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死后鲁迅赏析

死后鲁迅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30 21:01:48

Ⅰ 鲁迅<<死后>>

看过太多关于鲁迅的评论,有赞誉的,有批判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无法堵住部分人的“破口大骂”,更不能也不会压迫大多数人的赞誉美词,有的只是自己的观点,对鲁迅的那点想法,决不是像以上两者的那种偏颇的绝对的观点。向来坚持用马克思的“两点论,两分法”去看待任何事情,不论是鲁迅这位文坛大家,还是对待生活的点滴小事,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任何研究性的东西,都要从作者本人的作品人手,所以,看别人的论著只是一个借鉴性的东西,不构成自己的基本观点,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角度和理解深度不一样。哲学有云: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同样,鲁迅是一个人,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他的哲学观点开始就注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班驳陆离的,看过《文化偏至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鲁迅先生提出的想法是可取的,是先进的。全文总的说来是对洋务运动和改良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具体吸收问题。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文中鲁迅所提到的“捂物质而张灵明,重个人而排众数”的观点,从这个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观点是“非物质”和“重个人”。

用唯物论的观点来解释,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时候是不可取的,盲目的夸大了个人的能力,早已证实是不科学的。当然,那时候比较盛行的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在这种观点中,鲁迅虽然能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和辨证方法论来观察自然界,却做不到用来认识社会历史现象。他还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是一个非阶级的人,他的思想和生命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即使是后来胜利的解放中国的共产党,所以他不能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没有长久的君主,也没有永远的臣民;有的是光怪陆离的形形种种历史风云变化。时代不允许他去站在某个阶级的立场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许,他的归宿不是他自己,不是某个失败或者成功的政府,也不是我们的人民,他的血液和思想已经延续到整个中华民族了,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发掘他的无限高度的民族精神。

谈到鲁迅的民族精神,我就想到他的“立人”思想,所谓“立人”,立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所有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鳏寡孤独,都可能成为立人的对象。在鲁迅的文章《坟》中,他所提出的一种“别立新宗”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他不停的寻找,不断的探索,去找寻和呼唤“精神界的战士”。他希望能找到一种终极的思想,这种思想必须是全新的富有价值的,能给二十世纪的中国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立人的核心和本质是要追求一个“个体的”与“精神的”自由的价值理念。这个理念所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是能解放自己的方法。我们应该看到,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们有无限的遐想,他们有完美的思想和理想,他们可以在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幻想出一个“大同”的世外桃源,或者是一种超前的思想,可惜的是,他们不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对政治太过于陌生和感性,政治的艺术在文人看来,都是卑鄙的伎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文人和政府存在一种“悖论”,骂之恨之,但是,又有一种不离不弃的感情!鲁迅似乎逃离了这种不利的境地,变得与众不同,好酒好菜的招待扭转不了鲁迅的漫骂,是什么就是什么,该骂的还是要骂的,这就是鲁迅为何被人称之为“异类的动物”。

上述的只是鲁迅精神的大海拾遗,不是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我想,对鲁迅精神的认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的,那种精神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但的确深入到我们的血液深处,影响着一代代“精神领域的后来者”。

