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三国演义四十八回赏析

三国演义四十八回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1-01 00:11:37

1. 三国演义四十八回故事梗概

最佳答案检举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

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2. 三国演义第48回的体会是什么

1.就孔明借东风而言,这是他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万事回皆有可答能,不应该轻易灰心丧气
4.赤壁之战中有许多兵法活用的例子,启发我们要活用知识.
5.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的观点看待事物.

3.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的“素练”是什么意思

《三国演义》原文:正观之际,忽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专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属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此时周瑜已定好火攻曹军之策,就必须借助风势,然而,这时刮疼他脸的风,向风正好与他所需风的风向不符,心中大惊,因而吐血昏厥。

4.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内容简介:
第四十八回 曹操面对长江,横槊赋诗,刘馥指出曹操诗中不吉之处,曹操大怒,杀了刘馥。曹操开连环战船与东吴交战,部将焦触、张南自告奋勇前去挑战,却被吴将韩当、周泰所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5.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梗概

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庞统告徐庶以脱身之计。 曹操于大船之上置酒设乐,大会诸将,持槊作歌,刺死刘馥。 曹操试调遣。西北风起,大喜,程昱、荀攸提醒曹操防备火攻,曹操说隆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南风,不能为意。周瑜见操军中旗被风吹倒,旗角于瑜脸上拂过,想起一事,口吐鲜血昏倒。

(5)三国演义四十八回赏析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中有三次大战最为注目,依次是官渡,赤壁,彝陵,而这也确实是汉末三国历史上除了魏灭蜀,晋灭吴之外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的会战。而演义中对这三次战役的描写以官渡最为简略,彝陵次之,而赤壁之战则最为详尽,但是若从三次战役的历史地位上说,则完全不同。

官渡和赤壁不同,官渡时曹操已经倾其全力,而且军中已有人暗与袁绍相通,一旦战败,溃败的危险极大。赤壁则更是如此,曹操拥有大军,而刘孙联军兵力少之不说,内部也有投降的声音,一旦赤壁战败,江东则八成归曹操所有,所以官渡赤壁两战的胜利来说是相同重要的。

6. 急求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7. 三国演义第48回的主要人物及特点.

三国演义第48回出场人物有很多,中心人物是曹操和庞统。在这一回,回突出的体现了曹操的自大答狂妄、目中无人,以及庞统的智慧与辩才。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庞统告徐庶以脱身之计。
操于大船之上置酒设乐,大会诸将,持槊作歌,刺死刘馥。
操试调遣。西北风起,大喜,程昱、荀攸提醒曹操防备火攻,操言隆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南风,不能为意。
周瑜见操军中旗被风吹倒,旗角于瑜脸上拂过,想起一事,口吐鲜血昏倒。、

8.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简介

庞统向徐庶献计脱身。徐庶秘密使人传言西北有警,引起曹操极大重视。徐庶自告奋勇率军出镇西北。曹操派徐庶与臧霸率精兵三千连夜开赴前线。
连环船打造完毕,曹操检阅了阵容强大,气势恢宏的水军,意得志满。
当晚曹操在水寨中举行盛大宴会,提前祝捷。曹营上下一片歌舞升平。踌躇满志的曹操乘兴横槊赋诗《短歌行》,众人称赞。唯独扬州刺史刘馥指出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不吉利。曹操酒后失去理智,刺死了刘馥。酒醒之后的曹操为错杀人才后悔不已,厚葬刘馥。
次日曹操观摩了水军船队的分列式和实兵演习。程昱警告曹操连环船队经不起火攻的缺陷,曹操大笑,指出隆冬天气盛行西北风,对方用火攻只能烧了自己。
降将张南焦触自告奋勇请战,曹操令二人率小船出击,挑战吴军。吴军韩当周泰率部迎战,大破曹军小船队,斩杀焦触张南,并与随后赶到的文聘连环船队交战。
周瑜带人登高观战,正为计策见效而高兴。谁知刮来一阵风,吹起军旗,旗角拂过他的脸,周瑜猛然想起火攻最关键的风向问题,大叫一声昏倒。

