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6 22:15:19

Ⅰ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摘抄加赏析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聊回斋志异·辛十四娘答》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聊斋志异·小梅》
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聊斋志异·张鸿渐》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聊斋志异·王成》

Ⅱ 摘抄《聊斋志异》简短好句并作点评

1.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聊斋志异·小梅》
2.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聊斋志异·张鸿渐》
3.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聊斋志异·王成》
4.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聊斋志异·阿宝》
5.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聊斋志异·红玉》
6.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聊斋志异·连城》
7.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聊斋志异·商三官》
8.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朗少也!---《聊斋志异·田七郎》
9.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配砄,泪渍泥沙.---《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10.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11.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者也.---《聊斋志异·胡四娘》
12.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与破甑,何其鄙哉!---《聊斋志异·小翠》
13.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哉!---《聊斋志异·梦狼》

Ⅲ 聊斋志异之王子安文言文赏析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王子专安》就是这属方面的代表作。
在反映内容上,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王子安梦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王子安本是视青紫如拾芥的名士,偏偏屡考不中。乡试后,为求精神解脱,他喝得大醉如泥。这就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
在人物刻画上,作家在《王子安》中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小说的重点,是“异史氏”的评论性描写。对秀才考试的七种比喻,带有总结概括的性质,使主题深刻而鲜明。

Ⅳ 聊斋志异五则原文加上赏析 若好 高悬赏

《庙鬼》原文 新城诸生王启后者,方伯中宇公象坤 曾孙。见一妇人入室,貌肥黑不扬。笑近 坐榻,意 甚亵。王拒之,不去。由此坐卧辄见 之,而意坚定,终不摇。妇怒,批其颊有声,而 亦不甚 痛。妇以带悬梁上,捽与并缢。王不觉 自投梁下,引颈作缢状。人见其足离地,挺 然立当 中,即亦不能死。自是病颠,忽曰:“彼 将与我投河矣。”望河狂奔,曳之乃止。 如此百 端,日常数作,术药罔效。一日忽见有 武士绾锁而入,怒叱曰:“朴诚者汝何敢扰! ”即絷 妇项,自棂中出。才至窗外,妇不复人 形,目电闪,口血赤如盆。忆城隍庙中有泥 鬼四,绝 类其一焉。于是病若失。 译文 新城的王启后是王象坤的曾孙。看见 一个妇女进了屋,长得又胖又黑。笑着走 近王启后的座位上,面目特别难看。王启 后拒绝她,也不离开。因此不论坐着还是 躺着都能看见她,可是王启后主意坚定,终 于不动摇。那个妇女急了,打他的脸颊都出 了声,他自己感觉也不是太痛。这个妇女 把衣带拴到房梁上,揪住头发与王启后一 块缢死。王启后不自觉地到了房梁下,伸 出脖子作出缢死的样子。人们看见他的脚 离开地面,直挺挺地立在当中,但也没有死 去。从此之后得了疯病,忽然说:“她将和 我一块跳河啦。”说着就往河边狂奔,人 们去拉他才停止。这样多次闹,每天闹好几 次,有巫术、吃药都没有效。有一天忽然 看见有武士提着锁进来,怒叱说:“他这么 实诚的人你为什么也来打扰!”于是就捆 住妇女的脖子,从窗棂中拉出来。刚到窗 外,妇女就不再是人的样子了,眼睛像闪电, 张着血盆大嘴。回忆起城隍庙中有四个泥 鬼,特别像其中的一个。从此他的病就好 了。

Ⅳ 聊斋志异之连城赏析膺肉象征意义

聊斋奇女子之连城从第一集到第第十一集。

《聊斋奇女子之连城》
城里有两大史家,两家事事争斗,史孝廉家中独女连城,史太守家的独女宾娘,也成了一对什么都争斗一番的冤家。一次偶然机会,二女同时邂逅书生乔生。乔生才情洋溢,心地善良。两女不约而同地芳心暗许。
乔生既欣赏连城的闲淑温柔,亦佩服宾娘的机灵爽朗,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他不能同时娶两个女人为妻,难以抉择!
此时,城中巨贾之子王化成竟也要娶连城为妻。
史考廉为攀权贵欣然答应。非乔生不嫁的连城却因而忧郁成疾,经诊断后,需要有爱她的男子的胸肉作药引才能康复。王化成不肯割肉,反而乔生肯牺牲自己,然而这事被宾娘得知后,恼羞成病,跟连城同一个病,结果她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将乔生之肉换去。连城就在出嫁当日郁郁而终。
连城死后,乔生甚是悲哀。宾娘时常陪伴安慰,连城既死,乔生便顺理成章地与宾娘走得更近。

