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岁赏析
❶ 半城烟沙 歌词鉴赏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啊哈哈~~~
帮你找些资料吧
1. 悲余:余 ,剩下,悲回余 意思是悲伤之答余剩下的。
2 窗间月夕夕成玦:化用纳兰词《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夕夕长如玦! 但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钟情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意思是说:最可怜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了,只有一夜月圆,每一夜都是缺的。(一昔即是一夜,玦即是古时人佩戴半环形的玉。)纳兰如此善感,难怪少时愁无可解又说不出的时候,看看纳兰词,便愁得十分哀怨美丽了。
3 兵临池下:池下即城下,池指护城河。
4 一将成 万骨枯:化用唐代曹松《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5 归田卸甲:隐退。
6 转世燕还故榻:断句如下 转世/燕/还/故榻,还,回来。相似的句子有“旧时王谢堂前燕”,转世燕,燕子年年都要回来,故榻,旧时的床。
7 有些情/入苦难回/绵 有些仇/心藏/却/无言,可以这么断句
还有歌词中、
转世燕还故榻 为你衔来二月的花 只盼归田卸甲 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有情是肯定的
❷ 已亥杂诗 赏析
已亥杂诗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回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答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❸ 已亥杂诗的全文意思,要解释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❹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赏析
赏析: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成”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是: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该句话出自《己亥岁》。
原文:
《己亥岁》
作者:曹松
朝代: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译文: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4)己亥岁赏析扩展阅读:
《己亥岁》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己亥岁》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后两句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作者简介: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录其诗140首。
❺ 边塞诗常表达的情感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1、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版国家的豪情壮志;
2、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3、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权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4、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5、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5)己亥岁赏析扩展阅读
唐代边塞诗代表诗人王维的诗表现了边塞诗的特点
王维作品中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任君莫话
小题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专景。(3分)属 小题1: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1分)以“一”与“万” “荣”(成)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1分)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1分) ❼ 陇西行 己亥岁 鉴赏
陇西行后两句描写了战士战死沙场而家人不知还在梦里相会的场景。表现战争的残酷。 ❽ 已亥岁感事的赏析 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❾ 跪求关于战争的诗词及赏析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 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 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赏析 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但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 2、从军行 南北朝: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赏析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3、战城南 唐代: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赏析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4、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前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燕歌行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 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