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剧院赏析

剧院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5 00:22:59

『壹』 如何赏析歌剧

常常有人说,外国歌剧实在是太难欣赏了:歌唱家们一个劲儿地卖力气地唱,听者却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除了其中有几首常见的咏叹调还能听出“好听”来,其他的简直就忍受不下去。

的确,在不知道台上演员表现什么、为什么而歌唱的情况下,来听一整部歌剧,是会产生苦恼的。这很正常。试想一下,我们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而又不作任何讲解,他也会大感困惑的。最多,他能感受到京剧的味道挺新鲜,演员扮相挺漂亮,动作挺有趣,再往后看,就坚持不了多一会儿了——这和我们听西欧歌剧时的情景是一样的。

怎么办?面对困惑的、但十分渴望能听懂歌剧、并领略其中奥妙的人们,一些专家告以“二字秘诀”:多听。没错,这是必经之途。如果不多从感性上接触它,就永远也无法走进这个世界。不过,还得加上一条:了解歌剧所表现的内容。或者简单地说,了解歌剧的故事

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和交响乐、室内乐等纯音乐形式不同,是综合了音乐、戏剧和美术等各门类艺术的体裁。没有文学剧本这个基础,就无从产生歌剧的音乐;没有戏剧表演(演员的动作、方位的调度或者舞蹈场面等等),就不可能生动而明确地体现出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没有美术(包括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灯光),也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出歌剧剧情所发生的环境。所以,我们为渴望进入歌剧世界的朋友们再提出一个除了“多听”以外的要求:了解每一部歌剧的故事。

打个比方:如果你预先读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剧本(改编自法国作曲家小仲马的小说),由此了解到这是一部悲剧,它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对纯洁生活怀有希望的妓女曲折而不幸的经历。然后,你再去听剧中的那首早就很熟悉了的《饮酒歌》,会不仅仅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的东西——茶花女薇奥列塔的强颜欢笑、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现象所掩盖的空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在听第一幕最后茶花女的大段咏叹调的时候,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她对幸福、爱情的渴望,和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无奈、痛心。当你听到第二幕中茶花女的情人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找她,要求她离开他的儿子,唱起那首温和的咏叹调时,你会不仅体会出他作为一个慈爱的父亲所产生那种焦虑的心情,也会对这慈爱中隐藏着的残忍、虚伪而感到愤恨。当你听到被蒙在鼓里的阿尔弗莱德面对茶花女大声辱骂,使这可怜的女人晕倒过去的那段音乐,以及全剧最后奄奄一息的茶花女在弥留之际终于盼到了心上人,他们唱起凄惨的二重唱的时候,你不再会感到音乐冗长、莫名其妙了,而会对每一条旋律、每一个乐句、甚至对管弦乐队的每一个和弦、每一个伴奏音型都十分敏感,对作曲家的所有音乐手段都能领会了,歌唱家的演唱为什么有时候高亢兴奋,有时候缠绵哀伤,有时候歇斯底里,有时候断断续续,也都变得有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除了“了解剧情”这个重要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应该在欣赏中注意到歌剧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比如,高超的歌唱技巧的展示,咏叹调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重唱的立体感、乐队伴奏的情感渲染、气氛烘托等等。如果你听得多了,会对不同作曲家的歌剧写作风格、对同一个作曲家不同作品的特色、不同流派的创作观以及不同歌唱家、指挥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有所领会,在比较之中,你对歌剧这门艺术的魅力便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歌剧是综合了听觉和视觉的艺术,所以,假如有机会去歌剧院观赏歌剧,那是最理想不过的。在听到美妙音乐的同时,感受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表演,讲究的舞台设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服装,甚至是剧场里的气氛,这对于我们理解歌剧内容是会有极大帮助的。现代社会的视听媒介已经很发达、很方便了,我们还可以在家里观看世界一流演员表演的歌剧录象、激光视盘,从而全方位地来理解一部歌剧作品。

听音乐,需要文化。这文化,不是指学校里学的数理化,也不是语文课上对文章的分析,对语法现象的认识。而是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社会这本大书的观照。在不同人的眼睛里,人生的意义是不同的,对生活认识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对一部歌剧作品(或者也包括交响曲、室内乐、甚至是一首短小的乐曲,再扩大一点,对一首诗、一部小说……)也各不相同。愿我们有这份文化来感受作曲家在歌剧这门艺术中说要告诉我们的一切,接受音乐中的真善美。

