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赏析
㈠ 《草》的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原文:草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草赏析扩展阅读: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㈡ 青青河畔草赏析
原文 青青来河畔草,郁郁园中源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赏析 大意此诗叙述的是一个生活片断,大致描述如下:诗中的女主人公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十分用心;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赏析此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此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㈢ 野有蔓草赏析
蝶恋花①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②
杨柳堆烟,③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④
楼高不见章台路。⑤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⑥
【作者】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
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
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
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
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
《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此词亦见于冯延巳集。李清照同调词序
指为欧阳修作,当无误。 ②几许:多少。 ③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④玉
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⑤章台:汉长
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
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⑥乱红:落花。
【品评】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
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
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
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
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
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玉勒雕鞍”
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
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
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
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
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
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
隐痛。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
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
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
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长 相 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帐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㈣ 初二语文课文草赏析
1.结构内容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全文共44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是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队向上级报告。
第1段运用倒叙,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和现状,引起下文。
第2、3两段叙述二班战士食野菜而中毒的经过。
第4、5两段描述杨光的处境,显示情况之紧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二部分(第6—16段),是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这一部分五次提到小队伍中的“担架”,把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引到这副担架上躺着的一个人身上,“一床灰色的旧棉毯严严地盖在上面”,可见这个人病得不轻,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部分(第17—36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扬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18.段,当得知那人就是病重而昏迷的周副主席时,对杨光一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后面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运用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十分具体”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第四部分(第37段至结尾),是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由于卫生员的抽噎和光火。引出了周副主席对“吃草”的一番议论。这些话语重心长,充满睿智和哲理。
第38段议“吃草”,引导红军战士要根据革命斗争需要,承认困难,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
第39段议“吃草”,两个“感谢”句表明周副主席对中毒红军战士的关怀,对全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也要记住这些草”并不是“感谢”毒草,而是为了“把草吃得好一些”,两个“就会”句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40段总写周副主席这些话带给杨光和其他战士的巨大力量。
第41段写杨光的感受和执行命令的迅捷。“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因为他协助毛主席统率全军、组织万里长征,因为他和全体红军战士肩并肩、心贴心;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惟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第42、43段写医生、警卫员和卫生员从周副主席议论中获得的力量。
结尾一段对周副主席的神态描写,倾注了红军战士和作者本人对周副主席健康的关切和祝愿之情。
2.总结本文的中心意思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不知道这够不够?
㈤ 唐代张南史《草》的注释和赏析
1、大意:京城的寒冬已经过去,快到寒食节了,而骆谷已是春深时节(因南方的春天来得比北方早,在人们的想象中北方到寒食节时南方应该早已是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了,所以作者这么说)却没有一点春的气象。抬头只见山顶的白云只有车盖大小(这句是写山高,因为山非常高,映入眼帘的白云才跟车盖一样,当然真的云彩肯定要比车盖大得多),更让人心惊的是山脚下的积雪就像粉尘一样(这句是写驿道之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崎岖的小路上又积满了冰雪)。冰雪把千峰石柱装扮成了千株玉笋,又把万株松萝装扮成了万朵银白色的花朵。(因为寒冷)山上的飞鸟都栖息在树上,猿猴也一动不动,只有我(御史为作者自指)骑着一匹青骢马独自走在出使东川的路上。
2、附原文:
草
唐.张南史
草,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
第二百九十七卷
3、作者简介:
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再召,未赴而卒。代表作有 、《同韩侍郎秋朝使院》、《寄中书李舍人》、《殷卿宅夜宴》、《春日道中寄孟侍御》、《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等,其中以前六首咏物诗最有特色。《雪》、《月》、《泉》、《竹》、《花》、《草》这六首诗每首十四句七对,每对的句中字数从一字到七字,逐对增加,除结构奇巧外,更难得的是每首诗能紧紧抓住所咏物的特点,渐次展开,拓出不落俗套之深远意境。
㈥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赏析
《送陈章甫》抄
作者: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解】:
1、饮:使喝。
2、津口:管渡口的小吏。
3、故林:犹故乡。
【韵译】:
四月好风光,南风和暖麦儿黄,
枣子的花还未落,桐叶已长满。
故乡一座座青山,早晚都相见,
马儿出门嘶声叫,催人思故乡。
陈章甫光明磊落,胸怀真荡然,
脑门宽阔虎眉虬须,气派非凡。
胸怀万卷书,满腹经纶有才干,
这等人才,怎能低头埋没草莽。
想起洛阳东门买酒,宴饮我们,
胸怀豁达,万事视如鸿毛一般。
醉了就睡,那管睡到日落天黑,
偶尔仰望,长空孤云游浮飘然。
黄河水涨,风大浪高浪头凶恶,
管渡口的小吏,叫人停止开船。
你这郑国游子,不能及时回家,
我这洛阳客人,徒然为你感叹。
听说你在故乡,至交旧友很多,
昨日你已罢官,如今待你如何?
【评析】:
㈦ 古诗《草》赏析,白居易的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㈧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草书赏析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草书赏析
毛泽东的诗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其作品给人一种气势磅版礴,波澜壮阔权的感觉,其挥写的常常是万里江山,千军万马的宏伟场面。“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曾经有人如此评价过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㈨ 王愿坚的《草》 人物赏析
周副总理:对全军战士的生命高度负责,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置个人安慰与不顾,舍己为人,对革命无比忠诚,有伟大气度,高尚品质
㈩ 我是沙漠里的一株小草赏析
小草在沙漠里坚强的生活,不会被炎热吓倒,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敬佩,人草组成了一片巨大的绿洲,为自然环境尽了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