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明礼名人名句

明礼名人名句

发布时间: 2021-01-14 04:24:09

❶ 关于明礼守法的名人名言

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把自己放在法律下经受考验,生活就不会有阴影。

保护伞再大,切记法网无边;人情纸再厚,难挡法律利剑。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暴风雨扫落的是轻浮的花蕾,法律针对的是不守法的人。

不懂法,学法:懂法,守法;如果承担不了法律责任就不要和法律相对抗。

常修守法之德,常思违法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诚比金贵,无论事大小;法比铁牢,不分位卑贱。

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船借风帆顺行万里,人靠法律平安一生。

创新显价值,和谐品真谛,礼法铸人生,科技展未来。

大事小事依法办事,大家小家和谐一家。

点点滴滴学法明是非,时时刻刻护法除邪恶,家家户户用法维权益。

读书明理,普法医愚,守法律己

❷ 关于明礼诚信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事其一: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故事其二;十七世纪的德国军队里面有一个王子对他的下属亲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级军官的深深爱戴。一次攻打某国家失败而归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严寒、饥饿折磨着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极度寒冷和饥肠辘辘的状态下,王子慢慢的进入梦乡、、、、、、。睡梦中王子梦见阳光格外的灿烂与温暖,他醒来了,发现自己身上被许多件大衣覆盖,生命得以延续。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盖在王子的身上,早已经全部冻死了。

诚信的故事五则

1.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对比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3.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5.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以上详见《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读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

6\诚信的故事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
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7\诚信的故事
在纽约的河边公园里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每年有许多游人来祭奠亡灵。美国十八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简朴。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陡峭的悬崖边上。

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一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岁时,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陵墓仍然还在那里,它依据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之墓,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又一个一百年以后,1997年的时候,为了缅怀格兰特将军,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那时,刚好是格兰特将军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两百周年的时间,朱利安尼市长亲自撰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无名小孩陵墓的旁边,让这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8\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二]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故事三]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❸ 知礼明理的名人故事

列举如下:

1、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决定,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也符合长幼尊卑秩序,因此也出逃国外。把王位让给孤竹国君的二儿子。

伯夷、叔齐互相谦让,先后出走,后来相遇。他们听说西伯侯治理的西歧国富民丰,西伯侯礼贤下士,尊长爱幼,人民懂礼仪廉耻,就商定投奔西歧。姬昌已死,武王不发丧,开始伐纣。大军供奉着姬昌(周文王)的神位,寓意此次主帅仍是文王,向孟津进发。

叔齐拽住马缰绳劝说道:“父亲去世却不安葬,这是孝顺吗?当臣子的去讨伐自己的君王,这是仁义吗?商纣固然残暴,但你以暴力治服暴力也是不对的!”武王大军没理睬这个迂腐的人,继续进军。

2、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山东曲阜人,字文举,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孔尚曾经做过钜鹿地区的太守,孔融的父亲是泰山的都尉孔宙。

孔融在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几个哥哥在一起吃梨,几个哥哥拿的是大梨吃,而孔融只拿比较小的梨来吃。

有人问孔融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让哥哥拿大的,孔融说:小孩子的食量都很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

3、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5、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❹ 知法明礼崇德向善的名人名言

不管有了成就也好,还是有了虚荣心也好,不管是讽刺别人也好,还是我自己爱情的痛苦也好,总之,在欢乐与悲伤中,温暖的青春光辉仍然在照耀着我。 —— 海塞

❺ 关于明礼修身的名人名言有什么

  1.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版

  2. 横眉冷对千夫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3.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4.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5.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6.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7.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8.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

  9.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10.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11. 有的人毕生追求的是有的人与生俱来的 在生命结束的时候 有的人得到了他毕生追求的 有的人确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鲁迅

  12.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1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❻ 关于明礼诚信的名人名言```

无论是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改正一半。——列宁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杨时

❼ 关于名人明礼守法古诗

1、况当受明礼(唐·曹邺·《长相思》)
2、明庭礼百神(唐·杨炯·《奉和上元酺宴版应诏》)
3、展礼权值明时(唐·崔曙·《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宿》)
4、谨访景明嘉礼(宋·无名氏·《庆清朝·银漏花残》)
5、容礼辉明(宋·无名氏·《六州》)
6、质明三献虽终礼(唐·周墀·《酬李常侍立秋日奉诏祭岳见寄》)
7、里面礼明师(元·王哲·《真欢乐》)
8、羌习礼而明诗(魏晋·曹植·《洛神赋》)
9、礼达幽明(南北朝·沈约·《梁雅乐歌 諴雅 三》)

❽ 关于自律的明礼的名人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❾ 以《明礼》为题的一千二百字演讲稿,要求其中有明礼典故以及名人名言

