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孔子天命名言

孔子天命名言

发布时间: 2020-12-28 08:50:52

『壹』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的是什么

天命指的是这辈子能到达的终点位置,因为古代寿命不长,50算是老年人,可以筹备身后事了。

『贰』 孔子说,人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请问,后面是什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回顺,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叁』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被动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四、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五、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六、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七、春秋 孔子《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得到圣人的教诲,(信受奉行),即便是晚上死了,也无遗憾。

八、春秋 孔子《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他聪敏勤勉而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因此称他谥号为文。

九、春秋 孔子《论语》: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由,教你知道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十、春秋 孔子《论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肆』 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

孔子说 “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将天与时结合起来,天以时行。孟子更是将天与时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时尺度的人。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时命。

古人将天与理同用,性与命相对,中间以时为纽带。每个人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要领会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由此,上应时代,下安个体。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人就认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孔子是秉承中华文明精微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有的。使命有大小,主体有不同。每个个体都要参究自己的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进一步参悟到事物的背后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违逆天命。同时要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在自己身上体会到生命到五十岁时的优劣与时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观揭示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让我们不要去叹息时代不好,而要与时同命,领略时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以印鉴人生的时命与光彩。所以,天命所在,时命所显,时代与天命的内涵要与主体生命相印证。

(4)孔子天命名言扩展阅读

孔子天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没有人叫他干,而他竞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竞来了,就是命运。

孟子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禹为相的时间义短,所以启能得到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天和命。实在是一致的。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白话释义: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白话释义:天底下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着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立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因此,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

这里,孟子虽然认为天命的力量无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按照我的仁义而行,不能无缘无故地白白送死。无疑,这对孔子的天命观来说,有着补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诸子信命的还很多,而以儒家的势力为最大。

『伍』 孔子天命观的含义

昨天说人无定数其实中心就是人最不容易知道的就是人自己。
启今没有任何科学完回全解答。
天命观答:《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认为与天性有关。
命(命运:(经验旅程)与人性有关。
天性我们可以叫自然而然之性故,也可以是自然法则之性故,今天可以叫自然科学的性质。
命与善性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人诞生后是境象时期的无意识自恋行为到人生生命经验之旅程)。
那么涌现出来天命也是只有东亚人或者孔子思想教育所指的全部区域之内的人生经验终极关怀。
那怕是绝对的无神论,临终也不忘的孔子天命观。

『陆』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的是什么

五十知天命来
知天命,是了解事物自运行的一般规律,洞悉事物的发展趋势。
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就是终于活明白了。
孔子47岁,阳货请他出山,他没答应,一直等阳货出亡,才肯出山。他出来做官是51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孔子“知天命”,据说和学《易》有关。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柒』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评析

孔子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但孔子在承认的基内础上,主张不容要过多关注,而把人们的眼光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不以人的好恶自然来到,自然实现的就是天命。人们知道了天命的作用,就不应当去违背它,要“顺受其正”,也就是知天命了。他认为人在现实中的富贵、享受、生死都是天命决定的,每个人试图改变天命都是图劳的。如此以来,人们就会安于命运的安排,而不至于心怀不满,也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奋起反抗了。孟子为了说明当时伦理制度的合理性,便有意使的去讲服从君长,宗法制度就是不违背天命,把孝亲说成仁义的基础,也就是人的本性。那么,人性的实质,也就成了孟子无法回避的议题,成为他与诸子争论的话题之一!

『捌』 孔子是如何论述天命的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 尧曰》
译: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

『玖』 孔子谈天命的内容是什么

人类社会中人们的生老病死,贵贱贫富,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古人从无数事例中认识到这些变化似乎也有规律,如“善有善报”、“多行不义必自毙”、“荒淫恶政必然败亡”、“人终有一死”,等等,把这种规律称为“天道”,或称“天理”。可是,人类社会又有较多的偶然性在起作用,古人不能解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便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现象,统称之为“天命”。

“天命”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几百年就已经存在,孔子只是沿袭西周初期思想家的概念。“天理”这个词,是后世才有的,孔子说过“获罪于天不可祷也”,含有“天理”的意思,孔子时还没有这个词。“天道”这个词,孔子时代已经有了,他的弟子子贡用过。如《公冶长》第十三章“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在《论语》里,孔子本人没用过,他把所谓“天道”、“天理”的词义都包含在他用的“天命”这个词之中。孔子直接言天命,只有两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四章,译文见前)这段话前文已经讲过,他在这里说的“知天命”,是说自己在五十岁时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认识,即“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为能按规律办事可以少犯错误了。他另一次谈“天命”,原文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八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话。)这段话有三畏,我们在这里只谈天命。孔子说的“畏天命”,主要是指尊重事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孔子说的天命,不是有一位人格化的天帝神在发号施令地支配一切,他从来没有谈过天帝神,他说的天命,是规律和法则的体现,他觉察到大千宇宙存在着人们不能抗拒的运动法则或主宰的力量,至于具体是什么,他还不能进行清晰的分析和理论概括。他言天命,只有这两次。

《论语》中的“命”字用了21次,有寿命、生命、辞令、使命、命令、命运诸义。孔子用“命”这个字而有“天命”之意的言论如下: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三章)(孔子说:不知天命,不能成为君子;不知礼,不能在社会立足;不知这个人的言论,不能了解这个人。)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第三十六章)(公伯寮向鲁国执政者季孙氏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孔子,说:“他老人家被公伯寮迷惑了,我有力量杀掉他在市场示众。”孔子说:“我的主张能够实行,是命;我的主张被废弃,也是命。公伯寮能把命怎么样呢?”)以上两章所说的“命”,都是指“天命”。前一章说,知天命,是君子必备的条件;后一章说,天命不是某个个人所能改变的。还有两次,一次是孔子的学生伯牛患麻风病死亡,孔子悲痛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再一次是学生颜回死了,他悲痛地说:“天丧予!天丧予!”这两章中的“命矣夫”、“天丧予”也是指命运,即天命。从这两章可以看出,他无法解释某些偶然性事件或当无力抗御的事件降临,就归之于“天命”。

孔子谈天命的言论只有以上几条,我们不能依据这几条,就论断孔子是宿命论者。从上文来看,孔子承认天命,觉察到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一定的运动的规律,是人的意志和力量不能抗拒也不能改变的,而在他的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他又实在理解不清楚这个问题。因为说不清楚,他关于天命的谈话只有这几次,很少谈论。

他承认天命,又不听天由命。他有平治天下的理想,并不交由“天命”安排,而是以积极处世的心态,到处游说、宣传、实验,乃至处处碰壁之后,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人固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可以推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人也可以创造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事物的本质。后世把这种努力称作“人定胜天”。

再如,孔子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承认任何人不能避免人生终结的死亡,他又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第十三章),避免无意义的非正常死亡和伤害;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地平和、心情愉快,注意饮食卫生等养生措施,孔子活到七十三岁,在他那时代是难得的高寿了。现代反孔派曾批判孔子的“活命哲学”,这样的批评是片面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