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析剧目

赏析剧目

发布时间: 2020-12-26 02:03:07

Ⅰ 京剧赏析该怎样来写

电影复看导演,电视剧看编制剧,京剧看演员。一般来说,京剧的整个剧目的剧情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喜欢的人百看不厌,这就是她区别于影视作品的地方。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越是听得次数多的京剧,就越喜欢。这就是因为她值得玩味,禁得起琢磨。你可也通过一个或几个剧目中的人物入手,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所谓京剧的四功五法入手,取其一点或者几点进行分析,包括不同流派、演员对同一个人物表演上的不同处理。。。分析京剧的美,她的魅力。可写的东西很多,但确实要有你自己的理解,你的体会。

Ⅱ 历届桃李杯最经典的古典舞剧目。

《乡愁无边》桃青A金奖,《碧雨幽兰》8桃少A金奖 表演者:唐诗逸;

《练》 8桃青B 表演者:余儿格;

《爱莲说》 8桃青A金奖 ,《江枫渔火》(音乐好听) 表演者:邵俊婷;

《罗敷行》 9桃少A金奖 表演者:华宵一 (音乐好听)。

(2)赏析剧目扩展阅读:

“桃李杯”舞蹈比赛是国内规格最高的青少年舞蹈大赛,是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蹈比赛,”桃李杯“奖更是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子类奖项文化艺术院校奖的重要奖项之一。

198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每三年举行一届,有中国舞蹈奥斯卡的美誉。

历届信息

比赛时间、地点、承办单位等

第一届:1985年8月,北京,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首届。

第二届:1988年8月,北京舞蹈学院。

第三届:1991年8月25日至9月4日在北京市举行,承办单位是北京舞蹈学院。

第四届:1994年8月1~5日在北京市举行,

第五届:1997年7月19~26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承办单位是广东舞蹈学校,协办单位是广东舞蹈学校省文化厅。

第六届:2000年7月15~23日在上海市举行,承办单位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协办单位是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市演艺总公司。

第七届:2003年7月15~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承办单位是四川省文化厅,协办单位是四川省舞蹈学校等。

第八届:2006年8月7~19日在北京市举行,承办单位是北京市教委和北京舞蹈学院。

第九届:2009年8月15~23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承办单位是沈阳音乐学院和沈阳市人民政府。

第十届:2012年8月18 ~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承办单位是安徽省文化厅。

第十一届:2016年08月16日~19日在济南举行,由文化部主办,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艺术学院承办。

