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背景加赏析

背景加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8 05:19:14

1. 刘湛秋 中国的土地 写作背景与赏析要仔细....

《我爱这土复地》是在制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抗日战争中)
《中国的土地》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文化大革命后)
中国的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2. 艾青《希望》的写作背景和赏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赏析:诗开篇,给“希望”下了一个定义: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抽象又生动的表达了自己对希望的认知感觉。全诗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希望比作影子,光,风,说明希望如影随形,又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将希望比作飞鸟,流云,和蝴蝶,看似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在你拼命追求希望的时候远离,在你彷徨不前的时候给你力量。希望就像朋友一样,陪你一生。

2、写作背景: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2、艾青版《希望》的原文如下: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自己的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始终都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又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终止呼吸。

(2)背景加赏析扩展阅读:

艾青的创作特点

1、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3、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3. 登幽州台歌的赏析及写作背景

1.作品鉴赏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3)背景加赏析扩展阅读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4. 林徽因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写作背景以及经典语段的赏析,谢谢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该是多么美好?
她依旧是红粉帐里的豆蔻女子,踏着英伦的风韵,写着中华的诗歌,在中国文坛上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关爱,她,依旧是她——林徽因。
——题记
【林徽因之生平篇】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是著名女诗人、作家、建筑学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参与设计者、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她,出生于名门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大家闺秀典范的教育,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曾游旅英美,在领略西方艺术真谛之后更是写的一手新诗,赢得当时文坛的一致好评。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她骑得骡子,住得鸡毛小店,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她也是三个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爱情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如痴如醉,;一个是和梁思成的妻子,并和梁思成喜结连理,恩爱白头,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林徽因与徐志摩之浪漫篇】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真”、“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入英国留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她,就是这样一个倾倒众人的才女。与徐志摩的相遇,便是一段浪漫爱情的开始。
初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在我的外国文学史课堂上,当张粉阁老师讲到徐志摩苦苦追寻的梦中“情人”时,提到了这个名满文坛的现代才女。
与徐志摩初见,当时她仅年芳二八,是最美的豆蔻年华。她身着素衣,芳容楚楚,青春、纯洁的形象从此便成了这个浪漫诗人永恒的主题。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她就一直成为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徐志摩单恋上她,为她写作无数动人心弦的情诗,甘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1922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陈从周《徐志摩年谱》)。
如果时间定格在这里,一切该是多么美好?
她依旧是出水芙蓉般清丽的纤衣女子,他依旧是那浪漫奔放的现代诗人。她为他作画,他为她写诗,诗画相和,执手相随。
他为她写诗到: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可是,她毕竟已是有婚约之人,他的父亲早就已经为他选定夫婿,并且结下婚约;而他更是一个拥有两个孩子的有妇之夫,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文字,可是却不能在现实的礼堂里恩爱白头。这,既是那般美好又是那般令人哀伤。
生命之美在于,有些事,有些人,明明知道不可以,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可是依旧不能自已,就如如同飞蛾扑火,哪怕只是一瞬,也要追逐那片刻的温暖。或许,也正是这些的不完整,才构成了这个完美的世界。
但是最终,她放下了自己的脚步,她始终将他当做自己的老师,或者一个先导,带她走进文学的世界,而并未走进他的婚姻家庭。她选择了适当的距离,与他隔河而望,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虽不是千山万水的阻隔,但这或许就是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能结合却又不能相忘,或许这就是最美好的距离。
进不得相合,退不得相忘。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多么美好?
【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青春篇】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她同样是他的举案齐眉。
与梁思成的婚姻,是她一生的归宿。
她与梁思成,都是建筑学业界的佼佼者。他们一起研究古代建筑,一起翻山越岭,一起攀爬古物,一起研究探讨,他们始终是夫唱妇随,相得益彰。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最恢弘的一笔,也为他们的爱情史留下了最华丽的篇章。
在他最美的华年里,遇到最美的她。
自此一生,他和她始终在一起。
他曾说:“她是我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
她也曾说:“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就这样,在那个中国总领事馆里面,他们喜结连理。
婚后,她不仅绽放出她那诗人般的美感与想象力,更显示出作为科学家应有的细致和踏实,夫妻二人常在山西调查和测量古建筑,所写出的论文更是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他们二人携手一生,相依相扶,恩爱白头。
【林徽因与金岳霖之回忆篇】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金岳霖终生未婚。为纪念金岳霖先生,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他说:“你是我人间四月天。”——金岳霖
他和她,一个是建筑学家,一个是逻辑家。
他和她相遇,是在一个美丽的华年。
此时,她已为人妻,而他尚未娶亲。
她欣赏他的幽默、善意、博学;他爱慕她的睿智、青春、灵敏。
他们也是同样心有灵犀,相知相偎,可是她毕竟已是有夫之妇,他们不能跨越道德的那条线,他们以朋友称谓。
她也曾犹豫,对梁思成沮丧地说道:“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此时,听到这句话后她感动万分,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同样,她也把这句话转述给了他。
他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此时,他很清楚地知道,眼前这位与自己息息相通的林徽因这一生都会陪伴在梁思成身边,他们只能是朋友,而绝非其他。但是他还是依然地选择了陪伴在她身边,做她的邻居,仅仅只为等待她需要的帮助时候的一句叨扰,亦或是她一句平日里的问候。
五十年代之后,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有一天,他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即使多年后,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林徽因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她是他的四月天,一生的四月天。

