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赏析
就是写那些在田里干活的人干活很卖力,不怕夏天炎热,反而珍惜夏日的天长.“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❷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什么意思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原文: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白居易说,劳作者的足下,蒸腾起暑天酷热的土气,他们的背上,被炎热的天光灼烧着。力气用尽了,也不知道热。只是非常珍惜这夏日的白天比较长,可以劳作得久一些。
在农田里干活确实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夏天,下地干活的农民们个个身体都是晒得黝黑黝黑的。所以一般农村的人家如果没有儿子的,经常会去过继一个来,倒不一定是要传宗接代,实在是田里的农活如果没有一两个青壮劳力,根本做不来。
本诗中,如此被土蒸日灼的劳力却不知道热?意思是,根本就不停下来休息,为了珍惜夏日的白天比较长。为何啊?白居易也不多说,你自己去想。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赏析扩展阅读: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❸ 《观刈麦》请从人物心理的角度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赏析】
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回,只是珍惜夏天昼答长能够多干点活。这是对农家的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的描写,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
对的,因为夏日炎热,农民已经没有力气了,但是为了多得一点麦子,宁愿天再长一些,自己再累一些。这是一种生存的矛盾的体现,因为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休息,作者用农民这种矛盾的违背常情的行为体现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
❹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什么意思
意思: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出自:唐 白居易《观刈麦》
原诗: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释义: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赏析扩展阅读
主题思想: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诗人成就: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❺ 赏析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妙处。
就是写那些在田里干活的人干活很卖力,不怕夏天炎热,反而珍惜夏日的天长。“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❻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谚语吗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回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答,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两句的意思是:
(收割小麦的人们)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❼ 怎样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足蒸暑土气抄,背灼炎天光。力袭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大致意思是脚下被太阳炙烤的土地蒸腾出丝丝热气,后背暴露在太阳下被阳光灼烧。已经精疲力尽了却还不知道炎热,只是希望夏日的时间更长一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的是劳作的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已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劳作了很久,精疲力竭,但劳作的人还是不肯休息也不想休息。作者写“不知热”,但其实他们并非不知热,而是热极了也不敢休息,反而感谢夏日漫长,让自己能够多劳作一会儿,这样才能够负担得起繁重的赋税,让自己的家庭吃饱穿暖。
❽ 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前两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黄土,背对烈阳,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版,体现权了收割的辛劳。
后两句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❾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什么意思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出处: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但意思:只,仅,只是;不过,可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民很少有空闲的月份,到了五月人们就更忙了。夜里刮着南风,覆盖着田埂的麦子已经成熟发黄。妇女拎着竹篓里的粮食,孩子们拎着一壶水,互相跟着到田里去送米,收割小麦的男人们都在南岗。他们的脚被地上的热气熏蒸了,太阳晒在他们的背上。
就像夏天太热了,不值得珍惜。一个可怜的女人抱着孩子站在收割者旁边。她正在捡麦穗,左臂上挂着一个破篮子。听着她看着别人,所有人都为她感到难过。因为交了房租和税,家里的地都卖光了,只好捡些麦穗填饱肚子。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9)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赏析扩展阅读: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诗文赏析:
这首诗叙述清楚,结构自然,层次分明,合乎逻辑。在诗的开头,首先说明了背景,说明五月是小麦收获的旺季。然后女人领着孩子们到田里去给割麦子的年轻人送去大米和水。
后来,描述了年轻农民在南岗麦田低头割麦子。它们被脚下的热气熏蒸,背上被烈日烘烤。他们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在这里,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得到了有力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