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离骚赏析手法

离骚赏析手法

发布时间: 2021-01-04 09:35:45

Ⅰ 离骚中有关比兴手法的句子

使用比兴手法的复句子制如下: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Ⅱ 屈原在 《离骚》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什么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赏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专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属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http://ke..com/view/30575.htm#6

Ⅳ 离骚 写作手法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回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答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Ⅳ 《离骚》中的比兴手法有何突出的艺术魅力

这里主要介绍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明是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作品。但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的《招魂》,王逸认为是宋玉作,后来的许多研究者认为《招魂》是屈原的作品。对于上述所列创作,清代以还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不全是屈子之作。尽管争议纷坛,然而其主要作品大都公认是屈原的创作。

长诗《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文学史家詹安泰曾朗确指出:“在我国古代文学历史上,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够把一生的政治斗争的实践过程和自己的文学创作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写出一篇具有像政治论文一样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的雄丽诗篇可以和《离骚》媲美的。”《离骡》确实为一篇个牲极强的诗章。

长诗《离骚》,是诗人追求理想而不得的一曲痛苦悲歌。在全诗三大部分的结构中,第一部分自叙身世、志向、遭谗被疏的经历;第二部分借助幻想,神游天地,向尧舜陈辞,叩天门,求下女,问卜灵氛巫咸,在这极尽想象夸张,驾驭神话,开阖抑扬之变的描写中,再。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痛苦、矛盾,但其不变者就是对理想的不断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出诗人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第三部分乃是抒情诗的高潮。当描写到诗中主人公在太空中神游(实际上也是精神上的漫游)时,“涉升皇之赫戏今,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今,蜷曲顾而不行。”这里凸现了诗人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又回归到苦难沉重的故国大地。那千缕柔情的乡国之思,故国之爱;那百折不回的抗争精神,持守和实现“美政”的时代使命感,在抒情诗的高潮中完美地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在长诗《离骚》的尾声中,可以说体现了诗人崇高人格与奋斗精神的升华,决心以死抗争黑暗势力,以生命殉自己的理想。

《离骚》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与使命感。“恐美人之迟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从诗人心路历程所反反复复再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完美人格,构成了屈原赋感人的悲剧魅力。也正是《离骚》中所反映出来的屈子精神,激励后世有作为的士人建功立业和不辱“以道自任”的勇气和气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离骚》的艺术魅力是不朽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它第一次塑造出闪耀个性光辉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这一形象的突出特点就是至死不渝地持守理想的追求,一生为之拼搏的典型形象;他爱憎分明,情感奔放。他干缕柔情,一腔热血,他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的憎与爱常常到了沸点。这恐怕应该成为我们读《离骚》,把握屈子精神的一把钥匙。其次,《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奇伟的想象力,不仅令人惊叹且对后世影响甚深。梁启超在《屈原研究》中说:“三百篇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的主要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在长诗《离骚》里,诗人为读者展示出来的天上与地下,历史与现实;“女须詈予”、“就重华陈辞”、“叩天门”、“下界求女”、“问卜灵氛巫咸”、痛快淋漓地神游以及飘风云霓、驱龙驾凤的描写,无不使读者惊心动魄,目不暇接,回肠荡气。使读者体味蕴含其中的诗人那种深沉的激愤、苦痛与追求的心灵世界,并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诗人这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力真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文学史上后来的一些大家无不效法其精神,开辟其新的途径。第三,诗人屈原还从《诗经》中所形成的传统的“比兴”文学手段,发展为象征手法的运用。楚辞和《离骚》中“香草”、“美人”世界的象征蕴含成为中国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优秀传统。

在屈原的作品中,《天问》是一篇独特的四言诗作。所谓“天问”,就是问天。通观全文,“天问”,乃是对宇宙间事物兴衰、消长、发展变化现象及其原因的发问。全文不停顿地提出170多个问题,表明了屈子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他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诗人“呵壁问天”,情感激越的不少发问中,蕴含着诗人对历史演变、古史传说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精神。在这愤感情感的抒发与追问中,体现着诗人那深邃的哲理思考。这种哲理思索与情感抒发的融合,乃是屈原诗歌创作的突出个性。

