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龙应台时间赏析

龙应台时间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8 11:42:23

A. 龙应台的散文《时间》的赏析

时间是最公平的,我们在庆祝大年夜的同时,也是在庆祝时间的流逝,因为大专年夜过去了,旧的一属年就完全过去了,新的一年就来临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岁。记录时间,测量时间,其实就是在记住现在回忆过去,回忆过去的美好的生活,回忆过去的苦难的岁月,回忆我们成长的足迹。时间在源源不断的流逝,是无止境的,然后,我们的人生却是有止境的,我们的人生,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过的是否有意义,我们的人生过的是否快乐。
我们要记录时间,测量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好时间,哪怕是点点滴滴的时间。

B. 目送(龙应台) 中 山路(2) 赏析

《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

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2)龙应台时间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

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

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

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C. 龙应台《寒色》赏析

含义:亲情。表达意思:第一次表达了父母给予子女之爱如安全的港湾;第二次象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之爱;第三次则表达父母感受到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爱。(8分,答对含义给2分,每一次的意思各2分。)
感悟:1.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湾;2.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3.老年时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作者历经风雨,已经淡然自若,波澜不惊。(6分,每点2分。)
目的:1.揭示作者与儿子、丈夫、父母三代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2.传达作者对家、亲情以及人生的深沉感悟。(4分,每点2分。) (本人纯高三党,今天才看到这问题,就把答案给发上来了。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忙。觉得好就在心里感谢我一下就行了。)

D. 求龙应台《散步》赏析

本文秉承了龙来应台在源《目送》一书中温情而又悲伤的笔触,描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琐事。文章以陪母亲散步为行文思路,在细碎而生活化的语言之间,能够充分感受到龙应台与母亲之间的深情,以及她自己对母亲老去的一种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纵观全文,虽然写的事情很细碎,但是,却由一件件小事拼出了母女之间的深情。对于龙应台来说,苍老的母亲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有那么多的儿女记挂着她,惦记着她。不幸的是,此生此刻的老去却是无法勉强时间能停留下的。
开头的燕窝与结尾的燕子,一个明着写家萱对母亲的关心爱护,燕窝实际也是暗喻着家。燕子更是有一种归家的暗示。母亲仿佛回到过去而产生的动作,说明了就算在早已糊涂的母亲的心里,母爱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不管她是否还记得,可身体却总能记住那份爱,更显出了那份令人唏嘘的深情。

E. 龙应台的 幸福 的赏析

读后感受颇深。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原来用心感受,懂得珍惜身旁的一切,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烦恼很多,幸福也无处不在。有天中午,本来感冒了,又有事拖到两点才回家,路上已无行人,我头重脚轻,又累又饿,看着自己孤独的影子,禁不住鼻子发酸。走在路边,忽然发现短短的树荫下,两个瘦骨嶙峋的民工直直地躺在不平的水泥台上酣睡,他们很响的打着鼾,青筋暴露的手偶尔赶一下耳边飞舞不休的蚊虫。那一刻,觉得自己好幸福,再累再晚,都有家可回,疲惫至极,不必睡在路边。

推而广之,当你的忙碌被文字忽略的时候,想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他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夏季挥洒着心血和汗水,到了收获的季节,正当他们露出微笑准备收割的镰刀时,说不定突然而至的一场狂风、一场恶雨,倾刻间将所有的希望吹打得支离破碎。他们没有时间叹息,更没有时间怨天忧人,只能一边抢收残存的庄稼,一边补植其他作物。当你不名一文的时候,想想那些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那些被迫下岗的工人,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卖廉价劳力和自尊的人们……在他们眼中,你难道还不够幸福吗?有屋顶为你遮风挡雨,有节假日让你休养生息,更有一份虽不丰厚却固定的薪水让你衣食无忧。足够了,想想世界上那些仍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的难民,自己纵然顿顿吃着萝卜白菜,也是幸福人生。