谁料死了的连城,仍念念不忘乔生,遂索性借助宾娘肉身,每逢夜晚便进入宾娘身体,争取乔生的关爱。及后,连城得悉原来当日是宾娘间接将她害死,决意报仇,假扮宾娘向王化成示爱,誓要拆散乔生与宾娘!
一场扰攘,宾娘终得知原来是连城作怪!宾娘气愤之余,深怕连城鬼魂伤害乔生,一人一鬼大斗法!乔生阻止不及,最终两败俱伤,宾娘害人终害己,误堕自己所设的圈套,香消玉殒!
然而即使做了鬼,二女仍要斗个不休!两女鬼舍不得独留阳间的乔生,不住争着在晚上现身,与乔生见面,害得他精神萎靡。同时,两女鬼触怒王化成,害苦了家人。乔生痛斥二女损人害己,毅然撇下二女而去!
连城、宾娘二人由生斗至死,全是为了爱情。如今不但失去生命,更失去爱情。悲伤之时,也只得互相扶持,不知不觉间,竟渐渐建立了一种在生时察觉不到的微妙情谊。
原来乔生是趁机暗暗为二鬼寻找还阳之法!乔生查知两史家因经常争斗,劳民伤财,若能加以补救,方有可能让二女还阳。乔生代两史家做好事、积阴德。幸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为二女求得「还阳符」。
奈何,「还阳符」只得一张。
与此同时,王化成得知两女要还阳,让道士布阵烧毁两女尸身,令两女永不超生!可幸生死关头,连城、宾娘不记前嫌互救对方。乔生也第一次毫不犹豫,果敢的作出决定:他宁愿牺牲自己,令连城、宾娘尸身皆得以保全!
乔生死后,两女鬼觉悟前非,决意消除两大史家的不和。两史家深受感动,终为死去的女儿化敌为友。
王化成自烧尸失败,便患上了离奇怪病,阳寿将尽,恶有恶报。
连城、宾娘终明白到爱一个人,不是拥有,而是要去付出!只得一张的还阳符也决定给予乔生,让他再做人!

Ⅵ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回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答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Ⅶ 聊斋志异 人物评析(8个以上)

强烈要求加分。。。。。。

真的很难找啊。。~~

1.《佟客》中的董生

他自诩为慷慨之士,忠臣孝子,但在羣盗入门的一刻,其内心深处的卑怯懦弱顿即暴露无遗。

《佟客》篇,叙董生平生慷慨,以“忠臣孝子”自许,好击剑,
恨不得异人传授。一日途遇佟姓客人,邀至家:侃侃而谈,客“惟敬听而已”。
夜深,忽闻隔院有监“榜掠”其父,并谓“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生
提戈欲往,佟止之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
于妻子。??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
觅矢,以备盗攻。”不管父亲了。
这是一篇讽刺小说,讽刺那种平日夸夸其谈,临事畏缩的人。大而革命,
小而日常生活中,每有此等人。但没有最后几句,还以为真有盗劫事,讽刺
意味尚不浓厚,趣味也少。
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
笼烛始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这几句一补,不但根本没有盗劫,不过客人以“编菅”戏弄之,而平生
慕异人,异人在前,却当面错过,这就成了双层讽刺。意味深长。

2.《婴宁》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现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其实未必如此。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3.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

1.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便是“善谑”。
她那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在王太常仔细端详下露出的嫣然微笑中,在同母亲分别对“殊不悲恋”的表现中,就已有所露。在她身上,永远也找不到一丝愁苦的痕迹,永远也看不见半点忧伤的影子。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小翠是“殊欢笑,不为嫌。”她把自己的别院变成了一个游戏场,终日和元丰以及丫头们一起嬉戏。“刺步作圆,蹋蹴为笑”,“涂公子作花面如鬼”,以及扮古人,玩的名目既多,花样也新奇别致,整天奔逐笑闹,弹琴跳舞,不但闹得全家皆知,最后连邻里也知道。这个“善谑”的特点表现在小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2.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
在王给谏与王待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王给谏越是寻隙中伤小翠的公公王待御,她的玩笑开得也就愈大,以致最后王待御时而无可奈何地概叹“余祸不远矣”,时而“惊颜如土”,大哭“指日赤吾族矣!”通过这种反衬,小翠“善谑”的主要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耀眼了。但是小翠并不是单纯的“善谑”,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善谑”中透露着小翠的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在整个事件中,小翠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计策本身的仔细周密,使仇敌自投罗网,还表现在她知道王给谏要害王太常,与元丰成礼后,就开始准备,把元丰的痴疾这一生理弱点变成有利条件。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小翠的足智多谋。

