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有美堂暴雨赏析

有美堂暴雨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13 02:42:30

Ⅰ 苏轼乌台诗案之前的诗词赏析

【主要诗词作品】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十年生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庭芳(三十三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这些大概是吧!!!行行好,给我点分吧!

Ⅱ 苏轼 有美堂暴雨翻译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③
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
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作者】
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
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
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
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
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①有美堂:嘉佑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 中有
“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
荣宠。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 ②顽云:犹浓云。 ③潋滟(音敛艳):
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④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
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⑤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
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
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⑦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
瑰:玉石。

【品评】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传统的术语来
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
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次联,三
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
之水旨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
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
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
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
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
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
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
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
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
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
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Ⅲ 诗词赏析《有美堂暴雨》

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骤雨来临前后的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黑风从天内外刮来,大海为容之竖立,足见其凶猛;大雨随风飞腾,由浙东横过大江,足见其急骤。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

Ⅳ 《山雨》翁卷、和《山雨》何绍基的赏析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细雨、暴雨、雷雨、骤雨等之别,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区的雨与江河湖海的雨等之异。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异的。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大都喜欢以雨入诗,吟就了不少传世之作。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雨名句。宋代诗人翁卷的《山雨》与清代诗人何绍基的《山雨》也都是耐人玩味的咏雨佳作。这两首同题诗,都描写山间之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但其技法明显有别,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结构有别翁卷《山雨》,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 何绍基的《山雨》,在结构上有别于翁卷的《山雨》,不似翁诗跳跃性大,而是通篇紧扣诗题《山雨》,按雨前之景、雨中之景、雨后之景顺序写来,令人一目了然。开篇两句,写雨前之景,着重写诗人头戴以竹篾编织而成的圆形雨帽在秋天初凉时节漫行于山野林间,不时地闪避着树枝,字里行间透露出如此信息:秋高气爽,行者也心旷神怡。中间四句转入写雨中之景。“溪云到处自相聚”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未雨转入下文写遇雨。“山雨”句开始写山雨,“忽来”二字明言山雨骤来之特点,继之以“人不知”三字,则进一步凸现此特点。“马上”两句续写雨中之景,也完全切合秋日山雨之特征。最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雨过天晴,山峰重现青翠,山野间万瀑齐飞。其景物描写,场面转换自然,与翁诗各具特色。 2.描写方法有别 翁卷的《山雨》,写山雨,不从“雨”之本身着墨,而从侧面下笔。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①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何绍基的《山雨》,写山雨,不似翁诗仅从侧面下笔,而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溪云”两句,写溪上云雾,写山雨,用的是正面描写之法。“马上”两句,写雨水打湿了诗人的衣巾,淋得村边的瓜豆枝叶散乱纷披,似亦可理解为以正面描写为主。而“新晴”两句,则主要是侧面描写。“新晴尽放峰峦出”与“万瀑齐飞”,这些都是山雨所赐。山雨的洗礼,使得山峰在雨过天晴时更为青翠,而山雨的注入,又使得山野间万瀑齐飞。可见,写雨过天晴,山峰青翠重现,山野间万瀑齐飞,正是从侧面写山雨。诗中“放”、“飞”等字下得精妙,使画面动了,活了,尤其是结句“万瀑齐飞又一奇”,语奇景妙,从侧面写活写足了山雨,与翁诗的“平明忽见溪流急”笔法相似,但更有气势。 3.言情有别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何绍基的《山雨》,较之翁卷的《山雨》,感情更为丰富,其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何绍基的诗写山雨,诗人是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的。其感情也随着雨前、雨中、雨后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这从“宜”字等可感受到。雨中,他“马上衣巾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雨后,目睹山峰青翠重现、万瀑齐飞的奇景,诗人直抒胸臆,以一“奇”字,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的惊奇之情。全诗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翁卷的《山雨》与何绍基的《山雨》均描绘颇具特色的山雨,但二者技法明显有别:在结构安排上,前者由雨前之景一下子跳至雨后之景,而雨中之景则略而不写,别具匠心,后者则按雨前、雨中、雨后之景顺序写来,脉络分明;在描写方法上,前者采用侧面描写之法,后者则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在言情方面,前者寓情于景,曲折地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赞美之情,后者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一言以蔽之,这两首诗吟咏山雨,同中有异,异曲同工,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Ⅳ 《有美堂暴雨》什么思想感情

