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摄影艺术赏析

摄影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8 01:00:40

A. 摄影艺术赏析作业答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焦距是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快门是镜头前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B
A
C
要求
第一单元
相机的简介
一、相机的发展历史二、相机的类型三、相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四、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的区别五、本课程需要的相机类型
第二单元
摄影题材
一、人像标准人像、环境人像、生活人像、集体像、人体、儿童人像
二、风光摄影
自然风光、建筑摄影、夜景
三、人文纪实民生、民俗、街头抓拍
四、新闻摄影 政治、突发事件、新闻纪实、体育摄影
五、商业摄影 商品广告、时装、商业人像、婚礼、舞台
六、生态摄影野生动物、宠物摄影植物
七、特殊摄影天文摄影、显微摄影、水下摄影、航空摄影、翻拍
第三单元
摄影大师作品欣赏一、国内摄影家作品赏析二、世界摄影大师作品赏析三、优秀照片应具有的要四、一些和摄影相关的优秀网站(蜂鸟网、色影无忌等)
第四单元
摄影技术
一、修为艺术修养、眼力、沟通
二、基础曝光、用光、构图、色彩、黑白
三、器材镜头、滤镜、胶片、相机种类、硬件测试
四、暗房数码暗房、胶片暗房
第五单元
摄影练习一、分组练习,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主题摄影创作二、图片集中、整理和上交三、品评和讨论自己或同学作品
第六单元
后期处理和制作
一、photoshop
软件的讲解和运用
二、其他图片处理软件的简介(光影魔术手、我行我速等)
三、指导学生处理自己所拍摄的作品

人像摄影特征
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援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单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现场中抓拍的还是在照相室里摆拍的,不管是否带有情节,只要是以表现被摄者具体的外貌和精神状态为主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题,被摄者的相貌并不很突出的摄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

B. 摄影作品怎么赏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欣赏摄影作品。

1、明确的主体。

2、画面中的其它部分为主体服务。

3、表达尽可能地简洁。

下面我们配以正反例子,来直观地感受下这三点。

1、明确的主体。

和很多艺术创作一样,摄影很重要的一点是——你想表达什么?

而摄影的主体,直接关系到画面的内容,进而影响到摄影的主题表达。

反面例子:

- END -

-----------

更多内容欢迎微信搜索公众号【摄影猫不斩】查看历史消息

微博搜索【蔡汶川Swence】私信回复「喵」有100G摄影干货赠送哦~

C. 如何欣赏摄影作品

请记住,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内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容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假如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维利奎克

摄影艺术欣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基本造型因素、技术技巧、艺术表现手法、主题思想

任何摄影作品都可以从上面四个角度去剖析,但美不是语言或文字能够完整描述的,有时候可能你什么都不懂,但这幅照片感动了你,触动了你的内心,它就是美的。对你来说,这就是张好照片。

D. 摄影艺术赏析,在线求等正确答案!

  1. 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缩写为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

  2.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内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容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3.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4. 快门是摄像器材中用来控制光线照射感光元件时间的装置。

  5. C

  6. A

  7. C

  8. 一、刻画人物外在首先考虑到人物是立体的有职业性的,考虑光的塑造方法应该根据人物的职业特点
    二、刻画人物内在应该和人物充分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用语言可以是眼神可以是动作,总之把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引导出来。

  9. 人文性、形象性、情感性、形式美、纪实性、瞬间性、科技性

E. 论摄影艺术作品意境

关于摄影艺术作品意境,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 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摄影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 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意境的手段。

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 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 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 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 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意境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意境的诱发,

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意境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意境体验。

海伦曼泽说过:“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同样,没有意境便没有 摄影艺术,在整个摄影艺术中,意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体验生活的意境注入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 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摄影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故摄影家自身的感受、 意境、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摄影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摄影家必须 具有超出常人的丰富意境。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 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 。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 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由此可见,作为摄影创作主体的摄影家,对待生活绝不能冷若冰霜, 也不应象思想家、科学家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摄影家艺术修养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己深挚的

艺术意境的过程。

艺术意境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摄影创 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意境,没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摄影作品 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摄影家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艺术意境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于在艺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伴随着与之相应的艺术意境。因为艺术意境是摄影工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认识深刻的摄影家,才会在摄影创作中产生深刻而真挚的意境;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艺术创作激情,才会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欧威特认为自己的摄影创作思想极为简单:“我力图使观众获得快乐,但我首先要求的是富有意境、具有人性的照片。
在今天的世界上,太多的事情都是由毫无感情、缺乏人性的人干的。我的意思是有的照片即使能引人入胜、充满机智诙谐,技术上也完美无暇,但若不具有个性,那它便失去了作为一张有趣的照片所包含的神韵。”因此,从事这种创造性活动的艺术家必定是具有丰富意境的人。