3.小翠

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

1.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便是“善谑”。
她那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在王太常仔细端详下露出的嫣然微笑中,在同母亲分别对“殊不悲恋”的表现中,就已有所露。在她身上,永远也找不到一丝愁苦的痕迹,永远也看不见半点忧伤的影子。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小翠是“殊欢笑,不为嫌。”她把自己的别院变成了一个游戏场,终日和元丰以及丫头们一起嬉戏。“刺步作圆,蹋蹴为笑”,“涂公子作花面如鬼”,以及扮古人,玩的名目既多,花样也新奇别致,整天奔逐笑闹,弹琴跳舞,不但闹得全家皆知,最后连邻里也知道。这个“善谑”的特点表现在小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2.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
在王给谏与王待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王给谏越是寻隙中伤小翠的公公王待御,她的玩笑开得也就愈大,以致最后王待御时而无可奈何地概叹“余祸不远矣”,时而“惊颜如土”,大哭“指日赤吾族矣!”通过这种反衬,小翠“善谑”的主要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耀眼了。但是小翠并不是单纯的“善谑”,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善谑”中透露着小翠的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在整个事件中,小翠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计策本身的仔细周密,使仇敌自投罗网,还表现在她知道王给谏要害王太常,与元丰成礼后,就开始准备,把元丰的痴疾这一生理弱点变成有利条件。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小翠的足智多谋。

3.感情丰富。
小翠的形象是丰满、完整。她虽然善谑、顽皮,但也并非对无丰没有感情。当元夫人杖元丰,元丰大号时,她不但“色变”,而且还“屈膝乞宥”,最后中“笑拉公子入室,代扑衣上尘,试眼泪,摩挲杖痕,饵以枣栗。公子乃收涕以析。”后来小翠虽然离开王家,但仍然时刻暗中注视元丰。由此可见,小翠对元丰是十分抚爱备至的。

4.青凤

狂放少年耿去病与狐女青凤一见钟情,爱悦之意强烈。这种爱恋受到了来自家庭的阻止。对于耿生醉心于青凤,以狐叟为代表的青凤家庭持一种反感和反对的态度,为了阻止他们,狐叟采取了躲避的方式。看到耿生和青凤在一起时,狐叟更是对青凤大加斥骂,对耿生采取了一种很不友好的态度。如果不是有后来耿生救狐的奇遇,这爱情是断断成就不了的。

这篇故事背后体现了恋爱受挫者内心的自我安慰。青凤家庭反对这种恋爱,深层次的原因,小说并未讲明。看样子,不怎么象人狐异类的缘故。整个故事中,人和狐的交往,都没有类别之差。是因为耿去病已有妻室,狐家不愿青凤为耿去病作小?好象也不是,通篇也没言及这方面的事。看来最大的原因,就是对耿生之狂态产生反感。从故事中可以看到,耿生对青凤的爱,主要是在相貌方面,这就缺乏必要的深刻。他爱得大胆而热烈,而且毫不掩饰,这与一般的民间礼节相违背。初次见面,盯着人家女子看就够不礼貌了,还“生隐蹑莲钩”搞得人家女子不得不“急敛足”。后来又见到青凤时,耿生长跪致词:“得一握手为笑,死不憾耳。”“亦不敢望肌肤之亲,但一见颜色足矣。”青凤答应后,耿生就不象自己说的那样了:“生狂喜,相将入楼下,拥而加诸膝”。后来青凤说明怕叔父责怪,决欲离去,耿生还“强止之,欲与为欢”。可见耿生行为之唐突。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狐叟才恼怒地说:“贱辈辱我门户!”当然,耿生对青凤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也确实是个敢做敢为的汉子,所以,在青凤受狐叔责骂时,他心意如割,敢于站出来大声曰:“罪在小生,与青凤何与!倘宥青凤,刀锯鈇钺,愿身受之!”这样的人狂是狂些,自有他可爱的一面。

