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根赏析

根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18 05:49:20

诗句赏析“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叶”是什么意

1、从自然形态看,一般树木,枝在空中伸展占多大范围,根在地下也占多内大范围;若画一张图,以容地面为镜面,枝、根就像实象与虚像。所以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2、枝和根对“树”来说同等重要。这可以用于多种比喻。比如,社会中有劳动者,有管理者,管理者往往以高等人自居,鄙是劳动者,这是泰戈尔不同意的。他早年主张“把一切交给爱”,晚年则把更多的同情给劳动者。“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表现他对人类平等的想往。

Ⅱ 牛汉的 根 赏析

诗人拿根和枝叶作比较,枝叶在地表作贡献,根在地底做贡献,枝叶可以听见鸟鸣,可以感觉微风,然而根不能。
诗人通过根这个意象赞颂那些为了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心甘情愿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图享受不辞劳苦,坦然面对艰苦的环境,不求名利,只在共同辛勤努力所得的成果上得到完全的心满意足和慰藉的人。

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我觉得这诗歌所隐喻的最适合的意象就是老师。地心的太阳比喻的是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果实则象征在老师辛勤培育下功成名就的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诗歌中体现的那种甘为别人搭桥,甘做成功踏脚石,并且为自己弟子的成功感到满足跟喜悦的那种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了。
诗人拿根和枝叶作比较,枝叶在地表作贡献,根在地底做贡献,枝叶可以听见鸟鸣,可以感觉微风,然而根不能。
诗人通过根这个意象赞颂那些为了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心甘情愿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图享受不辞劳苦,坦然面对艰苦的环境,不求名利,只在共同辛勤努力所得的成果上得到完全的心满意足和慰藉的人。

Ⅲ 曹文轩《根鸟》15字赏析

作者用一种童话般美丽、奇幻的写法表现这个现实社会,我相信我们内每个人其实都是容根鸟,在不停地追寻着,退缩着,在昂扬与消沉,在苦痛与幸福,在人生的路途中磕磕碰碰地前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要坚定成长中的那个美丽、纯净的梦,以梦为马,勇往直前。

Ⅳ 七根火柴的赏析

文章分析
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 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 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草地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
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为下文写无名英雄临终前献火柴做铺垫。)
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
分析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士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Ⅳ 有关美国小说《根》的赏析很急!!!

《根》是一部有根有据的家族史小说。作者是在历经12年的研究,在收集大量的史料,征求多方意见并亲自进行了大量实地取证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小说。

[主要内容]

它通过了黑人琨达的遭遇,真实地记录了两百多年间非洲黑人被掳掠到美洲大陆充当奴隶的悲惨经历,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家族史。本文选取的是琨达及其他黑人在美洲一个白人种植园主家真实生活场景。

[感悟]