歌剧世界是非常迷人的,一旦走进去了,你肯定会流连忘返。愿这本小书能对你进入这个迷人的世界有所帮助。不过,最终你还是得从音乐这座桥上走过去,要想弄明白音乐作品,听,永远是第一位的。

『贰』 舞剧的赏析或感想(400字)

有关《白鹿原》的感想 白鹿原为今年的北京戏剧演出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话剧《白鹿原》的演出才刚刚开始。北京人艺已经多年没有排过如此纯粹的现实题材话剧,说它纯粹,是由于剧院选择这个题材时比起其它相关作品,似乎更少功利色彩,而更多从艺术或文学本身着眼。或许,正因其动机单纯,它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今天下午观赏了话剧《白鹿原》,虽然还没看完但我挺想写点东西的,我怕过后想说的一些话表达不出了,但又不知道到底要从哪个角度对这部戏剧作出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幸好自己有电脑同舍舍友的鼾声彼起彼伏,打开电脑终于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了,希望和大家能有共同的感受。 先前我看过小说的,可惜没能耐住性子把它全部看完,下午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得:这么一个鸿篇巨著,什么样的人能够让两个半小时内的舞台演绎出这么多人的悲喜和小说中一直在表述的一种精神? 每一个看了原著的人看完话剧后都很难给予一个高水准的评价,话这么说绝对了点,也许偏颇了一些。单独从我个人来说,整出话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匆匆又匆匆,时间匆匆,人物匆匆,时不时穿插着秦腔让人有时候摸不着头脑,我旁边的女生一直在说他们说的什么我都听不懂,哈哈,虽然是听不懂但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专业的人来说它可能取得了些许的成功,教室里的阵阵暴笑声就说明了一切,只少给人的感觉不是苦涩乏味的,但我想评价一不巨作肯定不能只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秦腔好听是好听,但硬生生的也有点把剧情给扰乱了。人物出场缺乏戏剧性,也缺乏连贯性,缺乏背景的交代。 其实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毕竟这么厚重的一本书,仅仅两个小时的时间来体现这么漫长的故事,是比较紧了点。但我不能忍受的是没有字幕,整出戏都是陕西话对白,方言不说能否明白,就是有些字的音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听懂,可这硬是没有字幕。我只是从周围一起观看者的角度发表一下我们的共同感受。对于好一部分观众来说,看的晕晕乎乎的,台上的人表演的卖力,台下的人却看着吃力。真恨自己为啥就不是陕西人呢?(哈哈)环顾一周,有不少观众已进入梦乡抑或是在那么昏暗的情况写还能写作业背单词,这就足以证明了这出剧的成功与否,也许跟正在步入22世纪的现在新人(大学生)也有关吧,我们正在一天天的疏远这种艺术,不知道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还可以用那个与时俱进来形容我们吗?悲哀!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不知怎么的对我一直有些喜欢的郭达产生了负面的看法,感觉有些遗憾,这就是媒体的力量很能影响到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知道这个写在《白鹿原》观后感上是否合适,是不是走题?呵呵,不管了反正这也是我的感受。不要怪我太刻薄。真的,作为一个观众来说,我有权抒发我的感受。捧臭脚不是的习惯。对于我来说,我要对得起我那宝贵的时间,更要对得起我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看态度,我认真的看了,从开始到下课。我不能被人抽了还嗲嗲地喊声爽。就好像狗蛋说的:“小娥,俄要日你,你就让俄日一下吧,鹿子霖能日,为啥俄就不能日?”换成我的话就是:“导演,俄没权怪你,你也别怪俄哦。 俄咋个又打起巴掌了呢?收起巴掌,在你的小脸上轻轻的揉一揉。剧中的是我最欣赏的人,死的真是可惜,他是一个情种,一个爱情的奴隶,可能是我(们)太年轻谈到爱情我们往往都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在意认为那是神圣的。“情种,爱情的“奴隶”(单引号不会用,键盘上没找到!晕!)”我一直对你们是持肯定的态度!兆海说:“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到了屋里俄们就是俄们。”白灵是国民党,他就转而加入国民党,白灵成了共产党,他又想着加入共产党。对于他来说,什么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和心爱的人儿在一起,为了爱情而活,不是为了理想(我可是有理想的)。兆海的爱情是伟大的,也是可悲的。正如同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讲到:纯洁的爱情要抛弃那些远大的抱负。但是兆海没有了抱负,也丢了爱情。这一段故事是此剧中我最喜欢的,自认为是最鲜活的一段。在不好的戏肯定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最后的对这部戏剧的看法:此剧不是很好看,但是里面的秦腔很好听,可惜秦腔是秦腔,不是话剧。写到最后才发现让我很苦恼的问题——从什么角度来说这部剧——听觉。

