子等37人人普贤阿阇黎重受灌顶,学习密法3年。后又周游印度,于唐天宝五载(746)返长安。携回梵本经100部,计1200卷,以及师子国王尸罗迷伽的国书、大般若经夹和方物。天宝十五载奉诏住长安大兴善寺开坛灌顶。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秘密派人与肃宗通报消息。至德二载(757)唐室还都后,备受肃宗礼遇。乾元元年(758)肃宗敕命将长安、洛阳诸寺及各县寺舍、村坊凡旧日玄奘、义净、菩提流支、善无畏、宝胜等携来的梵夹全部集中大兴善寺,交不空翻译。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卒后,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受法弟子数以万计,受比丘戒弟子也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新罗人)、惠果、惠朗、元皎和觉超,号称六哲。惠果后传法于日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真言宗,后世称为东密。

『肆』 翻译佛经

http://boruo.goodweb.cn/ 般若抄文海 佛教经典袭

佛经可以翻译的,咒语不能翻。

阿弥陀佛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伍』 佛教重要经典都是那位大德翻译的

佛教重要经典都是大德翻译的
鸠摩罗什
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专诘》、《阿弥陀》属、《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陆』 翻译佛经

似乎是描述的是无上瑜伽男女双修之法。

『柒』 求把中文佛经翻译成英语!

佛家禅语,又是一个哲理故事
The Buddha asked;"what is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in the world?'The student answered:"The thing that we have lost and the thing that we haven't got.''The Buddha didn't say angthing.Several years past,the world has changed a lot.And the Buddha asked his students the same question again,and this time ,the students answered:"The most valuable thing in the world is just the thing that we have now''
可能有谬误,回望能帮到答您

『捌』 求两句佛经的解释:最好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最后在分别说出他们的寓意!!!

1)红尘十丈,却困众生芸芸;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
“红尘”,比喻引发我们内心贪欲的外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财色名食睡”这“地狱五条根”;“十丈”极言六尘对我们众生的诱惑力之大;“困”比喻众生如牲畜被束缚于圈中而不能出离;“芸芸”,言众生之多数不胜数。此为上联,意思是说,无数众生都困在五欲六尘的束缚之中而不得解脱。
“仁心”,出于儒家之说,即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简言之,就是心中装着他人,一心只为别人好的那种善良的本性。“慈悲”是佛教用语,“慈”,是“与乐”,给人以幸福快乐;“悲”是拔苦,把别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如果是无条件地给众生以快乐,救众生于水火,这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这句讲人的善良的本性发展到极致,就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
人属于有情的众生,但“情”一字,虽然能给人以温暖,但如果怀着私心,有了染污,那么,“爱”也会走向其反面而变成“恨”。此句用火化冰而反被冰化成的水浇灭来比喻对感情的执著带给众生的痛苦与灾难。
“佛曰不可说”的本义是说,佛认为,宇宙人生的真理需要每个人自己用心去悟,不能从语言中从概念中得;用在这里,是说,对于“情”字,如果能够以清净的爱心去处理,它是人间变天堂的必不可少的至宝;如果以自私的‘爱心’去处理,它会变成杀人的元凶:二者的界限,不是可以从现象上看得到的,要看每个人的动机,这就不是可以用语言来说清楚的。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是也。
2)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
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的这些话,是告诉我们佛法的本质。佛法是佛陀治疗众生身心的疾病而下的药,众生的病不同,佛开的药方也不同,所以,不能执著于佛讲的“法”。只有去掉了一切执著之后,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佛经浩如烟海,就只有一个目的,让人去掉一切执著而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佛说:“我所讲的佛法就是,虽然时时都有念头,但从来没有‘我在念’的执著;时时都在做事,但从来没有‘我在做’的执著;时时都在说话,但却从来没有‘我在说话’的执著;时时都在修行,但却从来不存在‘我在修行’这个执著。一个真正去掉了内心的我执之后,内心清净了,他便离佛所说的‘道’越来越近了;如果不懂得内心清净才是‘道’,那么,他虽然在修道,但却离真正的‘道’越来越远了。佛道是向自己内心去求的,是从自己内心的清净中去求的,一旦执著于名词术语,通向真理的‘道’反而被阻断了。自己求道之路行不通,不是别人或者外物限制了你。如果我们对佛讲的‘道’的理解有丝毫差错,马上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修行的正路了。”
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佛教的核心即破除一切执著,包括对法的执著;只有将内心的分别执著与妄想彻底打破,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佛道的人。

『玖』 佛经翻译

你是要全部翻译吗……
说实话,有几句我只能靠猜。
【声在闻中,自有生版灭。非为汝权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声音对於听闻来说,自有升起灭去。不是你听到声音升起灭去,而是要你听到空性聚集灭去。
这句大概是在说缘起性空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简单点说,(菩提智慧中)本来没有菩提树,(心中)也没有明镜台。本来就神马都没有,那里去惹尘埃(烦恼)。
这句是六祖的悟道偈。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道世间为幻想就是离开,不借用方便道。
离开幻想即是正觉,没有次第。
这句大概是禅宗的顿悟。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这句话太白话了,打字累,字面意思,简单说就是路只有你一个人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也是白话。字面意思。佛说“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白话。……自作自受善恶因果。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自己的心性就是弥陀佛(阿弥陀佛?),心性是净土。
也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不求净土。

『拾』 在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四位佛经翻译家是

1.鸠摩罗什法师(Kumārajīva,西域龟兹国人,344-413年),于南北朝(北)前秦苻坚、后秦姚兴时期入华译版经
2.真谛法师(Paramā权rtha,天竺优禅尼国人,499-569年),于南北朝(南)之梁朝武帝(萧衍)时来华主持翻译佛经
3.玄奘法师(602-664年),洛州(今洛阳)人士,唐太宗-唐高宗-武后时,西竺求法、返唐译经
4.义净法师(635-713年),齐州(今济南)人士,唐高宗-唐玄宗时,西竺求法、返唐译经

有意思的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包括2位国际友人、2位同胞;国际友人恰在南北朝对峙时期援华,一南一北,此为佛教在中国渐兴时期;2位本土大德,均在初唐、盛唐时期,先后西天取经,此为佛教在华鼎盛时期,所谓“盛世崇佛”也。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