参考资料:桃李杯-网络

Ⅲ 看《古扎丽古丽》有感 老师让写一篇文章,关于鉴赏方面的,用合理的鉴赏方法写一篇对维族剧目

看过舞蹈古扎丽古丽

Ⅳ 舞蹈剧目观后感

以下这些舞蹈作品都比较易懂的,帮你找来了观后感参考。

舞蹈《千手观音》 观后感

菩提树,参天立。枝繁叶茂,云蒸霞蔚。
树畔,碧池盈盈,一茎含苞金色莲花,晶莹的珠泪滚动其上。池水,倏地生了呼吸似,莲,也随之,片片,层层,叠叠,徐徐……
——终于盛放。
——终于袒露娇容。
——终于,由一个瞬间始,于红尘,电光火石地掀动一场惊艳!
那瞬间,注定了一个永久。
这惊艳,注定了永久的震撼。
好一个,千手观音。
灯光打开,音乐响起,聋哑姐妹们开始舞蹈了,她们默契地配合着,给观众带来了一只优美的舞蹈――千手观音。
她们的手一起一伏好像在对生命呼唤着,又好像在对生活拥抱着。全场观众都站立起来大声呼喊着,但是她们却听不到,她们用眼神来说话,她们的手时而伸开,好像一朵耀眼的金花;时而合拢,好像害羞的含羞草。
她们真的配合得很默契,在她们听不到音乐的情况下,她们仍能同时伸出手来,而且速度极快。全场掌声又一片。
啊,可怜的人哪,她们永远听不到观众的掌声。
在结尾时,她们分成三组合起好像一座金光四射的宝塔,这多么不可思议。啊!场上掌声又是一片。
人们称它作:生命的力量。
很美……
真的很美。
舞美,乐美,人儿美。
五分五十四秒的舞蹈作品,近乎于“美”的代名词。
伴随整个舞蹈,油然陡生、萦绕心头最为频繁的那一个词汇,——圣洁。
当灯火骤亮,钟鼓、乐音、人声哼鸣而起时,圣洁。当领舞澄澈的双眸、祥和的笑意,相凝视时,圣洁。当千手千眼,出其不意、捉摸不定、促不及防、五彩斑斓、千变万化的一浪又一浪时,圣洁。
金,中华民族辉煌的色泽,那么,这抹圣洁,是无愧辉煌的圣洁。
会忘记是在接受一支舞蹈作品的献演,仅仅既恍惚又的且确地知道:这是一件叫作“艺术”的事物,横桓人前,包裹侵占去整个儿身心,那么纯净,那么清明,那么遗世独立却又缱绻无限柔情与博爱,广播天地万物。无知无觉中,衣袖浸湿……
博爱,该是“千手观音”意象的其中一番寓意所在吧。
特殊的舞者,之所以能挥洒生命的活力、色彩于舞台,正正依仗着自爱及人间的博爱。而当不特殊的观者,欣赏、赞美如今舞台上的他们时,自然亦可悟出欣悦,生出新一轮的博爱。
一轮,接一轮,健康地循环着,要直到永远。
——观音大士,千手千眼,不言,不语,不骄,不躁,无声,无息,无欲,无求。
她圣洁,她纯净,她的心白璧无瑕,她的胸怀海阔天高。
她以手为言,她以眼为语。
人呀,此生,是否有缘听得到、听得明她的言语:那真,那善,那美……

------------------------------------------------------------------------------------------------------------------------------------------------------------------------------------------------------

《云南映象》观后感

《云南映象》是一部大型原声态歌舞表演,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反映了云南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云南映象》主要内容有太阳、土地、家园、祭火、朝圣五个篇章。讲述了云南人民对太阳的崇拜,对土地的向往和酷爱,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火神的敬仰,朝圣虔诚的心理。自力更生舞蹈语汇音乐、语言表现了云南人民的美好心情。

全剧结构严谨,一个篇章接着一个篇章,尾声《雀之灵》把观众带进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

节目在淡淡的音乐中拉开序目,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传说中的盘古出现在眼前,充满了激情,顿时开天辟地,崭新的世界映入眼帘,升起了红日,人们欢歌载舞,一副热闹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配上混厚的话外音,东边亮了,西边亮了,彝族人民敲起澎湃的锣鼓,唱起幸福的歌谣,非常雄伟、壮观。

接着的一个篇章是土地,人们用歌舞,反映了人民热爱土地的心情,最有特色的是《月光》,各族少女穿上不同的服装载歌载舞,轻舞霓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表现人们对土地的眷恋。

最有特色的节目就是尾声《雀之灵》,给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傣族人民把象征爱情的孔雀称为太阳鸟,以此表达人民对火神的崇拜。

总之,一切都是精彩绝伦,独特的音乐,现代式的舞台,反映了民族的习俗,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雀之灵》观后感 惊艳,这就是我观看《雀之灵》之后的感受。我从来没有想过,竟然有人可以把舞蹈跳到这种境界。举手投足之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但它远远超过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与“孔雀”的灵与肉的交融、呈现。 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渐渐出现。她的长裙洁白胜雪,服顺地贴着。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只在仙境中出现的孔雀,高贵优雅的孔雀!看,这只高贵的孔雀,在高视阔步。她时而侧身微颤,时而急速旋转,时而慢移轻挪,时而跳跃飞奔……她用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双脚,舞出神秘的境界。 我不得不说自己文笔粗糙,无法细致描绘出我所见到的高贵的美。 这里有一只孔雀, 把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在凝聚中膨胀,在膨胀中爆发!旋转!翻飞!升华!舞蹈的光芒笼罩了整个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是那么的忘我,沉醉在舞蹈之中。 渐渐地,慢了,缓了,顿了,停了。浓缩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华丽的舞蹈,静下来,立成了一尊高贵的孔雀雕像,却又真实地在我们眼前……