『叁』 歌剧魅影音乐赏析

这部令全球无数观众动容的经典音乐剧被导演乔尔·舒马赫搬上了荧幕,极尽奢华的高成本制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杰罗德·巴特勒(男主角扮演者),埃米·罗苏姆(克里斯汀扮演者)和帕特里克·威尔逊(拉奥尔扮演者)共同演绎了这段惊心动魄的三角爱情故事。黑夜之歌响起,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却又光怪陆离。
影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一) (在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U3NzMyMDQ=.html

1.序曲
随着水晶吊灯上的盖布被拉下,音乐突然闯入画面,管风琴以严峻的表情奏出上行和下行的半音阶式的音乐动机——这一动机在剧中重复出现,堪称魅影的标志性音乐,影片随之从黑白画面转为彩色画面,给观众带来神秘华丽的视觉享受。
当水晶吊灯缓缓升起时,伴随着水晶的耀眼光芒,破败不堪的大厅顿时焕发出光彩,这个半音阶式的音乐动机随着镜头的移动变得热烈起来,这时出现了一支雄伟的旋律,最后旋律由弦乐和铜管乐器一起演奏,随着架子鼓的加入音乐呈现出更加辉煌的气势,很好的表现了歌剧院当年的热闹场面和非凡气派。

影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二) (在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NzM3MTI=.html
Angel of Music
演出结束后,当克里斯汀离开化妆间时,突然一阵疾风吹灭了歌剧院所有的蜡烛,定音鼓急促地敲击过后,魅影的声音突然闯入,他用歌声斥责拉乌尔追求克里斯汀的行为,克里斯汀和他一唱一和,诉说着心中的渴望。通过这一咏叹调,两人用歌声替代语言,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phantom of the opera
克里斯汀终于将自己的手交给了魅影,这时,这个半音阶式音乐动机再次出现,音乐的风格突然转变,交响乐队以强劲的摇滚节奏,配合电声乐器再次奏响,音乐更加富于力量,与魅影此刻对克里斯汀强烈的占有欲望的情绪非常贴近;克里斯汀引吭高歌,表达对魅影在音乐才华上的倾慕;而魅影则视克里斯汀为天使,是自己的专有财产。两种不同的情绪在这里激烈的碰撞,形成音乐上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
影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三) (在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ODAwMjA=.html
Music of the Night
在这个短小而神秘的唱段(i have brought you, to the seat..."point of no return"的旋律)之后,魅影深情款款地唱出了这部剧最优美的段落——《夜之乐章》。由跳进音程引出的音乐旋律在弦乐轻柔的和弦伴奏下,魅影唱出了对克里斯汀的渴望和期翼。圆号短小的连接句后进入了第二段。随着旋律线条逐渐上升,音乐情绪渐渐高涨。更多的铜管乐器加入进来,最后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这也是这首歌曲最吸引人的地方。
影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四) (在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NzkzODA=.html
一揭面具
当克里斯汀醒来后缓缓地向魅影走去,此时,响起温柔的小提琴声(angel of music上半段的旋律),仿佛是魅影丑陋外表下渴望美好的心声。出于好奇心,克里斯汀趁魅影不备,揭开了他的面具,然而她立即为魅影的面具下隐藏的面孔所震惊。这一举动令魅影狂怒不已。当镜头切换到克里斯汀时,长笛、竖琴和弦乐一起奏响了一支优美而舒缓的旋律(即this haunted face holds no horror for me now的旋律,lair scene中的),这是克里斯汀内心既有些悔恨又同情魅影痛苦遭遇的写照。
Notes
由于克里斯汀被魅影秘密带走,这让包括剧院经理在内的所有人焦急不已。在这里,作曲家采用了传统歌剧中多人重唱的表现方式:既有重唱,又有独唱,且带有许多幽默的成分,显示出作曲家深厚的作曲功力。
影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五) (在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U3Nzk1OTY=.html
All I Ask of You (prima donn被无情省略)
夜晚,在剧院的顶楼上,两人互诉心中的爱恋,尾随而来的魅影看到了这令他嫉妒的场面。这首男女声二重唱是这部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A段旋律平稳流畅,B段用大幅度跳进音程同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B段这种大幅度跳进音程的旋律恰似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感。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由于魅影在化装舞会上的出现,克里斯汀受到惊吓,她来到父亲的墓前。这个唱段先由木管在低音区的和声引入,气氛低沉阴郁;当竖琴和弦乐出现时,音乐变得温暖起来,仿佛克里斯汀再次感受到父亲的温情;从木管在中高音区的间奏开始,乐曲走向高潮,然后情绪又逐渐走向回落。整个唱段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贴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此刻起伏的心境。