读了这篇文章后,为拉小提琴人的遭遇而打抱不平,伤心,甚至流泪。特别看到他攒够钱赎回自己那高兴样和那买主的话,最令我激动。当看到前者,我为他努力了三十三年最后得到自由而衷心喜悦,也为他努力而佩服。但后者,买主的话,显示出当时白人阶级的言而无信,他们只顾金钱,把黑人奴隶当作生财工具。还有他们给出了赎身的金额,但当奴隶攒够了,他们却不断地增加数额,这样,奴隶们就算再努力干一辈子,都休想得到自由! 美国的黑人奴隶制问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最久、争论最烈的一个论题。
从十七世纪初第一艘载着掳自非洲的黑人的运奴船驶抵北美洲海岸以来,迄今三百多年,黑人奴隶制和黑人受压迫的现象就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严重问题。早在独立革命前,美国南部的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就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一个逆世界历史潮流的社会经济制度。到十九世纪中期,这种制度已成为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维护奴隶制的反动势力和反对奴隶制的进步势力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反复较量,无穷的舌战和笔战所未能解决的,最后由真刀真枪的流血战争解决了。1861—1865年一场空前酷烈的国内战争,结束了这种“有史以来最卑鄙、最无耻的奴役人类的形式”①。然而,奴隶制的阴魂却象一团不祥的乌云,从来没有从美国大陆的上空消散。有形的枷锁不存在了,无形的枷锁——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仍然沉重地压在美国黑人的头上,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个耻辱”②。奴隶制是美国老大难的种族关系问题的历史根源。因此,虽然奴隶制已被废除一百多年之久,今天它仍具有现实意义,是人们所极为关注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题目。
三百多年间,围绕着黑人奴隶制的争论而产生的政论和文学作品不可胜数。在美国文学史上,以奴隶制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类别。它们的观点和色彩尽管千差万别,但总的可以分为揭露、谴责奴隶制的和歌颂、辩护奴隶制的两大类。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可以举出三本代表作:一本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本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飘》,第三本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这本《根》。这三本书,就其对各自时代的冲击来说,都是奇迹式的,它们不仅风靡了美国,而且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虽然这三本书有着共同的题材,但它们的态度和观点却大相径庭。《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现在美国内战前十年,它从基督教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奴隶制。虽然它的主旨并非倡导以革命方式消灭奴隶制,而是规劝奴隶主放下鞭子,但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爱憎剖露了奴隶制的野蛮残暴,对于北部的废奴运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无怪林肯开玩笑地恭维它的作者斯托夫人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奴隶制废除七十年后,出现了《飘》。这本名噪一时的小说从赤裸裸的反动奴隶主立场讴歌内战前南部生活,对被打倒的奴隶主寄以无限同情,成为美化奴隶制的所谓“木兰花与班卓琴流派”的顶峰与楷模,因而受到反动势力的喝彩。四十年来,尽管有人不遗余力地加以哄抬,使之成为“一切时代的畅销小说”,但没有人否认,它是透过奴隶主的眼光来看奴隶制的,因而是地地道道的反动翻案文学的代表作。又过了四十年,《根》把《飘》翻过的案重新翻了过来,再次对奴隶制进行揭露控诉。这三本书所走过的“之”字形的道路,约略地勾画出了历史潮流的趋向。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循环。《根》的时代背景,比起前两本书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它纵贯着几百年关于奴隶制的是非的争议,横联着黑人解放运动近期的发展和前景。因而,有关《根》的讨论,超出了一本书的范围,牵涉到许多社会、学术问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的课题。

Ⅵ 泰戈尔《系一根心弦》的赏析

这是一首美妙的爱情诗篇。通篇诗人没有写一个爱字,也没有写一个情字,而是通过琴弦,琴韵,琴声把恋人的美丽,高雅的气质描绘的淋漓尽。把自己的思念,爱恋融于琴中,从而表达出真实,深沉的情谊。

Ⅶ 跪求根鸟好句和赏析,至少要三句

根鸟与父亲吃饭,饮酒,父亲的眼睛里汪满了泪水,不觉间唱起歌来,小说准备告回诉我们根鸟母亲答失踪的事。此比喻蕴含着父亲多年来隐忍痛楚,含辛茹苦带大孩子的不易,歌声如风,言其飘荡之态,秋天的凉风则透出心境之悲怆。

这是一个身材瘦长的女孩,瘦弱得像一棵刚在依然清冷的春风里栽下去的柳树,柔韧,但似乎弱不禁风。

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只鹰了:它像清寒的春风中,最后一团晶莹的雪。

Ⅷ 根盘对盆景的鉴赏有哪些作用

根盘:盆景鉴抄赏的第一要点就是盆景中的根盘。根盘在整个创作盆景自然树型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根盘的美好与否,对盆景作品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盆景中所指的美好根盘,就是隆基以下的地面根部,朝向四面八延伸,时而弯曲、时而隐入土中、紧伏于地面,以保持盆树不产生任何动摇。常说的“四面根盘”便是盆景中最美好的根盘。

