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当黎明穿上白衣赏析

当黎明穿上白衣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8 04:59:30

❶ 假如你是诗人在黎明的早晨会看见什么情绪写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有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内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容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得新鲜!

看,

微光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时间。

看!

❷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阅读理解

这里,可以说有几层意思:

一、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刻划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

二、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样美丽的景色。只有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使人看到。

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这两个“看”字,同是一个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则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见,诗人在用这两个“看”字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写诗最忌重复,但这两个“看”字“重复”得好!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的景色,无论是从构思上,还是从词句的选择上,以及深切的含意上,都可以说是上乘之作。

这是由于:诗人不仅对这景色有着深切的感受,还有着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观察之细微,表现之准确,更使人惊叹。

读了这首诗,不由不使读者感到,诗人对于黎明——对于光,是怎样地崇敬,怎样地充满了赤子之情……

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诗人陶醉了,诗人感叹不已……

(2)当黎明穿上白衣赏析扩展阅读:

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

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精心地选择了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而更在于诗人在诗句上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

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

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置身在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

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向太阳"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

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堪称是用现代技巧表现时代生活主题的典范性艺术试验。

艾青不仅长期从事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的丰富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作为现代的杰出诗人,艾青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对同时代和后起的诗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 艾青的历史地位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

艾青的诗在起点上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他的诗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的潮流之中。

1939年,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出版之后,其历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确认,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世界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诗人之一。

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

而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明显受到艾青的影响。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发表后不及即被译为日文,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同时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

三、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和诗人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据统计,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艾青选集》406首诗,其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篇就是有代表性的例证。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的最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诗集《北方》中的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

《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如他这一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

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飘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强的信念。

❸ 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一篇100字写景文章

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
“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
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精心地选择了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而更在于诗人在诗句上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有层次的诗句,
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

比喻的手法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这把黎明时的田野景色进一步描绘出来了。黎明时,空气是新鲜的,四周那么安静,这烟也是新鲜的。这种感觉极为准确。“乳液似的”,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之美描绘出来了,而且可看可触摸。
以“乳液”来形容烟,可谓精妙绝伦!
直抒胸臆 这两句诗,是对上面所描景色的总括,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是不是太直白了?不是。
这两句诗正加重了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发的。

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这两个“看”字,同是一个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则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见,诗人在用这两个“看”字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写诗最忌重复,但这两个“看”字“重复”得好!

❹ 当黎明窗穿上了白衣的中心思想。

当黎明来到之时,光芒照射
窗户穿上了白色的衣纱,感到
黎明阳光温暖了大地万物。

❺ 艾青诗选中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❻ 当黎明穿上白衣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 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 色彩丰富鲜明的美丽图画内。表现出清新、明朗的意容境 (3) 开头三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的烟……”一句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使画面既富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 (4)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出来了,而且可以看见,可以触摸,比喻可谓精妙。 (5) 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分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这两个“看”字,同是一个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则有不同的作用和分量。 (6) 这两句由描写转向议论,诗人直抒胸臆。在内容上是对上面所描景色的总括,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加重了诗人对黎明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发的内心赞美。

❼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啊,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摘自《艾青诗选》
艾青(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

❽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找出诗中动态结合的诗句,并欣赏其妙处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这一句也是动静结合的诗句。它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❾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描绘了一副怎样的黎明景象

描绘了一幅原野色彩丰富、薄雾朦胧新鲜、晨光曦微的黎明景象.

详细:诗人对于光极其敏感.
艾老无论是在年经的时候,还是在年老的时候,对于光总是有一种偏爱,而且那样执著,那样深情.在他的不少诗作里,都写到了光,作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刻划和描绘.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环境、心态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都是那么一往深情.
这不仅是艾老在十八岁时入过西湖艺术学院,学过绘画——学画者往往对于光有特殊的感觉和研究.更在于艾老对于光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了光,才有了这个地球,这个世界,这个人类,才有了生命.可以说,光是生命之源.没有光,一切都在黑暗里了.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就充满了诗人对于光的崇敬.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当时诗人才22岁.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精心地选择了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而更在于诗人在诗句上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
这几句诗已够精彩了,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前面几句都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这一句,作了动的描写:“草原上流着……的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静与动的巧妙刻划,是构成诗人卓越诗艺的奥秘之一——诗人在许多诗中,都特别注意静与动的结合.
而对于草原上流着的烟,诗人是这样写的:“——新鲜的乳液似的烟……”这把黎明时的田野景色进一步描绘出来了.黎明时,空气是新鲜的,四周那么安静,这烟也是新鲜的.这种感觉极为准确.“乳液似的”,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之美描绘出来了,而且可看可触摸.以“乳液”来形容烟,可谓精妙绝伦!
面对这样美丽的景色,诗人自己好像再也忍不住了,要发出感慨.第二段的头两句,即诗人直抒胸臆:“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这两句诗,是对上面所描景色的总括,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是不是太直白了?不是.这两句诗正加重了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发的.
诗写到这里,下面该怎样写呢?读者是很难揣测的.黎明时田野很美,令人感慨,似乎可以结束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但诗人的感觉还有更深沉的一层.
“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
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
这里,可以说有几层意思:
一、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刻划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
二、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样美丽的景色.只有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使人看到.
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这两个“看”字,同是一个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则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见,诗人在用这两个“看”字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写诗最忌重复,但这两个“看”字“重复”得好!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的景色,无论是从构思上,还是从词句的选择上,以及深切的含意上,都可以说是上乘之作.这是由于:诗人不仅对这景色有着深切的感受,还有着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观察之细微,表现之准确,更使人惊叹.
读了这首诗,不由不使读者感到,诗人对于黎明——对于光,是怎样地崇敬,怎样地充满了赤子之情……
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诗人陶醉了,诗人感叹不已……

❿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一句话概括诗的意思

一句话概括:
东方已晓,天色已亮。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