影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六) (在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f00XMTU3Nzk5MDA=.html
point of no return
拉乌尔子爵计划用魅影谱写的歌剧《唐璜》将他引诱出来,并打算将其逮捕。警察们埋伏在剧院各处,等待魅影的出现。魅影却意外地出现在舞台上,十分自然地与克里斯汀共同表演。
这段音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旋律性不很强,和声部分也不够和谐,由不断下行搏进的主题动机构成,有种叹息的感觉;随后的段落与前一段形成对比,旋律开始起伏有致,曲折地向上爬升,情绪逐渐高涨,这是魅影在最后关头孤注一掷的呐喊。
音乐逐渐褪去,all i ask of you 的旋律再次被唱起,魅影在结尾处将歌词进行了修改,直呼克里斯汀的名字,这也是魅影对克里斯汀最直接的表白。魅影的面具被克里斯汀揭下,他的真面目终于展现在众人面前。
track down the murderer
随着水晶吊灯的坠落,剧场发生混乱,魅影趁机将克里斯汀带入地下。在这里,前面出现的多个音乐主题被连缀在一起,并进行了变奏。韦伯利用新写作的音乐把这些音乐主题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影片情节的最高潮。
影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七) (在线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U3Nzk5NDQ=.html
lair scene
拉乌尔进入地下宫殿寻找克里斯汀却被魅影俘虏,魅影企图用拉乌尔的性命来交换克里斯汀对自己的爱情。克里斯汀在他的胁迫下含恨答应嫁给他。
这段音乐由track down the murder中的两段旋律变化而来,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三人重唱具有和声和复调化的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爱恨情仇在这里得到了戏剧性的表现。
魅影在克里斯汀饱含着感激、怜悯和哀求的一吻中明白了他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得到克里斯汀的心,他的一番苦心永远不会有结果。他转念决定放走这对年轻的恋人。
在八音盒丁冬作响的声音伴奏下,魅影对克里斯汀作了最后的表白。韦伯为影片新作歌曲《懂得孤独》,表达了魅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但又注定一生孤独、悲伤无奈的命运。最后,在小提琴和大提琴齐奏的深情旋律中,克里斯汀把戒指还给了魅影。当音乐达到最强劲时,魅影亲手打碎了所有的镜子,带着克里斯汀给他的戒指,黯然独自从密道离开了地下宫殿,从此以后,魅影的身影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消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肆』 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

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

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芭蕾舞《天鹅湖》的魅力主要是有三点:

1、优美的旋律之王。《天鹅湖》音乐由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写成。他采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音乐场景,许多乐曲成为传世经典。在这部芭蕾舞曲中,有如泣如诉的管乐呜咽,表达奥杰塔公主纯洁的内心世界;也有华丽明朗的舞曲,表现齐格费里德王子的阳光和活力。

2、纯美无比的童话。《天鹅湖》故事取材于民间故事,即恶魔把美丽的少女变作天鹅,但爱情和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邪恶。

最初《天鹅湖》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通常是混合上演:第一个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后与奥杰塔公主双双逝去;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悲戚,却是个爱情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

3、32个“挥鞭转”的震撼。《天鹅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这一绝技由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在圣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现。

舞者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诠释了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这一绝技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

(4)剧院赏析扩展阅读:

从1895年在圣彼得堡演出大获成功至今,芭蕾舞剧《天鹅湖》成为舞蹈家遵循的楷模,柴可夫斯基通过《天鹅湖》实现了舞剧音乐的革新。

如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天鹅湖》在世界各地千变万化,英国人既有在罗马竞技场排出60只天鹅跳群舞的壮举,又有让清一色男演员出演天鹅的另类版本,而中国人也尝试用杂技、用京剧改编《天鹅湖》。

