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东山诗经赏析

东山诗经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05 18:29:57

『壹』 诗经 东山 表达了什么

沉默火圣0801:你好。
《诗经 豳风 东山》:
这是征人还乡途中念家的诗。在细雨濛濛的路上专,他想象到家后恢复属贫民身分的可喜(第一章),想象那可能已经荒废的家园,觉得又可怕,又可怀念(第二章),想象自己的妻正在为思念他而悲叹(第三章),回忆三年前新婚光景,设想久别重逢的情况(第四章)。
《东山》的最大艺术特色,是丰富的联想,它是国风中想象最为丰富的一首诗。

注:东山: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贰』 诗经里的《东山》求简短翻译,最好是一首诗

诗词原文

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heng二声)枚。蜎(yuān)蜎者蠋,烝(zhēng)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luǒ)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xiāo shāo)在户;町疃鹿场,熠燿(yìyào)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dié),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yù)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lí),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①枚:毛传解为微。朱骏声认为微是徽字之错。徽是一种标志。这里即指军服上标志。

翻译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我在东方说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缝制一身新衣,不用再衔木棒。蠕动的毛虫,长期在桑林野外。卷缩成团独自睡,钻在兵车下。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瓜蒌的果实,挂在房檐上。土憋虫在屋裏跑,喜蛛在门上结网。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唉叹在屋裏。清除走障碍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圆圆的苦瓜,长久放在柴堆上。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这人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娶。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叁』 翻译并赏析《东山》

这是译文了,后面是赏析:)~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我在东方说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缝制一身新衣,不用再衔木棒。蠕动的毛虫,长期在桑林野外。卷缩成团独自睡,钻在兵车下。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瓜蒌的果实,挂在房檐上。土憋虫在屋里跑,喜蛛在门上结网。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唉叹在屋里。清除走障碍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圆圆的苦瓜,长久放在柴堆上。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这人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娶。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赏析:
《东山》是周公东征归来为慰问战士而作的,《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相传本诗和周公东征奄国有关。征人随军东征已经很久了, 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 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慆慆不归”一语透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慨,而“零雨其蒙”的景色则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愁惨气氛。诗歌的第一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他一听说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的家乡,兴奋地想象自己不再从事征战。第二章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了,无人修剪的瓜篓爬到房檐上结子,土鳖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飞去。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这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第三章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 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肆』 关于诗经《东山》的解析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於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於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去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缅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伍』 <<豳风.东山>>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二、译文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三、出处

《诗经》

(5)东山诗经赏析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代学者的观点有较大分歧。《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

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二、作品赏析

此诗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

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三、作者简介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陆』 简述《诗经》中《东山》的主旨

全诗四章,采用叠唱形式,抒发了返乡士卒的复杂内心世界,客观暴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生活灾难及心灵上的痛楚,流露了广大人民尤其是从军士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心情。
诗一开头,以第一人称的口气直截了当地喊出了主人公久征在外不得归的怨愤,表现出思念家乡与诅咒战争的情绪。
“我徂东山”,极言离家之远;
“慆慆不归”,又言时间之久。
这极具时空感,又包含了强烈情感的诗句把征人一直想归而又不得归的愁苦情绪像波涛滚滚的江水一样倾泻了出来。而一旦听到可以返家的消息,主人公内心应该是有喜悦的。“我来自东”就透露了主人公由可以返乡而带来的一丝喜悦。我说“一丝喜悦”,是因为这喜悦并不会太大,决不是杜少陵那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的喜悦。而且这“一丝喜悦”刚一绽露,旋即又为阴影笼罩,正如“零雨其蒙”的天气所给人的感受一样。故云: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悲喜之情在这里异常真实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主人公历尽磨难,偶得生还,开始返乡,去与亲人团聚时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活动。古人云:“大抵思家之情,在久居之处,犹或可忍;归心已动而未至,则其情尤切,故东归矣,而复言西悲也。”现代解释者多爱用唐人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揣摩和理解这里的感情。这都是符合诗意的。《小雅?采薇》的结尾“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表达的是同样的心境。“我心西悲”的“悲”,是由对家中情况的悬想与担忧所带来的。“西悲”的内含十分丰富。主人公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想起了以往种种生活情景。有当初被迫应征时与家人难舍难分的情景,有离家后音讯断绝的担忧,有奔波这么多年才得以返回的悲凉感慨。战争无情地破坏和平生活的种种事实为他所目睹,所亲身体验。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则都是相似的。主人公已经获得返家的自由了,但他好像还有顾悸。这是长期奔战带来的心理创伤。他禁不住发出呐喊: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裳衣”和“行枚”是两件普通物什,但很有代表性。“行枚”代表过去,“裳衣”代表今日和未来。朱熹《诗集传》对此解释到:“于是制其平居之服,而以为自今可以勿为行阵衔枚之事矣。”
“勿士行枚”,是对一种生活的否定。
“制彼裳衣”,是对另一种生活的肯定。
否定的是战争,是长期征战、动荡、不安的生活;肯定的是和平,是永久安宁、充满生机、洋溢着幸福的生活。
征人在返乡。途中的情景是:

蜎蜎者躅,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客观叙写,同时又当看出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有一种“比”的关系。野蚕在桑林栖息可谓得其所,而人团宿在野外的破车下则不得其所。因而这里的“比”不仅仅是一种比附,而且具有对比、反衬的效果。战争无情地破坏了人的家园,使人丧失了安身歇脚之处。没有温暖,只有彻骨的寒冷。
上为第一章。
第二章主要抒写主人公途中所见的残破凄凉景象及由此引发的感受。沿途的情景有:瓜萎挂满了屋檐也无人料理,土鳖虫满屋乱爬,蜘蛛结网已封住门户,村头田间成了野鹿任意践踏的场所;到夜间,磷火到处流动闪光……这些异常荒凉、萧索、破败的景象组合在一起,具有极大的说明性和穿透力,让人从中感受到和平是如何被战争毁掉的,幸福的生活是如何失去的。尽管路途荒寒、艰难,且夜间有鬼火闪动,但主人公并不畏惧。诗云: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思家念妻的感情压倒了一切,使他鼓起勇气,向前跋涉。
第三章是对征人家中情景的想象性摹写。由“鹳鸣于垤”引出“妇叹于室”,勾划出了一位家中思妇的形象。就像征人思念妻子一样,妻也在终日思念他,本是征人思家,却以悬想之笔,写对方的思念与哀叹,这就写出了婉曲,写出了新意。后来杜甫的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也是采用这种笔法。思念本是双向的,因而宕开一笔,从对方写起,便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立体效应。《东山》的主人公向我们倾诉:“在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妻子可以说是终日哀叹,度日如年。如今我回来了,她的悲叹生活也该结束了。她在打扫房屋,堵塞鼠洞,迎接我的到来。自我们夫妻不见,已经多年光景了。”征人的情绪已渐转为喜悦。“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是摹写征人自家院落的风物,颇有亲切感,是征人家园意识的体现。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的“三年”,不少注本都照实理解为三年,以与“周公东征,三年而归”的史实相符合。但我以为,还是以不坐实为好。“三年”应解作多年,这样才与文中的“慆慆不归”更合拍,也与诗的情感更谐和。
第四章。仍然以想象之笔,描写婚娶时的辉煌一刻,抒发征人对妻子的深厚情感。这最后一章的表达最为新颖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新就新在借回忆新婚时的景况,表达一种特殊心情。《读风偶识》的作者崔述对此种写法颇有体会,他说:“此当写夫妇重逢之乐矣。然此乐最难写,故借新婚以形容之……极力写新婚之美者,皆非为新婚言之。正以极力形容旧人重逢之可乐耳!新者犹其如此,况于其旧乎?一句点破,使前三章之意,至此醒出,其善于行文者。”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主人公多年的戎马生活结束了,心中又燃起了重新生活的欲望和构想。当此之际,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最亲爱的人——自己的老婆。想妻子自然想到了她最光彩照人的一刻。这里以四句诗描绘新婚景况,对全诗而言,笔墨不算少,但作者又能做到有节制,故抓取了最有代表性,给征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了“皇驳其马”、“亲结其缡”和“九十其仪”这样三个场面和细节,这便写出了个性和特色,把一对新人当时的热闹、欢乐气氛烘托出来了。结尾两句最妙: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妻子在结婚时非常生动美丽,那么,久别重逢之时,她的面貌又该如何?她的皮肤还是那么光洁吗?她的脸上出现皱纹了吗?她是美丽依旧呢,还是因岁月的风霜而发生了改变?作者没有具体说,诗已经结束了,而他的所思所想,他那丰富的心理活动,都包含在这“其旧如之何”的一问之中了。
对结尾两句的含义也有不同理解者。如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言东征之归士,未有室家者,及时而婚姻,既其美矣。其旧有室家者,相见而喜,当如何邪?”这里,朱熹把作品反映的征人理解为群体:有已婚者,有未婚者,现在都准备回家了,未婚者想象自己该迎娶新娘了,而已婚者则想象自己的旧人是否改变了模样。目前,这种理解为多数人所不取,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破坏了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统一性。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理解为个体,个体的特点写得非常鲜明,同时其意义却并不局限于个体,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东山》一诗,在艺术表达上具有令人称道的特点和成就。首先,它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如第一章中蚕虫的众聚与人之独行的对比,第三章“鹳鸣于垤”与“妇叹于室”的衬托;开头“我心西悲”之愁绪与结尾婚娶的欢悦构成对比,现实中的“独宿车下”与想象中的夫妻重逢形成反衬等,都是十分明显的。正如崔述《读风偶识》中所说:“不写未归时之苦,不见既归后之乐也。”“前两章纯用反跌,文势极佳。”
其次,《东山》诗典型地体现了《诗经》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全诗四章的开头四句完全相同。这种反复咏唱,不仅仅是韵律上的反复,而且是情感的反复与深化。“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反复出现,也同时佐证着现实中是一种荒寒、孤独的暗格调,而温暖和团聚只存在于征人的想象中。
第三,本诗写征人思妻,反从对方用笔,这种写法在《诗经》中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早的和有意义的,它对后代诗人的写作自然要产生影响。前面解释中,已提到杜甫《月夜》的笔法与此类似,这里不再多说。
从外,移情于景,见景生情,以及根据抒情主题的需要选取典型材料的做法,也都是本诗表达上的特点,值得在反复含咏中细细体会,也值得学习借鉴。