Ⅱ 死后 《鲁迅散文》心得

重读鲁迅先生《死后》有感
近期,再看鲁迅散文《死后》,产生了强烈共鸣。接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文中所描写讽刺的对象似乎今天还活生生的存在。
这篇散文写于1925年7月12日。作品以一种灵魂梦境形式,描写了从“自己死在道路上”以后遭遇的各种境况,体现了当时社会氛围与鲁迅先生鲜明的态度、观点与决心。
一、看客人性的麻木、冷漠。
一开始,“我”死在那里了。许多人过来了。“我”听到了走路脚步声。他们并没有从“我”身边径直走过去,而是“都到近旁就停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来关心“我”,只是来看看热闹。他们这些人在“我”近旁低语、议论: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这些看客们,虽然没有熟人,然而一般来讲,人死了,我们应抱以同情的态度,应真正地关心死者,正确地处理死者。可实际上呢?极大多数人,对死去的人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来的目的,只是看热闹。他们在人情上是麻木的,冷漠。
二、社会是冷酷的。
“我”死在了那里。有人见到死“我”横在那里的样子,心中很不满了。发出了责问:
“怎么要死在这里?……”
在那人看来,“我”死都没有找对地方。“我”马上悟出,“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人在社会上不可以任意生存,也不可以任意地死掉。人没有自由而生自由而死的权利。可悲可叹!这人间哪些有善美的人性啊!鲁迅对社会的冷酷感受是异常深刻的。
三、文人政客是卑劣无耻的。
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文人政客是极端卑劣无耻的。为了自己的一已之利,他们在活人身上寻找做论的材料。还不够,在人死了之后,还要舐皮弄骨:
“但是,大约是一个蚂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忽然,一阵风,一片东西从上面盖下来,他们就一同飞开了,临走时还说——
“惜哉!……”
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鲁迅用寓言式的象征描写,借用“蚂蚁”、“青蝇”对当时的无耻文人政客进了强烈的讽刺。
四、市侩奸商唯利是图近乎极致。
奸商不仅在活人身上赚钱,而且还不忘在死人身上深打算盘: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那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
“我”本是已死了人,可那店跑外的小伙子还投我所好,将书推销给“我”,“我”诧异,疑惑,可对方还说不碍事。奸商们完全钻到钱眼里去了。钻到钱眼去,他所考虑就只是钱,而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怀。人与人之间只剩了钱,而不存在真正的感情,这个社会是不是可虑?鲁迅对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分析也可以说到极致了。
五、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抨击。
选择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推销一本代表了经学经典的《公羊传》,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体现了鲁迅先生取材的用意。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先驱,一向关注的重点都是中国大众被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就如《狂人日记》最后所说,要“救救孩子”,别让孩子被封建思想给“吃”了,这里所说的,已经不止是封建吃“孩子”,而是甚至向“死人”张开它的血盆大口,足见它戕害之大,人们中毒之深。所以我觉得,鲁迅先生在此的描写是有深意的:
他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版?……”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
六、体现了鲁迅先生革命战士的战斗精神
在《死后》最后几段,鲁迅借“我”之口,也表达了自己与各种劣习、罪恶斗争到底的精神,表现了一个战士的真正风貌: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知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留下,只看见眼前仿佛火光一闪,我于是坐了起来”
这一段文字表露了一个战士革命的心声。鲁迅活着要同敌人进行无情的斗争,即使死了,也要象“这样的战士”和梦境中的“我”那样悄悄地“影一般死掉”,决不给敌人赏玩自己“痛苦”的娱乐,也决不肯赠给敌人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直至最后“坐了起来”。
鲁迅先生鲜明的斗争态度是一般人远远不及的。
向鲁迅学习、致敬。

Ⅲ 鲁迅的《复仇》、《希望》、《死火》、《墓碣文》、《死后》的赏析

鲁迅的<野草>读后感
一,<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书,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分析的文章说,这个开头有大意思。可惜我不明白。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去了。为什么是恶鸟?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这笑声代表着什么意思?

这篇是小说还是散文?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二,《影的告别》这篇文章很难理解,孤独,压抑,彷徨是文章的基调。

三,《求乞者》现在也有这样的求乞者,然而,作者仅停留在乞讨这一事件的表面上吗,还是在以此为寓意,想到自己的“乞讨”,作者不是在金钱上乞讨,而是在精神上乞讨,我的理解正确吗?希望不要理解偏差。

四,《复仇》谁是“他们俩”,作者在讽刺看客,还是在讽刺“他们俩”?

五,《复仇其二》人类拯救者的命运,我的理解正确吗?

六,《希望》他的诗至今没有死。人死了,文字将永存于人世,不朽,音乐,美术等艺术也是如此,文化是不会消亡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还是存在的,心态要积极。

七,〈雪〉雪人是作者自己吗?

八,〈风筝〉已经决裂的两兄弟还会和好吗?