Ⅳ 歌剧《白毛女》的赏析

1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1997年,由原作曲者严金萱与另一位作曲家孟津津合作,应中国交响乐团之邀将芭蕾舞剧中的精彩音乐片段,改变为大型的交响组曲《白毛女组曲》,分为《喜儿》、《白毛女》以及《迎太阳》等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原剧中的三段主要剧情。旋律内涵深刻,听来却通俗易懂。

Ⅵ 第十届桃李杯独舞作品解析

古典舞女子青年组:
1.《点绛唇》
2.《且看行运》
3.《空谷幽兰》回
4.《彩蝶飞舞》
5.《东答山吟》
6.《梅娘》
7.《春》
8.《海棠依旧》
9.《凤还巢.情缘》
10.《惊怜梦》
11.《山鬼》
12.《吉祥天》
古典舞女子少年组:
1.《翩若惊鸿》
2.《楚优》
3.《青.
蜓》
4.《再别断桥》
5.《嫦娥》
6.《霓裳梦》
7.《人间四月》
8.《红色童年》
9.《梦角儿》
10.《自在幽兰》
民族民间舞女子青年组:
1.《竹音瑟瑟》
2.《神祭》
3.《恋舞。伊人》
4.《“背勒个”沁》
5.《情。劫》
6.《天地间》
7.《羽化灵蛇》
8.《西域之火》
9.《浪》
10.《心境》
11.《冬趣儿》
12.《天边的爱》
13.《纹面。独龙》
民族民间舞女子少年组:
1.《丽人》
2.《虎妞》
3.《月之花语》
4.《傣家女》
5.《赛拜努》
6.《徽娘》
7.《心泉》
8.《外婆湾》
9.《红蜻蜓》
10.《山南笠影》
11.《隔壁之女》
12.《鲜花》
13.《你是我的心》
14.《鄂温克的拉玛湖》
15.《一娄秋》
都在这儿啦。

Ⅶ 舞蹈剧目分析怎么写

剧目分析在阐述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拿出其中一点来展开论述,比如说《秦俑回魂》,你不要把答人物、主题、情节、灯光、音乐、舞台等都一一描述,你可以就它的动作特性和机械舞做一个比较,通过几个动作举例子,;你也可以就它的主题来进行描述,比如说秦朝勇士的剽悍、忠诚、不屈等品质在舞蹈中有哪些动作体现;甚至还可以对单一的动作来进行展开描述;也可以就音乐中的鼓点和身体动作节奏之间的共通性来进行阐述。总之,是要以点带面,这样的分析才有意义。

Ⅷ 跪求 舞蹈黄河的赏析 真的很急

张羽军和姚勇二位编导当时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青年演员,他们创作时的灵感是受到了音乐启发,非常注重一种情绪的渲染,并把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古典舞的动律、体态和组舞的形式对应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乐章;使舞段与乐章之间自然衔接,从而构成时间流动过程中的空间质感;从形式上突破,采用淡化情节的创作手法,这不仅仅意味着在作品中主要不依靠情节线索和矛盾冲突的力量去塑造人物,更是在跳跃式的结构中充分发挥舞蹈的表现功能,而避免舞蹈陷入交代事件的过程。作品着力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感受的揭示,表现战争中崇高人性的力量。编导把黄河儿女复杂的斗争历史情节推至幕后,只通过前台人物的瞬间行为或感情片断呈现,在非连贯的时空中表现出了人物心态的流动。在形式上,舞蹈语言仍充分保持古典舞的特征,但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方面从运动逻辑和审美标准上改变了以往肢体语言的阴柔阳刚对比鲜明的性别化,使男女舞者在形态上的特定语言走向中性化;另一方面,以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形式和身法韵律为基础,赋予动作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使舞蹈的主题思想、人物心境和整体氛围相和谐,达到内外一致、贯穿始终的境界。这也是两位年轻编导当时所编创该作品的初衷。

