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舒婷的诗与赏析

舒婷的诗与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30 06:10:34

『壹』 赏析顾城或者舒婷的经典的诗。

【名称】:《一代人》

【原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赏析】回:短短的两句答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有力地证明了诗是精粹的艺术。它的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炼和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提纯,使它具有小说、散文等文体所不能有的力度和容量。

『贰』 舒婷的《致橡树》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叁』 赏析舒婷的《往事二三》

一、这是一首抒情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1、原诗如下:
舒婷:《往事二三》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只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1978.5.23
2、关于这首诗的分节解释:
第一节写实,由于“月光下石路的浮动”一句,使这种写实看起来显得不真实,第二节写幻觉,但又是很冷静的叙述,使产生这种幻觉的主体----隐于背后的诗人自己显得真实。
到第三节时,诗人的自我才渐渐凸现,仿佛由远而近,回到眼前:书本、烛光、衔在口中的手指。以上的幻觉只发生在短短的走神一般的回忆里,寂静是脆薄的,做的只是半明半昧的梦,易醒、短暂,因而也更为美好,反照了现实中自己的无奈与孤独。
3、关于 这首诗的整体赏析:
可以闭起眼来,在脑海里过电影一样想象一下这首诗的场景。往事,只在诗人的记忆里留下了这些细枝末节,故事与情节隐蔽在这些枝节的背后,断断续续的,对于诗人来说,可能有用很多话也说不完的事,也可能有比这些枝节更为重要的,但诗人要表现的却是这些:打翻的酒盅、压倒的青草、遗落的映山红,应当说它们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可是“石路在月光下浮动”、“桉树林旋转起来”、“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太象一次目击,这些幻视更强有力地使这一切置入梦境之中,无非是太过遥远或者不堪回首,亲切中有着诸多的清丽、轻柔美好的人与事,恰恰也应证了“往事如梦”这样一个如今已成陈词的经验。
这首诗写得浅淡、轻盈、明亮,有很好的透光性和电影画面快速切换一般的跳跃感,整首诗质地单纯,少女的落寞与无聊,沉浸于回忆中的可人形象在纸上跃跃然。
二、补充解释:
舒婷,当代著名女诗人,1952年生于福建晋江,著有诗集《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等。

『肆』 舒婷 双桅船 赏析

舒婷

双桅船
》赏析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
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
自画像
》、《
往事二三
》、《
童话诗人
》、《双桅船》、《
北戴河之滨
》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
借景抒情
,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伍』 诗歌鉴赏 舒婷的 春夜

《春夜》

——舒婷

我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忧伤
当我们在春夜里靠着舷窗
月色像蓝色内的雾了
这水容一样的柔情
竟不能流进你
重门紧缩的心房

你感叹:
人生真是一杯苦酒
你忏悔:
二十八个春秋无花无霜
为什么你强健的身子
却像风中抖索的弱杨

我知道你是渴望风暴的帆
依依难舍养育你的海港
但生活的狂涛终要把你托去
呵,友人
几时你不再划地自狱
心便同世界一样丰富宽广

我愿是那顺帆的风
伴你浪迹四方 ……

鉴赏添加中……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春夜》毫不列外的属于朦胧诗歌的范畴。

本诗的题目“春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美好而又极富想象力的词汇。也很容易的联想到情感方面。

诗的第一小节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孤独(从第二小节可以看出),

待续~~~~~~ 还在写~~~~~

『陆』 舒婷的<<呵,母亲>>和<<读给妈妈的诗>>赏析

  • 《呵,母亲》赏析:

本诗是怀念母亲的佳作。诗人借梦幻,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呻吟”等,表达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枯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 《读给妈妈听的诗》赏析:

这首诗歌涉及现实生活中平凡而又真实的母亲形象以及母女亲情。诗人从人性的角度、亲情的角度呼唤母亲。同时,它减少了以往所不可避免的工具主义的倾向,多了一些对人存在价值和存在状态的终极关怀。

  • 作品原文:

《呵,母亲》

呵,母亲 ,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

呵,母亲 ,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

一声也不敢呻吟 ,

呵,母亲 ,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

呵,母亲 ,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读给妈妈听的诗》

你黯然神伤的琴声

已从我梦中的泪弦

远逝

你临熄灭的微笑

犹如最后一张叶子

在我雾蒙蒙的枝头

颤抖不已

呵,再没有一条小路

能悄悄走进你吗?妈妈

所有波涛和星光

都在你头上永远消失

那个雷雨的下午

你的眼中印着挣扎

印着一株

羽毛蓬散的棕榈

时隔多年,我才读懂了

你留在窗玻璃上的字迹

你在被摧毁之前的满腔抗议

呵,无论风往哪边吹

都不能带去我的歌声吗?妈妈

愿所有被你宽恕过的

再次因你的宽恕审判自己。

  • 作者简介: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 写作背景:1957年,在银行工作的父亲被遣送到边远的山区劳动;母亲带着儿女和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回到厦门老家。舒婷的母亲多才多艺,感情丰富而性格纤弱。她尽量不让儿女受到风雨的摧残。母亲既柔弱又坚强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舒婷,使她有了一种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她曾说过,母亲的一部分血液在她身上循环;母亲的不幸教育了她,使她对生活采取不驯服的态度。

『柒』 舒婷的《思念》赏析

诗的第一节,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专的挂属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

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

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7)舒婷的诗与赏析扩展阅读:

诗歌正文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捌』 舒婷诗歌赏析

思念
http://..com/question/18179496.html?fr=qrl3

致橡树
http://..com/question/34886184.html?fr=qrl3

双桅船
http://lwcool.com/read/newsfile/2007/8/22/2007822_lwcool_43103.html
http://www.18e.com/contentpublish/news_detail.php?id=15005&nowmenuid=27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http://www.dadiwan.com/Article/a/200711/492.html

始祖鸟
http://..com/question/13906139.html?fr=qrl3

神女峰
http://blog.cbe21.com/user1/1208/archives/2007/27752.shtml

呵,母亲和读给妈妈的诗
http://..com/question/41206985.html

她的著名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①从此变得家喻户晓,至今仍然经常入选大学和中学课本: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这样的诗作,在当时之所以引起极大的轰动,是由于,第一,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时期,诗歌只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其实就是“假大空”的感情。祖国的一切都应该是辉煌壮丽的,而在舒婷的诗里,却并没有回避祖国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贫困和落后的局面。“老水车”是古老的工具,“熏黑的矿灯”则更提示着原始的劳动方式,而且是在“历史的隧洞里”,千百年来没有变化。“蜗行”是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是历史缓慢进展的形象。“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显示了破败,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生活。下面的意象“驳船”,“淤滩”上的,给“历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最后两个意象更富感性——“纤绳”和“勒进肩膊”。这是总结的一笔,把祖国苦难的历史转化为当代人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苦难,而是带着深沉的痛楚的感觉。这完全是用感性形象来调动读者的感情,不像十年浩劫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了抽象的口号。第二,这首诗的想象很大胆,老水车、矿灯、驳船、纤绳等等并没有被当作外在的对象,而是当作了诗人自我。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太通顺,但是,却更能让读者想象到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切肤之痛。第三,这种具有切肤之痛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成系列的,意象之间不是按散文的语法和逻辑顺序连贯的,而是时而若即若离,时而叠加,造成了感情层层深化的感觉。第四,这首诗虽然不回避苦难和沉重,但是,也并不陷于苦难和沉重,相反,她以相当明丽的语言写出了古老的祖国在新时期的希望: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同样是一系列意象的并列,其间有矛盾(理想和蛛网,古莲和雪被,眼泪和笑涡)、有单纯的激情(起跑线、黎明),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舒婷的深刻。可贵的是,她的热情并不盲目,而是相当诚实而且清醒的,这表现在她对自己这一代青年的认识上。她在诗的最后,概括自己这一代人是“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如果舒婷的诗歌都是这样一种风格,在当时就不会引起那么激烈的争执了。按传统诗歌理论,诗歌表现的应该只能是集体的、人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不应该在诗中有突出的地位。而舒婷诗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对个人情绪的关怀。有时,她明显地回避流行的豪迈。她在诗中公开表示蔑视那种“佯装的咆哮”,同时也厌恶某种“虚伪的平静”。不管某种隐私的沉寂还是痛苦,她都认真地关切。因而,她时常表现出某种个人的低回。她抒写沉默和孤寂,流露出对人的心灵的沟通的追求:

赠②
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重又漫过了
你的河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这样温婉的、无言的心灵的沟通,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戒备和怀疑的年代是罕见的。如此精致的心灵的脉搏,无疑为新诗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带来了一股新风。在诗坛长期只允许欢乐,任何痛苦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年代,她却不厌其烦地抒写人与人之间由不能沟通造成的深沉的苦难。在爱情、友谊都会受到批判的年代,她不惜用浓墨重笔来倾情赞美,但她强调,不管什么样深厚的感情,都不能有任何人身依附,人的价值和尊严,都必须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她的《致橡树》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许多读者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样的理解可能太狭隘了。在这首诗里强调的是,不管感情多么相通,不管对方多么伟岸、多么高大,都不能“借你的高枝抬高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在舒婷看来,“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这事实上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爱情,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是一种相互独立的精神。其意义相当于一种新时代的人格独立宣言。这在习惯于呐喊的诗人和论者看来简直有点大逆不道。不少参与论争的文章之所以火气很大,原因大概在于他们觉得他们视为神圣的美学原则遭到了亵渎。
舒婷的诗就在这样的讨论中迅速扩展到全国,不但成为诗歌解放的信号,而且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论题。
谁也没有预想到这个历史的任务竟然由一个黄毛丫头(和她的同辈诗人)承担起来。舒婷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有时也不免给偏爱她的读者以昙花一现的忧虑。但是在她后来的作品中,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她对自我和生命有了不少更加深刻的发现。这一切无疑在她个人的创作历程上标志着新的高度,像《神女峰》③就是可以列入二十世纪新诗经典之作的。几乎所有的诗人和作家写到长江三峡这个自然景观的时候,都以浓重的笔墨赞扬爱情传说,舒婷却对之发出了疑问: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就把人的价值、女性的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坚贞的爱情传说,其实忽略了女性的生命。传统美德的象征,不过是石头而已,人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一夜的痛哭,也比千年的景仰更有价值和尊严。
她一出现就比较成熟的风格并没有把她的自我监禁起来,她的才华和活力使她没有不断重复自己、模仿自己。她不时发表超越已有成就的诗作,令热爱她的读者惊喜。

http://df169.com/swyw/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861

『玖』 舒婷的《初春》文章背景和赏析

舒婷诗歌在《初春》中:“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配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等诗句。如果我们按照欣赏习惯或从生活真实的角度去分析,都难以或者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但我们根据事物的形状、色泽、声音等外在因素,通过联系主体依据的审美情感自由规定事物的性质,去作真正的感受。

就能得出这样的理解:因为洪流与漫山遍野的鲜花;无情的镣铐与严酷的隆冬;欢快的飞瀑与此起彼伏的鸟鸣山涧,都具有形状、色彩、声音等外观形态的一致性。舒婷诗歌既充满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又兼具古诗韵味和现代主义神采。其繁复、细腻、充满矛盾的情感世界,感染着浓重的时代色彩,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思想穿透力。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这是舒婷在《初春》里对初春进行诠释的的篇末点题,初春时节,看着窗外的暖暖的春阳,品读着精美的诗句,没了寒意,少了倦怠,满目尽显春的美好与富饶。

