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苏轼作品及赏析

苏轼作品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8 13:16:07

1. 苏轼代表作即赏析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2. 苏轼《赤壁赋》的全文及赏析

《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苏轼作品及赏析扩展阅读:

作品简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3. 苏轼人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分类,及作品赏析,和感悟

摘要: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矛盾的人生和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淡泊、通达、恒久的宇宙人生观念。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黄州作品;苏轼;旷达;人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是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文化沉淀的民族的一种期盼。然而,这些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灾难。终其一生,他在仕途上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几次因诗而获罪。“乌台诗案”甚至使他差点丢失了性命。在沉浮不定,梦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就淋漓而尽致反映了他随遇而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代文豪被放逐黄州时的困顿处境,消极、痛苦的矛盾心理急切地转化为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然而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之心,使他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逆境中的人生况味
嘉祐元年(1056),二十的苏轼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高中进士。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优人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即位不久的宋神宗为了富国强兵,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新法的实行,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守旧派。而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的司马光,又不支持激进改革措施的王安石。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时,他屡次上书,反对骤变,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因与王安石的主张产生分歧,苏轼被迫离京自求外放。元丰二年(1079),到湖州就任还不到三个月的苏轼,就因做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被贬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他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也就是这段潦倒、痛苦的日子,却成就了他在文学创作的天才。也就是这份天才突出地表现在他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却保持着狂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
政治上的风雨往往是变化无常的。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上至礼部尚书。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不同意对新法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的排挤。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之后苏轼多次贬官,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广东惠州),3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儋州(海南),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统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对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自嘲的那样:“心似已槁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在他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但是,他始终保持著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应有的坚定的政治操守独立不倚,正直不屈。“不系之舟”确是他坎坷一生最好的写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逆境中旷达人生态度的形成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思想成就伟大。不论身处何境,人最怕的就是丧失自己的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正蒙·西铭篇》),这是北宋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充分表现。谪居黄州的五年的苏轼,面对政治的挫折、打击,没有像中国传统士大夫那样或逃遁山林,不问世事; 或悲愁感慨, 抑郁而终,而是以天地胸怀来做人世事业。他对传统思想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一种开放的相容态度,取儒、道、佛三家之精义,形成一个博大丰富的思想体系与学术体系。以儒学为本而不为所囿,以佛老为参而不为所溺,立说自有根基,论道能出己意,显示其在学术思想上的独立精神。他以儒家的思想积极人世,同时又以道释的思想超然出世。因而他能以积极进取、超然旷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 既执著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一方面用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用儒家思想,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以“兼济”和“独善”有机统一的思想,完成了一个旷古奇才的传奇塑造。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黄州作品中的旷达人生
在贬官黄州的五年中,苏轼写下了大量的作品,不论是诗词作还是文赋,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愈发成熟。他以精警、凝练的词句,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一、宠辱不惊, 超然物外
曾经荣耀的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而他却能随遇而安,坦然对之。他的一首《初到黄州》云: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苏轼没有一丝抱怨,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没有宠辱不惊,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如何有这等闲情逸致,这等洒脱的诗句
当时在定惠院寓居的他,还作了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自甘寂寞,孤高自赏,不随俗俯仰的政治操守的象征。这首词既是词人对自己过去因独立危行而不见容于世的反思, 也是今后将一如既往、我行我素之人格的豪迈歌唱!如果说《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还流露出一丝作者内心的愁怨,那么之后的《定风波》则表达了更多的从容和旷达。元丰五年( 1082) 三月,东坡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杖篱徐步,心定气闲,并引以为乐,写下了《定风波》一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正是苏轼后半生应世态度的写照:政治失意,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无论政敌们如何诬陷、打击、迫害,他照样舒畅地说笑吟歌,我行我素地漫步自己的人生,对困境安之若素,从容面对,淡然处之。“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地举重若轻,大无大有,这也正是苏轼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二、热爱生活,随缘自适
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他保持着一颗发现美、欣赏美的敏感心灵。他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食甫糟啜酉离,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苏轼《超然台记》)由于有此种无往不乐的心态,虽然在黄州过的是身耕妇织的穷困生活,他也能够苦中作乐。可见,他是在以积极的态度寻找生活的乐趣,从而达到自适的境界。《西江月》充分展示了他的闲适自得: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黄州并不是一个以风景著称的地方,可经过诗人审美的心灵去观照,描绘出来的图画是那样的引人入胜。蕲水春夜,云淡风轻,马儿似乎也解风月,作者更是沉醉其中。多情的诗人爱惜这怡人的美景,不忍惊动水中琼瑶一般的月影,于是解鞍下马,醉中赏景,竟然不知不觉睡着了。他将自身融入自然,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了。在这首词里,完全看不出他此时被贬黄州时的艰难处境。如果不是真正的达到了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怎么能写出如此和谐的自然之景呢?
苏轼在黄州有《东坡》一诗云: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后人喜欢把苏轼称为“东坡”或者“坡仙”,笔者认为这两个词最能概括他随缘自适的风格。逆境中的苏轼和其他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那么他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三、淡泊名利,豪放旷达
人生难得的是“淡泊”二字,特别是久在官场之人,苏轼在他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归来的东坡,“倚仗听江声”,渴望抛却功名利禄, 回归自然。驾一叶扁舟,任意东西, 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中, 展示了词人由人生失意到精神解脱的思想历程。“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以洒脱快意的文字表达了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合一的淡泊超然的思想。元丰五年( 1082年) 七月, 苏轼与朋友一起泛舟赤壁,创作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赤壁三绝唱”。其中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豪放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词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词人心潮澎湃: 当年的周瑜是何等的快意潇洒,风流倜傥! 而自己却是壮志难酬,只落得“早生华发”。但词人并没有囿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后人评论此词“自有横槊气概, 固是英雄本色”。宋胡寅论北宋词时曾说:“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苏词的豪放风格推向巅峰。
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前赤壁赋》中, 苏轼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上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自变者观: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况且,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无穷无尽,任你享用。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是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显示了他淡泊名利,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总之,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了他对人生所做的思考、所表现的超脱旷达的风格, 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的重要原因,是作者吸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大文人。