《黄河》中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猛浪搏斗的情景。第二乐章《黄河颂》,展现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壮丽景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为材料,结构宏大、情绪而多变的场景揭示富有深度的民族精神。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乐曲最后出现《东方红》的主题音调,全剧在一个恢弘气势的胜利高潮下结束。

该作品以恢弘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以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舞蹈形式在空间的大幅度流动,表现了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的斗争。他们同仇敌忾保卫黄河、保卫家园,赶走侵略者,显现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悍力量。

舞蹈的开始部分,舞台上演员们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群体造型,脊背拱起,似黄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几个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躯和他们的手臂似大河中激起的浪花。在第一乐章中,男女集体舞表现了水波、船夫、大浪、表现了冲破激流、闯过险滩、登岸远眺的形象。在第二乐章中,展开了双人舞的表演,他们用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一组组的生动的雕像,象征了黄河之水对黄河儿女的养育、精神的推动与鼓舞;象征了黄河儿女对母亲纯洁、神圣的感情;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宽厚博大的精神。在第三乐章中,一组带着无限惊恐和承受深重苦难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相继出现了,随后的群舞展示了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煎熬及对光明的期盼!而双人舞的动作设计中也注入了新的冲动与渴望。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号角吹响后,一男子冲锋陷阵般指引大家凝聚在一起,无数双手臂伸向空中,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男女演员铿锵有力的动作,三人舞、四人舞舞台调度的错落衔接,极力烘托出黄河儿女的誓师之态,也象征着怒吼的黄河之水奔涌势不可挡。此时,演员接连出现许多古典舞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像摆腿跳、吸撩腿越、拉腿蹦子、云门大卷、探海翻身、大射雁跳、踏步翻身、紫金冠跳接卧云等等,使整个舞蹈气氛达到了高潮。大幅度的跳跃、急速的旋转,诸多强烈的舞蹈手段造成了强烈的感情宣泄。最后,全体演员如泻闸狂涌的河水快速集结在舞台后区,随着“东方红”旋律的出现,天幕呈红色,场上场下人们的心血沸腾,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与伟大,为强大的民族精神具有的凝聚力感到由衷的自豪!尾声,演员们又回到开始时的低身向前的造型中,与前面开始的视觉形象遥相呼应,构成舞蹈整体感不丢失的效果。该舞蹈编排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体现了新时期学院派舞蹈创作风格。舞台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流动感强,编导的巧妙之处在于写意般或虚实结合地推进作品内在情绪的逻辑发展。从而使作品具有较好的历史感与文化感。

该作品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

Ⅸ 黄梅戏的赏析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本剧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等等。

