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析西北民歌

赏析西北民歌

发布时间: 2021-01-08 14:26:30

❶ 中国民歌 赏析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开始搜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整理、改编十几个民族七百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广为传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在那遥远的地方》原先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宾记录下来后多次更改,由《我愿做个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后来为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从此唱响海外华人,邓丽君又把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义介绍到日本,成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国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
新疆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镶着金边的衣裳。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让她拿着那轻轻的皮鞭,每天不断打在我身上。
还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在清末,当局横征暴敛,“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贫苦人民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生活困难,甚至有去无回。《走西口》就产生于此时,它诞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音乐的曲调类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为起承转合式的结构。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陕西、山西、内蒙都有专唱《走西口》的民间艺人。专业演员将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后来“二人台”将其吸收发展成为有多种板式变化、情节复杂的歌舞小戏,并作为保留节目,经常上演。

走西口
晋陕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牛郎织女、许仙和白素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黄梅戏的演绎最精彩,黄梅戏《天仙配》就是这样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秀才董永因家贫卖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窥视人间,厌恶天宫岁月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终于不顾天规奔向人间。她和董永以槐荫树为媒,结为夫妻。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仙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仙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满工,夫妻双双把家还。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后,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并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选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也从此流传四塞,描写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夫妻双双把家还
安徽民歌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 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 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 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鸳鸯鸟,
(合 唱)比翼双飞在人间。

❷ 宁夏歌曲赏析

这首歌的创作者,著名唱片制作人李正帆去了趟位于宁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学,那里的孩子没看过史努比、不知道什么是可口可乐,黄土高原上只有蓝天、绿树、黄土三个颜色,短短相处三天,李正帆写下了「宁夏」这首歌,写下宁夏这群学生给他的感动,也写下那个宁静夏天难忘的回忆。

「这个地方真穷!」,这是李正帆到王民中学时的第一印象,他形容「每个学生上学要花两个半小时,放学也是两个半小时,住校的四十个小朋友,挤在四坪大的空间,每个人都膝盖顶着膝盖侧着睡」。有两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志愿到那里当老师,每天得在上课前,下山花半小时挑水给学生喝,老师以两个大碟子装水,利用太阳能烧水,再加上两个馍馍,就是每个学生一天的食粮。

虽然物质环境恶劣,但每个学生都充满旺盛的求知欲,离开的那一刻,所有的女学生都哭了,有人送上亲手缝制的「鞋底」,还有学生亲手刻了个粗糙的大印章给他。离开前,李正帆在户外的黑板上,写下了「宁夏」的歌词,「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全校大声念出来,「那一刻我的泪水都快喷出来」,李正帆说。

带着满满的感动离开,回程的路上,旋律就浮现在脑海,回台北后,他整理成「宁夏」这首歌,一直舍不得拿出来。

【解释一下】

上文提到的“宁夏西海固”

宁夏,是指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理位置在我国西北。

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三个县市,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市,西海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比较落后,但那里的宁夏人民很淳朴、很上进!著名影片《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等都是在那里拍摄的。

娇小玲珑的梁静茹对音乐的演绎能力蛮强的,不同的风格歌曲都唱的很到位。可是好多人把这首歌理解为爱情的歌曲,这也是这首歌之所以能很受欢迎的原因。

【关于歌曲《宁夏》的新闻报道】

2005年08月15日 梁静茹北京演唱会

《宁夏》:这又是一首静茹大热的歌,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哼哼那么几句。而这首琅琅上口的歌曲也是出自词曲作者李正帆老师的亲身经历。2004年李正帆老师去了趟位于宁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学,黄土高原上只有蓝天,绿树,黄土三个颜色。那里的孩子们没看过史努比,不知道什么是可口可乐,孩子们的纯真质朴打动了李正帆老师。短短相处三天,李正帆写下了《宁夏》这首歌,不花俏、不追赶所谓的流行,淳朴而温暖的旋律和词作却让人听一遍就能跟着哼唱,也创造了静茹的又一个高峰。

新浪影音:一首歌一个故事 梁静茹9-9邀你共翻阅青春日志

新闻报道原链接

http://ent.sina.com.cn/y/o/2005-08-15/1753810852.html
2005年12月7日《丝路》武汉新闻发布会,梁静茹:

唱《宁夏》的时候,我从头到尾都是笑着唱的喔,因为只要唱起它就会想起李正帆老师在宁夏看到的那些小孩子。

新华网湖北频道:与歌迷现场狂飙歌 梁静茹自言演唱如倾诉

新闻报道原链接

http://www.hb.xinhuanet.com/fashion/2005-12/08/content_5776507.htm

❸ 民歌欣赏

听民歌如听出世之音,沉静动人,宛如天籁,入于心而知天下,出于心而知世态.