不过,它们通通只是一种表现方法,转眼即逝,永恒的是真正的古典。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芭蕾衰落以后,复兴芭蕾的使命就落在了俄国肩上,形成了俄罗斯舞派,流传至今。

中国人接触到高贵、典雅、优美的芭蕾,是从前苏联芭蕾舞剧《天鹅湖》开始的,至今都情有独钟。瓦洛佳介绍:“仅俄罗斯,就有上千家芭蕾舞团,但真正执着于古典流派的一流芭团,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大约有10个,俄罗斯全国不会超过20个。

其中马林斯基剧院最棒,俄罗斯大剧院次之,创建于1897年的基辅大剧院在前苏联时期和它们并驾齐驱。”自2006年起,剧团开始在圣彼得堡另一个宏伟壮丽而富有历史感的剧院进行演出——皇宫大剧院。每年,数以千计的芭蕾舞爱好者从世界各地赶来,只为一睹精彩的芭蕾演出和雄伟的剧院风采。

『伍』 悉尼歌剧院的赏析报告

悉尼歌剧院 目录[隐藏]基本资料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 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悉尼歌剧院佚事 对悉尼歌剧院的评价 旅游提示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英文名称:Sydney Opera House
地理位置:澳大利亚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歌剧院规模: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
设计师:约恩·乌松(丹麦) [编辑本段]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 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1]悉尼歌剧院座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鸟瞰图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 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编辑本段]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 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悉尼歌剧院内部图
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编辑本段]悉尼歌剧院佚事设计建造之曲折
悉尼歌剧院是从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屏雀中选,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约恩·乌松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于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与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首场演出
悉尼歌剧院另一项传奇是他的第一场演出。当然,正式的首演贵客盈门,开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请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但也有人认为悉尼歌剧院的第一场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为工作者献唱的那次。这位黑人歌手当时爬上了还在兴建中的鹰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与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关于悉尼歌剧院的种种幕后故事还不只这些。由于兴建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实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以及一只在首演彩排时跑来插花的临时演员—— 负子鼠(Posum),后来有人将这些写成了一出歌剧,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编辑本段]对悉尼歌剧院的评价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
2003年4月,悉尼歌剧院设计大师约恩·乌松先生获2003普利策建筑学奖。普力策奖是对乌松和他的杰作的最终承认。
2008年11月29日,约恩·乌松在丹麦去世,享年90岁。 [编辑本段]旅游提示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约二百万观众前往共襄盛举,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
欲在悉尼歌剧院欣赏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剧院索取节目表并预先订位。
景点旅游提示
1、1小时剧院参观
门票:成人26 澳元/172.1876人民币/人,优惠卡持有者18 澳元/119.2068 人民币/人。(澳大利亚老年卡及福利卡持有者、学生、年龄在16或16岁以下享受优惠卡价格)
时长:1小时
2、后台参观
门票:140 澳元 / 927.164人民币/人
时长:2小时
其他旅游注意事项:
1、 门票可在底层平台悉尼歌剧院商店的参观游售票处购买。
2、 1小时剧院参观无需提前预订门票。
3、 演出套票和后台参观必须提前预订。
4、 建议穿着平底鞋进行后台参观。
5、 后台参观有如内参观的条件限制。
6、 每天的11:00和14:30(星期六的14:30除外),都会有普通话的导游服务。

