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孔祯传赏析

孔祯传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07 22:26:04

Ⅰ 对首唐诗从美学方面进行赏析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佛之鱼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
我们认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得到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无论在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中,主体都能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都能消除心中的矛盾、痛苦。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所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谢灵运曾经说过的“性灵真奥”,(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引谢灵运语:“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在佛家而言,此性即是万物所共具的本体——真如佛性,因此,性即是真,见性也就是即真。那么,王维认为只有什么才是性,只有什么才是真呢?他说:“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xuán@①上人》)又说:“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也就是说,性者,即空也。虚空即是我性;真者,浮也,浮幻即是我心之真。总之,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的。王维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佛教教义的。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4]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4]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大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5]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pá?睿愧诰辰纭?BR> 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之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他是那样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概言之,变幻莫测,虚空无常既是诗人之真性,也是自然界万物之真性。在已复其真的诗人那里,即自然万物之真,便是见自然万物之性。所谓: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chá@③》)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幻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特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pán@②寂静的境界。
其次,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之间可以互为作用。就宗教体验而言,如前所述,佛教强调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尤其是大乘般若空宗所倡导的“实相禅”是以观照诸法性空的实相、体证真如佛性为究竟的。他们认为,观万物为空并不难,而应从空入假,即观真如本体虽空,但却依诸因缘而生起万法,故万象森罗,宛然是有。然此有并非真有,而是一种“无常”“无我”的幻有。而幻有虽不可执虚为实,但修行人却必须通过对“幻有”“假有”的观照,才能体悟万象“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真性。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3]真空妙有,一则为体,一则为用,修行人如果偏执任何一方,就不可能悟得真如佛法。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之禅家三昧的。他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意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观照而得以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一如”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chá@③》:“北chá@③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这两首诗都是眺望远景所作。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通过对湖对岸青翠的树林后面,北chá@③水波光如同一条银白色的缎带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的。与上述两诗表达出相同“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这首诗则直接写出了诗人登上华子冈眺望远景的深沉感触:飞鸟向无尽头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绵延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无言地伫立。这一切令深知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正如陈允吉先生在《唐音佛教辨思录》中指出的那样,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2]如前所述,王维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远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特别着力于对自然景物声、光、色、态的表现,通过自然物象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幻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演示。
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到达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一文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6]他还说,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与哲学境界之间的。他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受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他引用冠九《都转心庵词序》中的话说:
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综合宗先生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于宇宙、自然、人生种种色相美的体验只有深入到了宗教或哲学的层次,才能使自己所写的一切形象都具有了象征意味,才能借有限以表现无限,由对丰富复杂的色相描写到达最高最深的玄冥境界。试看王维的小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这一切的一切,既是诗人片刻之间的审美体验,然而又担荷无边的深意,多么精致,多么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圆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这究竟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究竟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意境。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6]胡应麟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7]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王维的这些山水小诗为什么能形成如此深邃玄冥的境界?因为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经进入佛教空幻寂灭义理层次了。歌德说:“在璀灿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所谓“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7]在宇宙自然之中,无论是人是物,是一花一草,一鸟一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中。无常便是事物的本质,刹那便是世界的永恒。王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王船山语)[6]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灿的反光,在这种璀灿的反光里,人与物,事与理,无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而我们的诗人于其中所领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庄子在其《天道篇》中曾经说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他在这里所讲的是“虚静纳物”、“澄怀观道”的问题。我们知道,主体在进入宗教体验或审美体验时,都必须摒弃尘念,清除浮躁,宁神息心,才能见性,才能见美。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只有当诗人心境极为淡泊、虚静的时候,才能可能对大自然最神奇而又最微妙的动人之美,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苏轼在写给参寥禅师的诗中说:“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今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寄参廖师》)他认为,浮屠佛子之所以能写出绝妙的诗篇,其原因就是因为心如丘井,意绪淡泊,故才能“了群动”,才能“纳万境”,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如前所述,诗人只有在彻底去蔽的澄明敞亮的心境中,大自然的一切才能历历如在镜中朗现出它们本来生机活泼、自由兴作的飞跃生命,正如王维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只有在“人闲”“夜静”“山空”时,诗人才能感受到月出鸟鸣,觉察到细小桂花的轻轻落地;只有在“夜坐空林寂”时,诗人才能感觉到“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由于心境之特别虚静,他甚至可以感受到阶下院中那青苔绿幽幽的颜色,正在静悄悄地向自己衣襟上爬来。如此奇妙得不可思议的幻觉通感,如果不是心境极其虚静的诗人,又有谁能做得到呢?这就是“静穆观照与飞跃生命构成的艺术二元”,而王维也正是在这种二元的艺术境界中与大自然和光同尘,从而获得寂静、圆满、和谐、自足的本真之性的。
如前所述,对大自然最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我们可以说,像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深层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自然物象最具魅力的神理。换言之,只有具备虚静淡泊之心性的诗人,才能对自然物象遗貌取神,创构出空灵清妙的意境。因为这种深层次的体验往往能使作者既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划了。试比较王维与裴迪在《辋川集》中的同题唱和诗即可知道。如《文杏馆》,裴迪的诗是:“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后顾。”王维的诗则是:“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又如《木兰柴》,裴迪的诗是:“苍苍落日里,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王维的诗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再如《辛夷坞》,裴迪的诗是:“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王维的诗则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裴迪的诗总是写自己在跻攀、缘路、留玩,看不到对自然物象深层的审美体验,而王维的诗虽然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物象之神理却因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深入细致而得以有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这一切当然也是因为其心境极为澄明空寂,所以才能使物色自映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盖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自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其去望了。
综上所述,在王维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中,都包含有理性的愉悦与感性的满足的成分,诗人正是通过这二者的结合,获得解脱与自由,从而使生命得以超越的。因此,在王维那里,无论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都包涵有生命体验之内涵。19世纪中叶,美国思想家梭罗为了体验自己真实无误的生命,曾告别城市,来到森林湖畔,寻求与大自然最亲密的结合。他认为人应该回归大自然,才是最高的善与美。我们认为,人的生命源泉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生命,人虽然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人也毕竟是大自然的产物,和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一样,在本体上是相同的。即无论天地也好,自然也好,人类也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前赤壁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不断变化而又实无有变,这就是宇宙自然中一切事物的法则。因此,人要体验自己的生命本真,必须与大自然有最深层的和谐契合。王维之所以在发掘自然美与表现自然美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就是因为他在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因此,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鸠摩罗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译本[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译本[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王加睿
@②原字为般下加木
@③原字为土加宅