❹ 有没有关于民歌的赏析 2000字的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开始搜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整理、改编十几个民族七百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广为传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在那遥远的地方》原先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宾记录下来后多次更改,由《我愿做个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后来为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从此唱响海外华人,邓丽君又把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义介绍到日本,成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国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
新疆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镶着金边的衣裳。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让她拿着那轻轻的皮鞭,每天不断打在我身上。
还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在清末,当局横征暴敛,“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贫苦人民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生活困难,甚至有去无回。《走西口》就产生于此时,它诞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音乐的曲调类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为起承转合式的结构。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陕西、山西、内蒙都有专唱《走西口》的民间艺人。专业演员将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后来“二人台”将其吸收发展成为有多种板式变化、情节复杂的歌舞小戏,并作为保留节目,经常上演。

走西口
晋陕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牛郎织女、许仙和白素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黄梅戏的演绎最精彩,黄梅戏《天仙配》就是这样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秀才董永因家贫卖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窥视人间,厌恶天宫岁月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终于不顾天规奔向人间。她和董永以槐荫树为媒,结为夫妻。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仙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仙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满工,夫妻双双把家还。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后,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并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选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也从此流传四塞,描写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夫妻双双把家还
安徽民歌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 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 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 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鸳鸯鸟,
(合 唱)比翼双飞在人间。

❺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曲鉴赏

该歌曲是一首颂扬中共红色政权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陕版甘民歌作为为表现形权式。这首歌曲首唱为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杨巧。众多艺术家演唱,其中70年代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流传甚广,堪称经典。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幅历史画卷,它生动的描绘了一段重要的革命历史史实——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此之后,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南方移到了西北。西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直至建立新中国。共和国五十年大庆时,中央电视台,曾把这首歌列入“百年经典”音乐作品播出。遗憾的是:演唱单位的组织者,对这首歌缺乏起码的理解。把一首完整的作品,改编得支离破碎。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首歌:无论是它的歌词,还是它的音乐,都是较好的;经得起推敲的。这是因为参加这首歌创作的同志,对这段历史有较深的理解;对西北的民间音乐和诗歌有较多的掌握。他们用西北人民的语言(包括音乐语言),生动的,恰如其分的描绘了这幅革命历史画卷。得到了西北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认可。

❻ 中国民歌鉴赏论文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 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 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 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 不可能划一, 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 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 “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 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 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 思乡曲、 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 《辽阔的草原》 、 《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 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 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 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 响, 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舞艺术以“十 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 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 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 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 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 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 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 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 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 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 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 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 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 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 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 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 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 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 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 较强, 曲调明快。 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 旋律细腻、 柔和。 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 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 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 老人。侗族大歌 50 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 《阿细跳月歌》等, 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 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 1949 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 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 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 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 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 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 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 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 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 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 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 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 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 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 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 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 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 支区和一个特区

❼ 求助论文《如何欣赏新疆民歌,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

新疆古称西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开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乐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热烈绮丽,太阳般光辉明朗,壮美绚丽。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万花筒般绚烂。新疆音乐有着火焰山的热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莲的明媚。恣肆汪洋,海涵沙瀚的音乐让人惊叹、感叹、赞叹。 本辑精选《在银色的月光下》、《阿瓦日古里》、《阿拉木汗》等新疆最优美、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令听者仿佛置身于天山碧野,葡萄架下,不由闻乐起舞.