『陆』 歌剧图兰朵赏析

歌剧《图兰朵》作曲: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有其他歌剧:写美国人的《波西米亚人》、写意大利的《托斯卡》、写日本的《蝴蝶夫人》等等,而写我们中国的就是《图兰朵》。《图兰朵》讲的是在中国元朝发生的故事,“图兰朵”是中国公主的名字,她长得美若天仙,而她的祖母因为被外民族所迫害,因此她十分憎恨外民族!这时她便想出一个方法整治那些外民族,就是“公主招亲”,招亲的对象是外民族的王子,哪一个王子可以猜出公主出的3个谜语就可以得到公主的芳心,回答不出来就要斩首示众,这时候很多外名族的王子垂涎于公主的美貌,纷纷前来,但是都因为回答不出谜底接连被杀!这时候流亡在外的鞑靼王子卡拉富听到此消息也前来应答,正好碰上亡国后的流亡在外的鞑靼国王帖木儿和陪在其身边的侍女柳儿,国王帖木儿见到很多王子因没有回答出公主的谜语而被杀,所以竭力反对王子参加,而侍女柳儿一直倾心与王子,更不忍让自己心爱之人去送死,劝阻王子不要去送死(唱出著名咏叹调《主人,您听我说》),但是王子卡拉富见到美丽的公主图兰朵便一见钟情,不顾父王和侍女的劝解毅然参加了,(唱出著名咏叹调《柳儿,别哭》)万幸的是王子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出了公主的谜语谜底,但是此时的公主变卦了,不答应王子,还要求中国的国王杀掉王子,但是众目睽睽之下,国王不能定绝,这是王子卡拉富灵机一动说出:“只要公主能在天明之前说出我的名字,我变不要公主下嫁我,并愿意死在公主的韧剑之下!”这是全场退场,王子卡拉富知道肯定公主肯不会知道他的名字,夜里出来高歌·(著名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公主抓来鞑靼国王帖木儿和侍女柳儿(有人告密,王子在回答问题之前见过这两个人),逼问他们王子的名字,拷打鞑靼国王,这是柳儿出来说话,告诉公主图兰朵,她愿意为了保全王子的性命死去,然后自杀而亡,公主见到柳儿为了王子而死,才慢慢明白什么叫做爱情!这是天亮了,王子要公主回答他的名字,公主告诉他:“你的名字叫'爱情'”!结束···· 歌剧著名咏叹调我都在里面列出来了,3首:女高音的《主人,您听我说》,男高音的《柳儿,别哭》、《今夜无人入睡》 歌剧还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茉莉花》的主旋律作为全剧的主题 这部歌剧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歌剧曲作者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他把我《茉莉花》放在歌剧里作为主题,运用的惟妙惟肖,不得不让人拍手叫绝!建议看完了这部电影后还可以去看一看普契尼的其他著名歌剧!故事情节曲折扣人,歌曲旋律更是美妙动人! 以上是本人个人的理解,又不到不对的地方望见解~

『柒』 关于戏曲赏析 的叙述或 描写

春,有时被比喻为阴阳不分⑩。从当时的评论看,似乎戏谑中华文化、取笑异国风情成为观看中国戏剧的重要的一部分。报刊上的戏谑文章,更是不断地“推广”对中国戏剧的成见。
许多人认为戏剧模仿人生,戏剧也代表人生。19世纪的华人戏剧似乎也有这样的功用。因此,对于华人戏剧的嘲讽事实上与排华观念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形在19世纪后半期更加严重,主要是淘金业与跨国铁路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的建造引进了大批的华工。在1869年铁路完成后,大量的华工成功地转业,与美国本地劳工激烈竞争,排华声浪因此越来越高。1882年正式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可被视为对华人仇视的最高峰。
在这种情况之下,嘲讽中国戏曲就成了嘲讽华人,而就是在这种歧视与嘲弄的“叙事形式”之下,美国人的自我认同慢慢形成了。须知,早期的美国加州居民以单身男性居多,华人为了求生存,毅然而然地承担了“非男性”的职业,如洗衣、烹饪或是帮佣。在种族歧视之下,表演艺术成了社会现象之诠释与证明。中国戏剧中的反串艺术成了对华人的性别歧视的主要根据,通过嘲笑华人的阴柔气来证明欧美人的刚阳气,因此,华人洗衣业、舞台上的反串与种族歧视、美国的自我认同完全连接在一起。金山客与拓荒者的对战明显地展开在戏剧批评中。久而久之,看戏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加入整个嘲讽中国文化的“叙事形式”。在成见不断加深之下,叙述中国成了美国人叙述自我优越感的最佳方式。
三、变性,梅兰芳与反变性

