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闻一多也许赏析

闻一多也许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09 10:03:48

⑴ 关于闻一多的<<发现>>赏析

爱与恨的结晶 ——《发现》赏析
《发现》的写作时间,从内容上看,当在闻一多回国后不久。它表现的是诗人对当时在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悲哀。

我们读过《太阳吟》,《孤雁》、《洗衣歌》等优秀诗篇,就可以知道:诗人在留学美国期间,是如何饱受殖民主义者的凌辱,深深体会到弱国人民的苦况,又是如何日益滋长、发展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那么,作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当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期望回来的耐候,为什么表现的不是一种狂喜而是呼天抢地的深切悲痛呢?对此,臧克家同志曾经作了很好的解释,“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I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1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一一《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见《浯文学习》1957年4月号)

下面,我们想着重谈谈这首诗的构思和风格。这是一首短诗,总共才十二行。但是,诗人集中而凝炼地表现了他阔别重返祖国后突然变化的精神状态,并赋予它活生生的形象。这就使读者在感触到作者那仿佛快要爆炸的热情时,不免深深思索: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这里,就让我们来读读这篇作品吧。

何其芳同志在《诗歌欣赏》中曾经提到,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这的确是诗人的甘苦之谈。按照一般的写法,这首诗可能是这样写的:一开头,写自己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心情如何如何,接着,刚踏上祖国故土,感受又是如何如何,结尾,自己对祖国的希望又是如何如何。——这样写,离不开常见的对比法,未免平庸无奇,落入俗套。闻一多没有这样写,他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呼天抢地地喊出了悲痛的声音——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I”这呼喊,初听似有“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的突兀之感。对于刚刚接触闻诗的读者,恐怕要问:这难道就是诗人的“发现”?诗人为什么还要“进着血泪”痛哭?但是,诗人并没有从正面用事实来回答这些问题。在第三行至第八行中,他只用了两个“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比喻,就逼真地写出了自己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

“噩梦”本来就已经是惊人地可怕,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诗人只用了这么精炼的语言,就概括了当时黑暗的现实。联系闻一多当时的经历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我们就会感到,这一切都是极为真实的。相反,象闻一多这样富于理想、情感的人,如果不产生这种感受,倒是难以理解的。正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现实恨之切。象这样一些诗句,我们是应该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它丰富的含义的。

但是,如果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沉沦,风景殊异,这首诗的构思也算不得什么新颖。因为这种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许多爱国志士所抒发过了。这首诗更为精彩的地方,应该是它结尾的最后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 “我的中华”亦即诗人理想的祖国在哪里呢?诗中的“我”就如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一样,驰骋着浪漫奇幻的想象,执着地寻求着,寻求着。然而,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由于当时的现实是如此浓黑,因此“总问不出消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哭呵哭呵,把心都呕出来了。他终于“发现”: “我的中华”就在“我的心里”1 “呕心”的典故,原出于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李贺)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但李贺追求的是艺术上的刻意求工,诗人闻一多寻求的是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幸福。 “在我心里”这个结尾,出人意外,而又入情入理,可谓辞警意丰;它既说明了诗人爱国思想的深厚,又解答了开头给读者造成的疑问。全诗前后呼应,一气呵成,逐层递进,立意不凡,见出了诗人构思上的功力。

关于这首诗的风格,我们想借用近人梁任公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一段话来说明它: “……有一类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进一泻无余的,我们可以给这类文学起一个名,叫做‘奔进的表情法’。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

在这种时候,含蓄蕴借,是一点用不着”。 “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进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总的来说, 《发现》在风格上无疑是属于直率一类。虽然诗中也有叙事的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感情打动读者。但直率并不等于空泛地发议论,并不是不要形象,不讲语言的精炼。《发现》既是直率的,又是耐人寻味的。这在前面已经谈到,不再重复了。

⑵ 一句话 闻一多 赏析 (ppt)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地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⑶ 求闻一多《也许——葬歌》的鉴赏。

闻一多《也许——葬歌》赏析1

也许(闻一多)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 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鉴赏】作者写此诗时,主张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一般写悼诗,总是要表达强烈的悲痛和哀伤,而本诗却从“三美”出发,把葬歌写成优美的安魂曲。

对于刚辞世的死者,人们常会怀疑他是否真的永远离去了,并常常有还继续活在自己身边的错觉。于是“也许你真的哭得太累”,就自然而可接受了。“哭”字暗示死者是含悲辞世的。哭累了,要睡一睡,于是吩咐,鹰、蛙、蝙蝠不要发出声息惊扰眠者。提到这些动物,也暗示那环境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墓地。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这两句是不通的,而这“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为了“庇护你睡”定然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
人们是听不见蚯蚓翻泥,草根汲水的声音的,而死者却听得见,而这些大自然的声音是比“咒骂的人声”更美的音乐。“咒骂”与前文“哭得太累”相呼应,也是带有为死者不平之意。
末节连用“我让你睡”,不仅是为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每行保持相同的字数和顿数),也表达了作者的切切之情。重复叮咛,也有依依不舍之意。结尾“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点明了这是葬歌,用“轻轻”,“缓缓”等词,与全诗哀婉之情,惜别之意相协调有如乐曲中的慢板。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30133950.html