新疆地方音乐简介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伟大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宝。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新疆地区常用民族乐器包括独他尔、热瓦甫、手鼓、冬不拉等,极具西北游牧民族风情。

【新疆民歌】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流行于新疆以至会国各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满、塔吉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十三个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1、#2、#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歌词通俗易懂,大多结合现实生活,民歌手与民间诗人普遍受到尊敬,他们在民歌的创作、加工以及传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维吾尔著名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长期流传民间,深受群众喜爱。著名歌曲《歌唱解放军》、《新疆好》、《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流传全国,影响极广。

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享盛名。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由于地域的分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民间音乐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几个音乐色彩区,即南疆色彩区、东疆色彩区和刀郎色彩区(刀郎地区包括巴楚、麦盖提、阿瓦提县以及麦盖提与莎车县接壤的乡村。“刀郎”是当地人对这片地区的自称)。南疆色彩区范围较广,内容、形式又因地而异。例如,和田民歌古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喀什民歌节奏复杂,调式丰富;库车民歌热烈活泼,具有鲜明的可舞性,隐隐透露着古龟兹乐舞的乐声舞姿的遗风。东疆色彩区包括哈密、吐鲁番等地。民间歌曲在结构、调式等方面,都同汉族、蒙古族的民间歌曲有许多近似之处。刀郎色彩区的民歌风格粗旷,保留着古代从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爱的牧歌情调,此外,在伊犁地区,200余年来由南疆、东疆大量迁来的维吾尔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带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维吾尔民间音乐。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维吾尔族传统的音乐,有木卡姆、库夏克、埃提希西、卖达数种。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等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大曲)因地区不同而分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3种。其中“喀什木卡姆”规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调最为丰富。每个“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达斯但、麦西来甫等3大部分组成,以散序一中板一热烈的快板这种速度的程式发展。12套“木卡姆”连续演唱一遍需要20多个小时。《十二木卡姆》于解放后经系统整理而正式出版。

“赛乃姆”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为女人的名字。在音乐中则是一种由多首歌曲(多至十余首,少则七八首)联唱的歌舞音乐的名称。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赛乃姆,同样也是舞曲,由此看来这种名称和形式由来已久。除木卡姆中赛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赛乃姆。如伊犁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刀郎赛乃姆等等。这种歌舞曲的共同特点是以歌为主,载歌载舞。起之徐缓平稳,逐渐加快,趋于高潮,最后以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舞蹈而结束。

“库夏克”、“埃提西希”,“卖达”等为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库夏克”为民间歌谣之意,有些是由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谣组合,音乐曲调单一,规模较小。其唱词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内容。“埃提西希”是说唱之意,单人或双人表演,以说为主,间或有少量以热瓦甫伴奏的演唱,内容与库夏克大体相同。“卖达”则主要是说书,以历史故事、宗教战争、神话故事为内容,基本上没有唱,表演者绘声绘色,以渲染气氛。维吾尔音乐的鲜明特点还表现在民族乐器的多样性。远在隋唐时期,龟兹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箜篌、琵篥等乐器,并伴随西域音乐而传入中原。现在的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就是继承古西域乐器的精华,并接收中外乐器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有弹拨、吹奏、打击乐器等达数十种,主要为独它尔、弹拨尔、扬琴、艾捷克、热瓦甫、沙塔尔、唢呐、已拉曼、笛子和达甫(手鼓)、纳格拉等。在表演维吾尔歌舞的场合,人们都能听到独它尔、热瓦甫的清亮柔和的琴声和节奏轻快锣铬悦耳的达甫的鼓声。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等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按照习惯,在祝贺新生婴儿诞生时要唱“祝诞生歌”;婚礼中要唱一整套的“劝嫁歌”、“揭面纱”等饶有风趣的“婚礼歌”;亲友离别时要唱“别离歌”;节假日亲朋相聚要相互对唱;亲人去世要唱“送葬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萨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歌声度过的。

职业的吟唱诗人被称作“阿肯”,因为他们经常是站在广大群众一边,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转移至夏牧场,草茂畜壮的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阿肯弹唱会”。这是一种演唱和诗歌即兴创作的大比赛,届时,各地的“阿肯”要在众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调:即兴填唱,互相盘问。根据双方对歌的情况,最后由裁判裁定胜负。

哈萨克族的传统民间乐器主要有冬不拉、阔布兹、斯不兹厄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