《排华法案》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解除,主要原因是在日本轰炸珍珠港后中国摇身一变,从“黄祸”忽然成了美国的“联盟友邦”。
19世纪对粤剧的歧视在20世纪初期仍旧持续。也就是说,在京剧登上新大陆时,旧有的种族与性别歧视仍是对京剧的重大挑战。虽然男扮女装亦是古时西方戏剧的传统之一(例如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等),但在西方已经“进化”至男女同台演出的时候,粤剧的男扮女装便被视为“落后”的表征。在西方歌剧发展史上,阉割男童曾是“培养”男高音的方式之一,这种特别的男高音在17、18世纪十分盛行,称之为“Castrato”。中国戏曲中的高音假嗓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起歌剧史上不人道的“为艺术而牺牲”的手段。从19世纪美国推崇写实主义以来,中国戏剧中的男扮女装已经不再是令人赞叹的艺术,而是遭受戏谑的主因。华人(亚裔人)没有阳刚之气,因此才可能令人信服地扮演女性。用假嗓唱戏,留长指甲,踩跷(三寸金莲)等,也成了常被批判的对象。
因此,在梅兰芳来美国演出时,“艺术性”与“阳刚气”便成了宣传的重点之一。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扮演女性并不表示他有同性恋倾向或做过变性手术,也不代表中国文化是落后的。他的成功之处完全在于他的“艺术”。这也就是齐如山为梅兰芳宣传的重点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打破旧有的歧视与偏见是京剧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如同我前面提到的19世纪唐人街的粤剧代表了整个中华文化,哥尔德斯坦恩(Joshua Goldstein)也提出梅兰芳等于京剧、京剧等于国剧、国剧等于中华文化这一连串的等号。因此,梅兰芳的美国之旅使命重大。
梅兰芳对于京剧的贡献,许多学者已有论述,在此不多提。梅兰芳在海外的最大影响力,除了打出中国戏剧的知名度外,也多少改变了西人对华人演员的性别观。哥尔德斯坦恩曾提出,为了要打破对华人戏剧既往的错误印象,梅兰芳赴美演出时必须要兼顾两件事:第一是在舞台上演出有传统中国美德的女性,第二是在台下演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男性。台上的演出可打破淘金时代唐人街妇女多被误认为妓女的印象,台下的演出则可以破除对早期粤剧演员在性别上的负面印象。台上台下一样重要。台下有时比台上更为重要。因此在1930年的巡回演出时,广告中的梅兰芳形象是一个身穿西服、风度翩翩的现代男士,而非不阴不阳的“戏子”,他是一个文化大使、一个年轻企业家、一个受人仰慕的明星、甚至是“演员之王”。
除了来美的刻意宣传之外,梅兰芳赴莫斯科与当代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 、布莱希特(Bertold Brecht) 的会面也成为20世纪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件大事。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艺术中的疏离作用》(Alienation Effect in Chinese Acting) 更是研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必读的作品之一。所以,很多西方戏剧学者,尽管不曾研究过中国戏剧,但对于梅兰芳这个名字却是朗朗上口。梅兰芳成了所有“中国歌剧”(不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阳刚气”、“艺术性”与“现代性”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男演员性别的质疑。然而,梅兰芳舞台上的男扮女装却也更加误导了反串艺术,以为中国戏剧只有男性可以参与演出,如同日本能剧与歌舞伎一般。殊不知,中国早期的元杂剧男女就是同台演出的,即使中国有着极为发达的父权文化。这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也是鲜有的例子。女演员并不是中国出现“西化”运动之后的产物。遗憾的是,中国女性受压迫、缠小脚的定论,使得戏剧史上许多女演员的艺术成就被磨灭了。
梅兰芳在美演出的旋风慢慢地被世人遗忘,惟有布莱希特的那篇文章有时仍唤起一些对京剧的回忆。然而,除了帮助布莱希特宣扬他的戏剧理论之外,“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上又沦为龙套的地步了。20世纪下半期,由于中国内部的种种因素,加上全球性的现代化,传统文化颇受威胁,面临空前的危机。20世纪初曾一度兴旺的京剧似乎也难免遭此厄运。1977年,电视连续剧《根》(Roots) 的播出代表了美国移民渴望“寻根”的心态。非裔美人流离失所多年,根源难寻;华裔美人历史尚短,寻根较易。若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此寻根心态,与法农(Frantz Fanon) 曾提出的“热情地寻求殖民前的国家文化”的心态无大差异。为了抵抗殖民文化以及全球的普遍西化,一个后殖民民族或文化都会很努力地寻求,甚至假造出一个能够代表其在殖民前的国家文化的独特象征。这个象征可能是古老的图腾,或是神话故事。从70年代开始,亚美文学与戏剧也在这种“寻根”的大背景下开始象征性地塑造中国文化之“根”。关公、花木兰、李小龙的“中国功夫”,甚至“中国歌剧”,都是这种寻根文化的产物。此关公(亚美文学与戏剧中的关公)非彼关公(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还是关帝庙里的关公),此木兰(Maxine Hong Kingston 笔下的木兰)非彼木兰(《木兰词》中的木兰),此中国功夫非彼中国功夫(各门各派的武术)。当然,此所谓的“中国歌剧”更是不伦不类,“歌”剧几乎完全与音乐没有关系,而主要表现为华丽的戏服和象征性的动作,有时,只是