5. 谢混的经历及其诗的赏析和背景

谢混
编辑

谢混(4世纪?-年),字叔源,小字益寿。[1]东晋大臣、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琰幼子,谢安之孙。
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曾为时人认为“风华江左第一”,工于诗,钟嵘《诗品》评谢混诗,谓“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南齐书·文学传论》称“谢混情新”。被晋孝武帝司马曜看中为女婿,王珣说:“卿莫近禁脔。”,即“禁脔”一名的由来,后娶晋陵公主。
谢混在政治上支持北府兵将领刘毅,与刘裕抗衡,谢混堂兄谢澹,常为此担忧,因而逐渐跟谢混疏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谢混被捕入狱,隔天刘裕即赐谢混在狱中自尽。其妻晋陵公主被贬为“东乡君”,被迫改嫁琅琊王练。刘裕受禅时,谢晦告诉刘裕:“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刘裕也很后悔说:“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作品早佚,今存诗3首,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文名
谢混
别 名
字叔源,小字益寿
国 籍
东晋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陈郡阳夏
逝世日期
412年
职 业
官员、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
风华江左第一
代表作品
《游西池》
官 职
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
目录
1简介
2门阀背景
▪ 家族巨变 ,支撑门户
▪ 手刃仇敌,祭父慰姑
▪ 匡卫晋室,含冤去世
▪ 琴瑟和鸣,好景不长
3轶事典故
▪ 江左第一风华
▪ 与清华大学的渊源
▪ 禁脔
▪ 乌衣名士
▪ 乌衣之游,叔侄情深
4诗选
▪ 《送二王在领军府集》
▪ 《游西池》
▪ 《诫族子》
▪ 《无名》
▪ 《秋夜长 》
▪ 《殷祭议 》
5诗坛成就
▪ 后人评价
▪ 诗作
6家庭关系
7史书记载

1简介编辑
谢混少有美誉,善属文。人称江左风华第一、[2]东晋第一美男。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因与刘毅关系密切,晋安帝义熙八年(412)九月十二(11月1日)为刘裕所杀。[3]

