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主张名言长

主张名言长

发布时间: 2021-01-10 01:42:28

㈠ 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名言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㈡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主张启发式教学什么孔子名言

《论语》一书是孔门教学的实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㈢ ”百家争鸣”中的经典名句,主张。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
    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思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㈣ 诸子百家都是哪几家 有什么名言和主张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有相关图书《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之诸子百家》,动画《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为《诸子百家》,另外《诸子百家》还是由东莞神狼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3D网络游戏。
流派谱系
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战国】 扁鹊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许行、 邹衍 荀子、韩非子、 吕不韦、
【汉】 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百家简介
一、儒家: 孔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㈤ 主张成长的慢些的名言警句

凉风有信,秋月复无边,亏我思制娇情结,好比度日如年
时间在我这里慢下来时间在我这里慢下来
我这片洼地没有堤坝
时间流到我心里慢下来
我迟迟不肯为谁
映出整个星空
是的 不急于直达大海
那是早晚会降临的
天堂或者墓地
不妨趁着四月的阳光
一寸一寸
抚摸我模糊的边幅
一尾一尾点数
懒在我怀里的鱼虾
日头也为我慢下来
还有回程的船只
我静静关照本体
夕阳也缓缓变出慢镜头的余晖
霞光在最后一刻
写下怀旧
那个渔者也不紧不慢
他的家
就在草草水边
不好意思只能找到这些
典出《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实际上这是一首爱情民歌,描写小伙子对姑娘们的怀念.说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天!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年.“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份,阴历九月,也指三个季度,即九个月.

㈥ 有关教学主张的名言 孔子的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选我为满意答案,谢谢!O(∩_∩)O~

㈦ 最能体现孔子的主张与智慧的是什么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㈧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孔子和孟子智慧和主张的名言。

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是因为孔子是一个天才,很伟大,很渊博。孔子的不少观念和思想带有永恒的价值。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提出了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中庸观念;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

孔子是一个哲学家。他解读《周易》,使中国的文化之源不断地悠悠向远方流淌。他的许多语言都具有辩证的色彩。

孔子是一个历史家,所谓“仲尼危而作《春秋》”(《史记》),对历史的承传起到了巨大作用。

孔子是一个艺术家。他精通音乐,他喜欢诗歌。他认为诗歌可以“事父事君”*。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提出了鉴赏艺术的根本观点——“质文论”*。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总结了很多教育经验。现存《论语》中的教育经验有二十多条(还不算他的学生的语录),拿在现代社会中来,没有实用和真理价值的几乎没有。

孔子还是一个政治家。当然,孔子在政治上不成功。他太纯正,他的人品不合当时邪恶的潮流。

圣人也是有不足之处的。孔子也有悲观的时候,有绝望的时候。这还不算致命的弱点。我以为孔子致命的弱点是他在黑暗社会面前的退让和逃避,而不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号召和鼓励正义力量向邪恶的统治阶级发起进攻,而是唠叨道:“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第八》)看吧,为了回避黑暗势力,孔子选择了藏逸的道路。与此相关联的是孔子抹杀政治的民主性,他紧接着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夫们的口头禅,今天也还偶尔听到人们在喋喋这句话。可见,孔子这话的影响极其深远。从文化的底面看,我中华民族气性阴柔,民主政治精神和在黑暗在政治统治下的反抗精神不强,这与孔子的气性和文化观是有些许脉承的。检视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人们只有在绝望的时候,当黑暗的政治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当死神的绳索勒紧他们的咽喉的时候,他们才奋起抗争,以图自救。于是,腐朽的统治被推翻了,新的统治和政治关系形成了。但是,好景不会长久,因为裙带风和家天下使政治生活毫无生机。这种体制本身就缺乏活力,缺乏生命力,是逐渐向死亡走去的体制。一会儿,腐朽的统治被革命力量用暴力推翻,建立了新的政权;一会儿,新的政权又腐朽了,于是又被革命力量打倒,创建新的国家,不断繁衍反复。中国几千的文明史,都在这个怪圈里循环。今天看来,这种体制的阴影难以在华夏的土地上消失。

没有孔子,中华民族的文化可能会中断许多;没有孔子,中华民族可能没有后来逐渐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不要全面的肯定他,也不能全面的否定他。要真正了解孔子,必须下苦工夫研读他和他有关的著作,只凭只言片语或历史上的某些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结论和口号就对孔子下结论是极不科学的,对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秀文化精神也是极有害处的。历史上,孔子创造的文化受到了政治统治的利用,成了封建制度的思想大旗和精神象征。当人们要推翻一个旧统治的时候,必然要打倒它的思想大旗和精神象征。所以,过去人们打到孔子,只是打倒政治那个侧面的孔子,并不是打倒整个孔子。但是,不经意的人们自然是理解为打倒的是整个孔子。在这里。孔子是遭了误伤的。因为,理论和实践是有区别的,理论由人家“制造”出来,政治家拿去运用,还需要政治家正确的灵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地运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孔子的理论成为一种国家精神支柱,它是一面政治旗帜,一个精神方向,一种道义和人格力量,与我们今天举起马列主义的大旗是一个道理。这里,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治才能较低,不能有效地治理和管理一个国家;另一种情况是,政治道德、或政治人品很差(用今天的话说叫“政治文明”),政治管理者们把群众的、人民的、社会的、国家的钱、物据为己有。就象今天共产党内的有些腐败分子,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一样。请看,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与孔子无关,不仅无关,还歪曲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精神。但是这两种一旦严重出现,人们就要起来革命,就要推翻那“污喧喧”的政治。这时候,孔子就跟着遭殃了。呜乎,玷污了圣人的圣洁!看来,罪魁哪里是孔子,是那落后的政治制度和庸俗的或私欲横暴的政治家。