5.香玉

《香玉》象《聊斋》中其他的作品一样,它首先具有神奇性,这种神奇性及突破了自然,又合乎自然。牡丹,耐冬这些植物能变成美丽的女子,勇于追求心心相印的情人,生死不渝,死了可以重生,生了又可以重死,植物的“异化”中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似乎不在存在,植物“异化”后的人性美是何等的神奇。

其次,是它的优美,它的回肠荡气,摇曳多姿。全篇围绕香玉,绛雪生的生生死,悲欢离合的故事,象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对人物来说,它与《葛巾》的硬派不同,而是温柔缠绵,一往情深生死相依;就结构而言,以诗为线,“空山人一个,对影自成双。”情景交融,灵动优美。

《香玉》的特色不仅在于此,更动人的是它能透过历史的帷幕,展示人类情感生活的美丽,这种“人性的美丽”净化了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情至性,惊世屏俗。

《香玉》中,蒲松龄对书中主人翁的爱情的描绘投入了浓重的笔墨。而这种生死相依的爱情是以“才情”和“至情”为前提的,篇中反复强调的是“才”与“情”。黄生如果不是对香玉、绛雪“爱慕弥切”,也不会“女郎忽入”。但是,只是一往情深,唯愿白头到老,而胸无半点文墨,愚钝不文,没有善于表达“无限相思苦”的文才,那也无济于事。因此,“至情人”和“骚雅士”是黄生获得香玉和绛雪爱情的两大法宝。不仅如此,蒲松龄在作品中更是强调了“才气”和“至情”还是心灵和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尤其是“至情”,黄生原不知香玉和绛雪是花妖,是得知蓝氏掘走了“白牡丹”,才知道香玉乃是花妖。但他并不以异类而震惊,厌恶,而是“怅恨不已”,“怅恨”的是恨不早知,未能及早的保护,这是真正的爱情。又听说牡丹到蓝家后,“日就萎瘁”,以至凋谢,他就“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清。这种生死不渝的深情,才改变了绛雪的“年少书生,什九薄幸”的看法,净化了绛雪的心灵。

有意味的是“至情”不仅使绛雪自省,也进化了黄生的心灵。黄生一开始还是有庸俗气的,还是有点轻薄,他一看到美丽的女子就偷看,就“暴起”“追过短墙”。和香玉结成连理后,又“每使邀绛雪来,辄不止,生以为恨。”“得陇望蜀”,好象对香玉的爱情并不专一。后来,香玉死了,绛雪来吊,他对绛雪讲“无福可消双美”,可见他还是想消受“双美”的,一种占有欲跃然纸上。可是,他听了绛雪的正言相告:“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相见之欢,何必在此”。绛雪这种深沉的感情感化了黄生,使他化庸俗为高尚,化鄙亵为纯洁,使黄生的心灵得到了难以言喻的后难为继的洗涤和净化。

6.晚霞

当晚霞第一次见到才艺超凡的阿端便“遥注之”,后来又“故遗珊瑚钗”给阿端作为爱情的信物。在封建伦理道德强化的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女子如此大胆地去端详一个陌生男子已属违禁,加上主动示爱,就更说明了她积极大胆追求爱情的决心和反抗封建束缚的态度。瑞云在鸨母逼迫破身接客时提出“价由母定,客则奴自择之”的条件,后来遇到贺生则大胆地对贺生说“能图一宵之聚否”。她对贺生所说的话其实就包含了对真爱的渴望与追求。狐妓鸦头在妓院看到了“局促不安”的书生王文,便大胆爱上了他,“望见忘,秋波频顾,眉目含情”,到后来竟然和王文私奔。在讲究妇道闺范的那个社会,这也算是一个壮举。
以上简要地对作为下层妇女的一些妓女的形象作了分析,发现作者对这些女性予以热情的歌颂,并有意为她们安排了很好的归宿,让晚霞最后“举一男”,让瑞云复美,让鸦头和王文团聚,这些结局其实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压迫的下层妇女的深切同情。

