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析望海楼

赏析望海楼

发布时间: 2020-12-26 18:42:08

① 谁开湖寺草绿裙腰 白居易《杭州春望》审美赏析

《杭州春望》为长庆三年( 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体现出了西湖美景中的人文情怀。全诗如下: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首联写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清晨登望海楼,纵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腾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上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并统领全篇。“望海楼”是指“城东楼名望海楼”。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下句“护江堤白踏晴沙”中“护江堤”是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上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诗人开篇就将城外东南的景色绘得极其雄伟壮丽,不但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也为后面描写所见铺垫。
接着承接上联而来,诗人写道:“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诗人将目光转入城内。我们知道,在杭州城内的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据记载,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来,由于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终被杀害。而据民间传说,伍子胥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特别要注意的是“夜入”一词的运用,因为诗歌是写白天所见,而“夜入”之后当然是想象的内容。也就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格外清晰。以声传情,这不但使诗歌意蕴得到扩展,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下句的“苏小”是指南齐时候的钱唐名妓苏小小。诗歌中的“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其中的“春”字,点出季节,也暗示了杭州的繁华景象。从写作的角度看,诗人运用了典故手法,不仅展现了眼前景物之美,而且渗入了人文情怀从而使诗歌意蕴深厚,境界高远。
接着诗人一转,由写景转到写风物人情上。诗人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这里,诗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梨花”语意双关,一是指梨花时节的春天,二是指梨花酒。这正如诗人自己所注曰:“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的意思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这一联也是对偶,描写出了红袖翻飞,绫纹绮丽,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的繁华景象。其中,颜色词语的使用很妙,背景增强诗歌的画面之美,而且使诗歌的诗意之浓,并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想象。
最后尾联写道:“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湖寺”即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也写到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裙腰”按诗人自己注释说:“孤山寺路在湖州中,草绿时,望如裙腰。”可以说,诗人用“裙腰”为喻体,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茏,青草绵绵的迷人景色,而且还把赋予了人的情感思想。可以说,在诗人的笔下,西湖似乎就是一位妩媚秀丽的女子,是那样的妩媚,那样的艳丽而多情。我们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正所说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来。可以说,二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很富有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抓住西湖的特征,表现出自然之美。诗歌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湖水的翠绿为主,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其画面感极强,表现出和谐的自然之美。
其次,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层次分明,次序井然。
再次,典故的运用和富有人文特色词语的运用,如红裙、彩绫、酒旗等,不但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而且提高了诗歌审美效果。

② 米芾 望海楼 全诗鉴赏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专其高峻属,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从时间和空间段上来说,从晚开始写,然后到远,其中包含了许多的追忆的成分。而且感叹了自己的人生。对于家乡的渴望。

③ 孩子初三,觉得诗词鉴赏难,有什么提高的办法

什么事情都是有方法的,确实鉴赏很难,但是只要自己努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相信,以后的诗歌会变成你的一项爱好的。
1.理解一首诗里每个字的意思
2.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画,用你的所闻所见去感受他,体会他,我相信,你有一天会喜欢上诗歌的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 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 和 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第(1)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B。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第(4)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④ 诗歌鉴赏,望海楼,一丛花令,点降唇县斋愁坐作