9. 三国第四十八回分析

《三国演义》中有三次大战最为注目,依次是官渡,赤壁,彝陵,而这也确实是汉末三国历史上除了魏灭蜀,晋灭吴之外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的会战。而演义中对这三次战役的描写以官渡最为简略,彝陵次之,而赤壁之战则最为详尽,但是若从三次战役的历史地位上说,则完全不同。

先说彝陵之战,演义之中将彝陵描写为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过实际上远非如此,彝陵之战前刘备失去荆州,而孙权则得到荆州,实力此消彼长,刘备所能调配出来的兵力对陆逊军兵力相差无几,(三国史中认为陆逊统兵五万来援助前线,而刘备与陆逊对峙的兵力大致在四万,不过或许在战力和士气上略好)远没有达到官渡时袁绍和赤壁时曹操那样的强势地位。而且最关键的是,彝陵之战的战略意义不大,彝陵之战对于蜀汉方面来说固然是实力大损,无力再夺回荆州,只能在蜀中发展,隆中对也不能实现了,但是对于胜利的东吴方面则是一场单纯意义上的保卫战,战果固然很大,歼灭蜀军数万,促使了蜀汉不再对东吴用兵。保住了荆州,但是由于担心曹魏,却没有扩大战果,实力并不见很大的增长,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后刘孙联军趁势夺得荆州部分,实力大增,官渡后曹操更是趁胜追击,扭转整个局势,对比这两次战役,彝陵之战只是单纯的胜利,战略意义大打折扣。
而且即便彝陵陆逊战败,也只能说刘备能夺回荆州,但是说灭了江东则未必,毕竟东吴还有后备力量,刘备夺回荆州一时也不会对孙权如何,甚至可能暂时休兵,关键是曹魏的态度,假若曹魏和刘备一同进攻孙权,江东必灭,而曹魏假若和东吴一起,对付刘军,江东则安全许多。

但是官渡和赤壁不同,官渡时曹操已经倾其全力,而且军中已有人暗与袁绍相通,一旦战败,溃败的危险极大。赤壁则更是如此,曹操拥有大军,而刘孙联军兵力少之不说,内部也有投降的声音,一旦赤壁战败,江东则八成归曹操所有,所以官渡赤壁两战的胜利来说是相同重要的。彝陵之战便就说到这里,而同为以少胜多的官渡和赤壁两战呢?这两战的战略意义也是不同的,一般评价说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战役,而赤壁是使曹操统一计划破灭,天下三分的起点。从这点便可以看出来了,官渡之战不但是一次保卫战,而且还是一次重大转折,曹操在官渡得手后对袁军占得了先机,而赤壁之战虽然歼灭大量曹军,而且夺得部分荆州,但是主动权依然在曹操这边,曹操依旧拥有最多的土地,人口,资源,兵力,依旧在不停的发动进攻。(当然,也可以说,之后的刘备入蜀,在汉中击败曹操,孙权进攻合肥,关羽进攻襄樊,都是赤壁之战后刘孙联盟对曹操的反攻,但是且不说刘孙联盟的破裂,就算不破裂,反攻的时间也拖得太长,赤壁之战的成果已经消失殆尽了。)

所以在我看来,赤壁就好象莫斯科保卫战,而官渡之战则可说是莫斯科保卫战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合体。虽然罗贯中因为人物塑造的关系,对赤壁之战极为偏爱,但是三大战役中官渡战役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赤壁大战。

那为何会产生如此的不同呢,其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实力。

袁曹作战,袁绍占据河北,曹操占据中原,虽说袁绍对曹操确实占有优势,但是尚达不到轻易便可灭之的地步,所以袁绍对曹操的战争乃是双方倾巢而出,倾尽全力搏杀的大决战,对于曹操来说,一旦官渡战败便意味着整个战局面临着溃败的现实,但是对于袁绍来说,官渡之败也不是轻易便可承受的打击,在两强决战的情况下,官渡这样的大决战就成了胜负手。

