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饿赏析

饿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14 11:40:49

A. 佳句赏析“饿的不知吃什么,困的就是睡不着”句子

人生中三大悲剧:熟得没法做情侣,饿得不知吃什么,困得就是睡不着

B. 饿 萧红 赏析

饿 萧红 赏析
“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我坐在小屋,象饿在笼中的鸡一般,只想合起眼睛来静着,默着,但又不是睡。”有哪个作家象她这样直接坦荡的描写过自己挨饿时的感受。那一时刻感觉自己在萧红的带领下好似一下子就触摸到了她那颗跃跃跳动的心。一直以来都觉得作家应是一个勇者,他要敢于直面自己灵魂上的那些污点更要敢于面对人性当中的那些丑恶。
在《饿》这篇散文里,她甚至写到饥饿得实在难以忍耐的时候,想要去偷,“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她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出了“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于可以吃吗?草褥子中以吃吗?”这类令人胆寒的疑问,这种构思,真是奇特又有新奇。
饥肠辘辘的时候,却又是百无聊赖,痛苦的感受无法拥有一个排遣的途径,于是除过赤裸裸的饥饿感也没有什么其余的感受了。重复的句子表明作者在空虚无聊中等待的难受心情。另外,曹先生的来访虽然给作者带来了物质上的接济,但我认为作者的心情却并不因为这件事而高兴,文中不停写道曹先生的女儿说“爸爸,我们走吧。”对此,我记得作者写了一句:小姑娘只知道美,那里懂人生。而作者正在体会的便是真正的“人生”。这也表明了作者对自己潦倒境遇的无奈。

C. 诗词赏析: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什么意思

唐朝不是科举选拔官员吗?纨绔子弟赋闲在家都要挨骂?话说高谈阔论厉害的儒生也太不厚道了。想想杜工部大诗人能在工部做啥,军械制造只能抓产量,质量也好,成本也罢,统统的没有数,更别提创新了。

D. 赏析"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做哀叹”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回情答,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

E. 2.“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凡是赏析一般都要联系上下文,你要是只给这句话,就无法赏析了,去网上搜这篇文章然后复制到追问里追问我,我跟你赏析

F. 帮忙赏析一下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麻雀虽小,五内俱全,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作家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表现主义拒绝浮面的和虚假的真实,要求表现比日常视觉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其二,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第三,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作家们所追求的心灵真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地揭示精神本源的真实。此外,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这些特点《饥饿艺术家》一一具有。
首先,故事中所讲的显然不是真实世界中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把挨饿当作艺术,并对这种艺术有不懈的追求,社会对观赏“饥饿艺术”有狂热的爱好。这不是现实,但这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具体化显现;这不是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再现,而是对所感的艺术表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饥饿艺术家》所叙述的事件看似荒谬,但它表现的精神才是真切实在的。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不知所谓的“艺术”,多少不明所以的执著追求,又有多少精神空虚的人毫无判断盲目追随,忽而爱之如明珠,忽而弃之如敝履。
正是这些现实事件的扭曲变形构成了《饥饿艺术家》的故事情节。
这篇作品很明显并不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的,它的魅力来源于深层的象征意义。饥饿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描写主要有三点:一是对饥饿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饥饿表演持续了四十天被要求结束的时候,他希望“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超越自我,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对演出经理禁止延长演出的商业理由有强烈的不满;二是对艺术名誉的极端重视,希望成为“空前最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迫切希望人们都赞叹他的艺术造诣,并且因为有人对他的挨饿能力与挨饿现实表示怀疑而痛苦不已;第三点,在饥饿艺术热潮过去,他沦落马戏团与野兽为伍时,现实、卑微地思忖如何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野兽那里吸引过来一些。
这种荒谬的描述恰切地象征了当代精神展品化、艺术异化的现象,精神成为展览品,若不被人看到似乎就失去了意义,艺术不再是追求美,不再以人为本,而成为骇人听闻的奇人奇事表演。饥饿艺术家的心理与观众、演出经理对待他的态度则象征了人性的异化。人无视他人的痛苦悲惨,反而用或欣赏或鄙视或熟视无睹的眼光看待苦难,大众不会真正热爱艺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追赶潮流,热心于害了别人苦了自己的附庸风雅。
作品荒诞外衣下所隐藏的这种精神内核,是多么深刻的真实。
作者能用荒诞来成功地表达真实,有赖于一种特殊的叙述语气,这种语气冷静客观,讲起荒诞的故事像是在讲一件发生在身边又与己无关的真实事情。煞有介事的叙述与故事的荒谬性的巨大落差造成独特的效果,使人在阅读中对故事的真实性在信与不信间徘徊(在一般的阅读中,读者总是假设故事是真实的),这样便容易窥见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
卡夫卡就是这样用无比荒谬的情节传达出了人类生存和境遇的真实困境,传达了当代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