Ⅹ 有没有桃李杯上舞蹈的赏析 和编排手法,详细的

古典舞《孔乙己》用短短六分钟再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形象。作品依据原著内容以“想象式”的艺术处理,通过喝酒、偷书、断腿三部分刻画出一个饱读诗书却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却好吃懒做、想要清白却不免偷窃、怕人嘲笑却自欺欺人、向往上流社会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书生孔乙己,周遭环境的麻木不仁使其遍尝冷漠,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中寻求平衡,矛盾而复杂的人物性格及悲惨遭遇,寄托着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鲜明态度,更表达了作者希望国人恪守做人原则、自强自立的强烈愿望。
舞蹈共分三段,第一段,演员从欢快的音乐声中出场,一身破烂的长衫、青白脸色、额上青筋条条绽出、脏乱的头发和指甲、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这些都是孔乙己的典型外貌特征,接着,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演员用幽默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了孔乙己在小酒馆里与人猜拳、教小孩子们写“茴”字五种写法的情景,当我们为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感到忍俊不禁时,孔乙己在笑声中粉墨登场和在笑声中强自表演的人物形象也塑造成功了。第二段着重刻画孔乙己去员外家偷书被人发现后追打的画面,舞台上,一束强光打下来,暗示孔乙己偷书被人发现,音乐也从起初的安静变为尖锐刺耳的嘈杂声,象征周围人群对孔乙己的呵斥,此时演员一会儿指天一会儿指地,环顾四周后极具爆发力的动作仿佛孔乙己在极力争辩“窃书不能算偷”,但他的思想与现实处境是矛盾的,四周人声鼎沸起来,他仍旧被人追着打,追打的这段既展现了演员的功底也符合情节的体现,夸张又富有神韵,最终,孔乙己被打断了腿抱头蜷成一团倒在地上,眼神悲凉。第三段,管弦乐合奏《迎春》的音乐响起,充满沧桑感的三弦营造了宁静安详的氛围,亦透着几分凄凉,天空下起鹅毛大雪,被打断腿的孔乙己卧坐于地,风雪交加,贫病交加,他双手撑地俯身拖着断腿前行,大提琴的交响合奏催人泪下,令人止不住的同情。音乐《迎春》体现的是寒冬将终静候春天到来的心情,预示在岁月的磨砺中历经悲欢离合仍然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跌倒后爬起来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用在这里反衬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直指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本意,情节构思巧妙音乐选用别具一格,但编舞的出色显然不止于此,在舞蹈的末尾,半躺于地的孔乙己就快要死去时,传来一阵童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作为整个舞蹈的神来之笔,如文章《孔乙己》那样,空下一大段留白,欲言又止,嘎然结束。正是这样的一段留白,留给观众很多思考空间,孔乙己死了,他真的死了吗?他的死真的只是封建教育的毒害吗?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了,其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多乎哉,不多也”的语调;以及排除、摸出几文钱的细微动作等情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使读者记忆深刻。正因观众十分熟悉孔乙己,对于编导的创作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既要脱泥于文字语境中的孔乙己,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孔乙己;又要形象地去表现一个又穷又懒、好喝酒好面子,有着偷盗恶习却令人怜悯的孔乙己,一个在麻木不仁的环境中,尝遍冷漠,在畸形社会中,逐渐远去的孔乙己。 舞蹈在一段欢快活泼的音乐中开始,“孔乙己”穿着破旧不堪的长衫,脏乱蓬松的头发,弓着身子,怀里似乎揣着东西急促出场。随后,手如酒杯,饮酒为乐,好不欢喜。观众一下子就能从人物的造型,认出一个穷困潦倒、生活邋遢的孔乙己。编导对于人物的动态塑造十分到位,其一言一行没有脱离原著人物的性格,动作幽默诙谐,情绪俏皮风趣。这一段的舞蹈语言轻松欢快,与作品结束时的凄惨悲凉形成巨大反差,应该说为作品的悲剧结尾埋下伏笔,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张一弛的喜剧效果和艺术反差。 第二段,舞蹈依然根据文本的叙事路线,描绘孔乙己“窃了”员外家的书,遭到殴打,以至把腿打断的情景。背景音乐为一段痛苦的“喊痛声”,其声音悲惨凄凉,声声如针芒刺痛观众的心。在音乐的渲染下,动作夸张放大,表情到位,编导着力去描绘人物的内心扭曲。
第三段,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凄凉地坐在地上,让人同情,场景营造恰到好处。编导在这一段,动作以双腿盘坐为主,孔乙己神情呆滞,动作木讷,内心孤独。最后,舞蹈在一段童声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声音中结束。让人有种说不出却有点哽咽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整个作品运用夸张精练的肢体动作,通过偷书、被打、断腿三部分来描述
“孔乙己”悲剧性结局,舞蹈没有陷入繁杂琐碎的叙事当中,依据文本内容以“想象式”的艺术处理。动作无高难度,但是夸张诙谐,表情丰富逼真。演员孙科的表演,十分到位,每一个眼神都无可挑剔,给舞蹈增色不少。音乐的剪辑也很有特色,如人物内心的真实倾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