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对风景名胜赏析的感悟

对风景名胜赏析的感悟

发布时间: 2021-01-07 22:22:12

1. 名胜古迹历史感想

世界遗产难敌“财政价值”?

作者:张培元 2006年2月15日 来源:法制时报
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桂林目前已建水电站达550座,在建待建的还有100多座。当地政府批准上马小水电项目,目的很明确:增加财政收入。可奇怪的是,这些小水电站项目并没有进行水资源论证,也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新闻详见2月12日《新京报》)

550座水电站包围桂林,这对于“船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来说,无疑是漂亮脸蛋上划满了道道伤痕。桂林山水甲天下,尽管多年来当地政府摩拳擦掌,这一“中国山水风景代表作”始终无缘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仅从遍地开花的水电项目上,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症结究竟何在。

连起码的环境评价、水资源论证都不曾搞,一个县政府主管领导就有权审批小水电项目。为了招商引资,创造所谓的“良好投资环境”,法定审批程序都可以被简化忽略,这种捡了“投资环境”的芝麻,丢掉“生态环境”乃至“法制环境”西瓜的怪异取舍,并非广西桂林才独有,在其他地方都曾经屡屡出现。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过客心理”,使官员们无视桂林山水的完整性,乱批滥批出数百个小水电站,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创造收益。

地方官员不能带着“过客心理”谋划地方发展,不能为了一时的“财政价值”而毁掉具有永久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希望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程序,使“很难插上话”水资源、环保、旅游等政府职能部门恢复话语权,同时调整政绩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以绿色GDP、生态GDP等科学发展指挥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合唱。(张培元)

云南过去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到处是崇山峻岭,峡谷纵横。现在,光是滇北的大理、丽江、中甸都建起了机场,全省共有10个。交通改善了,咫尺天涯,一下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是什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首先是云南的奇才异水。好山好水到处有,但一定要奇、要异要有特色!云南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丽江古城有800多年历史,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终年积雪不化,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过的玉龙雪山,就坐落在丽江城外,抬头就可望见;更有被探险家、旅行家视为梦幻境界的“香格里拉”;以及人类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女儿国。。。。。。

在石林,游客摩肩接踵、攀上爬下,穿行于石头的迷宫之中,幻想着千奇百怪的神话故事;在大理,徜徉在苍山、洱海之间,完全是一种“风、花、雪、月”的情调;在丽江,行走在小桥、流水的古街小巷中,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店铺,耳畔是幽雅飘逸的纳西古乐,你的身心可在这儿得到尽情休憩;还有穿越金沙江大浃谷,沿着千年茶马古道来到神秘的香格里拉,你会被这碧玉般纯净的湖泊、草甸所震撼,忘记一切俗世凡尘,让灵魂在蓝天、白云、芳草地进行一次洗礼;至于梦境般浪漫的“东方女儿国”,更有一种奇异、诡谲的魅力。

除了山水风景,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给这一片奇山异水增添无限的瑰丽色彩。

石林、大理,与新中国的两部著名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密切相关。这两部电影是根据少数民族的传说史诗改编,可谓家喻户晓。来到石林,游客会不知不觉引吭高歌:“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我随阿诗玛回家乡”。面对那座酷似彝族少女头饰的岩石,会从心底迸发出:“阿诗玛,你在哪里?”来到苍山的蝴蝶泉,谁都会轻轻哼起:“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忙梳妆”。凭心而论,蝴蝶泉并无出奇之处,与九峰山下的网岙龙潭差不多,但它的知名度,前者却远远超过后者,这——就是文化的感召力!

丽江古城之所以闻名中外,也是由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纳西文化和充满奇趣的民族风情。当你走进神秘灵秀的古纳西王国,大自然的柔风丽水,会拂扫你竞逐的风尘,慰藉你疲惫的心灵。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东巴文化,至今尚保留着东巴象形文字。听着长髯飘逸的老艺人演奏纳西古乐,看到家家商店挂满琳琅满目的东巴工艺品,你油然会产生对远古的奇妙想象。

在丽江,我们观赏了一台《丽江金沙》的歌舞晚会。这儿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有如诗如画的民族风情。艺术家们以《水》、《山》、《情》为主线,串联起三场大型歌舞。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山地民族以特有的宁静与祥和,还你大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在一片轻歌曼舞中,领略了天人合一的万种风情。

虽然跑马观花,行色匆匆,但七彩云南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和回忆。

2005-7-29 14:07:19

总统府:对国家的历史赶兴趣的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的地方。充满斗争的国家权力中心,活生生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清代是两江总督府的府第,太平天国把这里改造成天王府;天王府建筑现在只剩下两个相联的大殿,其余皆被曾国荃焚毁。之后又再次营造成总督府;民国初期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最早的民国政府;民国正式定都南京后又是理所当然的总统府,民国的权力中心;日据时期成了汪伪政府驻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长期是省人大和省政府的办公地。
由于历史太过纠缠,这里的地面建筑很难界定是哪朝哪代的,现在这里大致上分三路:西路的花园属于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园林;中路在太平天国的两个大殿后主要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政府办公用房;东路的建筑我就没弄清楚是什么时候的,有资料说是解放后新建的,但有一大片看来很象总督府或总统府附属的军事营地。
总统府的展览主要包括民国政府运作情况、民国风俗和太平天国历史等,在这么一大片建筑里转悠一下午也许都看不过来。个人认为这里是南京必游地之一,不容错过。

希望对你有帮助.