7. 连城

她出生官宦之家,自幼“知书”,是一个知识女性,但她一开始“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的举动就越出了封建的纲常,表现出她并非那种安于压迫、不思反抗的女子。就是父亲出面干涉,她追求自由爱情的决心也没改变,以死抗争,最终和自己心仪的乔生结合;鱼精白秋练在湖边遇到了和她一样爱好诗歌的慕生,为他的吟诵所感,竟然相思成疾,主动谴母提亲。在遇到慕翁这堵墙时,抓住商人“志在利耳”的弱点,投之以利,终于赢得了和慕生的结合;胭脂初见风度翩翩的鄂生便被其风采所倾倒,后来又达到“萦念颇苦,渐废饮食”的地步,最后经历了曲曲折折和阴差阳错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8.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窦女死后,化为厉鬼,施计报了大仇。云翠仙也冲破封建的“夫为妻纲”观念的羁绊和梁有才决裂,终于使其卑微地死去。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这些被侮辱女性们一个个大仇得报,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
这些被侮辱女性形象有以下共同的性格特点:她们都很善良,不能深刻地了解封建的罪恶。窦氏是一个善良的少女,因为涉世不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花言巧语不能识破,善良地轻信了男三复的谎言,结果遭遗弃

9.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在《聊斋志异》中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描写了一些侠女仁妇形象。这种被颂扬的侠女仁妇的事迹在我国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早有流传,且似乎成为一种传统题材,特别在元明以后的戏剧,小说(话本)中出现更多。然而在这些作品中,这种题材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所谓“佳话”,“传奇”而被传诵和表现的。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里的这类题材,在思想深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因为“通过她们,使人们对明清社会黑暗的事实有了切身体会”