闻一多《也许——葬歌》赏析2

也许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 src="/ads/300.js"> 听这细草的根儿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也许——葬歌》是诗人用来掉念自己早夭的女儿立瑛的,最早发表在1925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原诗题为《也许(为一个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原诗共六节,在收入《死水》时,删成四段,变得更加精炼、紧凑。由于意象新颖,节奏明晰,感情深挚,这首诗在当时曾轰动一时,直到今天也还得到许多读者的钟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也许》共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九个字,每一、二、四句押韵,诗行整饬,韵律匀整,琅琅上口。尤其特别的是,作者只在全诗结尾用了一个句号,中间没有一个句号或任何起句号作用的其它符号,这在《死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突出强调了诗作的整体性。在激烈的情感冲击下,诗人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首深沉悲愤的悼亡之作。

在《也许》中,诗人的情感是悲切激壮的,它象地下的岩浆,奔突流走,时刻准备喷薄而出。然而,在思想上日趋深刻、在艺术上反复锤炼的诗人,却巧妙地控制了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核心动力。在语言上,诗人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使情感得到巨大压缩,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愤之情和着轻柔冲淡的问句,显得那样催人心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与不幸早夭的少女形成强烈反差,一股巨大的情感冲击波从平静的字面下飞身而出,撞击着读者。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少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阳光”一字用得极为准确、精到,传神地反衬出死者在黑暗中平静而沉寂的形态,同时又与下文的“清风”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大自然中无限生机的象征。阳光拨动眼帘,清风刷上娥眉,这种新颖别致的拟人手法,既是对死的逼真描绘、又使死的冰冷隐逸在字面背后,用表面的生机仅衬出真实痛苦的死亡境界。

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诗人艺术和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并把锋锐的笔尖直指造成这不幸死亡的社会。诗人用“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等新鲜想象,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欢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以决绝的方式彻底诅咒那个非人的社会。诗节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咒骂的人声”也就是充满丑恶和罪孽的世界,这是无情揭露,更是正义之声对黑暗社会的挑战。此时,诗作早已越出以早夭少女的哀悼,而具有普遍的进步意义。

第四节是三节诗意的总结,仿佛完美乐章一个小小的重复,使诗意挥洒得更加充分。使诗情发泄得更加自由,而全诗的结构也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氤氲流转,平稳自足。《也许》是《死水》中的一篇力作,也是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杰出体现。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30134052.html

希望有帮助到你

⑷ 闻一多的《也许—葬歌》的赏析

也许(闻一多)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 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鉴赏】作者写此诗时,主张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一般写悼诗,总是要表达强烈的悲痛和哀伤,而本诗却从“三美”出发,把葬歌写成优美的安魂曲。

对于刚辞世的死者,人们常会怀疑他是否真的永远离去了,并常常有还继续活在自己身边的错觉。于是“也许你真的哭得太累”,就自然而可接受了。“哭”字暗示死者是含悲辞世的。哭累了,要睡一睡,于是吩咐,鹰、蛙、蝙蝠不要发出声息惊扰眠者。提到这些动物,也暗示那环境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墓地。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这两句是不通的,而这“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为了“庇护你睡”定然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
人们是听不见蚯蚓翻泥,草根汲水的声音的,而死者却听得见,而这些大自然的声音是比“咒骂的人声”更美的音乐。“咒骂”与前文“哭得太累”相呼应,也是带有为死者不平之意。
末节连用“我让你睡”,不仅是为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每行保持相同的字数和顿数),也表达了作者的切切之情。重复叮咛,也有依依不舍之意。结尾“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点明了这是葬歌,用“轻轻”,“缓缓”等词,与全诗哀婉之情,惜别之意相协调有如乐曲中的慢板。

【补充说明】陈梦家认为,“苦炼是闻一多写诗的精神”,而本诗则是“技巧与内容融为一体的完美”(《新月诗选》序言)。徐志摩也说过:“这五六年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猛虎集》序)。闻一多在探索诗艺和建立风格上对新诗发展是有贡献的,从本诗也可见一斑。

⑸ 诗歌<<也许>>赏析!

也许抄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袭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所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是这个吗?