(9)舒婷的诗与赏析扩展阅读

初春 原文

作者: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拾』 比较舒婷和北岛诗的意境

两人均为蒙胧诗代表作家
试论北岛诗歌之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独特而重要的诗学概念,是中国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审美基础。意,即外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环境;境,即创作主体的内在世界,包括情绪,情感、思想、知识、欲望、意志等。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审美概念,而北岛不像他的先辈,如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等对古典诗词有比较高的造诣,受西方现代主义因素的影响或许还要大一些。不过,作为一个汉语诗人,北岛难以摆脱汉语思维模式和艺术逻辑的影响,或者说诗歌本来就蕴涵意境这一基本艺术特征,造境是诗人无法逾越的创作方式。从意与境的关系入手,分析北岛诗歌,我们能发现北岛诗歌的其他艺术特色,或多或少地窥见意境遗留在以意象为主的新诗中的痕迹。
意境,主要是情和境的内在关系,包括触景生情、移情入境、情景相融。
触景生情
当人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或突遇某种情况,诗人激活蕴储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物化成文,凝结成诗。
如《岸》,“岸/举着一根高高的芦苇/四下眺望”。岸,是白洋淀的岸,诗人曾经在那里下乡。在一个星光熠熠的夜晚,芦苇飘摇的河岸,触发诗人的遐想,将自己想象成“渔港”,“守护着每一个波浪/守护着迷人的泡沫和星星”,期待他们“载回一盏灯光”,表达自己对穷孩子的同情,忧伤的情怀和博大胸襟。
而在《回忆》中,微淡的烛光,雪白的墙壁,摇曳的黑影,无语的琴,屋子里这一系列的物象拨动诗人回忆的旋律,浮现于眼前的往事,“仿佛映入水的桅灯/窃窃私语”。冷清的氛围唤醒诗人孤寂的伤感,而往事则像一抹走过的灯光,似乎“没有留下痕迹”,却在诗人内心刻上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屋子弥漫着沉沉的寂寞和惆怅。
诗人的感情并不是明显的呈现的诗歌表面,而是更潜在的,隐藏于诗歌背后的。《地铁车站》只是描写了所见的一些平常的事物,漂浮的木头,兔皮子帽,山羊,而三轮“你相信吗”的疑问则道出诗人对眼前所见的怀疑和惊讶,表现了人向自然世界残酷的掠夺,暗示某种悲哀:人对自然的争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地铁就意味着一种现代化速度,掠夺和斗争的速度。
移情入境
创作主体把丰富、强烈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之上,使所描写的事物呈现出鲜明感情色彩。
前期北岛抒情直白而热烈,如“我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当然,这样的时候并不是经常出现,北岛是深沉的诗人,不会轻易而肤浅地流露自己的感情。北岛诗歌并不是一味宣告式的高喊,这样只能让情感飘荡无存。移情入境,也并非平面空喊口号般移植,而是借助外物,渗入情感。如“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回答》),对话式的抒发,为感情寻找了一个宣泄对象;“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既有高昂的格调又有诗意的呐喊,既强烈又不乏含蓄,体现大无畏的胆量和英雄气魄。
“我要到对岸去”是《界限》这首诗的情感主线,指喻诗人试图挣脱被涂改的命运的强烈愿望。当愿望付诸于实际行动时,却是遭遇的不可想象的阻碍,被打击成“像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可见要挣脱命运得牢笼实在难上加难。本来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下面的应该是诗人如何坚强,最终获得成功,只是这样就只能算是一首中规中矩的平凡的诗歌。可北岛不会那么庸俗。当诗人重新燃起“我要到对岸去”的战意时,“对岸的树丛中/掠过一只孤独的野鸽/向我飞来”。诗人顿时觉悟,原来野鸽也同样的孤独,也同样要到对岸去,即诗人所在的地方。这莫非就是我到对岸后的命运?一只孤独的野鸽的拼搏只是一次徒劳无益的飞翔,彼岸即是此岸,野鸽即是诗人。河流终究不是一条界限,不管在什么地方,孤独只是随人改变一个地点,却始终无法消除,涂改也不过转换另外一种方式,被涂改的命运也无法避免。
《界限》不是一幅静态的图画,而是一节流动的短片;不是感情的直线流淌,而是一种递进式的移情。人被烧焦,野鸽惊起,这并不一定是诗人写照现实,可能是想象,但是这些想象不是随意臆造,不是不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实际,而是经过诗人感情的选择,符合诗人情感抒发需要和艺术逻辑的实际,并且都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物象的躁动,正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王夫之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姜斋诗话》),其强调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心物交融。中国古典诗词中景多数为自然事物,体现大自然的妙谛,而北岛诗歌更多的是社会图象,深入生活,发现生活,揭示人生,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日子》流露出一种百无聊赖,无所寄托的情绪。在诸多看似杂乱无序的生活场景背后,隐藏一种无归宿的深层心理。喧嚣的时代,匆忙的生活,只能将心灵寄托于“褪色的照片和字迹”,过去成为现在的归宿。