2. 关于家乡风土人情或风景名胜的文章 要求 写主要内容及感受

桂林山水

百灵鸟的叫声真美啊,美得让你感觉不到你还在呼吸;百灵鸟的叫声真翠啊,翠的让你感觉不到其它的声音;百灵鸟的声音真甜啊,甜的让你即使嘴里喊一颗糖都是苦涩的。
桂林
桂林是最适合自助游的旅游胜地,它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桂林“三冬无雪”、“四季常花”,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9度左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游览的好季节。桂林,无论是晨昏午夜,阴晴雨雾,景致变化无常。美景层出不穷。
春天,是桂林最冷的天气,但平均气温也在摄氏8度左右,而且以晴日居多。这时,北方还身披银装,桂林却已是一个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左右,有时也有沥沥春雨,寒风还不时侵入肌肤,但只要身着春装,带上比较御寒的风雨衣,也就能应付自如了。你如果选择在春季旅游桂林,最好备好雨具。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降雨量集中在4、5、6、7月。桂林全年降雨量为1900毫米,而夏季降雨量将近1000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一半以上,有“雨桂林”之说。在雨雾烟岚之中观看桂林山水,更有飘飘若仙之感。“漓江烟雨”更是世界一绝,如果来游桂林,没能领略“漓江烟雨”,是一大憾事。漓江两岸的青竹丛,碧翠如滴,浓荫作朵,长长的排成十里长廊,因此,“漓江翠竹”又是桂林夏季游的一绝。
秋天,金风送爽,天高云淡,是桂林旅游的高峰季节。此时,天气晴朗,气温适人,波平如镜,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季节,江水澄澈,明净若镜,整个江底世界,清清楚楚的呈现在游人眼前,幻化出山托水,水浮山的“船在青山顶上行”的神奇境界。
初冬的十月,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是桂林市的市花——桂花盛开的时节,金桂、银桂、四季桂、丹桂洒满枝头,迎风怒放,满城飘香,遍植数十万株桂树的桂林城又变成了一座花城。
桂林的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很难见到大雪,在最冷的春节前后,到兴安县的猫儿山、市区边的尧山,在山顶间或可以欣赏到冬雪的景致。

3. 暑假里游览的风景名胜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作文不少于450

中国风景名胜介绍--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的延庆县南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份,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明代长城的精华。“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很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八达岭长城不仅仅是建筑,也是战争的武器。一切设置都是为了战争服务。有堞墙、垛口、射洞阻击敌人,有望口可以侦查敌情,有烽火台可以千里传信,有城台可以储存武器,供士兵休息。真是可攻可守,战争之必备武器啊。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
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这里的自然景观也很有特色,春夏秋冬四时都有佳境。 最是春化铺锦,夏绿叠云┄漫道红衰翠减,爱丹林浓染,秋气澄清。 更冬来莽莽雪岭,玉龙腾春,风光尽收方寸。 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4. 写风景,名胜古迹,旅游感受的作文,300~350字左右

今天是十月二日,我们正坐着大巴去广州,有爸爸,妈妈,还有我,还有爸爸妈妈的同事,女儿.我叫她姐姐,我们到了广州,提前吃晚饭,吃了晚饭后,我感觉够饱了,咱们就去飞机场,去到飞机场之后,我看到飞机场是多么的壮观啊!很快,我们上飞机了,我坐在飞机上,感觉很害怕,很紧张,也很开心!一会儿,飞机起飞了,我就更害怕,更紧张.妈妈说
没什么紧张,害怕的,有什么,不就是坐飞机吗!当它是在坐车.我听了妈妈的话,全身很快放松了,爸爸说
不怕的,不会怎么样.到了桂林的飞机场,咱们都把行李带下了飞机,到了飞机场,我们跟着导游走出了飞机场,然后又来了一个导游,我叫她王狗肉,狗肉就是带表朋友的意思,桂林叫小姐怎么称呼呢?就叫啊妹,那叫先生怎么称呼呢?那就叫啊哥,导游说
桂林的啊妹看到大肚皮,带眼镜的啊哥们,就要小心了!爸爸说
我们都是大肚皮,导游说
啊妹不管你有没有结婚,看上就走过去抢走。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你也可以投稿
到了环球大酒店,咱们就睡了!五月二日就这样过了!到了五月三日,咱们早上吃自助餐,吃完早餐就去第一个景点,是叠彩山,就是登山,我感觉很累,因为昨天没睡好,所以很累!一会儿,又去了第二个景点,是象鼻山,传说皇帝骑着大象去桂林巡逻,大象突然病倒了,没药治病,桂林的人们就帮大象治好了病,大象非常感谢人们,就不回朝廷了,皇帝见了,就一刀刺死了大象,过了一百多年,大象就变成了石头.所以叫做象鼻山.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然后我们又去吃晚饭,吃完咱们就睡了,五月四日,我们今天又去七星公园,七星公园是怎么来的?就是有七座山,连在一起,所以把它称为(七星公园),里面人山人海,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热热闹闹,我们走到前面,有一个天然空调,是个大洞,我们进去了,里面真凉快!我们出来,再往前面走,我们又看到了熊猫,真可爱,不过很遗憾,它在睡觉到了最后一天,我们就去最后一个景点(银子岩),里面很宽阔,不过空气不好,不过还是挺好玩的.

