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目送分别赏析

目送分别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3 20:52:44

A. 《目送》中的精彩片段赏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赏析:龙应台送自己的儿子华安,作为一个母亲,对于亲情,她有的只不过是不舍和眷恋。儿子从未远离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强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赏析: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亲盼儿子能够回头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没有”包含着失望,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情。

3、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赏析:“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父亲离世的不舍,“希望最后一次的目送”是女儿希望父亲走好的情感。

(1)目送分别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

无论是《雨儿》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就带妈妈去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正的反的连盖好几个方方正正的章的“银行证明”。

还是《散步》里面写到的彻夜不眠之后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围上围巾后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有犬吠声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里面所写的历尽艰难、最后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诗作牵引,让老爸终于从终日枯坐的沙发里站起了身子、迈开了如学步的幼儿一样的艰难步伐。

这一切,都是龙应台这支中华的健笔、这位龙家的孝女,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

B. 求龙应台《目送》中 ,那篇《明白》的赏析。 求求求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们总是说老人就像小孩,其实正是这个道理。人慢慢长大,成熟,到最后衰老,心智同样盛极而衰,回归童稚。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难以忘怀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发生在我们“爱恋自己的青春”时期的事情。“我”和丽茹的母亲之所以时光会错乱,最大原因在于她们并没有放下年轻时候的回忆,不管哪回忆是苦是甜,都是她们记忆和思维的归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亲内心最深处的感情,隐藏在母亲心里、平常不能开口的那一份记忆。为了子女,母亲可以故作坚强,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记忆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那一处——作者再一次体察到了母亲的爱。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内心的痛楚,因为对母亲的伤痛无能为力而深深难过。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妙龄女郎,那是因为她们就如同20多岁的自己,那时还不能明白母亲,对母亲的关心无动于衷,甚至是厌烦,而现在,她们已经50多岁了,当了母亲,也明白了当时母亲对自己的爱,可是这时的母亲已经时光错乱了,甚至认不出自己的女儿,她们已经错过了。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人生本就是一个又一个轮回,以前关心照她们的母亲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是她们关心照顾母亲了,也许在人生最后,她们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维护母亲最后一丝尊严;同时妙龄少女是美的象征,象征母亲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那是母亲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

(2)目送分别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关注的是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收录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见刀光剑影,唯感清风拂面、动人心弦,处处都有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书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而我也承认在我年轻十岁时是读不出《目送》中蕴含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的。

周国平先生曾说“读书是与大师的灵魂进行交流”,我以为读书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读者理应同样具有时间的历练和反观人生的静思。

读完《目送》,几乎过了整个夏天。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

通过笔记自己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是啊,在这世上,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希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点……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

再多的“伤逝”与“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在幻变的岁月中我们唯有心怀感恩坚定前行,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参考资料: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读龙应台的《目送》-人民网

C. 求龙应台《目送》里几篇散文的句子赏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送自己的儿子华安,作为一个母亲,对于亲情,她有的只不过是不舍和眷恋。儿子从未远离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强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亲盼儿子能够回头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没有”包含着失望,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情。

3,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这是作者看着自己的父亲,从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爱着子女。

4,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父亲离世的不舍,“希望最后一次的目送”是女儿希望父亲走好的情感。

5,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酸甜苦辣咸 是生活五味 同样也是人生五味经历了人间百态 也才能懂世间真谛。

(3)目送分别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

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D. 龙应台《目送》的赏析,详细一点的.

《目送》读后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而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人到中年、地位。
其实,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环顾四周。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做儿女的要明白,有些关。你不管怎样离开,步入中年?我们的这一生、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不必追,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满眼的目送、资本,偶尔回首,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只不过意味着、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失败等种种坎坷,为你挂牵,为你等待、挫折。那时很不以为然,从未回头张望过,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名利,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又不是再也不见,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他们不放心的,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只能一个人走”,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是,默默“目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每次走时,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因为“有些事,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拥有年轻时所向往,只能一个人过、所追求的一切,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这才是真正的爱,只能一个人做,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承受他们不舍的,被父母目送着,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有些路啊

E. 目送(龙应台) 中 雨儿(1) 赏析

《目送》中《雨儿》的文章主要内容在写母亲,但是却以女儿为题目这是别出心裁。也突出了母亲对女儿的无尽关爱。母亲年老痴呆她忘记了很多事情,但是对女儿一直是念念不忘,她的一个重要词语就是雨儿。正是这种反差对比突出不因时空改变的母爱。文中的雨儿是一个孝顺、体贴、有耐心的女儿。

岁月无情母亲已经变老而且儿女大多不在身边,女儿的陪伴使得母亲很开心,精神焕发变得年轻,有种“时空飘忽”之感。旨在强调女儿陪伴下母亲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呼吁儿女多陪陪老人,别让老人孤独。

(5)目送分别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中《雨儿》创作背景: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F. 《目送》的好词好句和赏析。

1、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2、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3、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4、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5、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6、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7、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8、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9、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10、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11、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12、斜坡上的杂化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13、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14、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15、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6、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
——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17、“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