⑹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6)闻一多也许赏析扩展阅读

《死水》创作背景: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习文学、美术。早年参加新月社,为该社主要成员,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在新诗的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后来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诗经》、《楚辞》、《周易》的研究中取得很大成就。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抗战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一身正气,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⑺ 闻一多的<<一句话>>怎么赏析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地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⑻ 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

也许(闻一多)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 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鉴赏】作者写此诗时,主张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一般写悼诗,总是要表达强烈的悲痛和哀伤,而本诗却从“三美”出发,把葬歌写成优美的安魂曲。 对于刚辞世的死者,人们常会怀疑他是否真的永远离去了,并常常有还继续活在自己身边的错觉。于是“也许你真的哭得太累”,就自然而可接受了。“哭”字暗示死者是含悲辞世的。哭累了,要睡一睡,于是吩咐,鹰、蛙、蝙蝠不要发出声息惊扰眠者。提到这些动物,也暗示那环境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墓地。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这两句是不通的,而这“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为了“庇护你睡”定然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 人们是听不见蚯蚓翻泥,草根汲水的声音的,而死者却听得见,而这些大自然的声音是比“咒骂的人声”更美的音乐。“咒骂”与前文“哭得太累”相呼应,也是带有为死者不平之意。 末节连用“我让你睡”,不仅是为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每行保持相同的字数和顿数),也表达了作者的切切之情。重复叮咛,也有依依不舍之意。结尾“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点明了这是葬歌,用“轻轻”,“缓缓”等词,与全诗哀婉之情,惜别之意相协调有如乐曲中的慢板。 【补充说明】陈梦家认为,“苦炼是闻一多写诗的精神”,而本诗则是“技巧与内容融为一体的完美”(《新月诗选》序言)。徐志摩也说过:“这五六年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猛虎集》序)。闻一多在探索诗艺和建立风格上对新诗发展是有贡献的,从本诗也可见一斑。 http://www.5156e.com/page/07-12-20/30247.html

⑼ 闻一多《也许》的赏析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闻一多的《也许》是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写于1926年秋天,当时,闻一多离开家乡湖北稀水县,到上海某国立政法大学任教,不久,家乡的妻子和女儿患了重病,当他得知消息匆匆赶回家时,女儿已经病逝。埋葬了女儿之后,他写下了这首诗。

年轻的父亲始终不能相信女儿突然夭折的事实,即使在女儿下葬之后,也仍然觉得女儿只是进入了一次枕棺盖土的长眠。所以,诗的开头两句“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显示了新奇的构思,奠定了全诗哀伤凄楚的基调,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情,爱抚之意,以及希望她从梦中醒来的渴望都通过一个“睡”字展现出来,“睡”字,成了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睡”字是全诗的血脉,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下文都是围绕“睡梦”展开。既然是疲倦的睡眠,细心的父亲就要对女儿的梦境予以呵护,要尽一切可能为女儿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通过三个“不要”,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愿望之强烈,他希望周围不要太嘈杂,不要有呕哑啁哳难为听的鸟咳蛙号,甚至“阳光”和“清风”这些轻盈流动的东西都“不许”在女儿身上活动,不要拨她的眼,刷她的眉,他不允许女儿受到任何惊扰。为了守护女儿的睡眠,他甚至一改平时的温文尔雅而变得决绝,“专横”,“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像在呢喃,似在呓语,像在安慰,似在叮咛,但掷地有声,敲打出催眠曲里最铿锵有力的音节。有谁能不为这深沉细腻的父爱感动,有谁能不因这血泪真情动容!

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他希望陪伴女儿的是四季常青的松树,蚯蚓新翻出的松软的泥土,小草根须吸水的轻盈以及一切宁静优美的天籁,因为这些景点可以组合出醇美幽静的睡眠环境。诗节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把锋锐的笔尖直指造成这不幸死亡的社会。“咒骂的人声”就是充满丑恶和罪孽的世界,这是无情揭露,更是正义之声对黑暗社会的挑战。此时,诗作已越出对早夭少女的哀悼,具有了社会进步意义。

父亲的催眠曲到诗的最后唱得更加凄楚辛酸, 他掬一抔黄土为女儿作被,撒一些纸钱缓缓地飞,看似意识到女儿与他永诀了,但动作是那样地轻,蹑手蹑脚地,惟恐惊扰了她,依然以为女儿是延续着那个疲惫的梦,心行之矛盾,意识之迷乱,亦真亦幻,似幻又真,失女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失去了常人的思维。

在《也许》中,诗人的情感是悲切激壮的,如地下的岩浆,奔突流走,时刻准备喷薄而出。但诗人一直控制着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核心动力。在语言上,诗人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使情感得到巨大压缩,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催人心碎。总之,《也许》是《死水》中的一篇力作,也是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杰出体现。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