Ⅷ 《聊斋志异》之《王桂庵》赏析1000字

——《聊斋志异•王桂庵》赏析
《聊斋志异》大多描写狐鬼精魅的故事,情节诡异变幻,引人入胜。这篇《王桂庵》却是写人世间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情节并不复杂,但蒲松龄写得彼有新意,曲折多变,同样引人入胜。
全文不足二千字,我们节选拜读【原文】:王樨,字桂庵,大明世家子。适舟南游,泊舟江岸。邻舟有榜人女,绣履其中,风姿韵绝。王窥既久,女若不觉。王朗吟“洛阳女儿对门居”,故使女闻。女似解其为已者,略举首一斜瞬之,俯首绣如故。王神志益驰,以金一锭遥投之,堕女襟上;女拾弃之,若不知为金也者。金落岸边,王拾归,益怪之,又以金钏掷之堕足下;女操业不顾。无何,榜人自他归。王恐其见钏研诘,心急甚;女从容以双钩覆蔽之。榜人解缆径去。王心情丧惘,痴坐凝思。时,王方丧偶,悔不即媒定。(待续最终段)
这一段,其实就是世家子弟王桂庵,在一次乘舟南游途中,看上了邻舟贫家女芸娘,内容不涉诡异,只是“示以平常”。但是蒲松龄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极尽腾挪跳掷之能事,使作品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清】但明伦对蒲松龄这篇小说有很高评价,说:“写得天娇变化,如生龙活虎”,归结起来是一个“蓄字诀”,“愈蓄则文势愈紧,愈伸,愈矫,愈陡,愈纵,愈捷”,“解此一诀,为文可免平庸、直率、生硬、软弱之病”。“文章伸缩自如,譬如王桂庵故意朗诵诗句,女一斜瞬之,这是一伸;拾金而弃之,这是一缩。父亲归来,女以脚覆蔽金钏是又一伸;而解缆径去,且寻访不见,是又一缩再缩。……”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以兔起鹘落的笔势,突出表现了王桂庵既痴情而又有点轻佻的性格特征。当时,王桂庵妻子刚亡,为散心中的悲情乘舟外出游玩,初次看到芸娘,先是久久窥瞻,芸娘“若不觉”,他就吟诗挑引;芸娘瞟了他一眼,他即“神志益驰”,投以金锭;芸娘“拾弃”金锭,他“益怪之”,接着又掷以金钏,表现心意,芸娘虽不理睬,但在父亲归来时却从容以脚“覆蔽之”。这样,在芸娘随父解缆去后,他更“心情丧惘,痴坐凝思”。这些神态,这些动作,随着情节发展,由淡而浓,层层写来,把一个多情而又举止轻浮的“世家子”形象,描摹得十分鲜明。
从人物描写看,芸娘的形象似乎更为丰满生动些。在我国古代的画论中,有所谓“形似”、“神似”的说法。一般认为,神似难于形似。【宋】袁文《论神形》说:“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这是因为,形体是外在的,有眼都能够看见;而心神则是内在的,不易捉摸,更不易描绘出来。蒲翁写芸娘能够寓神于形,即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动,来揭示其必然产生的心理波动。小说开始写芸娘的外貌,只有“风姿韵绝”四个字,但作者接着具体入微地写了她几个传神的动作,就把她善良多情、聪慧机敏而又颇自矜重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了。王桂庵偷看她时,她表面上好象没有察觉,显得非常庄重,实际则象是在有意的暗暗考察对方。继而,王高声吟诗,她知道了对方是“风雅士”,因之,微微抬头瞟了一眼,流露出心有所动;但又怀疑王为“儇薄子”,所以,随即“俯首绣如故”,又装出一副平静的样子,好象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后来,王投以金锭,她象不知道那是金子,“拾弃之”,这是在嘲笑对方,表明自己的心并不能为金钱所买得,也是对侮辱自己人格的行为的无言抗议。接着,王又把金钏掷到她脚下,因为金钏不同于金锭,系定情的佩戴之物,她就逐渐明白了王桂庵是个“钟情者”,但仍“操业不顾”,不动声色,在端庄凝重中包含着卫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警觉与傲岸。及至其父归来,她才“从容”用双脚把金钏遮盖起来。“道是无情却有情”,作者曲曲折折写来,把芸娘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惟妙惟肖。
比之写上长长一大段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蒲松龄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用一连串富于戏剧性的动作表现出来,不仅形象鲜明突出,而且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感情变化的波纹,都非常清晰,仿佛可以触摸。
芸娘舟去,作者集中刻画王桂庵的多情:“心情丧惘,痴坐凝思”回过神来才忙打听,众舟人皆不知父女俩是何人,当即“返舟急追”, 但芸娘已不知去向;在办完事务归来,经过旧地时,再“沿江细访”,却仍“无音耗”;回家,“寝食皆萦念”芸娘;过一年(第二年),重新南下,买舟居停江边,“日日细数行舟”,而“曩舟殊杳”;呆了半年,盘缠用尽,回到家中之后,还是“行思坐想,不能少置”; 终于在扑朔迷离的梦境中见到芸娘。又过一年(第三年),因事“再适镇江”,访友迷路误入小村,果然与芸娘相会,“种种物色,与梦无别。”这样描写王桂庵的反复访求,历时既久而终不忘怀,最后更通过一虚一实的梦幻与现实的结合,形象地表现了王桂庵对芸娘思慕的深沉。
芸娘让他托媒说亲,好事在望,这是作品极力一伸;不料芸娘父亲孟翁不为利动,拒绝了亲事,王神情俱失,作品又极力一缩。后经徐太仆说媒,婚礼始成。故事到此,似乎己经结束,无法再伸,也无法再缩。谁知蒲翁匠心独俱平地生波,婚后,王桂庵在舟中的一句戏言,造成芸娘投水自杀。这一缩,出人意料,力量极大,如同远山迤逦而来,突成绝壁。“王悼痛终夜,沿江而下,以重价觅其骸骨,亦无见者。”看来一切都无望了。文章缩到底了,该结束了?
这里作者利用王桂庵性格中轻浮的一面,创作了故事巨大的波澜。芸娘对王桂庵说他已有妻室的戏言,开始并不很相信,王故意说得实有其事,于是“芸娘色变,默移时,遽起,奔出;王躧履追之,则已投江中矣。”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里,那些豪门贵族子弟,常把妇女当作玩物,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不少出身寒微的少女,沦为媵妾,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种种非人的折磨。下层人民对富豪纳妾是不满的。