G. 赏析龙应台的目送

《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

(7)目送分别赏析扩展阅读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

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H. 目送两百字摘抄和五十字赏析

《寂寞》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山路》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相信》
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技春满,天心月圆。”
《1964》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跌倒》
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中,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
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求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
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如果》
当他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牵挂》
但是,总是别人牵挂你、照顾你的时候多。他,有时是她,时不时来一个电话,电话絮絮讲完了,你轻轻放下话筒,才觉得,这其实是“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扯东扯西,只不过确定一下你还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话都没有。
《寒色》
1、 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凉。
2、 然后其中一个人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3、 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4、 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在外面,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在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5、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散步》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为难》
儿子睁大眼睛看着我,认认真真地说:“我不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俱乐部》
1、 悲凉唏嘘一番,又自我嘲笑一番,突然静下来,你们就啜一口酒,把那寂静打发掉。
2、 十年前,我看见父亲的慢性死亡,他是在半身不遂了八年之后,吸进一口气就吐不出来,呛死的,八年之中,我是那个为他擦身翻身的人,我是那个看着他虽然腐烂但无法脱离的人。
《回家》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
《五百里》
时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菊花》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两本存折》
因为无法打开,看不见沙漏里的沙究竟还有多少,也听不见那漏沙的速度多快,但是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
《幸福》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在同一张椅下。
《最后的下午茶》
1、 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2、 房子静悄悄的,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3、 江南的孩子啊,带着我们的不舍和眼泪,你上路吧。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世纪的种种残忍和粗暴不曾吓着你,此去的路上也只有清风明月细浪拍岸了。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忧郁》
这春天忧郁症,竟是没药可救的了。
《我村》
在这里,他可以孤单却不孤独,他既是独处,又是热闹,热闹中独处,仿佛行走深渊之上却有了栏杆扶手。
《火警》
如果把每一户人家放进一个独门独户篱笆围绕的屋子里去,四十四户是个颇具规模的村子了,人们每天进出村庄,路过彼此的桑麻柴门一定少不了驻足的寒暄和关切。
《舞池》
所谓拉丁舞,简直就是性爱的“舞化”,把意念的暧昧和欲念的呻吟用身体“讲”出来,有如贴身亵衣的外穿。
《手镯》
1、 每一个纽扣都在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合,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
2、 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带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哀怨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四千三百年》
太疼的伤口,你不能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劝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普通人》
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雪白的布》
1、 现在年轻的一代,,那昂首阔步走过半岛酒店,走进豪华商厦,从头到脚都穿着带着名牌的一代——当他们是中年人时,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父母呢?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还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当然的无聊?
2、 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想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醉而甜美的回忆。
《星夜》
1、 梵高:“夜,比日光还要活,还要热烈。”
2、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
《卡夫卡》
这可恐怖的东西还真的有它自己的风情和生命呢,无数只的脚,无穷尽的奋斗,一生的努力,只能走一点点的路。
《蔚蓝》
他静静地说:“那么,你为什么要用你并不真正理解的字或词呢?”
《花树》
爱默生:“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
《乱离》
有一个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可能存在,不能轻忽。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之漂泊。
《时间》
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转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距离》
这些孩子,距离船只那打扮得像个老挝王子的欧洲孩子又有多远?可不可以测量。
《苏麦》
阳光把一圈圈浮动的光影,从菩提叶与叶之间花花洒下来。
《慢看》
一亩地,那几个人也就够了,其他的人真的没活可干,就到那田埂上,蹲着,可能潜意识里也是一种“同舟共济”的表达吧。
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幽冥》
眼睛熟悉了黑暗,张开眼,看见的还是黑暗。
他仍然把背对着你,阳台外强烈的阳光射进来,使他的头发一圈亮,身影却是一片黑,想轮廓剪影。
《年轻人》
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女人》
对她,是不是整个世界都已经被陌生人占领,是不是一种江山变色,一种被迫流亡,一种完全无法抵抗的放逐,一种秘密进行的、决绝的众叛亲离?
《关山难越》
1、 其实不是鞋,是布。布,剪成脚的形状,一层一层叠起来,一针一针缝进去,缝成一片厚厚的布鞋底。原来或许有什么花色已不可知,你看它只是一片退色的洗白。
2、 “我妈妈好伤心喔。她不知道我的眼花,她以为我嫌没有菜,只有饭,以为我生气,所以把碗打了。她自己一整天冻得手都是紫青色的,只能吃稀饭,干饭留给我吃,结果呢,我把唯一的碗饭打在地上,她是抱头痛哭啊……”

I. 目送摘抄加赏析共600字

1、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赏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阶段,当我们成为青年时,我们可能会变得很叛逆,与父母形成代沟,这时父母只能目送着我们越走越远。当我们中年,老年时,我们终于理解了父母,可这时,他们已经老了,要离开我们,我们无力追赶,只能看着他们离开我们。

2、句子: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赏析: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性格差异,有能力差异,有家庭差异等,有些事不是一起面对就能解决的;有些事不是你想别人理解你,别人就能理解的;有些事只能是你自己的。

3、句子: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赏析:职位越大,责任也就越多;付出的多,那就应该得到回报。母亲在任何时候,对我们都是无微不至,我们理应让母亲得到爱的回报。

(9)目送分别赏析扩展阅读:

原文创作背景: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