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赏析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

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

(2)孔祯传赏析扩展阅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采用“起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

出处:《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Ⅲ 翻译并赏析《东山》

这是译文了,后面是赏析:)~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我在东方说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缝制一身新衣,不用再衔木棒。蠕动的毛虫,长期在桑林野外。卷缩成团独自睡,钻在兵车下。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瓜蒌的果实,挂在房檐上。土憋虫在屋里跑,喜蛛在门上结网。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唉叹在屋里。清除走障碍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圆圆的苦瓜,长久放在柴堆上。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这人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娶。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赏析:
《东山》是周公东征归来为慰问战士而作的,《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相传本诗和周公东征奄国有关。征人随军东征已经很久了, 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 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慆慆不归”一语透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慨,而“零雨其蒙”的景色则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愁惨气氛。诗歌的第一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他一听说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的家乡,兴奋地想象自己不再从事征战。第二章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了,无人修剪的瓜篓爬到房檐上结子,土鳖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飞去。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这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第三章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 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Ⅳ 《一剪梅》赏析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出自: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Ⅳ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赏析 百度文库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赏析:
贵族甄应嘉因罪没落,家中有们叫包勇的男仆投靠到贾政的府中来。包勇此人后文有大作用,所以标出回目来。
甄宝玉生了大病,快要死了;在梦里来到太虚幻境,看见那无数的女子,多变了鬼怪似的,也有变作骷髅儿的;把他吓醒了,病竟然好了。这似乎在寓示:甄宝玉能从反面来看“风月宝镜”,认识了美人的本质,从而能够死里逃生;往后竟然改了原先的那些坏脾气,惟有念书为事。这和贾瑞只从正面看“风月宝镜”,致被女人的美色所杀,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节文字也在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这甄宝玉原先的种种不肖,其原因是迷恋女人,被女人的美色所误;如今认识了“女人是祸水”这一本质,才改邪归正了。这使人想起了唐代传奇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因贪恋莺莺的美色,堕入情网差点误了功名大事。幸不久即觉悟了,认识到像莺莺这类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殷纣王因妲己而身败,周幽王恋褒姒而亡国;张生认识了女人的本质而改过,是值得赞赏的。元稹的这篇小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玩弄女性的大男子主义,是应予批判的。《红楼梦》这节文字所反映的思想,与元稹的《莺莺传》相似。这绝不可能是曹雪芹的原意。早在元代的的王实甫,已在《西厢记》中用剧情批判改造了《莺莺传》的封建思想,歌颂赞美了张生和莺莺的自由恋爱;后于王实甫400多年的曹雪芹,还会重蹈元稹的封建思想覆辙吗?
水月庵,是贾府管辖的一个尼姑庙。管理此庙的是贾府的同族人,叫贾芹。他利用职权,与庵中的尼姑们谈情说爱。此事被人揭发,贴出大字报。贾琏派人去调查时,正逢贾芹和尼姑们喝酒取乐,逮了个正着。这样的事按照贾府规矩是要严惩的。而结果却出人意料。主子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排解了此事。有道是,家丑不可外扬,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此掀闹一时的风月大案就这样被翻了。这一闹剧颇耐人寻味。
水月庵的风流案,又一次说明了贵族礼教的崩溃,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社会爱情专制和纵情逐欲风气的横行。——这回书的这一部分,写得是较好的。

Ⅵ 怎么赏析古诗《桂殿秋》

《桂殿秋》忆念的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朱竹垞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仅只二十七字的小令中,写尽微妙之心理活动,而且从白天写到通宵。词共两个层次,一是视觉表现,二是听觉和肤觉表现,而诸种感觉集中起来实皆心态感知而已。

Ⅶ 赏析的古诗

http://..com/question/14655069.html?fr=idfn

http://ke..com/view/383874.htm

http://ke..com/view/410814.htm

Ⅷ 古诗鉴赏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这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希望可以帮到你!

Ⅸ 例举先秦文学诗歌鉴赏

(一)《诗经·秦风·蒹葭》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歌。《诗经》原来称《诗》或“诗三百”,在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的诗其实是歌曲的歌词,所以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产生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指周王朝统治地区(周人称夏,雅、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王畿之乐被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的音乐,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比较舒缓。

欣赏《蒹葭》

《诗经》的内容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但其中数量最大、最富有色彩、最有价值的上爱情诗。下面我们欣赏其中的一首《蒹葭》。

蒹 葭蒹葭苍苍, 河畔芦苇色苍苍,白露为霜。 夜来清露凝成霜。

所谓伊人, 我所想念的那人,在水一方。 正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寻他,道阻且长; 水中多石路又长。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他,宛在水中央。 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 岸旁芦苇长得欢,白露未晞(xī)。 露水珠儿还没干。

所谓伊人, 我所想念的那人,在水之湄。 正是在那水草滩。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寻他,道阻且跻(jī); 水路升高舟行难。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他,宛在水中坻(chí)。 仿佛在那小渚间。

蒹葭采采, 岸旁芦苇颜色艳,白露未已。 白露珠儿颗颗圆。

所谓伊人, 我所想念的那人,在水之涘(sì)。 正是在那水涯前。

溯洄从中, 逆流而上去寻他,道阻且右; 水路弯曲行不便。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他,宛在水中沚(zhǐ)。 仿佛在那小洲边。

(1) 疏通大意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三词意义相近,都是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湄:岸边。涘:水边。

跻:升高,指道路险峻,需要攀登。右:迂回曲折。

坻、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赏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这首诗共三章八句,其内容分别是(翻译)。可见,三章的内容相似,只是个别词语不同,但在意义上造成往复推进,层层深化的效果。“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说明诗人上下求索时间之长;“道阻且长-到阻且跻-到阻且右”多方面揭示道路的险阻,说明诗人寻觅伊人的艰难;“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明地点的转移,象征“伊人”的飘渺难觅。诗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长时间地瞻望求索,充分表明了他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执着追求。这种章节重叠,反复咏唱的写法,突出了诗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还长时间的追寻伊人的执着精神和对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也是《诗经》的一个特点:章节重叠。

