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凡高作品赏析

凡高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06 02:06:43

A. 梵高星空的赏析

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

从构图上来说,该画面构图极为准确,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下部的房舍托起了无边的宇宙,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特别是那些柏树的线条画得流畅而别具一格,正如梵·高自己曾描写的那样:“那些柏树总是占据着我的思绪——从来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它们的样子,这使我惊讶。柏树的线条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么美丽——在晴朗的风景中的黑色飞溅。”

在绘画技法上,梵·高接受了前期印象派的某些特点,不是用简单的线和面来表达物体。而是用点来表现物体的光影,达到了传统画作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时,他又注重采用夸张和对比的方法,给光影添加动感。前景中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描绘出来的小镇,与画面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的交叉,柏树的顶端恰好拦腰穿过旋转横飞的星云,这一切都使画面产生出一种流动的感觉。

这幅画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黄色,深蓝色的 基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加强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意味着黑夜的笼罩。明亮的白色和黄色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晕,又给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 梵·高运用浓厚并且短促的笔触,交织成弯曲的旋转线条,海浪般的图形使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画中旋涡状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在大面积冷色调的流动星云中,一轮橙色的月亮散发出亮光,仿佛明灯般点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个画面着色搭配协调。浓淡相宜,深浅适中,很好地配合了画中的氛围。

拓展资料: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星月夜》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仿佛让人们看见时光的流逝。暗绿褐色的柏树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欢的响应者。天空下,安睡的村庄那么宁静、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给人自由的时空感。

B. 梵高的作品分析

《星夜》:这是梵高很有名的作品之一,很多人看到这幅画第一感觉是又安静又热闹。
炫动的笔触给人流水般的动感,而这些笔触有规律的排布又让画布显出几分静谧。
而在色调上梵高也是用大面积的蓝紫等偏冷偏沉的颜色来营造出一个安静的夜晚,但他又在安静中来了一些活泼,这些橙黄色如精灵般跳动在沉寂的夜空中给人兴奋快乐的元素。
《向日葵》:这是梵高最富盛名的一副画,曾几何时这是梵高的象征,让大家一看到这张画就想到梵高,这幅画把后印象主义的特征表现到了极致。
强烈的色彩对比和不拘一格的构图以及渴望将自己内心所有实感表现到油布上的冲动。
《收获》:这是一幅梵高绘制收获时的风景图,这张作品与梵高大多数的作品有些不同,笔触较为柔和,颜色上没有强烈的对比,构图也较为平和。
这幅作品是梵高在阿尔勒写生时创作的十幅作品之一,画面中梵高以精准的用色以及几何图的构图手法来表现丰收时机具纵深感的景象,给观看者以高视点远眺的印象。
《鸢尾花》:这幅画画面中大面积的描绘了鸢尾花,只有小面积棕色土地,和别的画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幅画画面的焦点并非鸢尾花的花头,而是它的叶子。
9
叶子的颜色在阳光下显得有些苍白,似乎在传达着作者艺术之路的艰辛,所以“它们”的身体也开始扭曲变形,但任然不失一股傲气。

C. 梵高的卧室的作品赏析

在第一幅画中,梵·高把自己当时的两位朋友的画像挂到了自己卧室的墙上,因为他当时还在梦想着建立自己的画家团体。后来这两幅画像被一对夫妇的画像所取代:即梵·高自己和一名虚构的女人。梵·高本来希望找到一位伴侣。他打算在房中画一名裸体女人和一只摇篮,最后完成这幅作品。但他却忘记了这样做,或者不知如何安排是好?梵·高在自己的绘画生涯中所表现的仅有的几个裸体女人都是妓女。画家的白日梦的反面也就是噩梦。可能在巴黎见过德加的一幅油画,这幅画名叫《内室》,有时也被称作《强奸》。这两幅画有许多共同点都用锐角透视法表现背景。德加画中的卧室是一个充满了黑暗、疯狂和罪恶的空间。与此相反,梵·高的卧室则是光线充足,除去了阴影。《卧室》这幅画光线充足,与《内室》恰巧相反,正是明亮与黑暗的对照。家具都散向图画的边缘,中心部分温馨宜人。梵·高所挑选的《卧室》是最小的卧室。这样他就可以离群索居,聚精会神地进行创作,而不至于分散精力。这座房子位于一个十字路口,有着太阳般的黄色。对梵·高来说,这座房子就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早晨,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花园里的绿色,初升的太阳和城市的入口。”但是从此以后,观赏者会情不自禁地相互讲述一个故事:在抽屉里存放着一把剃须刀,在桌子的上方挂着一面镜子。梵·高自割其耳之后,高更后来表现过溅满血迹的墙壁和被血迹浸透的毛巾。观赏者于是决定不提所有他所知道的有关画家的传说,甚至也不理会画家对自己的作品而说出的所有的话。他只想观赏图画本身:门开向画室或开向城里,窗户和百叶窗将开向法国南方的景色,空白的镜子等待一副面孔的出现。门、窗户、镜子,都隐喻着绘画、故事、梦想和记忆。而观赏者自己变成了画家,想起了自己所住过的卧室,以及书中读过的和想象中的卧室,还有将来可能住的卧室。在忘却画家传说的同时,观赏者又回到了自己的记忆当中。“我还要出去工作一会儿,外面刮着南方季候风。日落时分风会小一点儿,这时浅淡的柠檬色天空美妙无比,荒凉的松树将自己的影子也投到了这里,形成了精美的黑色花边,并与天空遥相呼应。天空有时呈红色,有时呈极其细腻的浅色,先是浅浅的柠檬色,却又被美妙的丁香色所冲淡了。那些在玫瑰色后在绿黄色中苦苦坚持的松树给人以夕阳西下的效果。不久你将会看到这些油画,其中第一幅《麦田》刚刚寄走。希望不久能够见面,以后再叙。”——梵·高