屈原的《九歌》共11首诗,则再现一番别开生面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组神话诗,一般都认为是在屈原被放逐中写下的。在屈子遭放逐之中,诗人有更多地接触民间的机会,故尔能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或再创造,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祭歌形式,创造出这样一组优美的神话抒情诗。楚地“重淫祀”,信鬼神,表现人、神之恋的巫歌巫舞,确实为楚地祭歌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伟大诗人屈原正是借用它抒发了自身对真善美的炽热的向往与追求,在描绘那种种缠绵悱侧的爱情悲剧的情节发展中,渗透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悟。如《湘君》、《湘夫人》中的约而不能相见的悲苦惆怅;《山鬼》中,倾吐山中女神对所恋情人的忘情的疑虑和思想矛盾:“君思我今不得闲”、“君思我今然疑作”,以至最终热恋的追求化为悲苦失恋的泡影:“雷填填今雨暝暝,猨啾啾兮{犭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的优美的文辞,细腻曲折的情感抒发,把读者带进一片恍惚迷离的神话世界。诗人的情感就蕴含其中,“似花还是非花”,从人神恋爱的种种悲剧结局中,从《国殇》“子魂魄今为鬼雄”的赞颂中,都可再现诗人的某种精神和心灵世界。然而绝不能像王逸所云:“托以讽谏”;也不能如朱熹所说:“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这样坐实《九歌》的意蕴,乃是抹煞了屈原《九歌》的审美价值。

《九章》共9首诗,“后人辑之”,“非出于一时之言也。”其中,《橘颂》为早年作品,四言诗。通篇赞颂橘树“独立不迁”的美好品德,象征诗人不改其志的高尚人格,表达了诗人热爱乡土和为故国献身的精神。《幅颂》是中国诗歌史上早期最成熟的一篇咏物诗。《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都是其著名之作。通观《九章》,可见诗人屈原一生的行迹,是诗人一生血泪的生动记录,历来被称为现实主义杰作。

还须提到的两篇作品是《招魂》与《远游》。此二篇作品,历来争议颇多,我们认可这两篇的作者是屈原。

《招魂》为屈原所作。当怀王为秦所骗入秦,生死不明之时,而屈原也被流放于江南之野。诗人借招怀王之魂,融合着想象中的怀王“离殃”和自身的愁苦,抒发了自己对君王和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情思。《招魂》为一篇情感丰富,想象奇特,铺叙多变,结构完美的独特诗篇。它借助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却是一篇化腐朽为神奇的佳作。它是招王者之魂,然而更重要的是象征寄寓诗人的情思,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十分明显,在方法上给汉代的铺张扬厉的辞赋以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汉代叙物言情之赋,比如枚乘《七发》的影响更为直接。使其成为由楚辞发展到汉赋的重要桥梁。

《远游》是屈原思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关于《远游》论争的核心乃是屈原有否道家的神仙出世思想?如何考察诗作中的这种思想内含?我们认为,屈原在《远游》并非讴歌“真仙”的乐趣,而是从诗人心底负荷的时代苦闷中,进发出无法遏止的忧愤。可以说,《远游》是一篇愤然出世之想尽情发挥、诗人忧虑现象的悲愤诗。还可以说,屈子《远游》开启了汉晋以还游仙诗“词多慨慷”,“寄托咏怀”传统的先河。

屈原的精湛清新的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不朽的成就,鲁迅先生称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更精练地指出屈原创作不同的艺术风采:“《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环诡而慧巧;《招魂》耀艳而深华;故能气往烁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我国文学创作虽然尚处在早期阶段,然而在诗歌领域由于《诗经》、《楚辞》的出现,已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历来《诗》《骚》并称,对后代影响是巨大的。

Ⅵ 离骚中开头三节运用了表现手法有哪些

(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娉以轨羁兮回,謇朝谇而答夕替。既替余以蕙缓兮,又申之以揽茞”里,“替”“茞”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轨羁”“郁邑”“佗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Ⅶ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全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兴手法来、对比手法。

《离骚》作自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关于《离骚》的内容层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再加一个礼辞。