本诗是表现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但诗歌开头并没有出现梦寐以求的伊人,而是首先描写景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描写的是一副秋天苍凉、凄清的景象,在此背景下,诗人追求的伊人浮现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伊人,为了渲染气氛。这种写法叫“兴”,即先写他物,以引起所写之物,未真正要描写的事物做个铺垫。这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歌开头苍凉、凄清的环境对诗人忧伤、凄婉的心境起了衬托作用,同时也正是因为诗人心中怀着愁苦,更感到环境的凄冷,从而在艺术上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也是本诗的第二个特点。

诗人追寻的伊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的描述,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男是女,总之,他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对象,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诗人追寻的目标、理想,或者一种境界,诗人反复、执着的追求他,而又难以触及、求得,他总是“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在此,“在水一方”实际包含了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我们的审美体验就丰富、深刻了。

(3)听录音,朗诵,欣赏歌曲《在水一方》。

简单欣赏《硕人》,概括《诗经》特点这首诗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全诗是写她初嫁来时的情况。首章写她出身高贵,次章写她形象之美,第三章写结婚仪式,第四章写送嫁的情况。

这首诗用比喻和铺叙的手法,准确而形象地刻画了庄姜形态之美。第二章末二句还兼及神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十分美丽而活泼的少女,旧有“美人图 ”之称。

第一章用“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五句诗罗列强调了新娘的尊贵身份,真是位名门闺秀!她是齐庄公的女儿,要嫁到卫国去,做卫庄公的妻子。这是“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陈述,是《诗经》中另一种重要的手法。

第二章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纤纤的手指象茅草的嫩芽,肌肤柔滑得象凝结的油脂,脖颈白得象天牛的幼虫,牙齿洁白整齐如葫芦籽,额头方方正正,眉毛弯弯又长长。这里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形容她长得美貌无比。这也是《诗经》的第三种表现手法——比,即打比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最是传神生色,是诗中的经典名句。是说庄姜笑起来双颊现着酒窝,一双美目黑白分明。

凸显了新娘的美丽和尊贵之后,诗中第三、四章还述写了送嫁的规模,也是用了赋的手法。描述了送亲车辆的豪华,马匹的彪壮,陪嫁女子的美貌众多,护送武士的气宇轩昂,同时还描绘了环境的优美辽阔:黄河水浩浩荡荡、芦苇花洁白温柔,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总结概括《诗经》的特点(1)句式:基本是四字句,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式句式。

(2)章节:常用叠章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采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用衣襟兜着)之。采采芣苢,薄言撷xié(用衣襟兜着)之。”只变动了六个动词,既写成采摘过程,又通过不断重复飞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3)词语: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多用双声、叠韵、叠字词,这类词在古汉语中大多是形容词性质,利于表达曲折幽隐之情,描绘清新美丽之景,声律和谐,形象生动。如“关关”形容水鸟叫声,“苍苍、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窈窕”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4)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赋”用朱熹的话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大、小《雅》中铺陈较多。“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如《硕人》中用例。“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常用于诗的开头。最初,兴只是一种发端,与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漂移联想。后来,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关雎和鸣,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二)欣赏楚辞《山鬼》

作者介绍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明于治乱,长于辞令,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振兴楚国。但屡遭保守势力的诽谤、攻击,被楚怀王疏远,遭顷襄王放逐。后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君臣逃亡,屈原见救国无望,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

他创造了新诗体——楚辞(騒体),写下《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作,反映了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九死不悔抗争精神和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开积极浪漫主义之先河。《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赏析山 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类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徙离忧。