锁住抽屉,写下批语,寄信,打量行人,投硬币打电话,钓鱼,轮船,剧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近乎琐碎的场景,但是由于有了诗人无归宿情绪的投射,往往呈现心理意蕴的集中指向,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全诗的表现手法和陶渊明的《归圆田居》(诗文略)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者的情感基调不同,但造境的手法十分相似,或许陶渊明更加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清幽的韵味,不过,北岛也具有与陶诗不同的特色。首先,陶诗描摹的多是自然景物,如鸡、狗、鱼、桑树、草屋等,北岛诗更具社会动感和生活气息;其次,《日子》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全诗没有出现明确的主语,这可以看作是诗人的生活摘要,也可以看作是读者的生活体验,其实这也是每一个经常经历的生活;既是现在的,也可以看作是昨天和明天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特征,从而拥有广泛的普遍意义。如果陶诗只是抒发了自己对田温暖、和谐、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那么北岛诗就深刻的表现了现代人空泛忙碌的生活与缺乏精神支柱的心理特征。如果说陶诗恬静,温和,表现一种消极的态度;那么北岛似乎无聊颓废,实质是采取另一种深刻而不明显的积极态度,或是静水深流,或是厚积薄发。再次,陶诗只限于茅屋周围的景物,北岛的视野就愈加广阔。从屋里(抽屉、书)到屋外(邮箱、霓虹灯、橱窗等),从白天(钓鱼)到夜晚(星海),诗歌容纳的内涵更丰富。最后,白话文明快直接的特点与新诗自由的结构让诗歌意境更加开阔、深远。
情景相生
《雨夜》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在一个政治纯粹的红色年代,青年只许闹革命,不准谈恋爱,青年男女之间只是一种纯洁而崇高的同志情谊,谈情说爱是小资情调,腐化生活。在这种背景下,自由恋爱无异于英雄式行动。刚刚被大雨洗刷的夜晚,安静,像睡熟的小孩;灯光柔和,如一串饰物缀在肩头;爱人微笑,愈显美丽。诗人想起了爱人的芬芳和亲热时自己“滚烫的呼吸”。然而,在那些岁月里,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恋爱被蒙上一种悲剧色彩。虽然勇敢,却不实现。以往的“欢乐之谜”最后化作辛酸的泪水。诗人是坚毅刚强的,爱虽沉重,却仍然执著、忠诚。诗人发出“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的抗议,对抗堵住嘴唇的墙壁和分割天空的铁条。夜的和谐,让诗人生发对爱情的美好回忆和憧憬;而爱情的沉重,让诗人哀伤,所见的墙壁和铁条披上凄凉的色彩。
知与景
意不仅有情,也有知,知,即知性、理性。与同期的朦胧诗人相比,舒婷感情细腻,顾城理想纯美,北岛则显冷静和严峻。“当天地翻转过来 /我被倒挂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 /眺望”,这些场景的出现,是既是对自己的写实,对社会深刻的揭露,
这是一个经典的镜头。倒挂,不是新鲜事。猴子会倒挂,杂技演员或体操运动员也会倒挂,街头顽皮小子也会倒挂。然而,这一旦成为诗人观察世界的姿势,一旦从文本突显,平常的事情溶进诗人理性光芒,便折射绚丽色彩。看懂这几个句子的人,无不将这幅画面烙印在心坎。倒挂的形象,无异于诗人的自画像,在这里,诗人表现得与众不同,说白一些,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姿势。诗人说自己“被倒挂”,乃出于被迫,从而无情的揭露了社会的荒诞,特定时代与社会对个人的异化;不过,倒挂,又是诗人自己自觉的行为。诗人主动地选择倒挂审察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和社会保持某种方向的一致,才能够辨认社会的真相。所以,这是一次社会与个人的双重发现,而且,是挂而不是趴,这样,诗人就可以保持和社会的同一高度和深度。总之,诗人的潜台词是:我不是一个倒挂的人,在一个颠倒的社会,我不能正立地站着。
知性是北岛诗歌最明显的特点。生活现实让诗人作冷峻的思索,而诗人又将这种思索塑造一个形象感性的画面,重新引起读者的震撼和反省。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不仅在于能在生活中思考,更在于将思考的生活诗意地呈现,创造一种思考的衔链。不是世界有什么,诗歌才有什么,而是诗人发现什么,读者才看见什么。
对照以上情与景的三种关系,可以探究北岛诗歌中的知与景,这里不再详细剖析。
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写景,二是叙事。《迷途》以寻找为基本线索,沿着哨音踏上征途,遭遇森林的阻挡,又转向小路,跟随蒲公英,到达湖泊,找到“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这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寻找过程和结果。诗歌本不擅长也不应该纠缠于叙述情节。《迷途》没有直接地描述事件,只是通过外在景物的移动寓示寻找的发展过程。另外,全诗也没有交代寻找的时间,原因和目标,留下很大的联想空白。寻找的过程并不复杂,没有很大的转折,看似一次顺畅的寻找,但深入分析,征途不过是一次次迷途。诗人赖以追踪的线索是飘忽不定的“哨音”和缺乏方向感的“蒲公英”,在穿越森林的迷茫之后,才发现结果是“深不可测的眼睛”,又一次陷入迷途。可以说,诗人时刻在迷途,流露出人生的怀疑和迷惘。但等是黑暗,走是灯,诗人仍然不断转向和顿悟,继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找个人的理解和生活真谛。对理想的渴望,迷惘的森林、哨音、闪烁的眼睛,生活不断的迷途和寻找,追寻的步步维艰和结局的不可预测,这里,情、景、知、事四体合一。诗人尚如此,人何以堪?
北岛是一个曾经备受批判的诗人,当代文学史教材不能绕开朦胧,却鲜见北岛这个朦胧诗开拓者的名字。诗歌并不反对批判,而恰恰相反。只是,在批判之前是否应该仔细想想北岛诗歌的可取之处。笔者试图从意境这种古老的诗歌模式对北岛诗歌做一些分析和欣赏,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和指正。以一种交流和欣赏的目光而并非“指导”的态度对待每一首诗歌,每一个诗人,每一股诗潮,是对诗歌精神的尊重。尊重诗歌,尊重自己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