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何其芳作品赏析

何其芳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13 21:41:13

『壹』 赏析何其芳的《听歌》

诗人将歌声分为(低咽)、(高昂)、(温柔), 三个流程

意象有“夜晚的专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属、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觉细致人微;色彩纷繁,充分展现了歌声全部的内容。

『贰』 分析何其芳的《回答》,大概150个字左右

《回答》这首诗于1952年1月和1954年劳动节先后完成。这首诗无论是从时间的跨度上,还是内从内容上都表容现了作者努力想跳出困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的前五节主要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主旋律和引出回答的问题,后四节是作者的国家感情,是宏大的国家话语。我们可以推想在这先后的时间跨度里,作者的思想肯定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段时间里试图改变自己原有的诗歌创作理论,试图接受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诗歌创作理念,结果,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苦苦挣扎,作者还是不能接受这种新的诗歌创作理念。
(正如诗歌的结尾所说的:“请接受吧,这就是我的回答。”)

『叁』 何其芳[花环]鉴赏

[鉴赏]一个少女悄然殒逝,还在豆蔻芳龄吧,已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了。没有呼专天抢地、顿足捶胸的哭悼属,诗已超越了时空距离、生死困惑,完全沉浸在对纯洁、天真、忧伤、美丽的礼赞之中了。晶莹剔透的诗句,喃喃娓娓的诉说,对早殇少女的哀惋痛惜之情居然还有这样一种表达。 艺术特色:何其芳是一位典型的自我抒情诗人。他的诗总是敞开心扉,真诚坦率地流泄细微的灵魂隐秘与情思律动,甚至对缺点也不加掩饰,表现出一种真挚深切、丰富而扣人心弦的情感美。这一点只要做一下抽样分析即会清楚。如寂寞、梦这种“最隐秘最深沉的心声”,在一般诗人那里是不愿公开袒露的,可它们在何诗中却有着深入的辐射与展开。例如诗中有“我爱星光,寂寞的星光”。 与流动转换,意象本身的萧索,冷清的色调特质,具有鲜明的情感指向性,带着诗人怀念友人的深沉情感和凄清色彩。《花环》也因想象力的提升,使幽谷里的花香、朝霞,没有照亮影子的小溪等清丽的比喻意象不再是大自然纯客观的孤寂存在,而染上了如烟的轻愁与生命情调的沉思,暗示少女的柔美的同时,使恐怖的死亡也幻化出沉静的美丽。为使意象情感化,诗人常采用感情性色彩词汇穿插,或化实为虚的方法。

『肆』 何其芳 《河》 赏析

主题:热爱人类和自然的情感。
艺术特点: 以河代人表现诗人与河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伍』 何其芳 迟暮的花 赏析 只需一两句

“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很有诗意,把内时间的飞遁容与夕阳放在一起,让时间有了无穷的魅力与韵味。用美妙的语言说出最平凡的哲理

“新月如半圈金环,和着白色小花朵似的星星嵌在深蓝色的天空里。”一个人只有很安静的时候才可以感觉到自然的美妙,一个安静的自由的思想的人,一个平静的睿智的人,这样的色彩分明而又美丽的语言,可能没有很多的感染力也不会给人怎样的启迪,但是在这喧闹的世间能偷得一份如此的清闲也着实不易.
在你的笑容里我找到了童年的梦 如在秋天的园子里找到了迟暮的花 我喜欢蓝色的天 蓝色的水 蓝色的梦 只因为对蓝色格子的在你的笑容里我找到了童年的梦心动 雁过也 天空没有留下痕迹 但却知道了 一次次的一笑而过 却始终没有勇气停留深知 这是蒙胧的梦始终没有果 却还是坚持执着 只为那驰骋车上身边的感觉 只为那不着风尘的笑容 只为那似曾相识的感觉 书中夹着的诗行 冬来也.

『陆』 赏析何其芳的《画梦录》中的《黄昏》

在一个孤独的黄来昏里,诗人自伫立于荒凉的街上,有马车经过,自远而来,又自近而远地消失,空剩下马蹄声如“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自然思绪飘飞,疑惑着马车“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笔下,所有外在景物的描写都变成了心灵语言的象征。于是乎,我们便可以感受到诗人孤独又忧郁的心头笼罩着影子,这奠定了整首散文诗的情感基调。