2门阀背景编辑
刘宋皇室一方面需要借用像谢氏家族这样的高级世族来装点门面,同时又怕他们与自己分权秉政,于是便留出一批高官显爵来,专门来供养这些高级世族。
家族巨变 ,支撑门户
谢混成长在陈郡谢氏家族鼎盛时期。淝水之战,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先锋的 “北府军”成功击败前秦,使江南免受左衽之祸。此后,谢氏家族一门四公,同时受封,家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世事难料,孙恩叛乱,父亲和两位长兄共同出战,会稽一朝兵败后,三人同时罹难,谢混悲痛欲绝。为维持家族地位,撑起谢氏家族,他接受了封赐沿袭父爵蔡望公,居中书令职。当时,门阀氏族垄断北府要职,北府军的领导权已然落入别人之手。而谢氏家族人丁凋零,谢混祖辈、父辈大多已长眠于荒冢之下,要想恢复”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艰难可想而知。谢混虽有经世之才,但想要涉足朝政,困难重重,中书令本是闲职,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掌握朝政,排除异己,压制谢氏家族。他们搬弄是非,造谣诬陷,不容谢混参与政事。谢混传世的诗文,都有明显的苦闷感。在刘裕等人刚刚匡复晋室的时候,他曾经积极参与国家制度建设,提出礼制方面的意见——礼学是有关国家制度的根基,当时人乃至后人眼中经世致用的学问。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然而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时候,他好像只能写诗。
手刃仇敌,祭父慰姑
会稽兵败后,谢琰帐下都督张猛惨杀主帅,屠戮眷属,丁口不留。谢混初闻其信,悲痛欲绝,恨不能手刃仇人,以报杀父害兄之仇。他上书朝廷,请求前往会稽安排父兄丧事,并以平孙恩之事为己任。然而朝廷不允其请,使其留职京都。
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勾章太守刘裕筑垒为战,大败孙恩,活擒张猛,并将其送至谢混手中。谢混问罪用刑,”生啖其肝“,总算大仇得报。
及祖辈、父辈大多陨殁之后,谢混尚有姑姑谢道韫独居会稽。彼时乱臣孙恩陷会稽,朝廷紧急宣诏刘牢之率北府军抗之。忌惮北府兵威,孙恩复奔入海。刘牢之屯兵上虞,刘裕兵镇守勾章,会稽方得安宁,太守刘柳奉命坐镇地方。
谢混上门拜访姑姑,请其来乌衣巷老家居住。谢道韫矢志为夫君王凝之守节,寸步不离会稽,婉言拒之。而后,谢混亲去刘柳府,拜托其多加照顾姑姑谢道韫,以尽子侄之情。
匡卫晋室,含冤去世
改元当年(402年)桓玄起兵,杀死司马道子父子,控制了中央政权,既而于元兴二年篡政。据《晋书》和《世说新语 规箴第(27)》中有关谢混的记载:
桓玄在攻入建康后,曾经想把太傅谢安的住宅要来修府第,谢混时年二十左右,对他说:“召伯的仁爱,尚且能给甘棠树带来好处;文靖(指谢安)的恩德,难道再也保不住五亩大小的住宅吗?”桓玄听了很惭愧,就不再提了。召伯,即召公,周文王的儿子,封于召地,和周公一样成为一方的首领,所以又叫召伯。召伯巡视南国,住在甘棠树下一所房子里处理政事。他走后,百姓想念他的恩德,就不忍损伤那棵树。[4]
桓玄得势时,谢安已死,他想把谢安旧宅夺过来,遭到谢安孙子谢混的反抗。谢混用这个典故谏止桓玄,很有说服力,这正是他的博学多才和机变之处。
谢混身为晋室驸马,尚书仆射,是谢安之后第二个出任宰相的谢家子弟,在谢氏家族和文臣中居于领袖地位,刘裕封公爵、拜太尉后,开始自作威权,谢混竭力匡卫晋室,且与刘毅私交甚好,是刘裕的强劲政敌,甚至在刘裕拜为太尉的仪典上,故意迟到,衣冠倾纵,两人的关系似乎有点神似当年的嵇康和司马昭,刘裕不顾北府兵跟谢家的交情,在登基前为铲除异己将谢混赐死狱中。而当谢混死后,刘裕终于能以公正的态度来评价昔日的对手”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3]
琴瑟和鸣,好景不长
晋陵公主尚未出嫁,孝武帝却被谋杀,晋陵守孝三年方才得嫁谢混,而不久后谢混又父兄罹难,两人可谓命途多舛。谢混死后,晋陵公主被贬为”东乡君“,被迫改嫁王练,两个女儿只有”数岁“,”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与谢氏离绝“,晋陵虽身在王家,却不断请求回归谢氏,终于在九年后”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5]

3轶事典故编辑
江左第一风华
众所周知,魏晋是个盛产帅哥的时代,“王家书法谢家诗”,王谢两家作为东晋的顶级豪门,在男色方面自然也不甘落后,谢混祖父谢安被誉为”风神秀彻“,父亲谢琰是出了名的”美姿容“,谢混本人更是被时人称之为”江左风华第一“,对此《宋书谢晦传》、《南史·谢晦传》记载:”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谢混因政治原因被刘裕赐死后,“谢晦谓刘裕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裕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另据《南史》列传第十三载:“(王)智无子,故父僧朗以景文继智。幼为从叔球所知怜。美风姿,为一时推谢。袁粲见之叹曰:“景文非但风流可悦,乃哺歠亦复可观。”有一客少时及见谢混,答曰:‘景文方谢叔源,则为野父矣。’粲惆怅良久,曰:‘恨眼中不见此人。’”当听到尚书令袁粲称赞太常王景文“非但风流可爱,就是吃饭喝酒的样子也很好看”时,他的一位早年见过谢混的朋友却说:“拿王景文比谢混,则为一介野夫了。”弄得这位宰相惆怅不已,恨不得一睹其风采,只可惜未能如愿。

