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析夜

赏析夜

发布时间: 2020-12-18 07:24:22

A.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

《春夜洛城闻笛》的前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赏析版:"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从权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B.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暗”与“谁家”呼应,更添不回可知和不可言的效果,历答代注释家多以为“暗”字有化客体为主体之妙,是为此句的句眼,活化了笛声,赋予了其生命力;“满”字与“散”字承接,笛声随春风散去,东南西北,极言笛声散布之宽泛,暗合后面“思乡”之深切,埋下伏笔,同时,“满”字从诗人个体提升至整个洛阳城,时空上又上升了一个维度,更能写出乡愁的浓郁。

C.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夜雨寄北的最后两句

1;韩愈的诗大多艰涩冷峭。这首诗却一反常态,没有一个冷僻的字眼,没有一个内费解的句子容,全都明白如话,立意却很新颖。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新年到了,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焦灼不安。一个“都”字传达出这种急切和遗憾。人们翘望着,期盼着,在二月新绽出的草芽上看到了一丝春意,感到无比的惊讶、欣喜。
2;
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D. 赏析春夜喜雨500字

阳春来三月,没有看到源闪电划破淡蓝的天空,也没有听到雷声打破周围的寂静,小雨点披上晶莹的外衣,淅淅沥沥的落到了大地上。

春雨如牛毛,如花针,飘飘洒洒冲洗了大自然的尘埃。我哼着《春天在哪里》的歌儿听着雨点儿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啪啪啪啪…….

柳树张开了嘴,贪婪地吮吸着春雨的养分,柳条舞动着它那细小的身子,仿佛在欢迎春天的到来。小草在春雨中摇动着它那沉睡了一冬纤细的腰,笔直着享受春雨的甘露。小河边,一群雪白的天鹅扑打着纯洁的翅膀,然后你追我赶的,好象发生了内部争吵;突然,他们停止了,又开始在水上游泳,一阵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一眨眼碧波荡漾,天鹅惊吓地离开水面飞向远方……燕子在雨中来回穿梭,好似剪刀的尾巴想剪短这连绵不绝的春雨,这时我想到一句贺知章的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走在大街上,人们举起斑斑点点的花雨伞,踏着小小的水坑,渐起一朵朵浪花。“滴答滴答”这是小雨点落在地面的声音。我放下雨伞,望这朦朦胧胧的雨,让这冰冷的小雨滴在舌头上只觉得一丝清凉,心旷神怡。

春天的小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朦朦胧胧,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去匆匆来也匆匆。

E. 请赏析月夜尾联中的透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F. 辛弃疾 鹧鸪天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赏析夜 朝两字

“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朝”说明了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

出处:宋代·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白话释义: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6)赏析夜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

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G. 赏析雪夜在林边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诗,他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未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他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但摒弃了其中矫揉造作等消极因素。他的诗歌多半以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运用当地普通人的语言,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乡间泥土气息。弗罗 斯特的许多诗歌反映了他与大自然的对话、默契和贴近,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清新、含义隽永、近乎口语化,但折射出真理的光辉,内涵丰富,极具美感,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往往以自然景象、凡人俗事开始,以深刻的哲理思想结束。代表作《孩子的意愿》、《摘苹果之后》、《西去的溪流》、《又一篇牧场》、《林间中地》、《修墙》、《白桦树》、《雪夜驻足林》、《荒野》等,把细腻的观察、深刻的象征和优美的格律音韵十分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工业社会的田园诗人”和“自然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选材于自然,主题却是人,人是诗的中心。诗中的人虽然也涉及其他人物,而富有个性的人还是诗人自己,他的诗有个性的色彩,他写的物有独特的个性,写的人有独立的人格,在一幅幅图景中表现着人文精神,在一首首现代诗歌中崇尚自我、崇尚自然。