D. 鉴赏梵高的《乌鸦群飞的麦田》

《乌鸦群飞的麦田》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凡·高不忍心弟弟为自己而增加负担,同时也怕自己的病变为永久的白痴,所以决心在清醒时自杀。1890年7月的一天,他画了这幅一生中最后的写生《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E. 梵高的作品特点

梵高非常想让他的画具有他欣赏的日本彩色版画那种直接而强烈的效果。梵高渴望创造一种版淳真的权艺术,不仅要吸引富有的鉴赏家,还要能给予所有的人快乐和安慰。

梵高从印象主义方法和修拉的点彩法中吸取了教益。通过描绘阿尔附近吉普赛营地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淳真的艺术。梵高所使用的一道一道的笔触,使色彩化整为零,同时传达出了自己的激情,也能就此告诉我们他的一些心理状态。梵高始终如一地使用这种画法,这对他来说最能帮助表现艺术家的振奋心情。

(5)凡高作品赏析扩展阅读:

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麦田群鸦》。艺术评论认为,这是梵高留给世人的一份图像遗书:遥远地平线的透视画法是颠倒的,是一条死路。而草、篱笆,抑或是树木的一部分等绿色的视觉标记的含义,已经乱成一团。象征魔鬼的乌鸦飞走了——不过再看看,乌鸦也可以是正在朝我们飞来。但这幅作品现已成为旷世杰作。

F. 梵高的个人简介及作品、风格、介绍 ,要详细一点的!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主要作品:

《吃土豆的人》、《收获景象》、《星月夜》、《向日葵》、《夜间咖啡馆》、《柏树》 。文森特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而他的水彩画十分出众和油画不分上下。他个人独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

风格: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到多伦特和海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哭泣的女人、足两姗的老树以及城市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

(6)凡高作品赏析扩展阅读:

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

他经常选取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梵高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着这些质朴、自然的风景、静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

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

G. 梵高最著名的作品是什么

最早拍出天价的是《向日葵》,其实他其他好的作品很多,都比向日葵好,向日葵是专日本人在拍属卖的时候炒作的,就因为梵高对日本浮世绘有过借鉴,如本人为了宣扬自己的文化,就使劲哄抬梵高作品的价格。

H. 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作品赏析是什么

英文名称:The Potato Eaters

创作时间:1885年4月

创作地点:纽南 Nuenen

作品规格:72x93cm

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藏。Amsterdam,Van Gogh Museum
作品简介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此画约从1880年开始构思,前后有几幅变体画,确切完成的时间应在1885年4至5月,有83×114. 5厘米大。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

梵高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创作背景 1883年12月,已30岁的梵高来到双亲居住的纽南,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期间,他一刻不停地作画。他的画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力又极富乡土气息。这幅《吃土豆的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完成这幅作品,他画了大量的习作,包括素描,速写,许多农民肖像,以及室内,手,瓶子,水壶等。其实只有凡高的话最能说明他创作这幅画的目的:

“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白天画油画,晚上画素描,几乎整天埋首在绘画之中,我反复以这种方式画了30多遍…每天晚上在农舍的灯光下画画,几乎是夜色暗到调色板都看不清的时候才停止,这样我才能了解夜晚时灯光的效果…”