《有美堂暴雨》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颔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颈联二句具体写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尾联写观感,突发奇想,联想到李白故事。诗如写生画家即兴挥毫,临摹自然实景,展现大自然的壮丽雄伟之景。

整体赏析
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即景诗中的力作之一。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暴风雨是大自然中最能震慑人心的壮观之一。苏轼生性豁达爽朗,对暴风雨特别欣赏,写了多首诗进行描摹赞叹。这首诗由于是在吴山顶上的有美堂中所写,气势更为雄伟壮大。
诗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题写暴风雨来时,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突出了所处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铺垫。接下就别出蹊径,描绘了一幅壮阔异常的场面。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感觉,很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尘灰乌云的情况。“吹海立”是形容风的强烈。宋蔡绦《西清诗话》以为是学杜甫文中“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尽管不一定对,但两者的气势很接近。有美堂虽然很高,但不可能见到大海,“吹海立”是想象之词,下句写风带着暴雨从东面渐渐而来,便是实指。夏天的暴雨,区域很小,来势迅猛,通过“飞雨过江来”五字,将这一情况囊括殆尽。这句诗虽然搬用了唐殷尧藩《喜雨》诗句,但妙合时地,密切无缝。《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四评此联说:“写暴雨非此杰句不称……且亦必有‘浙东’句作对,情景乃合。”并说只有唐骆宾王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方能与此方驾。
五、六二句具体写暴雨。雨落在西湖里,水汽蒸腾,西湖像一只盛满水的金樽,几乎要满溢出来;雨声急促激切,又如羯鼓声,敲打着这世界。这两句从高处着眼,气势充沛,绘声状形,写景与写意交相并用。而用夸张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想象都很奇特。煞尾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山飞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这两层意思,看似不连,实际上是用了诗家惯用的“雨催诗”的典故。如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过雨》云:“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苏轼很喜欢用这典,如“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次韵江晦叔》),“飒飒催诗白雨来”(《游张山人园》)。

Ⅵ 诗词赏析《有美堂暴雨》

【这里有3篇,供你参考】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传统的术语来
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
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次联,三
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
之水旨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
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
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
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
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
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
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
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
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
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
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诗的首联写暴雨欲来之势。“游人脚底一声雷”,这句话一方面表现出夏天暴雨前霹雳往往自地而起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山的地势之高。对句在描写平地霹雳之后续写乌云压座。所谓“顽云”,所谓“拨不开”,都活话出乌云低沉.浓密的情态,说明气压极低,空气似乎像凝固了一样。乌云低而密,带电云离地甚近,雷声也就像自地而起了。从自然现象来看,这两句应是倒装。作者先写雷声,后写了云,这样写使诗更具有惊人的气势。

在描写暴雨的前奏之前,颔联接着写暴雨自远而近的情景。风而言“黑”是紧承首联对句,极写当时天昏地暗的景象。“吹海立”是对风的狂暴的极度夸张,是对由风吹来的水的翻卷而引起的联想。

颈联写暴雨的远景,一连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正面描写暴雨的声势,出句属见,写倾盆的雨势;对局属闻,写急促的雨声。这一联的以“金樽凸”和“羯鼓催”分别比喻雨势和雨声,使文章形象.生动.贴切,使人如见如闻。