5. 在欣赏风景名胜的过程中,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观赏角度

一看就知道是选修了风景名胜赏析,同学,我劝你别挣扎了,老师专门出的就是网上找不到答案的题,你就东拼西凑吧……

6. 参观完名胜古迹的感受 400字以上

参观的什么名胜

给你两篇参考:
1、
远远的便看见,长城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陵上。 爬上长城,看着人群来来往往,我心中便产生一种好奇心,从高出往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于是我便随着人群一起向上涌去。一路上我遇见了许多外国友人,想必他们也是久闻长城的大名,想来看看长城是怎样的壮观,宏伟.过了一会,我看见一个小房子似的堡垒,原来那就是烽火台,敌人来时,用来点狼烟的,这不仅使我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抬头仰望天空,是如此的蔚蓝,再看看长城,仿佛还有很远很远,一直延伸到云端.由于下起了小雨,所以我不得不下去了,我仅仅爬到了835米处.哎!真是令人遗憾啊!不过看着下面的人群,我当然十分自豪.

望着人群,我想,这便是长城的吸引力.如果长城没有宏伟的气势,怎么会吸引那么多的游客?我又随着人群涌了下去..............

2、说起西安,那里的名胜古迹举世闻名。其中,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兵马俑了。这个寒假,我就感受了一回。西安的名胜古迹很多。首先,我们就来到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境内,从西安市里乘车大约1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先去了秦俑博物馆,那里摆放了好多从俑坑中挖掘出的随葬品。有将军俑、武官俑、御手俑等,还有两辆彩绘铜车马。这两辆铜马车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在公元前200多年,中国人就使用了青铜冶炼术,比国外早了2000多年。可见中国劳动人民是很有智慧的。怎能不让我们为之自豪?接着,我们就到了兵马俑一号坑。“哇!这就是兵马俑!好壮观啊!”这是我进到一号坑里的一声赞叹。在面积最大的一号坑里共有6000多件有用陶土做的武士俑和车马俑。俑坑的东面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武士俑,他们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面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面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这些兵马俑都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在二号坑里,出土陶俑约1000多件,兵马近500多匹。它的东边是一个由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南边的方阵是由驷马战车组成的;中部是由战车和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北边是战车、鞍马和骑兵俑组成的骑兵阵。整个二号坑就像一支整装待发的特种部队。三号坑位于一号、二号坑的后部,那里仅有4马1车和60多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门道当初是用来向俑坑内运东西的。门道对面是一个车马房,车马房两侧有南厢房和北厢房。三号坑就像一个指挥机关。这三个坑俑组成一个庞大的军事营垒,面朝东,背对着秦始皇陵,好似守卫秦始皇陵园的部队。在这些兵马俑中,每个都是千人千面,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它们的样子与真人真马一样,都是以1:1样子做的。我的心里真是暗暗佩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7. 沿路的风景的句子赏析(三句)及主题感悟

1、他们来是远道而来的农民工,他们是这自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

这句话以排比修饰农民工,层层递进,把农民工的作用、地位点出来,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
2、但是他们的存在,就是这座城市的根,没有他们,这座城市的风景,高耸的大楼,艳丽的闹市,葱郁的绿化也就会轰然破碎。
把农民工比喻成城市的根,突显出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他们付出的汗水、努力,就不会有城市的兴旺、繁荣。这句话从没有农民工的城市入手,进一步抒发出作者对劳动者的赞叹。
3、他们就像春季,大地回暖,生机勃发,一切生与希望整装待发:就像夏季,朴实厚重:就像秋,情意绵绵,硕果含羞:还有冬,傲骨铮铮。
这句话用四个比喻描绘劳动者的品格,这一段是抒情,作者从修路的农民工扩大到所有劳动者,表达自己对劳动者的敬意和赞叹。

主题感悟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要学会感恩;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要通过劳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道路,为他人奉献付出,充实的走过自己的人生。

8. 风景名胜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我们应懂得如何欣赏旅游景观的美。据此


小题抄1:D
小题2:A
小题3:C

9. 关于风景名胜的论文3000字,求给力。。。

西湖论文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