Ⅸ 根鸟的作品鉴赏

以梦为马,勇往直前
——读曹文轩——《根鸟》
《根鸟》是曹文轩续《草房子》、《红瓦》之后,一部虚幻而又具有浓重现实感的“成长小说”。作者曹文轩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学院化背景和一贯的美学追求似乎注定了他作品中强烈的象征、寓言特征和审美追求。从整体上说,小说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它表现这种现实的时候却使用了一种童话般美丽、奇幻的写法,加上各种场景和奇妙的情节所蕴涵的强烈象征意义,使读者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篇小说按场景共分为菊坡、青塔、鬼谷、米溪、莺店五个章节,又以“神秘,梦想,出走,浪漫情调,眺望远方,恋情的萌动,对?生世界的冲动、向往……”为契合点。每一个场景、人物、情节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都有着特定的象征和寓意,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凝练。
“菊坡”是少年根鸟的家乡。就是在这里十四岁的少年根鸟第一次独自一人外出打猎。他要用自己的猎物向父亲和整个菊坡的人证明自己的成长。无意中他发现了一只白鹰脚上的布条。于是他开始了一个有着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飞动的白鹰、名叫紫烟的少女,扑朔迷离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梦境。为了找寻这个独特的梦,根鸟在秋天走完最后一步,山野显得一派枯瘦苍茫时,离开了菊坡,开始了以梦为马,长达三年的出走、流浪、成长的历程。
在去“青塔”的途中,根鸟为人不解、嘲笑。在这里他遇上了追寻逝去的梦的老人——板金先生。在板金先生的帮助下他几经踌躇终于战胜了自己,决定为了梦想忍受屈辱向别人乞讨;他学会了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生活;懂得了自尊、自立;最重要的是懂得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然而在“鬼谷”,根鸟被长脚拐骗、被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逃脱后,他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倦怠、怀疑,回到了菊坡。但在父亲的鼓励下,根鸟再次出发西行。在“米溪”,根鸟遇到了秋蔓一家,一个他原可以就此停留视之为家的地方,对安逸生活的追求,沉迷于“幸福”,满足现状,最容易使人丧失斗志,然而那个梦又一次催他上路。虽然此时的根鸟已不是最初的根鸟了,他变得“害怕孤独与寒冷”,“变得脆弱了”。“莺店”的赌场和戏班则是让人放纵和堕落的地方,根鸟也不例外,他学会了享乐,赌博,喝酒,并在这种生活中不由自主地沉湎着。当他终于他厌倦了堕落,想要“追回丢失的一切”,再次回到米溪时。他曾经拥有和向往的美好已经随风而逝了。故事的最后,他重遇板金,看着老的板金在不断追寻梦中的途中逝去,他幡然醒悟,再一次背上行囊,继续他的历程。
少年在成长中会受到各种考验,“也许会因为遭遇到挫折而退却,也许会因为疾病和劳累身陷绝境而昏迷、甘心沉沦……”这一切的诱惑和苦难、所有的甜蜜和艰辛在小说中似乎都可以对号入座,在那漫长的寂寂苦旅中,根鸟受到了别人的误解、粗暴的嘲笑打击、甜美温柔的诱惑、内心深处惰性的复萌,他怀疑过自己的信念,甚至自暴自弃。是梦——纯净而又美丽的梦,一次又一次将他拽出低糜的泥泞,勇往直前。在这里菊坡、米溪、莺店等场景都超越地理概念而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如果说根鸟的火焚家园是对亲情羁绊的摆脱,离开米店是对现实物质享受的放弃和对追梦苦旅的认同,那么,在板金的启示下最终告别莺店生活,重新踏上追梦行程时,则是少年历经磨难,心志成熟后,以巍然屹立的形象站在我们面前,证明了自己的成长。
这是一段追梦的历程,也是一段成长的历程。
根鸟是一个单纯的少年,支撑他的只是一个梦、一个纯净而又美丽的梦、一个具体化了的梦。在这里梦是对成长的渴望与追求,是对人生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如果说后来的路途是他成长的历程,那么支撑他的则是这样一个美好而又纯净的信念,因为对信念的坚定不移,他注定要经受现世的磨难与羁绊。他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相互冲撞着。苦难折磨着他,安逸侵蚀着他,除了相信天意的父亲和追梦的板金先生,现实的世界中无人理解更无人支持他的信念。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根鸟,在不停地追寻着,退缩着,在昂扬与消沉,在苦痛与幸福,在人生的路途中磕磕碰碰地前行。