二、 再现生活的意境表达

摄影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善于将意境对象化为艺术形象。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创作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塑造形象来传达意境,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将艺术创作视为“人类意境符号形式的创造”。摄影艺术创作作为一种意境活动,是用摄影的独特符号系统来表现人类的崇高意境,因而摄影艺术创作对主体思想意境的表现呈现为一种“表现美”。 摄影家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总是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审视被摄对象,对被摄对象进行审美改造和艺术加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进自己的态度、情绪和意境。因而,塑造的摄影艺术形象凝聚着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意境。当审美主体直观到自身的意境时,便会因满足而获得美感。创作主体的审美意境直接支配着整个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从审美体验、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从审美表象、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甚至从具体的取景、构图、布光到后期制作,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主体的态度、情绪和意境,体现着主体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 审美意境对摄影艺术创作的支配,还体现在主体意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主体意境的表现有两种形态:纪实形态和象征形态。摄影本身的纪实属性决定了纪实形态是摄影艺术主体意境表现的主要形式。创作主体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将主观意境潜藏在客观写实的艺术形象之中。摄影家表现意境,一方面直接抓摄现场瞬间氛围和人物瞬间情绪,直接拍摄被摄对象的喜怒哀乐悲等意境,深入发掘心灵深处的意境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摄影家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构图的取舍和光影的控制,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意境揉进了艺术形象中。而现代摄影诸流派的创作手法来营造“主体意境的表现美”,将主体意境掩藏在点、线、面的构成关系之中,或潜藏在“无明确含义”的象征符号之中,认为客观对象只是主观意境表现的物质依托,只有削弱其现实时空意义,才能渗透进主体的意境,才能将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作品意境的发掘。摄影艺术意境的表现形式有“情景交融”和“情理交织”。我国摄影艺术的意境,与传统的绘画和诗歌一样,多借助自然景物而呈现为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摄影家开拓意境,或以“情”传神;或以“神似”求“形似”;或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无穷的“画外画”和“像外像”,情和景交融互渗,才发掘出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当摄影家因体验人生、体验社会生活而触发意境,萌生创作冲动时;当这种意境与人类的意境,与时代的意境相通时,感性意境升华为理性意境,转化为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境,便取得了情与理的统一,呈现为一种在有限画面中表现出无限理性外延的意境。

三、 摄影作品中的意境交流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其作品就不能仅满足于人的视觉愉悦感,而更应去观照人的心态和揭示人的本质,因此摄影作品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再现客观事物和形象,而应当考虑如何揉合进作者的意境,使作品超越有限的方寸具有更深邃的内涵。摄影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其内容不是纯客观再现的生活,也不是逼真摹写的生活,而是经过艺术概括,饱浸着摄影家思想意境,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的生活,是一种心灵化的生活和心灵物态化的生活。因此有人说史密斯的作品在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懂照片和不懂照片的人,他的影像看不出技术性的语法,只有意境上的的语言,连不识字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因此,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不仅包括摄影家能动反映的生活,还包括摄影家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发掘。概括地说,摄影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除了呈现的“客观再现”的内容外,还包括凝聚的“主观表现”的内容。体现在摄影作品中的主题是摄影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境,表现着摄影家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思考、态度和意境,表现着社会的意境和人类崇高的意境,表现着时代的意境和民族的意境。 摄影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是创作者得以表现意境的物质基础,点、线、面的安排,画面布局的择取,影调、色调、明暗及形体组合的处理产生了“有意味的形式”,才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义,同时也具有了承载或传递某种意境的属性。每一种具体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感受,都能引起或优美、或抒情、或炽烈、或豪放、或优郁等对应的心理反映和感受,能表达出个人、群体、社会或民族的特定精神,这就构成了“形式的内容”。

在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欣赏活动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只有首先对作品进行感知,才能读解和阐释其内容和意境。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因素一齐呈现在观众面前,直接作用于眼睛这种审美感官,让观众充分地感知和尽兴地体验。观众的观赏活动和意境活动正是建立在对影调、色彩和对艺术形象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才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因此作品内容与形式决定着欣赏者接纳的意境和生发的意境,即进行着意境交流。

四、 鉴赏过程的意境共鸣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意境的共鸣来自两方面的移情力,一是创作者“移我情”,将自我意境移入作品;一是意境物态化的作品对于欣赏者,产生“移他情”的魅力。所以艺术传递意境是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创作主体表现意境;一方面是鉴赏主体体验意境和生发意境。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意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被摄对象的客观意境,摄影家的主观意境及鉴赏者生发的意境。画面上表现的“被摄对象的客观意境”其实并不“客观凝聚着摄影家的主观