鉴赏
词家有主张“词不宜和韵”的,因为词句参差,音律很严,难以使抒写的情思与限定的声韵吻合无间。但乐此不疲以聘其才的仍大有人在,其“善用韵者,虽和犹如自作”,这首小令便是如此,因而颇为著名。
先是贺方回写了一首《青玉案》,以词中之句改调名为《横塘路》,其结语“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传诵一时,交相赞誉。黄庭坚与贺交好,赋诗《寄贺方回》:“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黄为赵挺之、陈举所构陷,贬谪宜州(今广西宜山)。其兄黄大临,知其喜爱贺词,便依贺韵写了一首《青玉案》送别。翌年庭坚至宜州后,又依贺韵奉和其兄。惠洪青年时曾为县小吏,因庭坚喜其聪慧,教他读书,后来才成为海内名僧的。庭坚流放过湘江时,惠洪曾入舟陪送,时达一月,足见交情深笃。为了与庭坚兄弟唱和,也依贺韵写了一首《青玉案》。三首俱步贺词原韵,成为词林佳话。
惠洪这首和作从长亭惨别到旅舍苦思,外景内情,相反相成;忆想、现实,交织其间,突出离愁之既深且苦。
上片表现别时情景。长亭折柳,从此远别,牵动愁肠,是以生恨。故落笔先写出这揪人心肺的一幕:长亭别恨。“绿槐烟柳”,乃三春美景,与饯行送别的“长亭路”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实即以乐景衬哀情,使人倍觉黯然魂销。“取次”,随便,这里有草率之意。试想离人黄庭坚已是遭贬流放的罪臣,奉诏即行,焉敢滞留,其匆匆成行、草草送别之仓惶情状,实亦不难想象。著一“恨”字,实含无限伤感。进而表现离别之际的思绪。试想离人此去宜州,“千峰万嶂”、“远山修水(黄大临和词之句),年近花甲而遭此坎坷,能不忧谗畏谤,思亲怀旧,愁怀惨怛,孤寂难堪?能不倍感时间漫长,痛苦的日子难以打发?”“日永如年愁难度”,虽是赋体直陈的本色之语,确也令人直觉肠回九转,凄惋欲绝。再进而表现离人上路之后的情景。试想离人虽然踏上流放之路,怎能割舍亲友!因此立马据鞍,频频回首。只是却被暮云遮断了视线,连开封那样的高城都望不见,怎能望见站立在高城上送行的亲友!词中虽只刻画离人踟蹰不前的索寞身影,但其依依不舍、怅怅不已的凄凉心境却已生动如见。庭坚和词中曾自述感受:“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取景与此不同,意境却极其近似,果然是彼唱此和,“心有灵犀一点通”。
下片描述旅舍离愁。换头直承而下,从傍晚到天晓,集中表现这乍尝别离滋味的第一夜的凄悲境况。孤鞍远去,投宿时天已傍晚。可旅舍怎能和家相比,试想离人此际触处所及,无一习惯,怎能不默默回想和亲人话别的那幕情景,其所以默默存想,暗暗思忆,既是重视深情、珍藏心底的慰藉,也是被迫分离、难以言宣的苦痛。“千万句”,造语平淡,却可启发联想,既能想见亲人反复再三、不厌其烦的关切情态,更能想见亲人既温存体贴又焦急担忧的寸寸柔肠。单纯写苦,不见其苦;忆乐思苦,其苦倍增;从离人唯一的慰藉反映出离人无穷的苦悲,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机杼如出一辙。于是以高度概括的笔力形象生动地表现离人这一夜的孤苦凄凉:薄单单的被盖,孤零零的枕头,静寂寂的夜晚,又有惹人心烦的潇潇雨声,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仅此现实苦况,已是令人不胜凄怆。再借“梦回”之际,引起对比,强化愁思。思念萦回,形诸梦寐;试想离人思绪,不难想象梦中之景。于是梦里家庭的温馨欢乐与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映照分明,顿觉满纸生愁,其哀至极。这样以虚衬实,确能以少胜多,艺术内蕴更为丰富,审美佳趣因而倍增。
惠洪言情,之所以真挚贴切、哀婉动人,首先是善于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准确体察离人的心境,因而感同身受,悲如己出,能够委曲尽致地代抒离人的愁思,不愧为黄庭坚的忘年知己。加以善于捕捉初感,选材多是新离乍别的典型情景,能够造成创深痛巨、记忆犹新的强烈印象。并且又善于利用艺术空白,以虚见实,苦乐相形,容易调动人生的共同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因而大大增强了审美情趣。

⑤ 望海楼晚景的赏析

网络解释得很清楚哦

⑥ 望海楼(米芾)的鉴赏练习有人有吗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 称。③沧 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剖析】 这是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的能力。由注解可知,“铁瓮” 即望海楼的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诗歌以“望海楼”为题, 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百尺高楼 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2)本诗领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解答】 空间,时间。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的能力。颔联两句写昼夜奔涌着的江水 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水之上的片片征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诗人独特的感想,都是诗人的 亲闻、亲见、亲感。加上“三峡”、“六朝”,使江声带着三峡的崔巍,帆影映着六朝的繁 荣,景和情就一下子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和时间大大扩展。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 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 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 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涌的江水发出的声音,传到诗人的 耳际,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 又引起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完全是望文生义 。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答案要点:①色彩 ( 红、白 ), ②声音 ( 画角 ), ③动态( 催、起 ) 。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写登 高望远所见的景色,写到红日、白烟(色彩),写到画角的声响(声音),还写到了红日西 沉、白烟升腾时的动态(动态),构成了一幅隽美淡远的美丽图景。

⑦ 望海楼 米芾 赏析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回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答,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