4. 苏轼的词及其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5. 有关苏轼的生平及作品赏析

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前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诗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春宵 [苏轼] 6.海棠 [苏轼]
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
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词选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正月,作者时任密州知州。

以悼亡为题材,这是最早的一首词。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朴素自然,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

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全词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作者在密州。

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写幻想乘风上天,但又觉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间温暖,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间”作结,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

下片抒写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别和团聚,发出了感慨。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自慰,也是共勉。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对它作了这样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

○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妙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元丰元年(1078)徐州地方发生春旱,灾情比较严重。作为徐州知州,作者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谢雨途中作《浣溪沙》五首。这里选了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

在第三首中,作者描绘了他所见到的农村夏日风光,反映了旱后得雨的喜悦心情。风格比较清新,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第四首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内容。

把词的题材领域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在作者之前,词坛上还很少出现过。从这也可看出,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志林》卷一中说:“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这首词就是游后所作。

词内用明朗的色彩描绘了秀丽的春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馀,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欺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是一首描写夏夜的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小序中说这首词为补足孟昶佚词残句而作,词的上片的个别语句也确实写了一点宫廷的景色。但从全词看,这不是什么拟作,更不是那种秾艳的宫词。它是作者自己的创作,反映的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苏轼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但也有一些作品象这首词一样,写得比较清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在黄州。

词中描绘了赤壁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毛主席曾指出,赤壁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有名的战例”之一。作者以精炼而形象的语言,对这一战役表示了赞美。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写周瑜面对强大的敌人,沉着应战,表现了藐视敌人的气概。