蒲松龄通过芸娘一家对待王桂庵求婚的态度,艺术地反映了这种阶级隔阂与不满。芸娘对王桂庵这个“风雅士”是有好感的。但是,当王企图用金钱打动芸娘的心时,她担心上当受骗,表现得十分矜持;当再见面时,芸娘“隔窗审其家世”,说:“既属宦裔,中馈必有佳人,焉用妾?”到王回答:“非以卿故,婚娶固已久矣。”芸娘还要王“倩冰委禽”,履行正式婚娶手续,并特意告诫王:“若望以非礼成偶,则用心左矣。”并在临别时遥呼“王郎”曰:“妾,芸娘,姓孟氏;父字江蓠。”三句话十个字,简捷明快地既告以自己的姓名,又说明父亲的字,心胸如此坦露,神情如此急切,正表现了她性格的单纯,感情的真挚和对美满婚姻的热切期待。这些对话与行为,清楚地表明了芸娘这个贫寒人家的姑娘多情善良、落落大方,但又不甘作妾、不肯苟且的思想品格。这为后面故事的巨大波澜做好了铺垫——联系这些情节,我们就不难想象,“默移时”三个字表明了芸娘内心翻腾着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蕴含着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以看出,芸娘投江这一悲剧性的误会,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多妻制带来的恶果;而芸娘“遽起”、“奔出”、“投江”的果决行动,正是她对这一制度的一种强烈不满和抗议。从情节的陡然变化看,虽然使人意想不到,但却在情理之中,是“惊人之笔”,又很真实。新婚伊始,路过最初见面的地方,痴情而又作风轻浮的王桂庵,得意忘形,不顾后果,乱开玩笑,是符合他的性格的。而芸娘起初不立即答应王的求婚,主要就是担心王桂庵有妻再娶,把自己视同媵妾,因此,她误以戏言当真话,并愤而投江,也是十分自然的。这一情节的安排,不仅使行文顿挫生姿,而且也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芸娘的父亲孟江蓠,作者是从王桂庵朋友徐太仆的嘴里告诉我们:“此翁与有瓜葛,是祖母嫡孙。……江蓠固贫,素不以操舟为业……”所以孟江蓠虽穷,但并不是一个以划船为业的榜人,他对富家子弟把妇女当商品玩物的恶劣行径,也非常警惕。王桂庵“自道家阀”并献上“百金”求婚,他就用“息女已字矣”一句推辞,拒绝了王桂庵的请婚。孟江蓠后来对替王说亲的徐太仆吐露了真情:“仆虽空匮,非卖婚者,曩公子以金自媒,谅仆必为利动,故不敢附为婚姻。”指出了王桂庵“以金自媒”不仅婚姻观有疑问,而且小看了人,“故不敢附为婚姻。”到订婚时,孟江蓠还要同芸娘商榷,尊重女儿的意愿,而不包办代替。这表明他是个比较开明的父亲。这些描写,都表明了蒲松龄的民主进步倾向,这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最终段原文】:“邑邑而归,忧痛交集。又恐翁来视女,无词可对。有姊丈官河南,遂命驾造之,年余始归。途中遇雨,休装民舍,见房廊清洁,有老妪弄儿厦间。儿间王入,即扑求抱。王怪之。又视儿,委婉可爱,揽置膝头。妪唤之,不去。少顷,雨霁,王举儿付妪,下堂趣装。儿啼曰:‘阿爹去矣!’妪耻之,呵之不止,强抱而去。王坐待治任,忽有丽者自屏后抱儿出,则芸娘也。方诧异间,芸娘骂曰:‘负心郎,遗此一块肉,焉置之?’王乃知为已子。酸来剌心,不睱问其往迹,先以前言之戏,矢日自白。芸娘始反怒为悲,相向涕零。先是,第主莫翁,六旬无子,携媪往朝南海;归途泊江际,芸娘随波下,适触翁舟。翁命从人拯出之,疗控终夜,始渐苏。翁媪视之,是好女子,甚喜,以为己女,携归。居数月,欲为择婿,女不可。逾十月,生一子,名曰寄生。王避雨其家,寄生方周岁也。王于是解装,入拜翁媪,遂为岳婿。居数日,始举家归。至,则孟翁坐待,已两月矣。翁初至,见仆辈情词恍惚,心颇疑怪;既见,始共欢慰。历述所遭,乃知其枝梧者有由也。”
芸娘投江,王桂庵寻找骸骨无存……这眼看着进入绝路了,作者笔锋又转,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栁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普普通通,情节并不很复杂的爱情故事,能写得这样伸缩自如,开合有致,曲折多变,悲欢离合,令人莫测,这正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
王桂庵迷路寻到现实的芸娘家,竟如同梦中所见即所得;王桂庵避雨所遇周岁小儿,竟对未曾晤面的“阿爹”亲昵无比。最后连孟翁坐待情境都一一交代明白。这些艺术处理虚实相映,前后映带,毫无纰漏。显示出作者笔底自有波澜,读者眼中又时见峰回路转之妙。
《聊斋志异•王桂庵》篇,还有两处绝妙的景色描写值得赏析。
“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过数武,苇笆光洁。又入之,见北舍三楹,双扉阖焉。南有小舍,红蕉蔽窗。……”这是王桂庵梦游见到的芸娘家的院落。由庭院,而住屋,进而室内,叙次井然,点染得宜,展现出一幅江村人家明丽恬静的画图。那柴扉,那疏竹,那苇笆,既显示了主人家境的清贫,也烘托出他们情操的高雅。而那红丝满树的夜合花,那蔽窗的红蕉,点缀其中,好象燃烧着一团青春的火焰,散发出一种欢悦的情调,它象征着女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还有一处,是描写芸娘投江后的景色:“王大呼,诸船惊闹,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短短几笔,不仅写出了夜色朦胧、天空星星映入江水中的一派夜景,而且用“惟有”一词加以强调,就把清冷凄凉的环境,把王桂庵悔恨、悲恸、绝望的心情,也都衬托出来了。落笔不多,而情景逼真。
《聊斋志异•王桂庵》篇,容量很大,写了四年的事情,却仅仅用了不到二千字,可见语言之精炼。特别是归结上文,过接下文的转换过接处,非常迅捷简明。【清】嘉庆年间冯镇峦批曰:“文字要繁则累牍连篇,要简则一话千里,一夕百年。如‘年余始归’三句中,包却一切,扫却一切,何等迅速,此行文金针也。”可见评价之高。
总之《聊斋志异•王桂庵》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能力等等各方面俱是一等一的优秀作品,而且又是蒲松龄难得的不涉怪异,只写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喜剧性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明清小说导读》选了《聊斋志异》四篇怪异之篇,却没有选中它?所以在此特别推荐。