而赤壁不同,此时的曹操已经控制了中原和河北,乃是有席卷天下之势的霸主,孙权只是占据江东一地的地方性诸侯,甚至曹操南征的第一目的是荆州,而江东只是他南征的副产品而已,而即便是面对南征的第一目的荆州,也并不是可与当年官渡袁绍相比的敌人,如此强弱悬殊的对抗曹操自然也不会倾其全力,他在北方还拥有大量的生力军,这是赤壁遭到惨败的曹操依然可以保证北方稳定的最大前提。(其实象淝水之战后前秦那样的崩溃是很少见的,以前秦的实力来说,即便淝水惨败,但是东晋实力不足,之后的北伐也不算很顺利,再怎么也不至于让前秦亡国的地步,前秦的亡国主要还是归因于内部的问题,而曹操这点上没有问题,或许说,如前秦这样庞大却又内部不稳的政权才是少见。)

而且在荆州一役中,刘琮不战而降,使得曹操的军力并未遭到大量的损失,这使得曹操无须再从北方调集更多的兵力而只依赖原本的部队便可以发动对江东的进攻,这样一来对曹军的损失又大量减轻了。

而且曹操虽然在赤壁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他南下的全部兵力并非也在赤壁,如在南郡的曹仁部,这些留守的生力军未遭遇赤壁那般的遭遇,数量也为数不少,能够为曹操阻击刘孙联军。

而相对曹操方面,江东的实力却并不雄厚,已经是全力出动,但是比较拥有整个北方作为后盾的曹操还是相差太远,虽然和刘备乘势夺下新附曹操的荆州,但是对于曹操势力的其他地区则无力染指。

一旦大胜之后不能乘势追击曹操,获取更多的土地,在形成相持局面之后,孙刘两家尚能与占据北方的曹操这般的对抗已经是相当好的局面了,从另一个方面说,曹操之后没有发动如赤壁那般拥有强大威势的南征,也能说明赤壁一战的战果已经相当的辉煌了。

事实上如赤壁一般的以弱胜强在历次战争中并不在少数,超越赤壁级别的在南北对峙中也是常见的事,但是只要在战争中不是一国的主力被全歼那般的惨剧,失败的强者依靠着潜力依旧能占据未来的主动。只有当发生主力全歼的情况时,强者才会被弱者乘势打倒,这个除了官渡之外,最明显的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了。

说句题外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据说曾做过当年一雄张士诚的谋士,(正因如此,一直有说《三国演义》有影射当时元末战争的说法)假如如此的话,他必然知晓鄱阳湖一战,而号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一战也和赤壁有些许相似,如陈友谅也曾经联舟为阵,而朱元璋最终也是利用突然变向的火一把火把陈军的船烧了大半,最终奠定胜局,这与赤壁中最终东南风起烧尽敌船的一幕多么的相似。只是鄱阳湖大战这样的主力搏杀大决战从战略意义看更象官渡大战了。

虽然我认为赤壁大战的战略意义不如官渡大战,但是也并非说赤壁大战没有地位,毕竟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形成了日后的三国鼎立局面,从这点上来说,这或许比官渡还要重要,官渡曹操失败也就是换了袁绍统一北方,而假如赤壁大战结果改变那就没有之后的三国了,那就更没有日后的三国演义,也不会有我在这里码这个《三国随章侃》了。

好了,赤壁大战在真实历史上的地位说完了,那么,相对应的,下一章,就是说赤壁大战在演义中的地位了

10.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的标题是什么

四十八:来
宴江曹操赋源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庞统献连环计欲渡江徐庶看破江东欲用火攻计遂求教庞统教暗布谣言言: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杀奔许都趁机许都曹操按照庞统计策连夜打造连环钉战船连接曹操登临江饮酒赋诗酒歌几何:譬朝露苦
曹操水军都督毛阶于禁调练水军曹军战船冲波激浪稳平北军船踊跃施勇刺枪使刀谋士程昱进言:若用火攻难避防曹操笑认冬季西北风盛行东南风:彼若用火烧自兵吾何惧哉
周瑜知曹操训练水军遂战曹军先用船敌周瑜用连环船江东水军领文聘与韩、周泰敌闻金收兵曹军胜忽见曹军寨风吹折央黄旗飘入江周瑜笑阵风刮起旗角于周瑜脸拂周瑜想起事
叫声往便倒口吐鲜血诸急救起却早省事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