小说中还提到根鸟十四岁开始寻梦,历经三年,而板金先生家族在十八岁之后“便突然不再做梦”。这里实际上同样蕴涵着更深一层次的象征寓意:根鸟在现实与虚幻之中的苦苦挣扎,类似唐玄奘的充满磨难的西行,实质上也是对当下某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射和反思。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消费社会,金钱和欲望填满了梦的天空,有多少人还会拥有如此纯净诗化的梦,又有多少人会为此去千里跋涉、万里苦旅?
到了眼下这个物欲的时代,梦已不在被人们言及。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更多都被经济潮流下对金钱的欲望与渴求所束缚。当展望一下将来,发现要娶妻生子、教育子女和过好家庭生活,至少要有几百万的金钱时,他只有把生命投入赚钱的机轮;当忙于打机或上学的学生发现要支付昂贵的学费、要有更多的漂亮衣服或要追求女友男友时,他们的日常功课便又多了一项:兼职。于是,街上不再有悠闲的步伐,校园里难再有琅琅的书声。一切开始变得那么匆忙,人们开始变得和板金先生一样不断地东奔西走。即使有根鸟这样的寻梦人的到的也是对面射来的异样的眼神和怀疑的目光。于是,在现实中迷惘挣扎的人们,变得怀疑自己的梦,变得不敢再有自己的梦。生命被遗忘了,活着本身正成为一种迷惘,而梦想,更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像板金先生一样十八岁之后“便突然不再做梦”的人,一旦“成长”之后便失去童年那些美好而又纯净的梦,这是作者通过小说向社会的叩问。在这里作者不再停留在生命中具体的悲欢离合,爱情美丑的品位沉吟,而是对人生、对生命中的某些理念的寓言性的揭示。
作者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曾经提到:“意义必须是多面的。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部情爱的启蒙小说,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部思考人生的小说,甚至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部富有哲学意味的小说。”因不同的年龄、身份、心境、修养等,各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我们要坚定成长中的那个美丽、纯净的梦,以梦为马,勇往直前。
根鸟的主人公根鸟,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寻找被困在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的紫烟,朝西方走去。 他历经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条难题,把一切又一切的阻挡拿开,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终于到达了曾在根鸟梦中出现过的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他那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小说中的板金也不例外,只要他有目标或目标不更改,哪怕是到了生命的边缘,哪怕是什么都没有留下,都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心愿。 根鸟来到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他望着白色的鹰,其实根鸟就不像是这白色的鹰吗?白色的鹰为了寻找可靠的人来帮助紫烟,不远万里来到东方的菊坡,把布条给了根鸟;而根鸟又不远万里来到西方的百合花大峡谷。他知道,他用了许多代价来完成自己的心愿,光阴、金钱以及父亲的生命,但他得到回报的有:一直与他为友的扳金的友谊、老方丈送的白马、疤子对他的虐待、长脚的欺骗和杜家女儿还有金枝的信任。他回想起他为了这个目标而艰辛做过的路,风风雨雨都记录在根鸟的“心牌记事本”上,能不使他号啕大哭吗? 我觉得做人也要像根鸟那样要有目标,目标是人产生动力,在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想办法让目标拉近,而不是盲目定速地和目标赛跑,从中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和突破。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你可以记住,但如果你去想象明天,而不重视今天,你明天想象得再好,今天还是不能改变。 看看《根鸟》这本书,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心灵得到新鲜的空气,得到升华,感受到纯美小说的美处,我看完时也感受到自己仿佛就是根鸟……