人物形象:从山鬼的服饰、随从、器用、居处、饮食奇异、芳洁,她在山间飘忽往来,不避风雨来看,这些都是山神所具有的特征,所以她是一位山神。但她又好修饰,宽厚善良坚贞纯洁,有爱有恨又怨,有对爱情的追求,有失恋的痛苦,这些又与世间的女子无异。所以,山鬼虽然蒙着一层神的面纱,但实际上是世间女子的化身。因此,山神实际是一位人神结合的艺术形象。我们联想的作者的处境,被保守势力诽谤、攻击,被楚王疏远、放逐,就会意识到,山神其实是作者报国无门,却依然恪守理想和追求的化身。山神等不到恋人,好似诗人报国无门;山神失恋后痛苦忧郁,就好像诗人被楚王疏远放逐而救国无望的痛楚。

艺术特点:

(1)心理描写曲折深微。开篇先写她赴约的喜悦自信,接着写赴约不遇的自责自怨,然后写等候情人的焦急忧虑,最后写失恋的哀怨忧伤。其中对情人变卦爽约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发变化过程:“怨公子兮怅忘归”——怨望萌生;继而“君思我兮不得闲”——为情人开脱;进而“君思我兮然疑作”——疑信交加;最终“思公子兮徒离忧”——确信被弃。把山鬼前后的感情变化、千惠百者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传神、真实感人。

(2)景物描写方面,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表独立兮山之类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这种风云变幻、白昼昏黑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女神在赴约不遇、登高不见时心境的凄苦和黯淡。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徙离忧。”,这种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风嘶猿啸、落木萧萧的阴森、凄苦、可怖的景象,形象地道出了女神内心的悲凉忧伤、孤寂绝望。

用特定景物写特定的心情,景物描绘与心理刻画水乳交融,这在先秦是难能可贵的,可见屈原写作技巧的高超。

简单欣赏《离骚》片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zhǐ)。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kuā)以练要兮,长顑(kǎn)颔亦何伤。掔(lǎn)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我已播种了九畹秋兰,又栽上了百亩香蕙。畦垄上种留夷和揭车,还套种杜衡芷草点缀。希望这些香草枝叶茂盛,愿等到收获时我来割取。即使枯萎了也没什么可怕,痛心的是众香草一片荒芜!小人们竞相钻营十分贪婪,索求财物名位总不满足。他们放纵自己而苛求他人,个个动着坏心思满怀嫉妒。急急忙忙奔走追逐私利,这不是我心中着急的事情。老迈之年渐渐地逼近,我深恐此生难留下美名。早上饮了木兰坠下的露水,晚上吃着秋菊落下的花瓣。只要我的情感确实美好专一,长期面黄肌瘦也不必伤叹!采了木兰的根须绾结白芷,用薜荔来贯穿落下的花蕊。

楚辞的特点(1)句法是以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句,句末或句中有“兮”字。

(2)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情感浓烈,采用楚国的地方音乐和方言声韵,广泛运用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三)乐府民歌欣赏上 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邪:读“耶”,语词。这句是说:“天哪!”

相知:相亲相爱。 命:使。此句说,使爱情永不衰绝。

陵:山峰。这句说,高山变平地。

震震:雷声。 雨:音域,动词,落的意思。

后五句都是假设情状,意思是说,除非发生了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这类不可能发生的事,我才会和你断绝爱情。

赏析:这是一首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而民歌中最长见的是少女以自述的口吻来表现他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本诗就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姑娘对其倾心爱慕的男子表述爱情的一首诗。她示爱的方式特别奇特,表爱的誓言特别热烈,令人印象深刻。

诗歌构思奇特,开篇指天为誓,直率地表示“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即表白自己对所爱之人的坚贞态度。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这比正面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前提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即山河消失了——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海誓山盟);“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这种为了爱情不惜回天转地的女性形象,绝无仅有。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艺术特色:用博喻来加强所写事物的形象性,爱情的坚贞是很抽象的,但作者罗列五种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就把不可动摇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五句排比中,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读起来章节短促,语句跌宕,语气联贯而紧迫,是女子的感情如狂风暴雨迸发尔出,极好的突出了她敢于命运抗争的坚定性格和热烈心情。

欣赏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此次首《上邪》影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带三更见日头。

(四)概括古体诗特点、每首诗的句数不限,每句的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之间没有平仄对应的要求、句与句之间不要求对仗(对偶)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