尾联仍写雨,但却别开生面。出句用李白醉中写诗的事以及大雨激发了自己的诗思,要像李白那样醉中挥毫,写出像美玉般的诗篇。这样,诗就不是单纯的对暴雨的描摹,而能出文以遐思逸想,使诗大放异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声钟吕 气势逼人
——苏轼诗《有美堂暴雨》赏介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东坡词“自是一家”,以豪放为其特征。苏轼诗其实也直追李白,不乏豪放雄奇之作,《有美堂暴雨》即为一例。《瓯北诗话》载:“坡诗有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读《有美堂暴雨》,直觉诗声如钟吕,天风海雨逼人,景象超迈,诗句如涌泉汩汩流淌,称心而出,无丝毫雕琢痕迹。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通判杭州时。杭州乃山水胜地,尤以西湖闻名天下。西湖东南角有吴山,地势高敞,濒临湖水,山不高而秀。山上之“有美堂”,为杭州太守梅挚于嘉佑二年所建。熙宁六年初秋,苏轼饮于有美堂,忽遇暴雨,即兴写下这首七言律诗。
首联先写暴雨将至。一声霹雳,忽如其来,犹如在脚下响起,转眼间,乌云密布,挥洒不去,大有黑云压座堂欲摧之势。此联起笔雄壮,突兀而来,渲染出初秋时节,暴雨忽至的惊人气势。颔联写暴雨倏忽倾泻。“天外”,犹言极远;“黑风”,承上联写云黑风狂,霎时间天昏地暗,写出暴雨倾盆时天地失色的骇人情景;“吹海立”,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描述怒水狂涛如山壁耸立的景象。水何得而立?《五杂俎》作者谢肇氵制以其亲身经历解说此句谓:“余……奉使过海,中流有龙焉,倒垂云际,离水尚百许丈,而水涌起如炊烟,真与相接,人见之历历可辨也。始信‘水立’之语非妄。”吴山距海较远,苏轼其实是不能望见大海的,然而,吴山东南却是钱塘江出海口,虽为想象,也在情理之中。对句“浙东飞雨过江来”,与出句情景相合,形神俱工。狂风挟着暴雨越江而来,与出句所绘景象构成一幅风云际会、骤雨狂涛的天地奇观。苏轼此联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景象阔大,前人评其“壮哉”!
前两联写雨,由远及近。颈联则状眼前之景。有美堂下的西湖此刻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苏轼以其妙思奇想,与海、天相较,极言其小,将西湖喻为一只“金樽”,水波潋滟,大雨倾盆,金樽如满盛琼浆。一“凸”字,形象地刻画出“金樽”水满将溢未溢之状,从侧面烘托了雨势。遥望中西湖坦荡的水面,苏轼又将其想象成一只巨大的羊皮鼓,那密密麻麻的雨柱犹如千万支鼓锤,无数鼓锤交替疾下,铿锵不绝,真可震天动地。滂沱的大雨,澎湃的雨声,通过这一比喻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尾联进一步写雨。前三联大手笔铺排,正面写雨已势所不能,而苏轼意犹未尽,于是另辟蹊径。此联出句用典,说李白醉中赋诗事。《国史补》载:“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唤起谪仙泉洒面”,意谓这场暴雨就是洒向李白令其醒酒的泉水,这只是字面义。对句述异,引用《述异记》载:“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泣则出珠。”“倒倾鲛室泻琼瑰”,意谓这倾注不息的大雨就是倾倒鲛室而滚出的粒粒珍珠。此联应为整体比喻,苏轼以李白自喻,李白经泉水浇洒而赋乐词,苏轼则因暴雨倾盆而激发灵感,像李白一样泼墨挥豪,即兴写下了珠玉般壮美的诗篇。此联语含双关,正面写雨,暗里却表现了苏轼遇雨而触发诗情的兴奋自得的情怀。
这首诗是苏轼诗作中的名篇,前人评价甚高,以为“大手。如此才力,何必唐诗?”