这是一首绝妙的散文诗,语言灵动飘逸,意境空灵飘忽却又富于美感。在一种很静谧的氛围里,我调动自己的全部想象力进入了《黄昏》的诗意。
这首散文诗从开篇到收尾,虽然一直笼罩着惆怅又怨抑的气氛,又带有唯美主义的色彩,但却能写得如此凄美动人,利用意象的飘忽迷离来表达内心的语言,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柒』 预言 何其芳 赏析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全诗共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来抒写,剖白式地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它的到来,热情赞美它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它的惆怅。

想见时,“年轻的神”那“夜的叹息似的”足音,轻柔、飘忽,而诗人却凭着自己细腻的感触,将它从“ 林叶和夜风的私语”和“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中辨认出来,诗人盼望“年轻的神”的心情是何等的热切,迎候是何等的专注。

相见后,诗人热烈赞美“年轻的神”所生活过的光明、温暖和多情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倾慕之情。诗人祈求“年轻的神”不要离开自己,“前行”到那阴森恐怖、黑暗和空寂的地方去。可是“年轻的神”似乎并不了解诗人的心情,她执意要走。尽管如此,诗人也愿意为她引路,要在阴森黑暗的路途中给它抚慰、温暖和力量。

最后,“年轻的神”终于走了,那脚步声竟“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悄悄地消失了、“年轻的神”从那美丽、 温郁的南方而来,却走向了恐怖死寂的森林中去,从光明到黑暗,并不美满。它的轻飘而来使诗人激动得“心跳”,而它的无语而去却给诗人留了凄清的哀怨,给诗人留下了深深的惆怅。

(7)何其芳作品赏析扩展阅读:

《预言》原文: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 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 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 高扬,

火光一样将 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捌』 关于:何其芳--《河》的赏析

文章:


我散步时的侣伴,我的河,
你在歌唱着什么?
我这是多么无意识的话呵。
但是我知道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你从我们居住的小市镇流过。
我们在你的水里洗衣服洗脚。
我们在沉默的群山中间听着你
像听着大地的脉搏。

我爱人的歌,也爱自然的歌,
我知道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1)“我们在你的水里洗衣服洗脚。”说明诗人和河水什么样的关系?
(2) 请用简洁的话分别概括第1节、第2节诗的内容。
(3) 诗中最具诗意和哲理的两句诗是哪两句?
(4) 最后两行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感情?

1、亲密相依关系。
2、第1节,问河为何歌唱,代答;第2节,表现诗人与河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3、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4、热爱人类和自然的情感。

概述
何其芳(1912—1977),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入选中学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摘自《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1992年版)
[编辑本段]何其芳改名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编辑本段]诗集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思想
何其芳1930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1931年秋,入北大哲学系。1935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1938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9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195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语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网络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的和生活的启发。

『玖』 雨前 何其芳 赏析

赏析:

这篇散文运用南北对比的方法,描写了沙漠式的北国的烦闷与焦灼,以及对春雨的期待、渴望,用以暗示南来游子灵魂的焦渴。

首先,文章展示北国与南方故乡春天雨前迹象的不同。在北国,雨前天空灰暗而凄冷;在南方,雷雨具有豪爽的气势和滋润万物的柔情。

其次,通过对鸭的描写,对比北南方雨前的春景。在北国,在衰落旧都的河沟上下的鸭,它们自得地做它们的梦。在南方,鹅黄色的雏鸭随着牧鸭人的长竹竿驱赶,游牧在溪流间,营造出一幅鲜活的乡村牧鸭图。

再次,通过鹰隼的怒愤,将对雨的渴盼升华到对伴侣的呼唤。愤怒的鹰隼,威严地滑翔,猛烈地上腾,有力地呜叫,这鹰隼的呼叫正是何其芳作为游子孤独、焦渴的灵魂寻找友情的呐喊,是一个知识青年对无情现实的失望。这冷峻的结尾,加深了文章的意蕴,使人深思、愤激。

(9)何其芳作品赏析扩展阅读

《雨前》是现代散文家何其芳于1933年春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着重描绘了三组动物图:惊惶的鸭子、烦躁的鸭群、愤怒的鹰隼,其间穿插了两组故乡风情画:草木迎春、雏鸭嬉水。文章深邃而明丽,委婉而浓郁,真切地表明了作者内心烦闷而焦渴的情绪,也为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创作背景:

在五四散文变革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抒情散文获得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何其芳等人致力于“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执着追求散文艺术的独创与完美,改变了人们轻视散文艺术的传统偏见。《雨前》就是作者于这一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原名何永芳,生于重庆万州,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同年,发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在散文创作上,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何其芳散文别具风格。

『拾』 何其芳 秋天 的赏析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