『柒』 诗经·东山的诗词原文

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专勿士行(heng二声属)枚。蜎(yuān)蜎者蠋,烝(zhēng)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luǒ)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xiāo shāo)在户;町疃鹿场,熠燿(yìyào)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dié),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yù)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lí),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捌』 诗经·东山的诗词鉴赏

这是一篇分为四章的长诗。我们在通过名物训诂,也就是解决了字、词、句之后,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思想内容,然后看它是如何表现内容的。就内容看,这是一篇行役诗。行役有兵役、劳役、事役。行役诗在《诗经》中,占着重要的位置,说明行役在当时人民身上和心上压力之大。反映这一史实诗,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篇所写,属于兵役。是写诗中的主人从军出征,经过三年之久,才得回来时的悲喜交加的心情的。
每章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等四句。这虽是音乐叠章的惯例,但就本篇各章的意义看,这种写法,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推进。一章写将归,二章写归途,三章写归至(到家),四章写归后,而以重叠的前四句为总纲。前四句,从“徂东山”到“来自东”,是从“不归”到归“来”,也是从过去到现在。“慆慆”,极言“不归”的时间之久,细“雨”迷“蒙”,却是到家时的气候特征,这是印象很深,难于忘掉的时刻。而长期的苦闷和当前的喜慰,尽在不言之中。在一章里,象电影镜头一样,刚显出了细雨衣归人,就转对过去的回忆。回忆的首先是将归时的心情:决定要回去了,却面向着西方伤感。没有亲身的感受,是不会体味到这一点的。因为人们对没有希望的事,可以不去想;而希望到眼前,情绪却会立刻波动起来。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愿望:从今以后,再不要穿军装了①!接着又把思想拉回到现实。现实的具体生活,是大家还象聚集在桑叶下的野蚕那样,仍蜷缩在兵车下露宿着啊!二章重复前四句,再展现了一下现景,回头转写归途看到的荒凉景象:栝蒌虽然仍蔓延在人家的房上,但没有人!你看:土鳖在室内缘爬,蜘蛛网在门口,田边留着野兽的蹄印,夜里闪灼的鬼火。一幅幅画面,组织成一片凄凉!但征人认为没有什么可怕,倒很值得想一想。想什么?没有说。可是眼前的荒凉残破景象,“孰实为之,孰令致之?”不正是想的主要内容吗!三章首四句和下八句,联系得更为密切,一个画面是细雨归人,另一个画面是“鹳鸣”、“妇叹”。妇不只叹,而是行动起来,忙着迎接亲人。她刚把房屋打扫修补好,征人恰好进门。真象柴堆上垂下的一个个苦瓜,受尽了苦!在悲喜交集的情况下,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惟一的寒暄,只是一句:“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语是那么淡,情却是无限的深。四章是征人到家后的事了。也许已隔了一段时间。和平为人们带来了幸福。年青人的纷纷结婚,就是标志。黄莺闪耀着美丽的毛羽,比翅齐飞;青年女子出嫁,热闹非凡,仪式隆重,一片欢乐!和一、二章,形成强烈对比。难道这欢乐只限于年青人?最后用反问语气说:新婚诚然是美好的,但那久离重聚的旧夫妻,不是更感到欣慰吗?没有歌颂和平,没有歌颂为取得和平而付出代价的人,但却是最切实、最真挚的歌颂。
这篇抒情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诗的着笔点是第三章细雨迷蒙中到家的那一刻。因为那是出征三年的结束。“我徂东山”等四句,概括了出征的全过程,而“我征聿至”一句,是转折点。从此倒推,便有未归、将归、途中、到家各阶段;从此下推,便出现了后来的新生活。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当然在四章所写情景之后,但着笔点,却定在三章,因为这是从全部回忆中总结得来的表现方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篇诗不只形象地写了感官接触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物的意识活动。而意识活动,正是精神面貌的依据,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个作者能如实地把所经、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象形思维,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成为佳作。我们正可以从三千年前的作者那里,得到启发。

『玖』 诗经中的《东山》里描写了什么内容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去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缅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拾』 诗经东山 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於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於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去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缅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