孟子被后人奉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文化精神。从《孟子》这部书里看到,孟子没有孔子博大,孟子涉猎的知识领域没有孔子宽广。孟子似乎在历史、艺术、教育等方面都没有多大的造诣。但是,孟子自有超过孔子的地方。

第一,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政治管理学是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他说:“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640页)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孟子、离娄下》508页)孔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今人能不能这样认为,当时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第二,孟子有很强的战斗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是的,这些东西是什么“君”:他恣意狼食人民的血汗,它已经成了批着君王外衣的吃人的野兽,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民。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象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孟子、縢文公下》)据说,历史上有的皇帝,畏惧孟子的这些话,在新出版《孟子》一书时命令编者将孟子带有战斗性的话语删去。

第三,孟子的战斗性来源于浩然正气。孟子善养浩然正气,这也是孔子不及孟子的地方。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上》396页)意思是说,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帅;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这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大力量,不是凭偶然的正义之举所获取的。看来,孟子养的气,就是正气,就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神和力量。孔子的“气”没有孟子充盈,所以孔子没有孟子的战斗精神强。孟子用这种浩然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的统治作斗争。孟子的这种浩然正气贯穿他全部行为和言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縢文公下》462页)这些话多么具有力量!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将“浩然正气”书成巨匾,悬于明堂,激励和鼓励自己。毫无疑问,孟子这种精神滋养、润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民族的精英。

第四, 孟子的人性说。“性”这个既涉及到人的气质又涉及到人的修养的复杂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论述。从社会实践行为的角度看,人的幼年或者说人没有具备社会实践的年龄之前,他的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后来的恶,是社会环境使然,包括社会行为教育,社会管理状态等。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以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566页)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好比水性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本性),水没有不往下的流的。不过水是这样,拍打它可以溅得很高,高过头顶;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这哪里是水的本性呢?是情势使它变成这样的,人可以被怂恿干坏事,本性的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孟子的认识是,人的本性是不坏的,是善的。后来在社会行为中变坏了,那是环境的逼迫和使然。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孟子、告子上》570页)孟子还深究人之性善之源。认为,性善来源于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

为了抵制社会环境的恶的侵袭,孟子提出了“义”和前面讲到的“养浩然之气”的修身养性说。主张将“仁”与“义”结合起来,用义的力量来抗御邪恶,用浩然正气筑起维护善良的钢铁长城。“仁”与“义”的结合及“浩气”都是孔子没有注意不充分的问题。

第五,孟子有很高的辩才。他的语言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他的论辩也很有气势,很有力量,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无懈可击,咄咄逼人。看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xī)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成,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415页)这是多么严谨!还有许多议论都是这样。

此外,孟子的辩论很有文采,并善用比喻,具有散文的特色。审事精微,阐发透彻,洞见深邃,令对手不得不服。这些特点贯穿在《孟子》全书的始终。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还有许多与孔子不同的地方,在另外的地方再讨论。

总之,孟子虽然没有孔子博大,但他不仅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身养性人格学和“亲民”的国家政治管理学,而且在这两方面都比孔子精深。可以认为,孟子的全部学问,就集中在这两个点上。孔子开始掘两口井,孟子认为那里会流淌出润人心田的清泉,于是接过孔子的锄头,继续深挖。人们终于看到,清泉汩汩流淌而出。修养人格,必须将“仁爱、仁善”与“正义、勇毅”结合起来;搞政治管理,必须从“民”这个根本出发。就中华民族现在的文化精神状态看,褒扬孟子的人格学和政治管理学比褒扬孔子的人格学和政治管理学更具有意义。不论是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或将来,在强调“仁爱”的基础上,高扬“勇毅”的精神之旗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极重的“阴气”、“迂气”、“腐气”。在中国,不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倡导“民为邦本”,实施民主政治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政治管理的科学才能带来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

注释:

1、事父事君——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第十七》)

2、质文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意思是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有点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有点虚浮。只有文和质比例匀称,才是个君子。

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370页)

㈨ 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版

以“道”为本的权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㈩ 我还知道孟子的名言(),他主张()

我还知道孟子的名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他主张(舍生取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