九,〈好的故事〉故乡吗?美好,祥和的地方,是人间的安乐之所,身在动荡的岁月里,是特别期待安居乐业的。

十,〈过客〉以前的我悲切,自卑,忧郁,对未来感到绝望和迷茫,没有和别人很好的交流,孤独,这是每个大学生的通病。现在改变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一个家就够忙的了,成就大业的人毕竟是少数,都是能力很强的人。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是没有好处的。为什么?

独行者,始终向前,总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要向前进,但是人应该适当休息。不要太透支。

十一,〈死火〉

十二,〈狗的驳诘〉社会就是这样势利

十三,〈失掉的好地狱〉不懂

十四,〈一觉〉有人说,我们的社会是一片沙漠。——如果当真是一片沙漠,这虽然荒漠一点也还静肃;虽然寂寞一点还会使你感觉苍茫。何至于像这样的混沌,这样的阴沉,而且这样的离奇变幻!存在即是合理。

以上是我看完〈野草〉后的感想,就是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讨论,欢迎留言。我诚心的向大家请教。

在《野草·希望》中,鲁迅先生反复地重复这样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绝望”、“希望”与“虚妄”三者之间,鲁迅不仅表明了通常意义上关于“希望”而“虚妄”的逻辑关系,还更深刻更深邃也更鲁迅个人化的是他同样也表明了与“希望之为虚妄”相同的“绝望之为虚妄”。即在鲁迅那儿,绝望同样也被认知为了一种虚妄。在鲁迅的作品中,“绝望”一词的出现频率远不如另一个词“虚无(虚妄)”。“虚无”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眼里,同其他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和方式。这种虚无作为一个特殊和特定的存在,是人的对象化的虚空,即人在外在世界“恶”的存在中所选择的一种丧失了现实自由后的精神存在,是虚空的抽象。而这种“虚无”在鲁迅先生那儿,则是由“绝望”与“虚妄”之为的虚无。这其中便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即表明“绝望”在鲁迅的精神系统中,不是最终的结果,而只是一种情感理性的、指向虚妄的最终结果的认知态度与价值判断。因此,把“绝望”作为分析与判断鲁迅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点。

Ⅳ 鲁迅读完《死》后的想法

读鲁迅《抄死后》,只懂了一句袭话:“万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后也会变化的。”鲁迅“死后”,书铺的小伙计来向他推销明版《公羊传》,嘉靖黑口本。鲁迅说不要了,而要是在“生前”,他肯定是欢喜得不得了的。——人的思想在死后,就这么变化了。

Ⅳ 鲁迅的散文《死》全文

全文: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听到几声喜鹊叫,接着是一阵乌老鸦。空气很清爽,——虽然也带些土气息,——大约正当黎明时候罢。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象是我的眼睛;于是想抬手,也一样。

听到脚步声,走路的罢。一辆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大约是重载的,轧轧地叫得人心烦,还有些牙齿齼。很觉得满眼绯红,一定是太阳上来了。那么,我的脸是朝东的。但那都没有什么关系。切切嚓嚓的人声,看热闹的。他们踹起黄土来,飞进我的鼻孔,使我想打喷嚏了,但终于没有打,仅有想打的心。

陆陆续续地又是脚步声,都到近旁就停下,还有更多的低语声:看的人多起来了。我忽然很想听听他们的议论。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才死,就露了破绽了。然而还是听;然而毕竟得不到结论,归纳起来不过是这样——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但是,大约是一个马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是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

我的身体似乎比活的时候要重得多,所以压着衣皱便格外的不舒服。但我想,不久就可以习惯的;或者就要腐烂,不至于再有什么大麻烦。此刻还不如静静地静着想。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他说,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但是似乎一个马蚁又在脖子上爬起来,终于爬到脸上,只绕着眼眶转圈子。

万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后也会变化的。忽而,有一种力将我的心的平安冲破;同时,许多梦也都做在眼前了。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

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样,我于是坐了起来。

出处:出自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死后》。

(5)死后鲁迅赏析扩展阅读:

赏析:

鲁迅思索生与死,经常想到“死后”,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哲理探索。《死后》假托梦境,展示一个还存在知觉的死者经验死后的生活,以离奇的形式表现了鲁迅对现实斗争的思考,同时暴露了旧时代里的种种罪恶和弊害。

