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音乐片段赏析

音乐片段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08 13:36:16

㈠ 音乐赏析《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并因此而称为「三弄」,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爱。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十面埋伏

乐曲描写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於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独奏曲)这是两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均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据卫仲乐的传谱,前者共有十三段。后者共有十四段。这两首乐曲都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 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

《十面埋伏》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 由于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两曲的重点段落也不一样。《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

而《霸王卸甲》对于战斗的描写并没有花更多的笔墨,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以表现项羽与楚军的心绪。 这两首同一题材的琵琶曲,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灿烂的艺术明珠。《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在《霸王卸甲》中用一个简单的音乐素材,经过多种手法变奏处理等等,都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片段1:这里只选录了《十面埋伏》的开始一段音乐)

良宵

良宵中的愁思 47r2QLC
良宵一曲绵软婉转,虽然写的除夕之夜的欢乐,但听惯了欢快的除夕歌曲,觉得此曲过于绵软,是总感觉有少许愁思,淡淡若有若无,似乎万家灯火,团圆之时,虽然学生围坐身旁,其乐融融,作者心中仍有些许遗憾,些许惆怅,国家不安定?抑或是某人不在身旁,勾起心中愁绪? 也许带着悲伤的心情听歌,听到的就是悲伤的吧

相关资料:这首曲子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刘天华1927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原名"除夜小唱"。 它原是当年除夕之夜,几位学生到老师家过年,屋里喜气融融,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声,使作曲家心情十分畅快,对学生说:我好久没做谱了,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曲,作为今天的纪念。说着就边拉边记,一气写成了这首即兴之作,也成了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听来过耳不忘的名作。

刘天华学过小提琴, 是中国"五四"以后既了解国乐,又知道西乐的那代知识分子。在这首作品中,他用中国的民间传统音调为核心,借用欧洲的"单二部曲式",自如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喜悦、洒脱的心境。是作曲家成功地应用欧洲作曲技法的曲例,作品也成了二胡曲中的保留曲目,常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奏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 “ 行, 行”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时的诗人远离祖国故土.心中时时生出对故国的依恋,而那时的中国更是千疮百孔,其时诗人对故国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也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7”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问、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7”教我如何不想她“7

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7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7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7

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c

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残霞。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他也是早期新诗的作者中创作路子比较宽的_二个。他一方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的诗歌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如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鞒诰纳增馗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习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洗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
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㈡ 城南旧事片段及音乐赏析3000字

少一些我发给你

㈢ 怎样写音乐作品赏析

  • 重视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变成曲子。”不错,每一个音乐作品,总是会表现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所以,如果要比较深刻的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色。

    例如,贝多芬的第三和第五交响曲等英雄性格的作品,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政的斗争。

  • 把握曲式和体裁

    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名族、各阶段和各阶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

    反映风俗生活的乐曲采用三段式或复三段曲式,表现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则常用奏鸣曲式这一戏剧性的结构。

    各种不同的体裁,比如歌曲、舞曲、进行曲、交响曲、夜曲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题材内容,这也是欣赏音乐作品是应该把握的。

㈣ 音乐赏析《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并因此而称为「三弄」,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爱。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十面埋伏 乐曲描写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於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独奏曲)这是两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均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据卫仲乐的传谱,前者共有十三段。后者共有十四段。这两首乐曲都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 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 《十面埋伏》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 由于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两曲的重点段落也不一样。《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 而《霸王卸甲》对于战斗的描写并没有花更多的笔墨,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以表现项羽与楚军的心绪。 这两首同一题材的琵琶曲,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灿烂的艺术明珠。《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在《霸王卸甲》中用一个简单的音乐素材,经过多种手法变奏处理等等,都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片段1:这里只选录了《十面埋伏》的开始一段音乐) 良宵 良宵中的愁思 47r2QLl 良宵一曲绵软婉转,虽然写的除夕之夜的欢乐,但听惯了欢快的除夕歌曲,觉得此曲过于绵软,是总感觉有少许愁思,淡淡若有若无,似乎万家灯火,团圆之时,虽然学生围坐身旁,其乐融融,作者心中仍有些许遗憾,些许惆怅,国家不安定?抑或是某人不在身旁,勾起心中愁绪? 也许带着悲伤的心情听歌,听到的就是悲伤的吧 相关资料:这首曲子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刘天华1927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原名"除夜小唱"。 它原是当年除夕之夜,几位学生到老师家过年,屋里喜气融融,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声,使作曲家心情十分畅快,对学生说:我好久没做谱了,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曲,作为今天的纪念。说着就边拉边记,一气写成了这首即兴之作,也成了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听来过耳不忘的名作。 刘天华学过小提琴, 是中国"五四"以后既了解国乐,又知道西乐的那代知识分子。在这首作品中,他用中国的民间传统音调为核心,借用欧洲的"单二部曲式",自如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喜悦、洒脱的心境。是作曲家成功地应用欧洲作曲技法的曲例,作品也成了二胡曲中的保留曲目,常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奏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 “ 行, 行”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时的诗人远离祖国故土.心中时时生出对故国的依恋,而那时的中国更是千疮百孔,其时诗人对故国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也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7”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问、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7”教我如何不想她“7 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7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7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7 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c 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残霞。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他也是早期新诗的作者中创作路子比较宽的_二个。他一方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的诗歌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如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鞒诰纳增馗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习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洗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㈤ 求音乐赏析(500字左右)

音乐赏析论文
名曲赏析---音乐剧“猫”的《回忆》

「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
《猫》的由来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
永远的《回忆》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有《猫》这出音乐剧。看《猫》,很大一部分人会关注这首令人动容的歌曲,不管其它时候《猫》怎幺跳怎幺舞怎幺闹,演唱《回忆》的时候都是演员最深情、观众最感动的时刻,这也使得该剧更具有生命的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主角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据说在临近首演的时候,导演依然对剧中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导演的要求。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导演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导演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回忆》。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为此,导演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导演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会心满意足地哼着《回忆》的旋律踏上回家的路。至今,全球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贝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剧的音像和唱片销售在全球也已经突破了4千万张。

㈥ 经典音乐赏析 作文 在线=~

称之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的
《小狗圆奏曲》,是一个轻快的音乐,
节奏就像活蹦乱跳小狗,
但仔细听有带一点忧伤,让你沉迷于其中。

我只能提供给你这些了,sorry

㈦ 音乐之声片段欣赏

我比较喜欢七个孩子和Captain一起唱雪绒花的那段,非常经典!

㈧ 用通感来写欣赏音乐的片段

刚开始一阵清脆的钢琴声映入耳际,很平静,如同湖水一样,平静的很,男女的声音内搭配的很和容谐,与琴声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听不出什么漏洞,声音优美柔和,仿佛在漫天繁星的黑夜下,享受微风的洗礼。再往后男歌手越唱越快,像急湍的小溪里跳跃的鱼儿,欢乐轻快的感觉,让我觉得我好想穿梭在云霄中,和天上的鸟儿打招呼,这首歌男女合唱的地方很多,而他们配合的又很好,就像一个人唱的,没有杂音,让人听了有种清静的感觉,似乎清晨在小树林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仔细的听着鸟儿相鸣,闻着花花草草发出的淡香,一种大自然的气味,顿时有种想把他们摘下来的冲动,这首歌从头到尾几乎是一个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一直很平静,歌唱的最后声音慢慢变小,一直到没有,就好像在沙滩上,吹着海风,看着海浪慢慢变小 ,直到消失,消失在岸边。
听了这首歌,使人进了一个和谐的世界,让人听了流连忘返,尤其声音的顺耳和谐,优美动听,让我听了还想听。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