明礼,做人的起点


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无论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无论你知道或不知道,只要有人群,它都在其中涌动着,跳跃着,表现着。文明是人类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表现内容。即使是在你点头或弹指的瞬间,肯定就流露出文明或不文明的一丝痕迹。
有这样一个故事。1982年,有一位中国厂长,为引进意大利、法国的生产化肥成套设备,赴洋洽谈。所到之处,人见其为东方人模样,便问道:“您从日本来?”厂长答:“NO!”“从新加坡来?”“NO!”“那一定从台湾来吧!”“ NO!”洋人大惊:“文质彬彬,精神抖擞,难道是从中国大陆来的吗?”中国厂长点头,但未免涌起了心中的不快,细问洋人不肯直认的原因,洋人坦诚相告: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人第一是贫穷,第二是文明素质不高,因此,I’m sorry! 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但长期动荡和匮乏的历史使中国人似乎久久地忘掉了这一曾有过的光荣。

文明礼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更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点。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衡量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不是单纯地看它花多少巨资,盖多少幢高楼,建多少顷绿地;也不是仅仅看它五星级酒店里举行的宴会和舞会多么举止潇洒、温文尔雅;更多更真切更普遍地是要看广大公民的文明觉悟和文明习惯。
一家企业请有合作意向的外商来厂参观,招待热情备至,外商印象很好,正在酒足饭饱之时,厂长将一口痰吐到地上,外商皱起眉头,放弃了合作的打算。一个城市搞对外经济洽谈,会场和沿街挂起了装饰的小红伞。鞭炮声中,一些人争先恐后抢夺这些只值几元钱的小红伞。弄得整个活动秩序大乱,结果可想而知。
生活中,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它不仅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不快,也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城市,能够给人带来愉快和信心。一个不讲文明礼貌的城市,设施再好,也难秩序井然,赏心悦目。文明礼貌表现的不仅是个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在孩子咿呀学语期间,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进入学校,老师教其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给他人带来温馨。 一句简单的“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甚至一个更加简单的“您”字,当你使用它们的时候,会感到空气中一股小小的暖流。这便是你学会尊重他人的开始。不必下多么坚定的决心,只要你稍微留意,爱护绿地中的花草,不要随手丢弃零食包装袋,不要随地吐痰,仅仅是举手之劳。如果每一个人都悉心爱护周围的环境,值日生大概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甚至近来肆虐的“非典”,也不至于如此嚣张。其实,这就是你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开始。
在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利益,又有何难?我们常常因为它们是些所谓的高谈阔论而对此嗤之以鼻,这是不对的,甚至是毫无根据的。作为一个附中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些行为,如:食堂买饭插队,乱丢垃圾,乱吐口香糖,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损坏公物等,是不该在我们学校发生的。附中的美丽需要每一个附中人来共同维护,需要我们时时注意文明礼貌,在那些良好的行为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从而受益终身。
也许你曾遇见过或者听说过,有人问路时言语不礼貌,人家就会不理睬,甚至故意错指方向让他吃苦头;和人家联系事情,如果傲慢无礼,人家就不会合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友好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因此,尊重人也是人与人接近的必要且首要的态度。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刘备求贤若渴,他“三顾茅庐”终得诸葛亮,以致三国鼎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周恩来总理为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但他对别人为自己付出的哪怕是微小的劳动都非常尊重。服务员给他端茶倒水,他或者是放下手中的工作,站起来双接过去,或者是微笑着朝服务员点点头表示谢意。周总理外出视察工作,每当要离开一个的地方的时候,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一一握手,亲切地对大家说:“辛苦了,谢谢你们!”并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更感人的是周总理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向守护在他身边的医护人员致谢。
同学们,伟人尚能如此尊重他人,我们做得如何呢?
同学们辛辛苦苦才将校园打扫干净,可有的同学却将饮料袋、包装盒、纸屑、果皮随处丢;工人师傅刚刚把餐厅拖洗清洁,可有的同学却随处乱倒剩饭菜,任意浪费粮食。同学们哪!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汗水,你任意乱倒、浪费粮食是既不尊重工作师傅的劳动,又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学生购买饭菜时对工人要有礼貌,上课听讲要认真,请教问题要虚心,与同学、老师交流要诚恳,这不仅仅是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问题,从小事中,也能衡量一个人教养、素质的高低。俗话说,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行,就是这个道理。
同学们,文明的起点就是尊重他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不乱丢乱扔垃圾、不浪费粮食做起,从打扫卫生负责任、晚睡觉不违纪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中学生。我们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谢谢大家。
满意请采纳

❿ 中华名人明礼守法的故事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