鲁迅以其艺术想象力,在梦境的幻象世界中抒写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构思奇特,韵味深长。作品所展示的生活场景是荒诞不经的。但是,这些怪诞的同时又是具体的生活场景,是对现实的描画,曲折地暗示出鲁迅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梦中的幻境,也是旧时代生活侧面的真实描写,是鲁迅对社会现象无情揭露和幽默辛辣的嘲讽,曲折地表现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因群众的不觉醒而来的痛苦,因虫豸的凶残和卑劣而生的愤怒,对收殓小子的草率行为的厌恶,对书商的蔑视和烦厌。

文章中写实与象征结合,使作品真切自然而又含蓄蕴藉。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思,在梦境中展开艺术境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抒情境界,也暗示出鲁迅的思想心境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对立,从而深化了主题。

Ⅵ 《死后》鲁迅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在这里,我们会觉得灵魂的永生还不如死的虚无,这或许就是恶的无限,永生比死亡更加虚无。人还在世,却无法在有所作为,人失去了可能性,不再自由,而且人无法摆脱日常性的困扰,无法摆脱庸俗。死变得满不在乎和荒唐怪诞。人不再敬畏死亡,而把它看作随随便便,偶然到来的不幸,所以说人没有任意死掉的自由。这根本不是死,而是活死人的生活,联想起鲁迅先生死前做的一篇《死》,当中对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描写大抵如此,一方面满不在乎,实质上是在逃避,沉沦在日常性中,不敢面对本真的死亡。如此想来,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或许根源也在死亡吧。

Ⅶ 鲁迅死后的故事

鲁迅的晚年,有着诸多不可琢磨的东西,那是与中国人的习性完全不同的,于是便觉得,如果有人去写先生的晚年生活,那自然是一件有意味的事。其中的故事引申出的话题,也含有不尽的意绪。但写那一代人的生活,也并不容易,因了时代的隔膜,有许多情境已经模糊了。今人谈鲁迅,大多已没了激情,好似成了古董。所以诸多图书的描述,仿佛都已格式化了。但日前读到林贤治的《鲁迅的最后十年》,心里不禁一动,像被火烫了一样,让我异常地兴奋。书很有特点,文字亦佳,是目前描述鲁迅暮岁生活的最有张力的文本。这一本书激情四射,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美学的内蕴交织在一起,鲁夫子凛然孤傲的形象跃然纸上。懂得了鲁迅晚年的选择,便会了解现代的中国。现代史的奥秘与鲁迅的奥秘,就存在于这交织之中。

鲁迅的最后十年是个颇难写的题目,但林氏却举重若轻,心得独特,多言他人未言之言,有种回肠荡气的气韵。如梳理政党与文学之关系、“革命文学”的利弊、自由与人权的命运、国民党的书刊审查制等等,思想出于史实,立论惊世。林贤治在鲁迅面前肃然起敬,行文中有种神圣、悲壮的语态。鲁迅何以不躲在象牙塔里为学术而学术,写当代人钟爱的长篇小说,何以与形形色色的文人、名人纠葛,作者均有所思考,态度是决然的。鲁迅的性格,在晚年尤为刚烈,后人对其看法每每不一。文人喜其文字老辣,斗士热爱其横眉之态,学者又欣赏那通脱、清峻的哲人之风。同样是写先生的晚年,人们的观点如此有别,也证明了他的博杂。读者至今仍对其褒贬不一,不仅缘于对历史判断的差异,也缘于对个人主义限度的不同理解吧。

鲁迅的晚年颇不好描述,关于其史实的解析多不一致,论者如云,而莫衷一是。比如他与左联的关系、与苏俄的关系、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都难用一种理论简单概括。三十年代,世界范围的知识群落,都有一种左倾的倾向,但同是左翼人员,对人生、对自我的看法各有不同。鲁迅虽身为左联的作家,但与周围的人又多有冲突,野性的与个性主义的东西仍在。你看他推介珂勒惠支的艺术,反抗的意识背后,还有现代主义式的阴冷,那绝不是一般左倾理论可以说清的。他还译过托洛茨基、高尔基的某些作品,基调与斯大林主义又并不相干。同是反抗的艺术,鲁迅在关注民众的同时,又保持着先前钟情的尼采式的独立意志,不与公式主义之徒为伍。这些使他既像左联的一员,又不属于左联的世界。他以复杂的心境出现在文坛上,而那时,他周围的人很少能进入其世界。