G.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这句话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7)饿赏析扩展阅读:

赏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

H. 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太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的连头都抬不起了赏析

答案: 解析: 1.周团长把炒面留给战士,毅然赴死。 2.答案:A处表示专声音属断断续续;B处表示省略。 (点拨:A处是战士的虚弱无力时说的话;B处省略了周团长自语的话,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答案:“无力地”“吃力地”表现出周团长正处在极度饥饿中,但他仍把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吃,而战士又一心想着团长,决意不受。这几个词语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在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点拨:这两个词语修饰动作,要结合动作描写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考虑) 4.要把周团长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选择了死的心理斗争过程表述出来,把他为人着想、为大局着想,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用自己壮烈的赴死唤起大家的勇气的高贵品质表现出来。

I. 饥饿的女儿的作品赏析

《饥饿的女儿》是一个关于女性生存和反抗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展示了主人公“六六”的生存困境:极端贫穷,感受不到丝毫的亲情温暖,不被人注意,孤立无援,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她所能做的,除了默默对抗生活的不公,就是寻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在这寻求的过程中,一个饥饿年代的家庭故事徐徐展开。
虹影笔下的母亲虽卑贱丑陋,却是女性生存困境的真实再现,她内心的充满爱和坚强的意志。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可以体会到虹影在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对母亲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母亲那一代人是饥饿不可逃脱的承担者,而躲过了饥荒年头的六六,却躲不过家人对饥饿的恐慌记忆。如果说六六不是饥饿的直接受害者,那么她只能是饥荒年代的“后遗症”,因为饥饿是她的胎教,是这个世界给她留下的最初的痕迹。
这种饥饿,是对食物的渴望。“每天夜里我总是从一个梦挣扎到另一个梦,尖叫着,大汗淋漓醒来,跟得了重病一样。我在梦里总饿得找不到饭碗,却闻到饭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地哭,恨不得跟每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为了一个碗,为了尽早地够着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过我的人跪着作揖”。六六确实躲过了饥荒最严重的时期,可是躲不过亲人和邻人们因回顾饥饿而产生的恐惧。即使她能在肠胃上实现朴素的温饱,可观念上恰恰相反,她生活的环境认同饥饿是一种习俗,以至于她也无法从观念上脱离饥饿的时代和记忆。
这种饥饿,也是心理情感需求。六六对身体接触的渴望,并不完全是“性饥饿”,这种身体上的饥饿,从根本上是六六对心理之爱的需求态度,她极度地渴望爱,渴望被亲人接受和关注,而不是被莫名其妙地排斥在亲情之外。十八岁生日那天,六六知道了自己的私生女身份,所有关于人生美妙的梦想轰然倒塌,多年来的委屈、疑问、孤独、压抑统统找到了理由。六六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世,因为生命的起点不在自己手里,她也无法改变周围人的眼光。面对心灵与家庭的冲突,她选择了一条背叛自我历史的不归路——离家出走,从此“背对”从前,陷入疯狂的叛逆行径之中:没日没夜地沉溺在劣质烟酒之中,疯狂地参加各种地下舞会,疯狂地谈恋爱。实际上,六六对家的叛逃、对自我的放纵,只是为了逃避苦闷和压抑,为了忘却从前的记忆,麻醉自己受伤的心灵。然而身体可以麻醉,心灵却得不到安宁,她依然在寻找心灵的出口,直到发现“写作,早晚有一天能解救我生来就饥饿的心灵”。 首先,虹影的作品有种强烈的历史感,小说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虹影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小说纳入宏大的历史中,使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沉浮结合在一起,也使得小说有一种厚重感。六六的成长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家族人的命运随着国家历史的变迁而漂浮着。母亲的前夫,在国民党时期是有名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首先被打倒的一批,境遇很是凄惨;养父又因为两块银元一直过得提心吊胆;三年饥荒时期,家族的亲人死了一个又一个;文革时期各种文斗武斗发生在六六的身边;文革结束后,历史老师因为武斗中害死弟弟而内疚,且自觉清算即将来临,因此不堪重负而自杀;六六念大学之后放荡不羁的生活,喝酒,蹦迪,写诗,也于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环境相关。虹影不仅将人物的命运与历史联系在一起,她在小说中对历史也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她对文革的批判是含蓄的,却有着明显的价值倾向,她以冷静的笔调,略带嘲讽地描述了文革那一场闹剧,同时对文革中死去的人们也有怀有同情之心。