Ⅹ 根的作品鉴赏

《根》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以昆塔家族的故事为叙事工具,表现的却是美国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作者以“我”的口吻亦假亦真地回遥远的非洲寻根时,也是一个美国人为自己短暂的历史寻找深厚的文化根基。这就是《根》。巴尔扎克是这种以一个家族的历史反映一个时代气质的代表写手,但是在描写一个国家的历史时,这种作家还不多见。历史课本把一段美国历史讲得像模像样,《飘》以一个女性的角度控诉着南北战争的历史。《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在批判黑人奴隶制度。文学作品想要表现历史时,总会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从小处着眼,然后通过对当时现实的描写,复述那段历史。《根》也是这样,不过它在讲历史时,是那么小心翼翼,就像是一个人通过一个小孔偷偷地把看到的东西慢慢讲述出来。这大概是因为,讲述人是一些黑奴,他们被禁止读书认字,他们又拼命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昆塔家族,在小说中一直是处于为其他黑奴带来外部消息的人。昆塔为老爷赶车,可以带回最新消息;达西认字,可以把报纸上的消息告诉大家;乔治与白人老爷关系密切,总把与老爷相处时听到的各种新闻带回奴隶巷。到了汤姆这一代,就算他不说,那热热闹闹的南北战争早已把他卷入其中,他亲身参与到历史中,为军队打铁服务。这一家人与历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的参与性越强,这个家族对自己的非洲老家的遗忘性也越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性格也越来越强。昆塔的叛逆逃跑带着非洲原始部落对外来文明的排斥,是一种自然的不羁。到了达西这一代,已经与白人发生关系,逆来顺受,还期待白人小姐能够来解救自己。乔治,肤色都发生了改变,成了黑人最厌恶的浅白色,他的工作不是普通黑人奴隶所做的,而是训鸡师。这个职业是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密切相关的职业。到了后面的汤姆,已经摆脱了农活,成为一个手艺人。再到后来的辛西娅,已经读书写字,拥有自己的工厂,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美国也在不断进步。可是,也随着后代的成长,对非洲文化的保留也越来越少。到了后代人中,他们甚至排斥长辈时不时提起那遥远的昆塔,还有说话中的土音。但作者对这种排斥是反对的,他热爱自己的非洲文化,不然也不会在上下两册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遥远的非洲原始的部落文化。在上册中,我们主要看到昆塔在非洲大陆的生活。作者描述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大家男耕女织,纪律鲜明,过着安静自给自足的生活。恐惧都来自外面世界的侵犯,来自罪恶的黑人贸易。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叙述视角很奇妙。在上册中,当描写一个人物时,作者的描写语言就是这个人物所看到的的世界,这种第三人称有限叙事的手法能够吸引读者跟着主人公一起探索,是一种很抓人的讲故事方法。非洲大陆一向以叙事性强著称,作者这样描写,也有可能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了解到非洲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不高,所以几代人中,只有达西是个女性,所以对她的描写只是在上册末与下册处,她夹在父亲与儿子之间,作者对她简单几笔,然后迫不及待地描写乔治的成长,她也从历史主舞台褪去。我认为,这里带有一定的男权色彩。达西身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一个女性的心理总是复杂的,如果作者可以多着墨于此,可能会使小说更加精彩。这也就牵扯到作者在下册很明显的一个叙述特点,跳跃性很强。因为这段历史实在太长,倘若拿出在上册那种慢悠悠的沉浸在非洲神秘部落文化中的风格描写手法,这就不仅仅是上下两册了,所以作者在下册加快了叙事速度,于是就给人一种乔治突然成长,乔治突然结婚。不过这样写也有一点,不拖沓,因为大家其实也不是很关心乔治的罗曼史。大家更关心的是,乔治真的能靠斗鸡为全家换得自由吗?在那场转变命运的斗鸡赌博中,作者老老实实地交待这是不可能的,李老爷输得倾家荡产,乔治也背井离乡。这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把读者的情绪突然调高,然后一盆冷水浇下来,扑得干干净净。乔治背井离乡与他重归故里是个有趣的事情。他从美洲到欧洲,再从欧洲跨越大西洋回来时,我们很容易想到他的祖先昆塔当时也是横跨了大西洋来到美洲,只不过当时的昆塔是作为一个奴隶跟一群人挤在黑暗的人叠人的船体下仓,而乔治则是“一艘船的统舱铺位”,还有一群白人在港口欢送。这种对比在下册将要结束时也越来也耐人寻味,当汤姆一家在决定要不要带约翰逊一起走时,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对话“他皮肤白并不是他自己能选择的”。到这里,白肤色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就像曾经的黑人无法选择自己的肤色一样,白人也会遇到这种种族问题。所以种族问题从来不是生理问题,而是经济问题。谁占经济上层,谁就是那个主导者。我们在昆塔部分,总会有昆塔对自己子子孙孙的想象的描述。我当时以为这只是作者对昆塔感情的描写,其实这是作者的伏笔。他要写的,他要献给先祖昆塔的,就是他以及他的子子孙孙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刚好与美国的历史不谋而合。人构成了历史,历史由人演绎。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