这就是他的复杂性。然而许多年来,人们对他的叙述大多简单化了。我看林贤治的书,觉得摈弃了玄学,以心灵体味和生命感受,究先人之思,将鲁迅与外部世界定位在一种彻底的个人无治主义思想上,思路就大不同于先人了。林著既别于瞿秋白,又远离了王瑶、李何林的看法,乃民间思考者的野性之言。总觉得作者将自己的经验,带到了书中,好似借着鲁迅,叙述着己身的苦乐,这就增加了诗性的含量,历史的场景也血肉丰满了。但我读这书,也有一点点不足感,作者大概也有简化鲁迅的倾向,鲁迅世界的多样性,似乎并未勾勒出来。带着自己的经验阅读前人,有时会发现鲜活的存在,可那毕竟是过于主观的方面,而还原对象世界,则并非那么容易。比如鲁迅和托洛茨基的关系,怎么看呢?他到底在哪种层面上,接受了苏俄的思想,又拒绝了其中的理念?这些都需要细细梳理。至于他和国民党左派的交往,与共产党文人的接触,则也非三言两语可道。写鲁迅的晚年,要遇到诸多的挑战,那里的难题,其实也是当下中国文化的难题,用单纯的视角、确切化的语调去打量一个非秩序化、多义性的存在,也会有简化的危险的。鲁迅之于他身后的审视者最大的问题是,后者总是以明晰的条理规范前者,而前者在根本点上就不属于明晰、而呈现出竹内好所云的“混沌”。这个现象如何解决呢?

据说从一个人的晚景里,大可看清生命的本原,因为老之将至,其态也真。鲁迅的暮岁,就有他迷人的所在,今人的话题,一时难以言尽。我们在劳顿之余,有时能听到有人谈及到一个真人的生活,看远去的灵魂的闪烁,那是很快乐的事情。但这样的讲述者,不是常常可以遇到的。读林贤治的书,你会觉出,鲁迅给我们的挑战,实在是太严峻了。

Ⅷ 死后,鲁迅,赏析

从“死后”见“隐喻”

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绝对的高峰,不管后人对他的主观评价如何。鲁迅以个人之力,创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他个人的毁誉参半,支持者与反对者观点之激烈恰恰体现了鲁迅文学之价值。殊不知,被鞭挞远比不被重视要好得多。推荐的这篇“死后”在文笔上面很有自己的特色,鲁迅巧妙运用自己擅长的华丽的隐喻,结合一种天马行空的状态遐想,在以往如刀笔锋之下又融入了一些轻松的元素,从整体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摆脱了鲁迅小说之文惯常的沉重,但却丝毫不少辛辣讽刺,并且更为隐讳,深沉超过“聪明人傻子与奴才”之属,清新胜于“孔乙己”之流,无“祥林嫂”一般沉重,无“拿来主义”一般死板,在野草中这篇文章还是很抓人的。