其次,虹影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她对讲故事有着一种执着的爱好,十分擅长将故事讲得情节曲折,婉转动听。虹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赵毅衡说过我很有想象力崇拜,他认为我是‘叙述狂’——喜欢讲故事,讲故事时透出一股狂喜,巴尔特成为‘文本欢乐’。永远想让我的人物多遇上点惊奇,多撞上点危险,读起来几乎都像惊险小说,但是我醉心的是把玩人的命运,是让我的人物变成想象力的游戏的棋子。”《饥饿的女儿》就是这样一部故事性很强,引人入胜的小说。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我的出生是一个秘密,一个不能被别人知道的秘密,而且老是有一个男人在跟踪我,让我既感到紧张,又感到刺激。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略带悬疑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故事的叙述上,虹影也别具匠心,先是选取了十八岁生日这个比较特殊的日子展开情节,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身世之谜,一条线索是我对历史老师的爱恋,将六六的成长与爱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叙述方式上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故事层次丰富,可读性强。虹影十分擅长渲染气氛,身世之谜的神秘感,还有一个跟踪她的神秘男人,都使得小说的悬疑感大增,吸引读者不断地去探秘。
第三,小说中男性形象完整、丰满、个性鲜明。小说中的男性并不是为了衬托女性的单一存在,而是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独立形象。《饥饿的女儿》中无论是养父、生父还是历史老师的形象都很鲜活生动。养父是个隐忍的善良男人,面对妻子的出轨,他依然能够接受六六这个无辜的孩子,并且在饥荒年间自己节省出粮食给孩子们吃,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男人,却是老一辈中国人的典型性格。生父的形象就更让人心生怜惜了,生父原本家境不错,饥荒时节照顾了母亲一家,让孩子们度过饥年,爱上了比自己年长且红颜日渐消逝的母亲,并和她有了孩子,也就是六六。但也正是因为有了六六,他和母亲的情缘也就到头了,但是他依然珍惜这个孩子,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一个躲在幕后不能上台前的好父亲。至于历史老师,他则是一个完全的男人形象,对六六一直若即若离,有意识无意识地勾引一下,在他明知道自己已经想要自杀的情况下,还和六六发生关系,并且让六六有了孩子,这是他临死前最后的放纵,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六六看清楚,她和历史老师之间的并没有真正的爱情。
第四,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小说中女性主体是遮蔽的。虹影自己曾说:“很少有人看出,仅从我的作品,难分别出作者的性别。我的女性主体是隐蔽的。我进行一种超越性别的写作,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跟男作家抗衡。我不喜欢‘小女人写作’,不管是新人类,还是新新人类。对此,我骄傲。”的确,在这部小说中主角是女孩六六,但是她并没有沉浸在自己女性的情绪世界中去,而是跳出来以一种更宽广的眼光来看世界和自己的命运。因此她在小说中并没有封闭在自己女性的内心世界里,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历史结合,小说中有种超越性别的力量。

J. 萧红《饿》的读书笔记

昨天刚编了一篇萧红《饿》的读后感,现发给你,希望能有帮助:

萧红的散文名篇回《答饿》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读后带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当读到“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和“我坐在小屋,象饿在笼中的鸡一般,只想合起眼睛来静着,默着,但又不是睡。”时,我分明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试问有哪个作家象她这样直接坦荡地描写过自己挨饿时的感受?那一时刻感觉自己在萧红的带领下好似一下子就触摸到了她那颗跃跃跳动的心。
饥肠辘辘的时候,又是百无聊赖,痛苦的感受无法拥有一个排遣的途径,于是除了赤裸裸的饥饿感就没有什么其余的感受了。文中重复的句子表明作者在空虚无聊中等待的难受心情。另外,曹先生的来访虽然给作者带来了物质上的接济,但作者的心情却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高兴,文中曹先生的女儿不停地说“爸爸,我们走吧。”对此,作者写了一句:小姑娘只知道美,那里懂人生。而作者正在体会的便是真正的“人生”,表明了作者对自己潦倒境遇的无奈。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