人生的境遇不同,幸福也是千差万别。与其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烦恼,不如随时地珍惜身边的幸福,给自己一片阳光也好,愁云也好,都取决于你的人生态度,取决于你是否珍惜自己的幸福。

F. 谁可以帮我解读一下龙应台的《1964》吗我的理解是龙应台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流露出对当时那“座右

作者先是以同学会开头,由对故旧的不识而引发感慨,列举过去的种种,再由昔日内老师没有容说给我们听的真实感言,映对现在的现状。
以过去和现在相对比,形成强烈的讽刺意味。荒凉心情跃然纸上,让人不得不叹息一声时光残酷,来日已不可追。
此篇重点在于时光,一再列举今昔异同也不过是让读者能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时光留下的印迹,在时光中的人已经苍老,岁月无情至斯。

G. 龙应台 <寂寞> 赏析

赏析:

有一种寂寞常让人感到百无聊耐,而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寂寞是一深思、一种自省、一种超越自然世俗心理的审美,她通过对蛰居时周围景物描写,表达出她对宁静,和谐的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作者已经将老鹰的形象人格化了,它“沉静”、“深沉”,像一个自然界的智者,作者在关注老鹰的过程中,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也附着在老鹰身上了。

记录落日的时间和状态; 留心迷航的鸟; 守着远处山头的云; 仰视夏日夜空的金星; 注视立于树梢的老鹰。 作者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追求一种释放心灵、物我相融的生活境界。

这段文字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后,无一例外地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与我选择留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朋友离开后“一个诗人觉得“我”寂寞作铺垫,也便于作者阐发关于寂寞的人生观。

而“一个诗人”对“我”的问候,自然友善温柔,但更能看出他们对我内心选择的不理解,而这种心灵的隔阂其实正是我寂寞的根源。

(7)龙应台时间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特色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很多作品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

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参考资料

网络-龙应台

H. 赏析龙应台《给河马刷牙》

赏析: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给河马刷牙
我忘了跟你怎么说的kk很文艺腔地说我不会失望,说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也许那晚葡萄酒也喝多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I. 求龙应台《目送》中 ,那篇《明白》的赏析。 求求求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们总是说老人就像小孩,其实正是这个道理。人慢慢长大,成熟,到最后衰老,心智同样盛极而衰,回归童稚。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难以忘怀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发生在我们“爱恋自己的青春”时期的事情。“我”和丽茹的母亲之所以时光会错乱,最大原因在于她们并没有放下年轻时候的回忆,不管哪回忆是苦是甜,都是她们记忆和思维的归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亲内心最深处的感情,隐藏在母亲心里、平常不能开口的那一份记忆。为了子女,母亲可以故作坚强,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记忆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那一处——作者再一次体察到了母亲的爱。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内心的痛楚,因为对母亲的伤痛无能为力而深深难过。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妙龄女郎,那是因为她们就如同20多岁的自己,那时还不能明白母亲,对母亲的关心无动于衷,甚至是厌烦,而现在,她们已经50多岁了,当了母亲,也明白了当时母亲对自己的爱,可是这时的母亲已经时光错乱了,甚至认不出自己的女儿,她们已经错过了。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生本就是一个又一个轮回,以前关心照她们的母亲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是她们关心照顾母亲了,也许在人生最后,她们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维护母亲最后一丝尊严;同时妙龄少女是美的象征,象征母亲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那是母亲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

(9)龙应台时间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关注的是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收录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见刀光剑影,唯感清风拂面、动人心弦,处处都有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书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而我也承认在我年轻十岁时是读不出《目送》中蕴含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的。

周国平先生曾说“读书是与大师的灵魂进行交流”,我以为读书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读者理应同样具有时间的历练和反观人生的静思。

读完《目送》,几乎过了整个夏天。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

通过笔记自己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是啊,在这世上,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希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点……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

再多的“伤逝”与“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在幻变的岁月中我们唯有心怀感恩坚定前行,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参考资料: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读龙应台的《目送》-人民网

J. 龙应台《目送》的赏析,详细一点的。

作品赏析:

《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

(10)龙应台时间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