整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大隐喻,很符合野草集的整体风格,但这篇又有所不同。一生都在战斗的自己,那么死后呢?生与死的交织,灵与神的体验,死亡究竟改变了什么又影响了什么,这个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命题,在鲁迅的文章中再次得到升华。我们需要的东西也许这篇文章已经给出了答案,一个又一个的隐喻赋予了人人无穷无尽的遐思。理解是发散性的,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文章的包容性,持续性,就算是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有崭新的感触。“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一生无怨无悔的战斗,最害怕看到的是什么?“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深深埋藏在斗士使心中的也有那样的一丝恐惧,他害怕看不见希望,前方万一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将会是怎样的痛心。他宁可不去感知,因为这会使他更加痛苦,梦想不仅仅是玩笑,我们也会在人生的一些重要路口上迷惘,踌躇,甚至退缩。鲁迅先生也是人,也会有自己脆弱的情感。在这一时刻仿佛眼前已经不再是那个须发皆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而是一个我们会为之心痛掉泪的巍峨背影,带着一丝惆怅。在神化为人的时刻,我们忽然体会到了一种异样的情感,仿佛那个猛士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了永生。在社会前进道路上勉励搏杀的他也会有常人的情感。周围看热闹的人脚下的黄土,直飞入他的喉咙,但是却无法躲避一丝一毫。我们看到了无助,看到了辛酸。但情感在千钧一发之际兜了一个圈子,我们心中的那个人仿佛又在前方睥睨众生。麻木冷血的群众,病态腐化的社会,我们的智者是从来认为不值一哂的。死后想听听别人的议论,以近乎玩笑的语气说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当真是知易行难。那些自己戴上枷锁的奴隶们,不过能说出几个嗯啊罢了,又能奈我何?

麻木群众中会否有昔日的伴侣?他们又会如何看我?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它们快意;或则要使它们加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平铺直叙一般娓娓道来,周围某些“朋友”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在这个伟大的身躯面前,魑魅魍魉又有何胆量闲言碎语?说“总算对得起人了”的他真正想要对得起的应该只有千千万万的民心,和镜中的自己吧。

蚂蚁,青蝇,细细的描写,精细的笔触,小小虫豸,也妄图影响他,蚍蜉撼树,螳臂当车。我们伟大的斗士,被这些人士所激怒,要以“我血荐轩辕”的他却“身先死”,而无耻小人横行于世,那句“惜哉”恐怕不只是“出师未捷”的遗憾,也有悲时运之不济,天地之不仁吧。

细节的伏笔,贯穿全文,可说的太多可写得也太多。但无论多好的笔力,恐怕也无法穷尽那深远的意蕴。当这位猛士借你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这篇文章会给你新的启迪,生活原也可以这样在深沉中充满激情,在逆境中点燃希望!

死后第一次的哭。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

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

我于是坐了起来……

跟随着他坐起来的的是什么,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答案,那也许就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必需守护的净土,是灵魂可以安详憩息的乐园……

Ⅸ 鲁迅死后社会人士对他的评价

中国人是厚死薄生的,鲁迅生前就被视作宝贵到钻石牌的老作家,阿Q出世专没几年就入属教材,罗曼罗兰恰好做了诺奖评委,自己派人来办提名手续,遭拒绝。
他很早就自己发现不但作品遍地盗版,甚至于冒充他写诗题碑的有,拿自己大作冒充他的作品之人有,甚至直接冒充他本人到处教书演讲的都有,以至于被鲁迅本人的朋友当面见到,也够可以了。
还给形形色色的文坛登龙术闹得不堪,至于无名作者宁愿求骂以图名,全不管文章千古事,自己身后会不会遗臭千载的。

虽然如此,人们仍是越失其人,越觉得宝贵。刚刚逝世,毛泽东就来了三个伟大,共产党从前未说这么高看的话,一帮关门主义自认觉悟高的,甚至于只讲他是同路人。
郁达夫头一天写出哀悼文,第二天又紧接着来了篇鲁迅的伟大。现在看起来,这种殊为大胆的言论,还真能为鲁迅的千古定调。至于阴一面的,梁实秋是几乎到死都唱他的老调,台湾是长期的禁书,其余不知。

Ⅹ 鲁迅死后人们是怎样纪念他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专公墓。在属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建国后全国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博物馆),始建于1950年,地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该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今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已经形成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生平陈列三位一体的纪念建筑群落。

(10)死后鲁迅赏析扩展阅读:

中国国内共有11处鲁迅纪念场所,他们分别是:

北京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鲁迅故居;上海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故居、鲁迅墓;厦门的厦门鲁迅纪念馆;广州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南京的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的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故居以及浙江临海县的临海鲁迅展览馆。

其中除了浙江临海鲁迅展览馆属于个人主办的民间鲁迅纪念馆外,其他均属于官方主办。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上海、北京和绍兴。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