与清华大学的渊源
谢混姿容无双,却并非绣花枕头,史载他”少有美誉,善属文“,[6]风流“不减王子敬”,[7]清华大学的校名即出自其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现有部分学者认为推动玄言至山水诗转变的诗人应首推谢混,其次为谢灵运,只可惜谢混诗集多已遗失,故无法采信。此外,谢混还是位卓越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评判西晋文学家陆机、潘岳时,即引用谢混之言:“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据《宋书》卷五十八《谢弘微传》说:“混尝因酣之余,为韵语以奖劝灵运、 瞻等曰: ‘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可谓眼光精准。
禁脔
谢混妻子是东晋孝武帝女儿晋陵公主,据《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载:当年孝武帝择婿,跟王珣商量说:“我知道像当年王敦、桓温这样才能卓越的驸马是找不到了。不过这种人也麻烦,老是干预别人(指帝王)家事,我也不喜欢。我对女婿的要求也不高,像刘惔、王献之这样的人就可以了。”[8]王珣一听,估摸着暗自扶额无力:陛下,您果然条件不高!上述这四人,都是晋室驸马,在世时鼎鼎有名的人物,只不过前两人都有威胁皇权的动作,而后两人比较乐于谈玄、怡情山水而已。于是王珣选啊挑啊比较啊挠破脑壳啊——其实也不必假装挑得很辛苦,最好的驸马人选,当然是谢混了。他进宫报告选婿的结果:“谢混虽然不如刘真长,但是绝对不会比王献之差。”“刷”的一下,谢混的名字被盖上了皇章——名草有主!只等着择下好日子,就办喜事。[7]可没多久皇帝驾崩。这事就搁一边了。高富帅在任何时代都是抢手货,又有一个叫袁山松的大臣也看上谢混,想把女儿嫁给他。这个人恰巧也跑去听王珣意见。王大笑,说:“你还是不要靠近禁脔。”[9](”禁脔“由来:当年晋元帝刚刚建政江左时候,财政紧张,每次有人送出猪肉,都觉得是美味,特别猪颈上有一块肉味道最美,群下从来不敢吃,得来,就送皇帝,当时称为“禁脔”,所以王珣戏称谢混是皇帝碗里的肉,他人妄想染指)[10]

晋陵公主
乌衣名士
据《晋书》列传第五十三载:“(袁)湛字士深。少有操植,以冲粹自立,而无文华,故不为流俗所重。时谢混为仆射,范泰赠湛及混诗云:“亦有后出隽,离群颇骞翥。”湛恨而不答。”谢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善于识人而闻名。《世说新语雅量第(42)》说:羊绥的次子羊孚,少年时就才智出众,和谢益寿很要好。有一次,他一大早就到谢家去,还没有吃早饭。一会儿王齐、王睹也来了,他们原先不认识羊孚,落了座,脸色就有点不高兴,想让羊孚离开。羊孚看也不看他们,只是把脚搭在小桌子上,无拘无束地吟诗、观赏。谢益寿和二王寒暄了几句后,回头仍旧和羊孚谈论、品评,二王方才体会出他不同一般,这才和他一起说话。一会儿摆上饭菜,二王一点也顾不上吃,只是不停地劝羊孚吃喝。羊孚也不大答理他们,却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便告辞。二王苦苦挽留,羊孚按道理不肯留下,只是说:“刚才我不能顺从你们的心意马上走开,是因为肚子还是空空的。”二王是王孝伯的两个弟弟。他敬重和优待后进之士的举动,提高了他在士人中的威望,成了一时瞩目的人物。