『捌』 到剧院去欣赏古典音乐会,在礼仪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请控制住您的掌声。根据古典音乐会的特殊性,一部完整作品全部结束后版才能鼓掌。这不是规定,也权不分做得对与错。只是如果不遵守这一条,周围的人会觉得您很讨嫌。如果您不知道一部作品什么时候真正结束,请在大家都鼓掌的时候再鼓掌。当然,大家都鼓掌也有可能是错的。忍着就好。另外,有一波人喜欢用整齐的掌声在音乐会中打节拍。扶额,请不要那样做。

『玖』 悉尼歌剧院欣赏评述200字

歌剧院规模: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
设计师:约恩·乌松(丹麦) [编辑本段]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及结构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 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1]悉尼歌剧院座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鸟瞰图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 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编辑本段]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 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拾』 迪斯尼音乐厅赏析(高手来指教下本人)

备受瞩目的沃特·迪斯尼音乐厅在洛杉矶即将落成,这个投资2.74亿美元的项目已经在洛杉矶的市中心若隐若现了15年。落成后的迪斯尼音乐厅将于10月23 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洛杉矶交响乐团的所在地。
迪斯尼音乐厅占地3.6英亩。在音乐厅的屋顶上,覆盖着9000多块不锈钢板。这中间包含一对双倍反射的、高度抛光的搭板。“奠基纪念厅”位于整个建筑的最北端,位于南端的则是W.M 凯克儿童基金会圆形剧场。目前,建筑内部的功能建设正在继续进行。经过建筑师弗兰克·格瑞大胆色彩设计的2265个座位,正和他设计的剧院所有其他设施一样,等待着观众的光临。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洛杉矶音乐中心为沃特·迪斯尼音乐厅已经收集到了2.62亿美元的捐赠,根据该项目的2.72亿美元的建筑预算,只留下1000万美元的资金短缺。
从1987年开始,洛杉矶音乐中心就着手为这座音乐厅吸纳资金捐赠,刚开始,沃特·迪斯尼的遗孀莉莲·B·迪斯尼女士为音乐厅捐赠了5000万美元。洛杉矶音乐中心的官员表示,在2003年头两个月,资金捐赠加倍地增长。同时,洛杉矶议会投票决定,资助建设环绕音乐厅的道路、人行道,并着手音乐厅周边环境美化工程。洛杉矶高级行政官的首席分析家林·沃伦萨克认为,音乐厅能及时地对外开放,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预计到10月23-25日,迪斯尼音乐厅正式开放的时候,将有若干场大型的晚会在此举行。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在6月30日开始在剧场排练,音响学家也已经开始了剧院的调音工作,在5月12日已经进行了剧场的回音测试。洛杉矶交响乐团计划从10月份庆祝音乐厅开放的多场音乐会和晚会中筹集到300万美元。庆祝开幕的演出包括三场音乐会和三场大型的晚会。每场将有2000名观众光临。大约30%的票已经售出,票价有高达价值125,000美元的套票,这包括三场大型晚会的10张票以及三场音乐会的贵宾票。
慈善会的主办者、电影作曲家亨利·马西尼的遗孀吉妮·马西尼透露,每场音乐会和晚会都将有一个不同的主题:首场演出,观众将听到的是经典古典音乐会;第二场将演出21世纪的新音乐;第三场演出,荣誉将留给当年逃离纳粹德国来到好莱坞并在那里工作的欧洲作曲家们。届时,观众们将在风格迥异的三场大型晚会中,感受到独特体验。
在其他一些即将首演的音乐会中,包括有李·海勒、科林·马修斯、谭盾等作曲家的作品。在第一次演出季,由建筑师弗兰克·格瑞设计的、投资2.72亿美元的音乐厅将迎来柏林交响乐团以及纽约交响乐团的访问演出。当洛杉矶交响乐团在2003年10月移至新落成的沃特·迪斯尼音乐厅后,贵宾席的票价将上升近50%,最便宜的票价也会增加一倍。最昂贵的票价将从82美元上升至120美元,最便宜的票价从最初的14美元上升到35美元,一些中档价位的票价却有略微的下降。
洛杉矶交响乐团期待着在2003-2004演出季准时迁入由建筑师弗兰克·格瑞设计的音乐厅里。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