Ⅸ 求聊斋志异《叶生》的赏析,越多越好,谢!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传奇、志怪、轶事等文言短篇小说集,内容多谈狐、魔、花、妖,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志异》的多数小说是通过传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二)名人名家评说。纪昀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书而兼二体”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评价其为“以传奇法,而以志怪” 这两种说法虽时空相隔,褒贬不一,侧重点不同,将二者原话列出作一比较,涉及的信息却大致相同:所谓“一书而兼二体”是指《聊斋志异》兼有传奇和志怪两类题材的篇章;结合了传奇的有意作文与志怪的选材形成了“传奇而以志怪”的特色。
三)《聊斋志异》的传奇特色。以人物姓名为篇名的《叶生》小说,传奇特色比较浓厚。《叶生》说的是叶生学问很高,但由于科举弊端和社会黑暗,几次落榜未能考取功名,重病潦倒在家。当地的县官丁知县很欣赏叶生的文章,爱才有加,亲自陪同叶生赴京应考。在赴京的路上,丁知县要儿子拜叶生为师,丁公的儿子叫丁再昌,时年16岁,还不会写文章,但为人聪慧,任何文章只要读上两三遍便烂熟于心。在叶生的帮助下,丁公子不到一年就能落笔成文。不久,他就考取了秀才。叶生把自己生平所写的八股文全部口授给公子,省考时公子夺得第二名。丁公子在京城又中了进士,当上部中主政官。一年后,叶生参加京中乡试,竟考中举人。
叶生取得功名,衣锦还乡,回到家,见门前冷落萧条,心里十分悲伤。他慢慢走到庭院中,正巧妻子拿着簸箕出来,她突然发现叶生在院子里,吓得丢下簸箕就跑。叶生心里很难过,他说:“现在我富贵了。你我三四年没见面,你怎么就不认识我了?”妻子站在远处说:“你已经死了很久,说什么富贵?之所以没有安葬你,是因为家里穷加上儿子又小。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了,马上就要厚葬你。请你不要作怪吓人。”叶生听了这番话,心里好生凄凉!他走进里屋一看,只见黑棺材明明白白地停放在那里,于是,他即刻扑倒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叶生》描写叶生的传奇故事,揭示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描写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比如学生考取进士,而当老师却只考取举人,讽刺科举的虚伪。小说最后写出奇怪的事来了,叶生早已死了,读来怪异,正是鲁迅所说的“以传奇法,而以志怪”。

求分=辛苦费
祝楼上语文过~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