晋陵公主与谢混
乌衣之游,叔侄情深
据《宋书》说:“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晦、曜以文义赏会,常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诗所言‘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姓’者也。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尝因酣之余,为韵语以奖劝灵运、瞻等曰:‘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
谢混是个家族观念很强的人,常与族侄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以言辞文辞欣赏聚会,在乌衣巷游玩,成就了另一个成语“乌衣之游”,在这里他曾作诗积极评价了谢灵运的诗文,说颇有创意、又有通达风度,名家风格,如果能加以雕琢、渲染,分明就是篇篇美文琼诗,这为谢灵运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甚至连殷仲文这样的前辈,也用似扬实抑的口气加以讥嘲:“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谢混正是意识到了这潜在的危险,曾经批评过他“无检”、“诞通度。——出自于《南史·谢弘微传》但没有收到多少效果,所以又让谢瞻加以劝告。
谢混曾谓瞻等曰:「汝诸人虽才义丰辩,未必皆惬众心;至于领会机赏,言约理要,故当与我共推微子。」常云:「阿远刚躁负气;阿客博而无检;曜恃才而持操不笃;晦自知而纳善不周,设复功济三才,终亦以此为恨;至如微子,吾无间然。」又云:「微子异不伤物,同不害正,若年迨六十,必至公辅。」对几位子侄的性格进行了精准剖析,而谢混最欣赏谢弘微,说他没有缺点,必成大器,而事实证明谢混的眼光是正确的,谢弘微后受刘裕重用,而谢混死后,晋陵公主改嫁时将家业交付于谢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迁通直郎。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东乡君叹曰:「仆射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中外姻亲,道俗义旧,见东乡之归者,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后因“东乡君葬,混墓开,弘微牵疾临赴,病遂甚。十年,卒”

4诗选编辑
《送二王在领军府集》
苦哉远征人,将乖萃余室。
明窗通朝晖,丝竹盛萧瑟。
乐酒辍今辰,离端起来日。
注:应是谢混作于中领军任上,不知是写给哪两位王姓好友。
《游西池》
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

谢混—《游西池》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回阡衩陵阙,高台眺飞霞。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
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注:清华大学的校名就是取自于“水木清华”。
《诫族子》
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谢灵运】
宣明体远识,颖达且沉隽。若能去方执,穆穆三才顺。【谢晦】
阿多标独解,弱冠纂华胤。质胜诫无文,其尚又能峻。【谢曜】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
通远怀清悟,采采标兰讯。直辔鲜不踬,抑用解偏吝。【谢瞻】
微子基微尚,无倦由慕蔺。勿轻一篑少,进住必千仞。【谢弘微】
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
注:这一首眼光神准,不愧是组织部长出身的。
《无名》
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
《秋夜长 》
秋夜长兮虽欣长而悼速。
送晨晖于西岭。迎夕景于东谷。
夜既分而气高。风入林而伤绿。
燕翩翩以辞宇。雁邕邕而南属。
注:写秋夜的凄楚景物,及其而引起的伤感情绪,是一首清新可读,有着真情实感的诗篇。
《殷祭议 》
殷无定日,考时致敬,且礼意尚简。去年十月祠,虽于日有差,而情典允备,宜仍以为正。(《宋书·礼志》三,谢混、刘瑾议。)5诗坛成就编辑
后人评价
钟嵘《诗品》评谢混诗,谓“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也说“谢混情新”。
他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胡应麟认为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清辉能娱人”等名句媲美。西晋末年兴起的玄言诗,复经东晋孙绰、许询诸人相扇扬,其风愈盛。诗歌“皆平典似《道德论》”。
唐朝孙元晏《谢混》:尚主当初偶未成,此时谁合更关情。可怜谢混风华在,千古翻传禁脔名。
诗作
谢混原有集5卷,已佚。今存诗3首,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可见谢混的诗歌对东晋诗风的推移有一定影响。至刘宋谢灵运继起,以清新的山水诗取代了枯燥的玄言诗,遂完成了诗风的变革。

