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声响赏析

声响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6 22:40:59

⑴ 求“寂寞古池边,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的赏析

“寂寞古池边”写出了那里环境的清冷,
“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写出了青蛙的跳跃敏捷,跳落点准确,正中水中央

⑵ 你是怎样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进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

以动衬静的手法 更加体现了声音的不可捉摸

和“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差不多】

⑶ 《山居秋暝》全文的意思

意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原诗: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出自:唐 王维《山居秋暝》

(3)声响赏析扩展阅读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⑷ 赏析句子: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基于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材料可知,本段把不可捉摸的声内响比作春容蚕在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比作山泉在呜咽,比作波涛在澎湃.这是比喻的修辞,同时“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又构成了排比.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自已听到声音之后的感受,表现了山谷的寂静,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据此可作答.
答案:
比喻、排比.作者把深夜寂静山谷里各种难以捉摸的声响比作各种具体的事物,将耳朵里听到的高低远近、洪细抑扬的声响及自己深切的感受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深夜山谷的寂静,衬托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⑸ 《口技》蒲松龄翻译

清朝蒲松龄《口技》的翻译:

村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大约有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她带着一个盛药的皮囊,到这里来行医和看病。有的人去找她看病,她自己不能开药方子,需要等到晚尚问一下各位神仙。

晚上,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干净,并把自己关到里面。大伙儿围绕在门窗口边上,斜着头侧耳静听,听到里面有小声的私语,谁也不敢吭声。屋里面和屋外面,黑黑的一片,没有一点动静。

大约到半夜,忽然听到门帘有声音。女子便在屋里问:“九姑来了吗?”一女子回答到:“来了。”又问:“腊梅也跟着九姑来了?”好像是一个丫头的声音,说:“来了。”三个人交流唠叨起来没个完。

过了一会,又听到帘钩的响声,女子说:“六姑来了?”接着听到几个女子杂乱的说话声:“春梅也抱小郎君来了吗?”一个女子说:“这个顽皮的小家伙,怎么哄也不睡,定要跟来。

身子有个百十斤重,背着真的累死人。”马上又听到有女子的接待声,九姑的讯问声,六姑与姊妹们的寒暄声,两个丫头的互相慰劳声,小孩儿的嬉戏声,一齐嘈嘈杂杂地传出来。就听女子笑着说:“小郎君倒很喜欢玩耍,老远的抱了个猫儿来。”

接着说话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门帘又响了一声,满屋里都喧哗起来,说:“四姑来得怎么这样晚?”听到一个女孩子细微的声音,说:“在路上走了几千里,我同姑姑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到这里。阿姑走得太慢了。”于是各人都问寒问暖,还有移动座位的声音,招呼着加座的声音,各种声音并作,喧闹满屋,有一顿饭的工夫才静下来。

接着就听到女子问病求药的声音。九姑说当用人参,六姑认为当用黄芪,四姑说该用白术。协商一会儿,听到九姑叫人拿笔墨砚台来。不久,听到折纸的刷刷声,拔下笔帽扔到桌子上的声音,隆隆的研墨的声音。接着还有把笔投到桌上的碰撞声,和抓药包纸的声音。

过了一会。女子掀开门帘,招呼着病人的名字,把药包和药方一起递了出来。她转身入室后,立刻听到三位姑娘作别的声音,三个丫头的道别声,小儿的叫声,小猫儿的声,又一时并发起来。九姑的声音清晰悠扬,六姑的声音和缓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滴宛转;以及三个丫头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点,听着完全可以辨别得清楚。

大家感到很惊讶,认为真是神来了。回家试一下药方,也并不灵验。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口技,特意借这种方法卖药罢了。但她的口技水平,也真够高超的了。

以前,朋友王心逸曾讲过:他在京城时,偶尔从集市上经过,听到一阵管弦音乐的声音,围着看的人好像一堵墙。他到跟前一看,是一位少年,用优美的声音在演唱。他手中并没有乐器,只用一个指头按着脸颊,一边按一边唱,听起来铿锵有声,与弦乐没什么差别。也是口技者的后代啊。

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至半更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

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

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5)声响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口技》等文章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赏析:

作者通过写文中女子为了赚钱以口技骗人,嘲讽了世间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人,鞭挞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但是,在后面加上一段对口技少年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佩服。《口技》通过对话将不同身份、语调、性格特征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蒲松龄《口技》一文的主旨意图,与《聊斋志异》一书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整体思想基本一致。

⑹ 长相思(纳兰性德)意思

一、全文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注释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⑥聒:嘈杂扰人。
⑦ 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三、翻译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四、赏析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⑺ 《稚子弄冰》古诗翻译。

《稚子弄冰》

南宋来:杨万里自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7)声响赏析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古诗赏析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但是什么意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但”是只的意思。

出处:唐王维《鹿柴》:“空山不版见人,但闻人权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8)声响赏析扩展阅读

《鹿柴》赏析:

《鹿柴》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⑼ 郭小川诗歌《青纱帐甘蔗林》原文

《青纱帐甘蔗林》

作者:郭小川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

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

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

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

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呤唱!

北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裳;

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南方,还是北方?

我只能回答: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甘蔗林,还是青纱帐?

我只能回答: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

风暴是一样地雄浑呀,雷声也一样地高亢,

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

太阳是一样的炽烈呀,月亮也一样地甜畅,

无论哪里的光华哟,都一样能照耀我们的心房。

露珠是一样地明澈呀,雨水也一样地清凉,

无论哪里的雨露哟,都一样是滋养我们的琼浆;

天空是一样的高远呀,大地也一样地宽敞,

无论哪里的天地哟,都一样是培育我们的温床。

啊,老战士还不曾衰老,新战士已经成长,

啊,老一代还健步如飞,新一代又紧紧跟上,

我们的人哪,总是那样胸宽、气壮、眼睛亮。

看吧,当敌人挑衅时,甘蔗林将叫他们投降;

那甜甜的秸秆啊,立刻变成税利的刀枪!

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

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罗网!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

因为我们的甘蔗林呀,已经是新时代的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为什么这样翻动战士的衷肠?

因为我们的青纱帐呀,埋伏着千百万雄兵勇将!

(9)声响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由现代诗人郭小川创作于1960-1962年间,那时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但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生机,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也十分高涨,面对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场景,诗人作下了这首《青纱帐甘蔗林》。

赏析:

这首诗大量使用赋的手法,使整首诗排列整齐,讲究对称且押韵严格,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歌咏的青纱帐,作为革命的摇篮,代表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的战斗意志和革命精神;而香甜的甘蔗林是今天的新的景象,从青纱帐联系到甘蔗林寓意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后定能度过现在的难关,收获好的成果。

⑽ 《渔翁》大致意思是什么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

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

“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