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有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描写的依据。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Ⅷ 《离骚》通过哪些独特的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复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华章,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遇忧愁之意.而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讽)谏君也.”认为“离骚”意为“离别的忧愁”.关于“离骚”的解释学术界还有多种,但以上两种解释影响较大.考虑到因司马迁距屈原的年代最近,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其中的“离”皆不能解释为“别”.因此,以司马迁的说法为最佳.《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理想和遭遇,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同时具有自传性质.司马迁在解说《离骚》的起因时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认为《离骚》是一部忧患之作,并且具有讽谏含义.
《离骚》前八句中,屈原回顾了楚族的祖先,并对自己的楚贵族血统,以及出生在一个美好日子里的经历,感到非常自豪.这些叙述显示了屈原对宗族的依恋和热爱,也暗示了自己对楚民族的责任感.为了使自己能有为于楚国,他还不懈地学习、磨练,加强自身的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楚王的动摇,使得屈原蒙冤受屈,理想难以实现.他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身在困境之中,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焦虑之情.屈原在诗中反复地申述了自己对楚王的忠诚,以及对楚国前程的担忧,他说:“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严厉地批判了那些妒贤误国的奸佞小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显示了屈原对楚国奸臣弄权的黑暗现实的痛心.为此,屈原在诗中劝戒楚王学习圣贤,亲贤臣而疏小人,并反复列举前代君王的经验教训,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因此,分清忠奸是国君最重要的责任,而贪图眼前的享乐,则必然导致陨身亡国.诗人在对黑暗的现实的深深反思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理想,宁死不改初衷,显示了坚贞不屈的品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此,《离骚》中实际蕴涵了屈原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悲愤之情.
《离骚》后半部,屈原描写了自己的两次壮丽的神游和一次遍求神女的经历.第一次神游在历经了苍梧、县圃、 嵫、咸池、扶桑等多处神界,终于来到天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宣告了这次神游的失败.但屈原并不因此而屈服,而是转而追求地上的神女.但不是由于理媒无能,就是因为神女品行有缺,求女亦归于徒劳.一般认为这次神游和求女,象征着屈原在楚国漫长而失败的努力过程,象征着楚国普遍的黑暗,使得屈原的理想最终不能实现.在第二次神游前,屈原因自身处境困窘而求占于“灵氛”,“灵氛”对他说:“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鼓励他远离楚国,去他国寻找自己的前程.这也是战国士人寻求出路的常用方法,对屈原也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屈原开始了自己的远逝历程,在众多神仙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浪漫威风的神游,来到“皇之赫戏”.眼看就要达到光明之所在,由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目睹故国,人马俱怀而不忍离去.这次神游则象征着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追求“两美必合”的政治前途【注:关于《离骚》求女,主要有以下数种说法:1,喻求贤臣、贤士.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持此说.2,喻求贤君.宋代朱熹《楚辞集注》持此说.3,喻求贤后.明末清初钱澄之《屈诂》持此说.4,喻理想的政治.汪瑗《楚辞集解》持此说.此外在现代还有游国恩的“女性中心说”(《楚辞论文集》下卷)、李嘉言的喻求善美(《屈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一辑)等】,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这些情节,反映了屈原身处绝境,仍坚持不懈,为追求理想而“上下求索”的漫漫艰难历程.
《离骚》形象地再现了屈原高洁执着的人格形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以芳草来修饰自己,既象征着屈原勤勉自励、独善其身的努力,也透露出屈原对自己光彩夺目、芬芳四溢而又苏世独立的人格力量的自信.这种人格自信也同样表现在后半段飞升神游的描写中: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突出,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和骄傲,表现了对世俗世界的蔑视.这种自信鼓励着屈原在逆境中不改初衷,仍然深切地关心着宗国的命运.屈原自知前途艰难,但仍然勤勉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在疏远之中,屈原仍能对楚王及其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直言进谏虽然会给屈原带来危险,但屈原不惜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句子展示了屈原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非常突出.屈原品行高洁,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人格形象十分突出,对后世士大夫有着很大的影响.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瑰丽的奇葩,在艺术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离骚》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离骚》是楚文化的产物,楚文化中既有神奇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又有美丽独特的地方风物,感情热烈奔放,想象奇幻优美.这些文化特征赋予《离骚》以极其绚丽夺目的光彩.屈原在《离骚》中的神奇的装束,还有那一次次天神簇拥的飞升和求女,画面都极为壮观,超乎人们的想象之外,激动人心.《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所谓楚语楚声,即指“些、只、羌、 、謇、纷、 、 ”这些方言词语,楚声则指“顿挫悲壮,或韵或否”的韵调.这些方言楚声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性特征.
其次,《离骚》以娴熟瑰丽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王逸评论《离骚》时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认为《离骚》以香草美人来象征人格和君臣关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一般说来,香草通常被屈原用来比喻或象征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等.而美人意象大多是屈原自拟,用以向楚王陈述忠爱之心和被遗弃的哀怨,即用婚姻爱情来象征君臣关系,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写楚王毁弃婚约,“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写遭小人嫉害.用爱情失败和被离弃的痛苦来象征君臣乖违的事实,使得诗歌有着更深厚浓郁的抒情意味,更加忧怨悲愤.《离骚》中的香草和美人意象,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了一个浪漫而悲怨的抒情的情境,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再次,《离骚》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楚句式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它往往是在四言或六言句式中增加一个语助词“兮”字,就构成了五言或七言句式,显得委婉绵.新的诗歌形式,对塑造复杂的艺术形象,抒发更加幽深、激烈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之表达长,更富有表现力.

Ⅸ 离骚名句赏析:《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

《离抄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Ⅹ 离骚高中课文节选赏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什么修辞手法

新课标来的必修2的节选《离骚》。 “怨自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拿楚怀王比喻成灵修,“娥眉”自比,“众女”比喻奸佞之臣。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自比,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鸟”指群臣众小,进谗诬陷之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芰荷”“芙蓉”比喻自己的高洁志向。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