6家庭关系编辑
谢混=谢琰儿子=谢安的孙子=谢灵运族叔
谢琰=谢混父亲=谢安次子=谢玄、谢道韫堂兄弟
谢玄= 谢安大哥谢奕第七子=谢道韫的弟弟=谢灵运的爷爷=谢安的侄子=王羲之儿媳谢道韫的弟弟
谢道韫=谢安大哥谢奕长女=谢玄的弟弟=谢安的侄女=谢琰的堂姐妹=王羲之儿媳=王凝之妻子=谢混姑姑=谢瑍的姑妈
谢灵运=谢玄的嫡孙=谢瑍的儿子=谢道韫弟弟谢玄的嫡孙
谢瑍=谢玄的儿子=谢灵运的父亲=谢道韫的侄子=谢道韫的侄子
谢安=谢玄、谢道韫的叔叔=谢奕的三弟=谢琰的生父=谢混的爷爷
谢奕=谢安的大哥=谢玄、谢道韫的生父
王练=王导曾孙=王珉儿子=王珣侄子
王导=王洽父亲=王旷从兄=王珉、王珣的爷爷
王旷=王羲之的父亲=王导的从弟
王珉=王导的孙子=王献之堂兄=王练父亲=王珣弟弟=王洽儿子=谢安的女婿
王珣=王洽的儿子=王导孙子=王羲之堂侄=王珉哥哥=谢安弟弟谢万的女婿
王羲之=王旷儿子=、王凝之、王献之的父亲=谢道韫的公公=王神爱的爷爷=郗璿的夫君=郗道茂的公公兼姑父
王神爱=王献之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女儿=王羲之、郗璿的孙女=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妻子兼表姐妹=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儿媳兼侄女=晋陵公主的嫂子=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外甥女兼孙媳妇
王献之=王羲之、郗璿第七子=谢道韫的小叔子=王神爱的父亲=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夫君=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孝武帝司马曜的姐夫=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凝之的弟弟=郗道茂的夫君兼表弟
郗璿=王羲之的妻子=王凝之、王献之的母亲=谢道韫、司马道福的婆婆=王神爱的奶奶=郗鉴的女儿=郗道茂的婆婆兼姑妈

7史书记载编辑
《晋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11]

6. 求1首古诗的赏析和写作背景

虚实相生,哀思无限——苏轼《江城子》赏析
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江城子》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主要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就是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以实带虚——一样情思,两面抒发。妻子王弗病故到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好十年,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而“茫茫”前加一“两”字,意味着不仅传达了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诗人在十年里日夜思念杳无音讯的亡妻,而妻子又怎不日夜思念着同样音讯杳无的丈夫呢?生者和死者虽阴阳相隔,却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词人以实带虚,既写自己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又将无知作有知写,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词人客居山东,亡妻之坟却在眉州,遥隔千里。两者之间,谁对谁也无法诉说各自的凄凉境况,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真是孤寂凄清到了极点。
虚中见实——想象铺写,现实观照。词人在极度思念之中忍不住假想了一个虚幻的境界:“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而出外,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尘满面,鬓如霜”看似想象,却蕴含了词人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同样“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过去生活的真实片断。往日不知有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端详,是多么赏心悦目啊!在此基础上再虚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纵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再次相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百感交集,却不知从哪里说起。真是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泪千行”里了。
实因虚果——现实梦境,情之所切。词人在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才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恩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真实而又自然。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结尾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在“明月夜,短松岗”这个凄清幽独的环境中料想爱侣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这样实成虚之因,虚又强化了实,词人曲折复杂的思想感情,才得以自然、真实、深刻的表达出来。
总之,词人不管是虚拟还是实写,都情真意切,真实的表现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及生死相隔的悲凉之感,读后自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7. 赏析背景思想感情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激郸馆肝弋菲龟十骇姜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8. 舒婷的《初春》文章背景和赏析

舒婷诗歌在《初春》中:“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配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等诗句。如果我们按照欣赏习惯或从生活真实的角度去分析,都难以或者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但我们根据事物的形状、色泽、声音等外在因素,通过联系主体依据的审美情感自由规定事物的性质,去作真正的感受。

就能得出这样的理解:因为洪流与漫山遍野的鲜花;无情的镣铐与严酷的隆冬;欢快的飞瀑与此起彼伏的鸟鸣山涧,都具有形状、色彩、声音等外观形态的一致性。舒婷诗歌既充满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又兼具古诗韵味和现代主义神采。其繁复、细腻、充满矛盾的情感世界,感染着浓重的时代色彩,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思想穿透力。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这是舒婷在《初春》里对初春进行诠释的的篇末点题,初春时节,看着窗外的暖暖的春阳,品读着精美的诗句,没了寒意,少了倦怠,满目尽显春的美好与富饶。

(8)背景加赏析扩展阅读

初春 原文

作者: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9. 《黄鹤楼》崔颢 ,翻译加赏析,要450到500字左右,千万一定要加历史背景和描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10. 晏殊中秋月的赏析及写作背景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回孤独地站在角落,无答法团圆。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鉴赏】
《中秋月》是宋代晏殊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中秋月”为题,写出了凄怆的游子心情,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乡愁。
这首诗说的是在中秋节,整首诗没有带一个“月”字,但是用“月”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