Ⅶ 一首夏天暴雨夜景古诗

有美堂暴雨
【简介】
《有美堂暴雨》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颔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颈联二句具体写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尾联写观感,突发奇想,联想到李白故事。诗如写生画家即兴挥毫,临摹自然实景,展现大自然的壮丽雄伟之景。
【原文】
有美堂暴雨①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③,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注释】
①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
②顽云:犹浓云。
③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④敲铿(kēng):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⑤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⑥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译文】
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创作背景】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苏轼时官杭州通判。【赏析】
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即景诗中的力作之一。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暴风雨是大自然中最能震慑人心的壮观之一。苏轼生性豁达爽朗,对暴风雨特别欣赏,写了多首诗进行描摹赞叹。这首诗由于是在吴山顶上的有美堂中所写,气势更为雄伟壮大。
诗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题写暴风雨来时,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突出了所处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铺垫。接下就别出蹊径,描绘了一幅壮阔异常的场面。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感觉,很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尘灰乌云的情况。“吹海立”是形容风的强烈。宋蔡绦《西清诗话》以为是学杜甫文中“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尽管不一定对,但两者的气势很接近。有美堂虽然很高,但不可能见到大海,“吹海立”是想象之词,下句写风带着暴雨从东面渐渐而来,便是实指。夏天的暴雨,区域很小,来势迅猛,通过“飞雨过江来”五字,将这一情况囊括殆尽。这句诗虽然搬用了唐殷尧藩《喜雨》诗句,但妙合时地,密切无缝。《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四评此联说:“写暴雨非此杰句不称……且亦必有‘浙东’句作对,情景乃合。”并说只有唐骆宾王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方能与此方驾。
五、六二句具体写暴雨。雨落在西湖里,水汽蒸腾,西湖像一只盛满水的金樽,几乎要满溢出来;雨声急促激切,又如羯鼓声,敲打着这世界。这两句从高处着眼,气势充沛,绘声状形,写景与写意交相并用。而用夸张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想象都很奇特。煞尾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山飞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这两层意思,看似不连,实际上是用了诗家惯用的“雨催诗”的典故。如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过雨》云:“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苏轼很喜欢用这典,如“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次韵江晦叔》),“飒飒催诗白雨来”(《游张山人园》)。
【名句欣赏】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这两句是写天风海雨的狂暴,从另一角度看,也可看作是写山河景观的壮丽。从这两句诗也可看出东坡胸襟雄阔奔放的气概。此联写暴雨突来,风起云涌之势。上句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吹海立”则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而下句则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夏夜闻涛
清·朱景英
海势先秋阔,涛声入夜闻。
逆潮骄骤雨,狂飓殷颓云。
一枕惊难定,繁喧沓不分。
平生耽寂静,忽复博微醺。

Ⅷ 有美堂暴雨的翻译

原文: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翻译:Visitors to the soles of the feet of a thunder cloud can't open, full coercive.Days outside the black wind blowing across the river to the East Sea,flying. Very glittering gold statue of convex, thousands of staff knock KengJiegu. Arouse the immortal springs sprinkle surface, inverted tilting sharkchamber purging Joan rose.
创作背景: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即景诗中的力作之一。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翻译:The song "beauty" is the masterpiece of Su Shi hall Rainstorm on poemsof. Beauty hall, Songhito Sokayuji year (1057) the prefect of HangzhouMei Zhi, in Hangzhou Wu mountain top, left to right Kan Qianjiang, West Lake. Tang "beauty", because Song Renzong Ci Mei poem "to Wu Shanmei, the first state and the Southeast". Ou Yangxiu was "a beautifulmind" hall, people also have poems essay in the Tang yin. "Beauty" is Su Shi in Tang storm Song Shenzong Xining six years (1073) in early autumn as. Poems are grand style, new wonderful language be full of sound and colour to depict the poet in the United Church see rain scenewith sudden.

Ⅸ 苏轼《有美堂暴雨》的理解、赏析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③
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
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作者】
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
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
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
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
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①有美堂:嘉佑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 中有
“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
荣宠。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 ②顽云:犹浓云。 ③潋滟(音敛艳):
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④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
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⑤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
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
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⑦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
瑰:玉石。

【品评】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传统的术语来
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
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次联,三
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
之水旨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
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
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
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
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
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
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
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
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
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
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Ⅹ 望湖楼晚景的诗歌赏析

《望湖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湖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空,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