这首诗是现代诗坛公认的短篇杰作,韵律优美,哲理深奥,文字朴实无华,意境深远。诗人在雪夜里单骑路经一片树林。雪中的树林景色诱人,使人流连忘返、驻马良久,但是诗人却不能停留下来,他还要继续走一段路程才能安眠。“继续走”另有含义,指诗人要完成的工作,“安眠”指人生的尽头。诗人说他一定要把要做的事情做完才能最终安息。
这首诗从最初的层面上看,与我们的阅读心理相匹配,因为它把写景与叙事巧妙地揉合在一起,颇有中国传统田园诗的风貌。从深一层面上看,诗中埋藏了一个矛盾,即美景与盟约不可同时兼得。作为雪夜的旅行者,林子与村子构成了对他的呼唤与诱惑,内心里既有进入其间的催促,同时又有意欲离开的为难和依恋。《雪夜驻足林》所描写的情景不用解释,但它后面的情趣、哲理、魅力,需要细细品味。我独自站在树林边沿,里面有一种东西在吸引我,但不能光听内心世界的召唤,我还要许多世间的约会、责任,“路迢途远岂敢酣眠”,这里的“眠”既是陶醉,又是安静,或是心灵的平静。一个情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多个生活背后的韵味。
这首诗不仅很短,而且文字浅显易懂,深入简出,然而诗人用子音、母音来表现雪夜树林的寂静和人物思想的孤独,这是全诗的基础,黑夜单骑马赏雪描写就令人难忘,而出于平易的语言就更加动人了。这首诗表现的形象(image)很有深度,而树林和白雪又有强烈的象征性(symbol)。在诗中,弗罗斯特借助“马”的提醒“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告诫自己“I must have my promises to keep”这马 被赋予人的行动和思维,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事实上“马”这种参照物可以看作诗人的另一个侧面,是诗人的“本我”,一个“我”催促着向前行,不停蹄。这些都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理,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雪夜驻足林》貌似写景叙事,实则借景寄情,情寓于景。马儿与诗人默默交流、心神合一,把景色融入诗人心中,把情愿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那片可爱幽深的树林有暗示着某种神秘而不知的东西,对诗人有着无穷的诱惑,令他心驰神往,而诗人最终觉醒 :“I have promises to keep”这里的“promises”是诗人对生活(社会家庭)所肩负的职责,这种强烈的职责才使诗人有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此句中“sleep” 运用了暗喻(metaphor)的修辞手法,表示诗人坚定不移的决心,在人生的旅途或创作生涯中感到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正是弗罗斯特当时意气奋发的展现。
此诗是比较规范的四步抑扬格(iambic tetrameter)诗的尾韵是a a b a, b b c b, c c d c, d d d d的形式。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头韵和半谐音,如:第二行的His house, the ... though,第三行的He...here, see... stopping以及第四行的watch...words...with, 诗人在诗中还多次重复了某些音素,我们从诗中发现许多以/s/开头的单词,如sweep, snow, stop, some sound, sleep, 这种/s/音不断地重复,像是正在下雪的“沙沙声”给人以一种宁静的幽雅之感,同时还可以从诗中发现不少以/w/开头的单词,如wind, wood , will, without等,听到这种类似风的“呜呜”声寒襟之感油然而生,像must, without, little是以/t/结尾,darkness是以/d/开头,/t/、/d/结尾的音极像马踏寒冰的“嗒嗒”声。一种孤零飘落之感尽在其中。诗里头韵和半谐韵同一音素多次重复,首尾音的巧妙安排,这些极大地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使得全诗节奏分明,同时从直观上来看,使诗歌形式得以装饰,使之浑然一体。

H. 辛弃疾 鹧鸪天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赏析夜 朝两字

“夜娖”“朝飞”,互文见义。意思是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不分昼夜的和金兵战斗。体现了战斗的激烈和艰苦,是人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当年雄姿英发的身影。

原文: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想当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统率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战士们穿着鲜明的衣甲渡江南归,英勇杀敌冲破了敌人的包抄。敌兵闻风丧胆小心防备,夜晚也枕着空箭袋睡觉。我军勇气倍增磨刀擦箭,清晨便万箭齐发射向敌巢。

追忆着往事,难平翻滚的心潮,感叹着今天,不禁满腹牢骚。春风纵然能将世间万物染绿,却无法染黑是的白须多么令人伤悼。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无人理睬,我只得向东邻换书学习栽树种草。

(8)赏析夜扩展阅读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夜娖银胡䩮”,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I. 苏轼倦夜赏析

第1种赏析
应该是杜甫吧?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第2种赏析
倦夜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络纬,俗称“纺织娘”,亦促织之类。坡翁亦以促织之吟自喻。此诗作于元符二年,时坡翁行年六十有四;虽屡遭贬谪,然豪放之气不改——当时即有“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之句,令其弟辙叹服曰:“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我认为苏轼《倦夜》中的前四行诗,在艺术上可与李白《静夜思》媲美。同样是写窗前月下,李白写床独不言窗,而必回故乡。此地无声胜有声。东坡写窗而不言床,只字不提故乡。只比李白多闻“一犬吠”,似乎挡着了回乡之路。把他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欲归不能的痛楚写得淋漓尽致。此乃有声胜无声.
海南远离朝廷,东坡似乎也由此远离了官场的纷争。但他很寂寞,常常长夜难眠。“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纵然白天,他的日子也很难消磨。
这首诗看上去极有柳宗元诗歌的味道,如“厌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旅怀”再加上静夜犬吠的声音效果,阴阴冷冷、孤独凄苦。柳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岁暮》亦有同趣“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尽落。……”可见,苏轼是爱用柳诗的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但又像前面所说的一样。苏轼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凄冷意象,而是将其转为己用,就如《倦夜》这首诗吧,如若粗心读之,或会以为是柳诗,但稍加用心则会发现,这样的诗,只有宋人,只有苏轼才能写出。在柳宗元的诗中这些意象是并列关系,是对仗关系,“……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柳宗元《南涧中题》)“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柳宗元《梅雨》)如是也。而《倦夜》则实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紧接一句,类似于叙事诗的,之间也有着因果关系。闻得“孤村一犬吠”,才会有“残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从而设想这位行者若不是只身一人,则是很好了。从行者又联想到自己一辈子孤身之旅,感慨万千了。这便是宋诗。

J. 从表现手法赏析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这两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 归的痛苦心理:“夜后戍楼专月,秋来边将心。”在秋天的夜晚属,清冷的月光照 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