这幅画作于1885年4,5月间,虽受现实主义影响,但他当然不满足荷兰精确写实的绘画传统,而他的目的在于用绘画传达其内在感受。所以,有书上写:“《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第一幅尝试用表现主义风格创作的画。”
作品赏析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该画便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图中画面构图简洁,其房顶低矮,屋里的空间显得很拥挤,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吃土豆,桌上悬挂着一盏灯,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显得很突出。

这些在一盏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的人,他们有着骨节粗大的手,有着宜于在沉重的劳动中喘息的鼻。他们面对土豆做成的简单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渴望的光芒,以及感恩般的仁慈。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仆。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梵高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周围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它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反映了他与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
绘画风格 这幅画,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梵·高自从于1880年学习了米勒的作品后,决心也成为一个“农民画家”。在构思这幅画时,他似乎感到自己就与画上这些人物是一家人,他和他们一样贫穷憨厚。为了描绘这个主题,他注意农民的形体和姿态。用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充填他的画稿上的素描。颜色由于反复涂抹,已显得混浊,缺乏一定的透明度。 画上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桌子前,周围空间也很拥挤。低矮的房顶,给人以压抑感。中间挂着一盏煤气灯,右边一个农妇在斟茶,与此相对的左边一个男子在切土豆。一家人辛勤劳动,晚餐桌上只是土豆。后面端碗的老妪和左近带头巾的妇女形象,显得那样苍老而丑陋。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受到米勒影响的第一幅创作。但就构图特点来看,与伦勃朗那一幅《爱莫斯的基督》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管怎样,凡·高确实在此画上寄予了自己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

I. 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作品赏析

英文名称:The Potato Eaters

创作时间:1885年4月

创作地点:纽南 Nuenen

作品规格:72x93cm

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藏。Amsterdam,Van Gogh Museum
作品简介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此画约从1880年开始构思,前后有几幅变体画,确切完成的时间应在1885年4至5月,有83×114. 5厘米大。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

梵高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创作背景 1883年12月,已30岁的梵高来到双亲居住的纽南,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期间,他一刻不停地作画。他的画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力又极富乡土气息。这幅《吃土豆的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完成这幅作品,他画了大量的习作,包括素描,速写,许多农民肖像,以及室内,手,瓶子,水壶等。其实只有凡高的话最能说明他创作这幅画的目的:

“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白天画油画,晚上画素描,几乎整天埋首在绘画之中,我反复以这种方式画了30多遍…每天晚上在农舍的灯光下画画,几乎是夜色暗到调色板都看不清的时候才停止,这样我才能了解夜晚时灯光的效果…”

这幅画作于1885年4,5月间,虽受现实主义影响,但他当然不满足荷兰精确写实的绘画传统,而他的目的在于用绘画传达其内在感受。所以,有书上写:“《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第一幅尝试用表现主义风格创作的画。”
作品赏析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该画便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图中画面构图简洁,其房顶低矮,屋里的空间显得很拥挤,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吃土豆,桌上悬挂着一盏灯,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显得很突出。

这些在一盏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的人,他们有着骨节粗大的手,有着宜于在沉重的劳动中喘息的鼻。他们面对土豆做成的简单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渴望的光芒,以及感恩般的仁慈。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仆。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梵高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周围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它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反映了他与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
绘画风格 这幅画,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梵·高自从于1880年学习了米勒的作品后,决心也成为一个“农民画家”。在构思这幅画时,他似乎感到自己就与画上这些人物是一家人,他和他们一样贫穷憨厚。为了描绘这个主题,他注意农民的形体和姿态。用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充填他的画稿上的素描。颜色由于反复涂抹,已显得混浊,缺乏一定的透明度。 画上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桌子前,周围空间也很拥挤。低矮的房顶,给人以压抑感。中间挂着一盏煤气灯,右边一个农妇在斟茶,与此相对的左边一个男子在切土豆。一家人辛勤劳动,晚餐桌上只是土豆。后面端碗的老妪和左近带头巾的妇女形象,显得那样苍老而丑陋。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受到米勒影响的第一幅创作。但就构图特点来看,与伦勃朗那一幅《爱莫斯的基督》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管怎样,凡·高确实在此画上寄予了自己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

J. 梵高作品鉴赏

许多人都很熟悉凡高的这幅《向日葵》,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专是“落在地上的太阳”属,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那么,凡高的向日葵了又代表了什么呢?
应该说是(梵高的)向日葵,应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疯狂,也就是疯狂的向日葵,而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应该是比较疯狂的。就是说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充满着一种生命,而这种生命是一种压制和反压制的这种关系。
梵高绘画当中的颜色非常具有个性化,他对于自己偏爱的颜色如绿色、黄色等用得非常极端,其中,黄色是梵高画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颜色。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