从全词来看,气氛是开朗的、豪迈的,情调是健康的。结尾流露了一种低沉的、消极的情绪。但主要的动人的部分却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象那磅礴的气势,英雄人物形象的描写,结构的变化起伏,写景、抒情、议论的结合的和谐,都是很突出的。据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雄奇豪放的风格和境界。】

很多了,还是看看下面的网址吧
http://..com/question/1741516.html
http://..com/question/4136266.html

6. 苏轼的诗词鉴赏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7. 苏轼《鹤叹》全文赏析

○苏轼《鹤叹》来:“源~,三尺长胫阁瘦驱。”意谓我的一生只是暂寄世上,十分孤独,像三尺长腿搁着瘦骨伶仃躯体的病鹤。(详见http://blog.163.com/huanghe105@126/blog/static/2773804220076150359336/)

8. 求苏轼生平及作品(最好有赏析)

苏轼

(1036~1101)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东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书力陈新法之害。书曰:「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穷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要求神宗权衡轻重,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要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神宗阅书后,特单独召见东坡,倾心而谈。东坡对曰:「臣以为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其言隐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说:「朕当详思之。」但苏轼的直谏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执掌地方军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兼秘书官),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忌恨,历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琼州(今海南岛)、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传」评述其一生说:「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排挤,不得安于朝廷之上。」寥寥数语,概括出了苏轼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东坡家世奉佛。他自叙说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叙》)受家庭影响,东坡自小就接触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诗中,他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说明了早在与其弟子由同学的少年时代,就开始读佛教书籍了。父母死后,东坡曾施舍家中的字画和母亲的首饰用作佛事,为父母超度。并撰写赞颂文说:「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居士传》)传二十六)

居官期间,每至一处,东坡都要与高僧共游,从其参禅学佛。东坡一生结识的禅僧很多,其中以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禅师最为密切。苏轼学佛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便是他与常总「论无情话」,有省而作的诗偈,(《五灯会元》卷十七,《内翰苏轼居士》)以此表明对禅学的见解。大觉怀琏是东坡在杭州期间结识的禅僧,后来两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荆南(今湖北江陵)时,听说玉泉承皓禅师有机锋,一般人难以相接,从来自负的东坡便想亲自去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进寺拜见。承皓见问:「尊官高姓?」东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长老的秤。」皓禅师大喝一声说:「请问这一声喝叫重多少?」东坡哑口无对,遂谢罪礼敬,从之参学。(同上)贬谪黄州期间,东坡又与佛印了元建立起亲密关系,并留下了很多趣闻佳话。有次东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以为体现了较深的禅学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给住在江对岸的佛印禅师。禅师看后在上面批丁「放屁」两个字,就让人把偈子带回去。东坡看到批话,一时无名火起,遂乘船渡江亲自来找禅师,当即责问禅师何以秽语相加。禅师听说呵呵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一时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叹服不已。(参见赖永海《佛道诗禅》第六章,《五灯会元》卷十六《云居了元禅师》)

东坡自到黄州后,便素食斋戒,每天诵经念佛不断。黄州城南有安国寺,东坡每隔几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过,良久,自觉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时,随行无他物,惟有一轴阿弥陀佛像不离身边,说「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传》传二十六)。尝言前生是僧,临终前嘱咐家人在他死后要以僧人之礼葬之。(《中国佛学人名辞典》第六百四十九页)

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他的很多诗词也都深入禅髓,如前面提到的「溪声尽是长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引佛语入诗,把佛理禅意与「山色」、「溪水」融为一体,读来别具韵味。清人钱谦益说:「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三)钱钟书《谈艺录》「六十九」也引沉归愚语说:「宋人精禅学者,孰如苏子瞻」。东坡的禅学对后世文人有较大影响,「苏门四学士」皆游学于禅门。

9. 苏轼作品的赏析

1、豪放风格来。这是苏轼故意追求自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