意境,而鉴赏者生发的意境也只是对这种意境的一种反映形式。所以,鉴赏主体的意境活动,归根结底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体验画面表现的意境和潜藏的意境;一是触境生情,生发的意境。在摄影艺术鉴赏时,鉴赏主体所体验的意境与生发的意境,往往与创作主体表现的意境和鉴赏客体(作品)呈现的意境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产生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因素是指内心意境的复杂性和转移性。意境往往是多种意境的并存,各种意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主观因素指摄影创作主体的态度和鉴赏主体的态度:鉴赏主体在体验作品的意境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境、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对画面意境进行“再创造”。一位西方的美学家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坐在船舱里读报的人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想尽快过河,而坐在甲板上欣赏景色的人们都是对旅途的短暂感到遗憾。对前一种人来说,过河是实际目的,对后一种人来说,浸沉于美景的欣赏,超越了他渡河的实际原望,他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经验。如此看来,产生意境共鸣主要看主体的意境态度。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意境。”作品中的意境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

F. 《摄影艺术赏析》第三次作业

1.新闻摄影
2.全景照片,新闻
3.突发事件,党政时事新闻,人物专访,体育摄影
4.“人道主义”或称之为“人文关怀”

5.社会纪实,社会市井

G. 我们如何正确欣赏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视觉艺术,其思想要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所以我们在欣赏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考虑:

(1)主题。

欣赏摄影作品,首先应看其主题思想。因为作者总是在深有感触的情况下才产生创作激情的,所以一幅作品总反映着作者的好恶。一幅作品的客观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作者的认识水平和艺术水平。好的摄影作品应给观者以强烈的感染,使之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产生共鸣。

为突出主题,作者必须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并要对所拍的事物精心筛选,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尽量去掉,当确定了拍摄主体之后,应把其他景物放在从属地位,并使之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为了突出主题,作者有时也借助于“标题”。一个恰当的标题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要求标题能高度概括,用字宜少不宜多,以含蓄、耐人寻味并能引起人们的丰富想像为好。

(2)明暗。

对摄影艺术来说,明暗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正是由黑白以及无数深浅不同的灰色层次或彩色摄影中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形成了照片上可见的形象。基于不同深浅的颜色在生活实践中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如明朗的天空使人心情舒畅,阴云密布让人郁闷忧伤,摄影艺术总是巧妙地运用明暗的变化力求使作品能够更强烈地感染、打动观众。

明暗的处理在摄影作品中常表现为“影调”。一般地说,以白和接近白的浅灰为主的照片为“高调”,以黑和接近黑的深灰色为主的照片为“低调”,介乎二者之间的为中间色调。高调让人感到欢乐、明快和纯洁,所以多在拍摄儿童题材、医务工作、美丽风光的人采用;低调使人觉得庄重、严肃和阴沉,所以经常在拍摄老人肖像或隆重的场面时采用。

(3)角度。

不同人拍摄同一题材,其作品的艺术效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除去其池因素外,拍摄的角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或侧或正,或俯或仰,表面看来似乎是纯技术问题,其实在角度的选取上,常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例如《埃塞俄比亚大饥荒》、《里根夫妇与兵马俑》等。

(4)构图。

这是摄影的基本要求,对称均衡能给人以稳定感,我们说的对称均衡包括上下、左右、大小、呼应和色彩等方面。客观事物并不都是处在对称均衡之中,摄影者应在创作活动中妥善地加以处理。我们所提的对称均衡主要是在观众视觉上、心理上的作用,而不是像天平一样的对称均衡。如果是那样就必然是机械的、单调乏味的,因此不能有美感。在这方面好的作品如《美苏首脑会谈》、《乌干达旱灾的恶果》等。

(5)节奏。

一幅照片不能把画面安排得密不透风,使观众感到沉闷和压抑,应该像一首好诗或乐曲一样具有一定的节奏。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应巧妙而妥善地处理客观景物,从而给观众以舒畅的动感。

在欣赏摄影作品时,以上谈到的诸方面中,主题居于重要地位,其他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我们这样说也丝毫不贬低摄影艺术的表现技巧,相反正是有了高超的技巧,才会使好的内容得到完美的体现。

H. 摄影艺术赏析

摄影来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照自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本单元是数码摄影技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介绍了摄影艺术的形式特征,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以及艺术摄影作品中的唯美作品和风格派作品。同时通过对八个作品的赏析让大家对摄影艺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I. 谁帮我写摄影艺术欣赏的论文啊欣赏1到2副照片 写1000字论文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参考书目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高中美术选修课(实验本)《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